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二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浙江)一轮练习:阅读突破 第一章 专题一 单文精练二 Word版含解析

单文精练二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①推广普通话进入了从普及到提高或者是既普及又提高的新里程。

②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③现在,普通话的“大力推行”与“规范使用”要更加有力、更加深化地结合起来、融通起来,要日益注重和不断提升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审美性。

④首先要逐步提高教师、播音员、主持人、演员等职业语言工作者的普通话水平。

他们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既可以有效地引领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有效地带动更广泛的普及。

这就要把普通话测试进行得更有成效,其要求应有所提高,比如有些省市考虑把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提高一个等级,或者对青年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相应地提高一个等级,如此等等。

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也要向更多职业岗位和社会阶层扩展,尤其是对公务员和服务行业更要提高要求。

⑤普通话的推广要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衡量其水平的根本指标就在于合乎普通话规范标准的程度。

现在已经研制和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已有200多项。

但是,其中不少常用的、重要的规范标准在社会上的知晓率和执行度并不高,甚至是极低的。

所以,对普通话规范标准的宣传和推行亟待加强,要让人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标准有所了解和认知。

⑥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就在于对普通话能自觉地、有效地加以“规范使用”。

而普通话使用的规范,有着两个层面:一是语言本体结构的规范,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规律的呈现;二是语言社会使用的规范,即语言交际的伦理原则、礼貌原则、情境适应等修辞语用规则的显示。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

[精选]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

[精选]202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浙江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6小题,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浙江诗路文化带以诗词文化为主线,结合水系古道,将各地旖.(yǐ)旎风光串联成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旅游线路,让游客徜.(táng)徉在江南美景中。

B.历经千年沧桑,觥.(gōng)筹交错的场面早已湮.(yān)没于历史深处,但留存至今的一件件青铜器足以让人们浮想联篇,去回味那个钟鸣鼎食的时代。

C.生态文学应更多创作体现绿色发展理念讴.(ōu)歌美好生活的作品,致力于鞭挞.(dá)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D.北方的季节径.(jīng)渭分明,春季的风一寸寸吹向大地,为山川褪去寒衣,一点点着.(zhuó)上春色,东风过处,整个原野为之一振,草木葳蕤,生机勃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

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

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

【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

【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

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风生水起B.短小精悍C.然而D.激荡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

单文精练六审美文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官文化建筑的代表当然就是皇家的宫殿 .这种建筑非常注重 "象征〞作用 ,并以其象化的自然形态与之对应 ,比方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都是其 "勘舆〞 "相地〞的理论根基 .以天体地貌作为象征的外化 .更重要的是 ,这种建筑要 "象征〞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力无限 .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 ,就凝聚出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面了 ,它表达出一种 "雍容大度 ,严谨典丽 ,肌理清晰 ,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风格 .当然 ,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种气派宏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建筑的瑰宝 ,它们往往将国内建筑名胜熔为一炉 ,甚至||吸收了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 .(摘编自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材料二:自汉唐以来 ,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 ,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外表化奢华的欲求 ,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 ,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了极致 ,完全脱离了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 ,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俗 ,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那么是外来文化的冲击 ,以及在 "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 ,我们已经无所依据、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般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 ,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 "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 ,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 ,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摘编自冯骥才?粗俗的 "爆发户审美〞充满着我们的社会?)材料三:在北欧 ,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 ,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别离 ,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 ,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 ,喜欢木头立柱 ,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 ,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 ,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 ,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 ,不是听凭自然 ,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 ,即经过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那么是公众的认可 .因为 ,只有成为集体审美 ,它才能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来源同材料二)材料四:审美以感性体验为主要特征 ,因此 ,论及个体的审美素养 ,往往容易忽略审美知识的修养 .实际上 ,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 .例如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以直观的方式欣赏对象 ,这种美学知识有助于审美主体调整自己的注意方式 ,进入审美状态 .审美活动以艺术为主体 ,学生进行欣赏和创作 ,更是需要必要的艺术知识 .欣赏音乐作品就该了解根本的乐理知识 ,如果对音乐史有深入的了解 ,就更有助于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味 .欣赏书法作品除了要懂得书法的根本技法之外 ,还需要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 "虚实〞 "意境〞等理论有所认识 ,否那么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 .由此可见 ,审美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 ,不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 ,就不可能进入艺术作品之中 ,也谈不上受到艺术熏陶了 .(摘编自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1.以下对材料中 "爆发户审美〞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爆发户审美〞在清代时就已经出现 ,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外表化奢华的欲求 ,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了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 "爆发户审美〞 ,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 ,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当整个社会由传统农耕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时 ,必然造成国民美育和审美品格的不被提倡 ,从而出现 "爆发户审美〞 .D. "爆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审美 ,要么仿古 ,在传统中找卖点 ,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 "现代秀〞 .2.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皇家宫殿作为官文化建筑的代表 ,风格雍容华贵 ,注重象征意味 .B.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 ,审美观念是不同的 ,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C.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 ,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 ,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D.艺术熏陶注重直接的体验 ,只要多加接触 ,自然就能习得美的精髓 .3.简要概括清代以来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 .1.以下对材料中 "审美文化〞的相关理解 ,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官文化建筑开始就形成成熟的风格 ,表达出皇家的至||尊无上、气度非凡和能力无限 .B.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 ,在吸收国内建筑的精华的同时 ,也吸收外来园林文化的精华 .C.到了清朝中晚期 ,国力日渐衰败 ,致使皇家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了严重破坏 .D.我们了解了根本的乐理知识 ,就能准确、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意味 ,有效地欣赏音乐作品 .2.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官文化建筑一般参考阴阳、五行、八卦及其象、数、天体地貌等综合因素 .B.自汉唐以来 ,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 ,尤其明代表现得尤为优异 ,雍容大气 ,敦厚沉静 .C.北欧的奥斯陆的大街和建筑内部、家具风格 ,有效地表达了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美 .D.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 ,有助于加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 ,甚至||可以加强艺术熏陶 .3.请分析北欧能有效地处理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的原因 .答:答案精析第|一组1.C [原文中 ,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以及 "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的影响 .]2.D [D项歪曲文意 ,原文强调的是 "审美知识的修养〞 , "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 .]3.(1)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外表化奢华的欲求 .(2)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后 ,国力却日渐衰败 ,使得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俗 ,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当时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时代风气的影响 ,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再被提倡 .第二组1.B [A项 "开始就形成成熟的风格〞曲解文意 ,原文是 "这种建筑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 ,就凝聚出现在北京的明清故宫上面了〞 .C项混淆时间 ,原文是 "到了清代中期之后〞 .D项缺少其中一个条件 ,原文是 "如果对音乐史有深入的了解〞 .]2.D [D项 "甚至||〞表示递进关系 ,曲解文意 .原文是 "审美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判断 ,不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 ,就不可能进入艺术作品之中 ,也谈不上受到艺术熏陶了〞 .]3.(1)经过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2)公众形成集体审美观。

【编号4274 】《考前三个月》2020高考语文浙江文档第一章专题一核心题点精练一

【编号4274 】《考前三个月》2020高考语文浙江文档第一章专题一核心题点精练一

核心题点精练一扩展语言丰盈充实的技巧扩展语句题在浙江卷沉寂多年后2017年复出,旨在提高考生的文字想象能力。

这类试题虽说难度不大,考生都能写得出,答案虽然基本上无对错之分,但却有得分高低之别。

为什么他的答案得分高,而我的答案得分低?看来,扩展语句题也有得高分的技巧。

那么,这技巧在哪里呢?1.根据下面的儿歌《雪花》,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运用第一人称,有想象,有意境;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

千朵花万朵花/开在天空下/飘飘飘洒洒洒/飞向大地妈妈/温暖着地下的/许多嫩嫩春芽/为孩子带来了/无数冬的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寒冬腊月,寒风凛冽,雪花飞舞。

我抬头望见千朵万朵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飘飘洒洒。

雪花们飞奔向大地,原来是投入母亲的怀抱。

我放眼看去,地面覆盖了一条又大又厚的白棉被,温暖着地下无数的树苗和花芽。

我仿佛听见树苗和花芽在窸窸窣窣地生长,渴望把这个冬天的故事,告诉春天里的孩子。

2.某高中校园有只流浪猫,每到三餐饭点时,总会准时来到餐厅门口,很多同学会给它食物吃,并逗它玩。

想象自己是那只猫,用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求: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②不少于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我是一只流浪猫,四处流浪,风餐露宿。

有一天,我来到了一所美丽的学校,无意间走进了一间温暖的餐厅,结识了一群善良的朋友,他们不仅给我美味的食物,还逗我玩。

从此,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时而晒晒太阳,时而小憩片刻,时而追逐打闹,真是轻松惬意。

(示例二)我是一只幸福的流浪猫,每天饭点在餐厅享受着学生们给我的美食。

【编号4272 】《考前三个月》2020高考语文浙江文档第一章专题一核心题点精练四

【编号4272 】《考前三个月》2020高考语文浙江文档第一章专题一核心题点精练四

核心题点精练四表文转换的大思路与小细节表文转换是图文转换中的常规题型,考生做起来,尤其是面对一张图表,不知从何入手,有茫然无措之感,还存在对图表构成、比重、数据、参照观察不全,一些细节观察不到的问题。

在此提醒考生既要关注做题的大思路,更要关注做题的小细节。

1.在2013年11月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

2014年初,杭州紧随其后发布了《杭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

请结合下图指出杭州市“河长制”工作方案的特点。

语言要简明、准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杭州市政府很早就重视河道管理;②建立多级管理体系[设立市级、区县级、乡镇级、村级及民间河长(不提“民间河长”亦可)];③实行联合管理机制(实行的是官方与民间联合管理机制);④负责管理的人数众多;⑤还有河道警长参与管理;⑥管理与服务并重。

2.下面是某校高中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的调查表,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1)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学习语文拟写一条宣传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部分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高但随着年级增高,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渐减弱(2)学习语文,传承文化,丰富人生。

3.阅读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面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示意图,请根据图表概括归纳“学习金字塔”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图给你的启示。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请概括归纳主要内容。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精练三含解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精练三含解

限时精练(三)(用时:20分钟分值: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0分)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糊糊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似乎即将压下来。

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

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做了类似的研究。

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

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

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来自于真实的伦敦生活。

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

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

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

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做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

2020届高考语文核心3套卷 全国卷(一)

2020届高考语文核心3套卷 全国卷(一)

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一)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智慧城市是新型城市的升级版,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和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战术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务必把握内在逻辑规律。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万物互联。

当前我们正步入物联网时代,5G 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让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推动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逐步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

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智慧城市正是以智慧为支撑的城市形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更加主动推动城市与智慧的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可分阶段循序渐进。

从大逻辑来讲,智慧市建设起码要经历四个步骤:一是让城市各种各样的物能够“说话”;二是让物与物之间能够“对话”;三是让物与人能够“交流”;四是让城市会“思考”。

这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有四个版本:1.0版是数字化,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目的是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让物能够“说话”;2.0版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城市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物和物之间能够对话;3.0版是智能化,在网络传输基础上实现智能反应与调控,如智能设备、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等;4.0版是智慧化,借助万物互联,使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的驱动下优化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要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地推进。

智慧城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很难先有一张施工总图,然后照图推进,其建设只能自下而上,各个领域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少成多。

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现实需求,区分轻重缓急,构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智慧子系统,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各领域各条线都可以分别推进。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大数据”这个词语,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它又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下面四篇文章,会为你解开疑团。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2017年3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220万次。

登录平台,点击诗人名字,即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

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声,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

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

(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

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

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自1987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

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

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

但1991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

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

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材料二: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又经历了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城市功能同化、泛化的趋势加剧,甚至盲目确保不现实的发展目标。

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能够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迅速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延续城市文脉的自觉性,不采取特殊的措施,文脉的断绝是不可避免的。

(来源同材料二) 材料四: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有机时空背景。

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及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

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

城市显性文脉中所体现反映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

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如上海外滩、天津一些早期租界地、南京夫子庙一条街等。

(摘编自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
1.下列对材料中“城市文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过去积累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

B.城市文脉能否形成与城市的文化传统是否延续无关。

C.一座城市只要保持自己的文脉不中断,就能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并且会把它推到极致。

D.城市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它不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的结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限于人们对城市的既有认知程度以及不同学科、不同认知视角的差异,难以形成对城市的公认定义。

B.一座城市如果只有现在的文化,而缺乏历史意蕴,则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自己的文脉。

C.城市的文脉不是一成不变、自动延续的,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不主动采取措施,文脉将会有断绝之殇。

D.城市文脉是宏观的,是直观的城市空间和隐性的文化内涵的统一体,因而只能在更大的空间中显示出来。

3.概括城市文脉断绝的原因。

答:
1.下列对材料中“城市文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文脉体现了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它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的结合体。

B.城市的过去文化和现在文化需要有序链接,否则城市文脉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C.城市文脉能保持城市的记忆,也能起到调节人与自然和适应变化发展的作用。

D.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本地人口大量迁徙,大大影响了城市文脉的形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不仅体现历史、空间文化,还体现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文化。

B.城市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由于外在的因素,被强制地改变了。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同化、泛化现象。

D.有序的文脉关系,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诸如上海外滩、南京夫子庙。

3.简要分析城市文脉的显性和隐性因素。

答: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D [A项漏掉了“当时存在的文化”这一要素,原文是“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B项原文是“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虽然选项中有“文化传统”一词,而所摘原文中似乎没有,但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中的“功能”就是“文化”的体现。

C项将原文的必要条件变成了充分条件,原文是“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
2.D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内表现出来”。

]
3.(1)因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城市被破坏殆尽,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

(2)每个城市都要有经济功能,以生产为主,城市功能同化、泛化,摒弃传统,又缺乏创新。

(3)急剧扩张和大拆大建,加剧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趋势,发展目标不现实。

(4)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大量移民,能传承城市文化的本地人口急剧减少。

第二组
1.B [A项忽视了原文中“很大程度”这一关键词。

C项“人与自然”张冠李戴,原文是“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D项“而本地人口大量迁徙”曲解文意,原文是“大量城市人口成为移民”。

]
2.D [D项忽略了原文中的关键词“也许会”。

]
3.(1)显性因素: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

(2)隐性因素: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

(3)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