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论怎样评论城市的混乱_读_隐藏的秩序_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作者:林伟来源:《科普创作评论》2021年第01期[摘要]城市空间想象在科幻电影叙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光怪陆离的未来都市空间不仅是对现实城市地理空间的投射和延伸,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政治内涵。
好莱坞后人类科幻电影中对未来城市的空间想象呈现出二元对立式的地理构造。
本文运用爱德华·W.索亚(EdwardW.Soja)的后大都市城市理论,对科幻影片《极乐空间》(Elysium)的两极化空间想象进行探讨。
本文认为,影片中的未来都市生动地呈现出了索亚提出的“碎形城市”(fractal city)景观,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美国后大都市两极分化造成的空间错配现象。
同时,影片乌托邦式的童话结局也打开了新的流行文化想象空间,表达出对“空间正义”的诉求。
[关键词] 城市想象空间政治《极乐空间》碎形城市空间错配[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957/ki.kpczpl.2021.01.008电影通过将真实景观和幻想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制造出一种流动性和连贯性,从而达到一种“地理景观叙事”的效果 [1]。
城市空间是真实地理与文化想象的混合体,电影中的城市景观既是对现实城市地理空间的投射和延伸,又如一个社会隐喻意象,影响着观众对现实城市地理的理解。
这种“想象的地理”甚至可以与真实的城市地理之间发生交流与互动,成为对现实地域空间的重构与延伸。
影像城市可以通过集体文化认同将自身镌刻进现实空间中。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指出:“(城市的)一切都是影像和剧本连续的奇观展演……要探索城市的秘密,须得从银幕空间走向城市空间。
”[2]科幻片中的未来城市幻景看似虚无缥缈,实则“使我们对于自己当下的体验陌生化,并将其重新架构”[3]。
科幻片中的“异托邦”未来都市,既是影像媒介打造出的视觉奇观,也犹如一个镜像城市,让我们得以反观自身所处的空间。
全球混乱理论

杨雪冬:全球混乱理论简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断曾经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引起强烈反响。
在诸多批评者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组理论:全球混乱理论(Globalchaostheories)。
按照美国学者萨多斯基的归纳,“冷战”结束后在美国出现的各种对未来表示悲观的观点,例如“文明的冲突”,“无政府状态的来临”,“杰哈德对麦当劳”等,统统可以称为“全球混乱理论”。
[1]在90年代“和风”竞吹的国际背景下,这些论断颇不和谐,并且由于对非西方社会的片面判断而受到了相关国家学者的激烈批评。
现在看来,这些一度被看作危言耸听的论断似乎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全球状态,并在某种程度摆脱新自由主义的虚妄。
全球混乱理论的成员主要有三类:新闻记者,例如卡普兰、威廉·普法夫、罗宾·赖特等;学者,例如亨廷顿,巴伯、沃克·康诺尔;电视工作者,例如迈克·依格纳蒂夫、马丁·马逖、R.斯克特·阿波比。
此外,还有一些政治家,例如美国参议员莫尼依汉、布热津斯基。
而且这些人并不都是美国人。
例如马修·郝斯曼、安德鲁·马歇尔来自英国,奥布莱恩来自爱尔兰,恩岑伯格来自德国。
他们的政治信仰也不同。
有的是左派,例如巴伯,有的是右派,例如托夫勒夫妇,更多的则是中派。
虽然这些人坚持各自的观点,不愿意与其他人并列在一起,但是依然可以根据他们的主要主张分为三派:第一派强调的是东西方的冲突,或者说文化世界观的冲突;第二派强调的是生态压力引发了混乱,认为这种压力是全球性的;第三派认为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激进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以及排外的种族主义运动的复兴。
有时这些现象统统被称为“种族民族主义”或者“宗教民族主义”。
使全球混乱的悲观看法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于两个人。
一个是 卡普兰,另一个是赛缪尔·亨廷顿。
前者根据自己在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采访经历,在1992年出版了《巴尔干幽灵》(Balkan Ghosts)一书。
列斐伏尔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辩证法内涵

求是学刊 2019年第4期列斐伏尔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辩证法内涵温权摘要: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有机延伸。
通过建构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他试图从“它者”或“第三项”的元哲学语境中,释以“差异空间”为前提的现代城市乌托邦,对以 “抽象空间”为座架的资本空间再生产机制的消解作用。
其理论始基,则是在“空间实践-空间表 象-象征空间”“抽象空间-空间矛盾-差异空间”以及“资本-土地-劳动”三组三元辩证体系中,对资 本主义缘何长期幸存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日常生活-城市革命的激进展望。
据此,列斐伏尔 在空间辩证法的开放视域中,重新定位了马克思实践理论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在统一;进而,以城市为切入点,勾勒出在资本剥削方式已发生转向的情境下,无产阶级获得解放 的当代路线图。
关键词:空间三元辩证法;空间实践;差异空间;日常生活;城市革命作者简介:温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卫•哈维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哲学思想研究”(17FZX036)DOI编码:10.19667/23-1070/c.2019.04.00220世纪60年代,列斐伏尔的研究旨趣从日常生活批判转向城市空间反思。
对此,他曾明确指出,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既“包括对都市现实的批判分析,另一方面包括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分析;实际上,日常生活与城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分析建立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ensemble)之 上”。
®这表明,列斐伏尔学术聚焦的游移,实则揭示出他对嵌套在资本生产范式下的社会总体实践进 行的检视在不断深化。
而后者又引申出一条解读马克思经典社会批判理论的三元空间辩证法线索。
其中,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方面,从元哲学的视角来看,建基于日常生活之上的现代城市空间,可视为涵盖社会生产与再生 产并标志其特殊空间形态或构型的“空间实践”(La pratique spatiale),同社会关系在其中被权力秩序强①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2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页。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
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
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
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
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
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年)中,充分表达了城市研究的许多理论创新,他提出新的“空间生产”概念作为城市研究的新起点,强调空间实践在沟通城市与人的关系时的意义,指出城市社会生活展开于城市空间之中,各种空间的隐喻,如位置、地位、立场、地域、领域、边界、门槛、边缘、核心和流动等,无不透露了社会界线与抗衡的界限,以及主体建构自我与异己的边界,从“空间向度”来把握城市阶层的划分和相关主体的形成。
列斐伏尔更加明确地探讨空间和社会再生产这一中心主题,借用空间/区域的冲突来取代阶级冲突,把空间特别是城市空间当作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最为现实的切人点。
大卫·哈维在《空间的生产》英译本后记中指出,通过1968年“五月风暴”的历史事件,列斐伏尔认识到了城市日常生活状况的重要意义——它是革命激情与政治的核心。
在城市社会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发展变化模型,他们将空间看作是独立的、纯粹的、客观的研究对象,忽视了城市空间过程与城市社会过程的联系,在对城市空间过程的分析中缺乏一种批判精神。
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的城市社会学理论则与之完全不同,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将城市空间过程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加以考察,将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循环、资本积累、资本危机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
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实际上是最近才出现的,主要表现在具有一定历史性的城市的急速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以及空间性组织的问题等方面。
列斐伏尔通过揭示城市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如何是特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揭示它们如何有助于这种生产方式所依赖的统治关系的再生产来破除城市意识形态。
理解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需要把握其思想体系中空间、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再生产三个要素的内在联系。
列斐伏尔基本观点是:城市不仅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建筑环境,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载体。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既是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者,城市空间正是时、空、人、物的流转及其背后权力架构之组织与管理规划,所有的资本主义关系通过城市空间组织作为载体而实现了再生产。
混沌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理论 , 由 在无 限世界 中预测 、观察 和 于
计算 的有限 属性 ,在某 些情况 下,准 确
预测是不可能 实 的。在混沌状态下,我 现 们预 测的所 谓城市 秩序 不可避 免地 变为 混乱 ,城市 发展 的事实 很少像 人们计 划 的那 样进行[ 】 而依赖 “ 预言 的 u, 完美 规 划策略很 可能 将是不 恰当的甚 至是 误 导 的。 城市 的不 确定 性与不 可预 测性对 于 城市 规划 师而言 无疑令 人沮丧 ,正 如气 象学 家做 了几十 年的天气 预报 ,忽然 被
直面不确 生 ,不断吸纳科 学技术的最新
成就, 想和方法,从而最大可能m  ̄,规划与实 Y J 、 际的裂隙[。 人们 通常 认为 ,掌握 信息是 控制 事 物不确 定性 的首要 手段, 信息 量大, 消 除不确 定性 的程度 就大 ,对事 物的预 测 就会更 加准确 。 然而。 混沌理 论告诉 我 们,混 沌体 系自 身便是一 个产生 连续 信
t pial a i s e Unc y c ch otcsy t m eRao y, pr dit l y alct ea in t e r eran so de v s e t ou tt b i t un e cabi di e i r lto bew en o d d di r rgie n w h gh our an i t c pa i Ur an pa er ndde so m a er s lun r t d t e e s lnnng b lnn s a ciin k s haI de san h a enc i sch t ysem g er ieur anplnnng eof ct aoi s t a y。 c en al b a i z pae e.oI w ci e lpm e ues gr p ba r er ndIw a ba r n  ̄ p se r  ̄c f l o t d veo y nt t r as ur n o d .a o rur nt a sionex en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社区环境设计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社区环境设计作者:***来源:《设计》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以列斐伏爾“空间生产”与“日常生活”理论为认识框架,对当前社区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
以微观视角深入社区日常生活,将社区空间分解成围墙、出入口、道路、绿化、环境艺术和设施等多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对社区环境的批判性分析拓展环境设计的理论认识,将研究从关注物质空间转向身体与行为和空间的关系。
强调社区环境设计的空间整体观,建立以社会参与艺术与环境设计结合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空间生产日常生活批判差异节奏社区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7-0081-04引言社区环境以日常生活的微观、零碎和循环为基本特征。
又涉及资本、权利、管理、文化、建造等多纬度问题。
社区问题是环境观念、环境艺术、环境设计共同面对的空间实践对象,是当前环境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社区发展依然伴随着权利与资本的驱动展开,底层百姓并未真正开口说话,还是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的“抽象空间”支配的范畴。
因而各种花哨的治理术总是在现实中被百姓的生活对抗、扭曲或消解。
一、空间生产:关于社区环境营造的批判性理论法国学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一书是其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
其核心为“空间实践一空间的表征一再现的空间”三元辩证空间理论[1]。
其中,“空间的表征”被理解为资本和权利影响下有计划的、构想的抽象空间,这里涵盖了设计师们主要的工作行为和方式。
“很清楚,空间的编码不仅是阅读方式和解释方式的,它还是一种空间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
……空间生产是范畴化的空间规划,是行政官员、物理学者、城市规划学者等所想象出来的空间表征。
作为生产关系和生产秩序的制造者,空间生产呈现为一个由景观、符号、色彩等要素组成的乌托邦精神世界。
”[2]“再现的空间”则被理解为实践的、体验的、日常的、隐秘的,与“空间的表征”具有对抗性的空间。
而这种对抗,列斐伏尔以“异化”理论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