第一章 海派背景的
海派小说名词解释

海派小说名词解释海派小说是指上海作家在民国时期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说作品。
这种小说以描写上海社会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上海人文地理环境、城市风貌以及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描绘,展现了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社会变迁。
下面是对海派小说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指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是海派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海派文化包括上海方言、上海滩风情、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
海派小说通过对海派文化的描绘,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示。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派小说通常设定在这一时期,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社会各个方面的描绘,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上海租界:上海租界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上海一些外国国家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上海设立的一块扩大的海洋便利带。
租界对外国势力开放,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海派小说中经常描绘上海租界内的繁华景象、外国人的生活和影响等。
4. 工商业:工商业是指工业和商业的合称,是海派小说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工商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
海派小说通过对工商业的描绘,展示了上海的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5. 民国名流:民国名流是指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物,包括政治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等。
在海派小说中,通常以某些名流作为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展现当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6. 北方来的人:北方来的人是指从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来到上海谋生的人。
大量的北方农民涌入上海,成为城市里的工人和商贩,他们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面临着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海派小说常常描绘这些北方来的人在上海的打拼和奋斗。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6d2d4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海派文化

二、海派文化—文艺
海派书画
• 风格兼容并蓄,近现代中国十分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 •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正值上海开埠的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
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姿态。其中尤以赵之谦、胡公寿、 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等最为杰出,这第一代海派书画代表是中国画从传统向近现代转 轨的成功典范。 • 经过徐悲鸿、张大千等第二代海派书画大家和吴湖帆、冯超然等为领袖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的 不断实践,海派书画进入了昌盛时期。这些活跃于画坛的大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探索做出 了巨大贡献。 • 海上四杰:任伯年、虚谷、蒲华、吴昌硕
和平饭店 (上海市地标性建筑)
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有 “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中国首家世界著名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 国式特色套房及众多别具特色的餐厅、宴会 厅、多功能厅、酒吧、屋顶观光花园等。
中国银行大楼
•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 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 于10月31日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 组为大清银行。
虚谷
• 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 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 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 ,后出家为僧。
• 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二、海派文化—建筑
静安寺
•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 年),创始人为康僧会,是上海最古老的佛 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 名于世。
• 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 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海派文学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现并风靡一时的一种地域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以上海为背景,以描绘上海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为主题,表现城市生活的矛盾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海派文学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展现了上海的繁华与混乱,时尚与艰辛,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海派文学是与其他流派相对立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南派文学、北派文学等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比南派文学(以南方地区为背景)、北派文学(以北方地区为背景),海派文学更加注重与都市环境的联系,展现了上海这个特殊城市的独特魅力。
海派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上海方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地道、贴近生活。
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老舍、巴金、丁玲、郭沫若等。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上海的街巷、胡同、菜场、茶馆等场景,以及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些作品通常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关注战争、贫困、女性地位等社会议题,并突出表现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海派文学的兴起离不开上海这个城市的特殊环境。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融合了来自各个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因为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达而成为当时时尚和先进的代表。
海派文学正是借助上海这个特殊的文化土壤迅速发展起来的。
海派文学以其鲜活的写实风格和深入的社会议题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派文学作品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推动了当时社会进步和改革意识的兴起。
总之,海派文学是20世纪上海出现的一种地域文学流派,以描绘上海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为主题。
通过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刻画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海派文学作品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海派,文学流派,主要指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文化形态。
海派文学的第一种理解,是在中国通俗文学发展背景下被提出的,带有贬义意味。
这类文学作品“极度渲染都市中人们的各种欲望、畸形的生命以及生存的艰辛”,以“玩味、艳羡、调侃、嘲讽甚至挖苦”的态度来描写都市生活,以“写实”的手法来塑造“畸形”的人物形象。
海派文学的第二种理解,是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审视都市生活,是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
这类文学作品“把现代都市中的人间烟火、世相百态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用艺术的方式去探索都市生活的本质内涵,去追寻都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作品以“都市人的心态写都市,表现都市人复杂的人生世相”。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海派建筑风格的历史与特点中国海派建筑风格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装饰艺术之花”。
它兴起于上海,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达到了巅峰,现在仍然能在上海的老城厢中找到其痕迹。
海派建筑的历史海派建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上海作为开埠后的外国列强租界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和中国移民。
这些人带来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上海成了实际上的中国首都,也加速了海派建筑的兴起。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海派建筑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上海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城市化的发展,海派建筑逐渐式微。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海派建筑被毁坏或改建。
直到改革开放后,上海开始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海派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修复。
海派建筑的特点海派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中西合璧海派建筑风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风格。
它吸取了欧洲建筑风格的精髓,同时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形式、色彩和细节的设计上,海派建筑融合了中式和西式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2.繁复多样海派建筑风格繁复多样,细节处理非常精致。
大门、窗户、栏杆和其他装饰用品都使用了华丽的图案和各种形状的线条。
这些细节处理展示了设计者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力,让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3.创新和实用兼备海派建筑风格以其创新和实用兼备的特点而著名。
设计者们借鉴了西方建筑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同时又在细节处理和风格选择方面创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这使得海派建筑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成为当时上海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寓意深刻海派建筑风格中,许多设计都寓意深刻,有着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象征意义。
比如,有些门的图案与家族生肖相关,有些门的门额上刻有寿星,有些屋檐的动物雕刻代表不同的含义。
这些设计元素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且传达了建筑主人的信仰、价值和文化底蕴。
《海派小说》

穆时英 的小说
“我觉得每一个O字都是她的唇印;墙上钉着的Vilma Banky
的眼,像是她的眼,Nancy Carrol 的笑劲儿也像是她的, 顶奇怪的是她的鼻子长到Norme Shearer的脸上去了。末 了这嘴唇的花在笔杆上开着,在托尔斯泰的秃脑袋上开着, 在稿纸上开着……”
“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味,时代美…… 的产物的集合体”的时髦女郎的情爱观。
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作家、其他海派作家及其创作等。
编辑ppt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源流与文论
1,新感觉派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小说流派。
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这个流派同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派、 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派、以 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的范畴。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 的都市啊!霓虹 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 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 空,天空中有 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
编ppt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3,新感觉派在描绘感觉时,往往将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写,用通感的手法表达一种 新奇灵动的感觉。像《上海的狐步舞》中所写的“古铜色 的鸦片香味”,就是把视觉和味觉联合起来;“她的眸子里 还遗留着乳香”穆时英:《第二恋》),视、嗅觉通感;“那 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 (《第二恋》),视、触觉联用。这样贴切的通感手法的 运用,使感觉更为形象。
编辑ppt
穆时英 的小说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
海派文化介绍

海派文化介绍海派文化就在上海那旮旯诞生的,它就像一个大熔炉,啥东西都能往里装。
上海这地儿,本来就有好多外国人来,还有全国各地的人也都往这儿跑,人多了,文化也就杂了。
这海派文化就把中外的、各地的文化都给搅和到一块儿,变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
就说建筑吧,上海的建筑那是千奇百怪。
有那种老欧式的建筑,像外滩那些大楼,看着就特别洋气,柱子啊、雕花啊啥的,满满的西洋味儿。
可走几步呢,又能看到石库门房子,这就是本土特色了,窄窄的弄堂,一扇扇黑漆大门,里面是一家家的小日子。
这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就这么和谐地呆在一块儿,就像一对性格迥异却又相处融洽的朋友。
海派文化在吃的上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帮菜是上海的招牌,浓油赤酱的,像红烧肉,那肉炖得软软糯糯的,一口下去,甜滋滋的酱汁就在嘴里散开了,特别下饭。
但你再看看上海的西餐店也到处都是。
而且上海人还把西餐给本地化了,什么罗宋汤,据说原本是俄罗斯那边的汤,到了上海就变成了上海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家常菜,里面加了土豆、洋葱、牛肉啥的,酸酸甜甜的,冬天喝上一碗,整个人都暖和了。
上海人的穿着打扮也很海派。
老上海的时候,那些摩登女郎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扭着小腰走在大街上,那旗袍的样式也是千变万化,有的绣着大朵大朵的花,有的是素净的颜色,简单的线条,把东方女性的柔美展现得那叫一个到位。
男的呢,也有穿着西装的,戴着礼帽,看起来既洋气又绅士。
现在的上海人啊,那就更会穿了,各种时尚潮流都能在上海的街头看到,既有国际大牌的高级感,又有上海人自己的小个性。
海派文化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上海的越剧,那唱腔婉转悠扬,戏服也是精美得不得了。
还有海派清口,用上海话讲段子,讲的都是上海的市井生活,家长里短的,听起来特别亲切。
海派文化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它就像一个宝藏,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挖掘,都能发现惊喜。
它包容又独特,既有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大气,又有着弄堂小巷里的烟火气,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然后慢慢扩散到每一个角落,感染着每一个生活在上海或者来到上海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为众人所知。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黄河”,一曲《龙的传人》感动了无数颗中国心。
中国民间舞龙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舞龙,又叫龙舞、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早在汉代民间就已十分普遍。
据《辞海》载:“龙舞流传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见《春秋繁露》)。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舞龙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古代,人们为了抗衡无法理解的自然力,祈求龙神的保佑。
据《山海经·土荒东经》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而据佛教《华严经》载:“有无量诸大龙王,即如毗楼博叉龙王,婆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于热恼消灭。
”后世求雨祈龙王,即典出《华严经》。
唐宋以来,封建帝王又封龙神为王,自此龙王信仰遍及全国。
人们对龙的崇拜,还产生了龙的舞蹈、龙的绘画和龙的雕塑等原始文化艺术。
从古至今,龙的形象深入人心。
因此,龙的塑造和龙纹饰的演变在绘画、刺绣、雕刻、建筑、青铜器、金银器和陶瓷器等方面,历经文人墨客和画师艺人的构思、创造、发挥、充实和美化,龙的形象及其具体形体到宋元始逐渐演变定型,直到明清方达完美。
目前在工艺美术塑造龙的形体方面愈加惟妙惟肖,形神兼具,栩栩如生,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舞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我国劳动人民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词中的“鱼龙舞”就是龙灯舞。
其实,世上并没有龙。
龙只是存在于图腾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虚拟动
物,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而成的一种以大蛇为基调的综合体。
龙,神奇的龙,是华夏民族远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一种神奇动物。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龙是我国先民想像出来的自然神,而龙的创造则是出于他们在密云骤雨中观察霹雳闪电的现象而萌发的灵感。
闪电的基本形象似蛇,要创作出龙来,先民只好用自己头脑中熟悉的动物图式去构建它。
即集中了所有动物的美和力:蛇的身,鹿的角,马的头,虎的眼,狮的鼻,牛的耳,狗的爪,马的鬃,鱼的
鳞和须,鬣的尾,兽的四只脚等,这样装配成一个动物神。
于是,龙作为我们民族思维的智慧之花便降生了。
总之,龙是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龙是祥瑞、高贵、威猛的化身,龙是一种图腾文化,龙的舞蹈——舞龙(龙舞)则是龙图腾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以无以伦比的灵性和神威,使人们感到敬畏,以致产生了不少传奇美妙的神话。
在《山海经》、《楚辞》和《拾遗记》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以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的神话记载。
在我国民间,“龙生九子”的故事流传甚广,但最富历史意义的还是《史记·封禅书》曾记载的“黄帝乘龙升天”的传说。
此外,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围绕“龙”而产生的“感天而生”的传说。
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是庆都感“赤龙”而生,这些传说都将他们与“龙”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龙图腾文化是我国民族发祥和文化的肇端,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龙的形象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带有中国特征的崇高美,龙图腾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特征。
总之,龙是我们祖先靠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的神灵之物,是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反映。
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纽带,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气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不懈奋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海峡两岸,都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都承认自己是“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