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研究院工作情况汇报20131009
新材料研究院工作情况汇报20131009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工作汇报为了促进新材料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助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高质高位建设,经市政府2010年12月8日批准(成办函[2010]298号),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双方按“政府主导、公司化管理、产业导向、市场驱动”原则,在新津县共同组建了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紧贴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和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市科技局、新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努力克服研究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尽力发挥市政府批复所确定的创新企业孵化、招智引技、研究咨询与展示交流等职能作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研究院基本情况研究院于2011年2月15日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共计40万元(由新津县工投公司、新津事丰医疗器械公司、成都维德医疗器械公司、湖南长沙思龙顾问公司分别出资10万元)。
研究院现有资产总额54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6.8万元;现有在职员工15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5人。
为了构筑战略智库和高端智力支撑,研究院聘请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任院长,组建了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52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了400人库容的新材料专家数据库。
为了推动新材料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研究院着力建设了创新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
二、主要工作情况(一)招智引技与创新企业孵化。
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所需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和优秀人才,开展项目搜寻、遴选、评估和引入工作。
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烟气脱硫脱硝催化材料、高端柔性集成线路基材FCCL、小型化片式功率电感器关键材料等科技项目4个。
引荐并跟踪服务云天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新材料中试及孵化基地、年产360万片高亮度LED用基础衬底和基板材料、SCR催化剂的再生及应用、聚合物纳米水分散体及塑料涂装用高功能环保涂料、太阳能电池背片材料、杭州威士德喷码材料、新型血管支架、表面改性人工心脏瓣膜等科技产业化项目16项。
新材料发展情况汇报

新材料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新材料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推动着科技和产业的进步。
本文将就新材料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汇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参考。
首先,新材料的种类日益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复合材料、功能材料、高性能材料等。
这些新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新材料的绿色环保特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材料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加大对新材料领域的投入。
在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工艺、性能测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新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同时,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品。
再者,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在材料可持续性、成本控制、大规模生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难题。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攻克新材料领域的技术难关,推动新材料产业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展望未来,新材料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新材料产品也将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新材料的绿色环保特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新材料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新材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机遇。
我们期待着在新材料领域取得更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为推动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新材料行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材料行业工作总结

新材料行业工作总结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新材料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
新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电子、医疗等领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作为一名新材料行业的从业者,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在这里,我将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工作内容和职责我在新材料行业工作期间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1 新材料研发与测试作为新材料行业的研发人员,我参与了多个新材料的研发项目。
我负责了材料配方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及实验操作等工作。
通过定量分析实验数据,我能够及时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我还熟练掌握了相关测试方法和仪器的使用,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热性能测试、表面性能测试等。
2.2 生产工艺优化和控制除了新材料的研发,我还深入参与了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控制工作。
通过分析生产线上的数据,我能够发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我还负责编写工艺文件,确保每一批产品的生产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我成功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3 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在新材料行业的工作中,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个研发项目的责任人,我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并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我与团队成员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进度,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通过团队协作,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并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奖励。
3. 工作成果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具体表现如下:3.1 新材料研发项目我成功参与了公司两个主要的新材料研发项目,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其中一个项目是开发一种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通过优化配方和工艺,我成功合成了这种材料,并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研究院工作总结汇报

研究院工作总结汇报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XX研究院的XXX,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在研究院工作的总结情况。
过去一年,研究院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首先,我们在科研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并且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成功申请了多项专利,并且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在研究院的管理工作上,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们加强了内部管理,推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操作流程,提升了整体的管理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加强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升了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最后,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积极参与了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了研究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与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的学
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项目。
总的来说,研究院在过去一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同时也
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科研为先,加强团队建设,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水平。
同时,我们还
将加强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成
果的转化。
我们也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为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事们在过去一年里对我的支持和
帮助,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大家能够继续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研究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新材料情况汇报怎么写好

新材料情况汇报怎么写好
近年来,新材料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次汇报将就新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新材料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例如,新型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性材料等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新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材料、可再生材料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同时,新材料在节能减排、轻量化、高强度等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为各行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可以预见,新材料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新材料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新材料的标准化、检测手段、产业链完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同时,新材料的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需要加强政府、产学研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新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新材料行业在技术创新、应用前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材料行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材料行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建筑行业新材料应用研究的工作报告

建筑行业新材料应用研究的工作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研究建筑行业新材料的应用情况,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通过对新材料的分析和实践应用,我们发现新材料在建筑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能够为建筑行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然而,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市场认可度等问题。
对于未来,我们应重视新材料的研发创新,并积极推动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引言: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建筑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借助新材料的力量,实现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新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新材料的应用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和抗旧化能力。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能够更好地抵抗氯离子的侵蚀,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此外,新型墙体材料如保温材料和隔音材料,能够改善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和环境舒适度。
其次,新材料的应用能够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对能源消耗的限制,节能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
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隔热和防潮,减少对空调、供暖等能源的需求,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三,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物具备更好的可持续性。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如木材、砖石等,其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而新材料的应用,比如再生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材料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然而,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
这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大难题。
此外,新材料的性能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问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验证。
其次,市场认可度是新材料应用的关键。
由于新材料的推广和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市场对新材料的接受程度也需要时间。
研制工作情况汇报

研制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根据公司安排,我负责研制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首先,我所在的研发团队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
制工作中。
我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明确了研制目标和时间节点,并制定了详细的研发计划。
团队成员们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研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和挑战,但团队成员们积极探索、勇
于创新,不断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多次讨论和实验,我们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同时,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测
试工作。
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我们逐步完善了产品的设计方案,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测试结果。
此外,为了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我们还加强了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沟通
与合作,确保了原材料的供应和生产环节的协调配合。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了项目的整体进展顺利。
总的来说,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研制成果,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努力和改进。
我们将继续保持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产品设计,进一步加强测试和验证工作,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目标,并按计划完成项目的研制任务。
在此,我谨代表团队,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希望领导能够给予指导和支持,
共同努力,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谨此汇报。
此致。
敬礼。
新材料工作总结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20XX年已接近尾声。
在这一年里,我作为一名新材料研发人员,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努力推动新材料的研究与产业化进程。
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回顾1. 项目研发本年度,我参与研发了X种新材料,涵盖了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我注重创新,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方案,最终实现了以下成果:(1)环保材料: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具有优异的降解性能,有望替代传统塑料,减少环境污染。
(2)能源材料:突破能源材料的关键技术,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航空航天材料:研发出一种轻质高强的新材料,降低了航空航天器的重量,提高了飞行性能。
2. 产业化推进在项目研发的同时,我积极参与产业化推进工作。
与相关企业合作,将新材料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实现了以下成果:(1)环保材料:与某环保企业合作,将新型环保材料应用于包装领域,降低了包装成本,提高了环保效益。
(2)能源材料:与某新能源企业合作,将电池材料应用于储能设备,提高了设备性能,降低了能源消耗。
(3)航空航天材料:与某航空航天企业合作,将新材料应用于飞机零部件制造,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飞行性能。
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作为新材料研发团队的一员,我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工作。
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凝聚力。
同时,注重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工作反思1. 技术创新方面: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我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2. 项目管理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由于沟通协调不够,导致部分项目进度滞后。
今后,我将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3. 团队建设方面: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由于工作繁忙,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工作汇报为了促进新材料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助推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高质高位建设,经市政府2010年12月8日批准(成办函[2010]298号),市科技局、新津县政府双方按“政府主导、公司化管理、产业导向、市场驱动”原则,在新津县共同组建了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紧贴我市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和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市科技局、新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努力克服研究院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尽力发挥市政府批复所确定的创新企业孵化、招智引技、研究咨询与展示交流等职能作用,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研究院基本情况研究院于2011年2月15日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资金共计40万元(由新津县工投公司、新津事丰医疗器械公司、成都维德医疗器械公司、湖南长沙思龙顾问公司分别出资10万元)。
研究院现有资产总额548.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6.8万元;现有在职员工15人,其中硕士以上人员5人。
为了构筑战略智库和高端智力支撑,研究院聘请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任院长,组建了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52人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了400人库容的新材料专家数据库。
为了推动新材料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研究院着力建设了创新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
二、主要工作情况(一)招智引技与创新企业孵化。
围绕我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所需的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和优秀人才,开展项目搜寻、遴选、评估和引入工作。
目前,已成功引进落地高速重载铁路关键消耗材料、烟气脱硫脱硝催化材料、高端柔性集成线路基材FCCL、小型化片式功率电感器关键材料等科技项目4个。
引荐并跟踪服务云天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新材料中试及孵化基地、年产360万片高亮度LED用基础衬底和基板材料、SCR催化剂的再生及应用、聚合物纳米水分散体及塑料涂装用高功能环保涂料、太阳能电池背片材料、杭州威士德喷码材料、新型血管支架、表面改性人工心脏瓣膜等科技产业化项目16项。
遴选储备微纳米管粉体材料、电子级聚酰亚胺(PI)薄膜、镁合金关键材料、新型高性能基体树脂苯并噁嗪、聚酰亚胺液晶取向剂、TVA发泡鞋底材料、防静电紫外光固化涂料及水性电磁波屏蔽涂料等中试孵化项目20项。
(二)创新研发与公共技术服务。
按照“合作共建、开放共享”的思路,调动整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推动建设了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中试基地、成都多吉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基地、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高性能纤维测试分析平台、新材料文献信息检索系统等6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目前,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中试基地的球状与柱状脱硫催化材料、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载轨道铁路用捣镐、成都多吉昌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基地的高端柔性集成线路基材(FCCL)均已完成中试进入商业化量产阶段。
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已开始试运行,可为相关研发人员、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企业提供50L、200L、500L的合成中试服务,打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高性能纤维测试分析平台正在与省质检院合作,高起点建设“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新材料文献信息检索系统免费无限量对我市新材料企业开放,IP访问量达6万个/月,数据下载量达10万篇/月。
(三)科技综合服务。
针对入驻的研发团队、创新企业所需的风险投资、人才支持、管理咨询、项目策划、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服务,积极引进了中国宝安股份、昆吾九鼎投资、成都银行科技支行、成都天策、成都泰和泰、成都思隆创投、成都中企动力等10余家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研究院,为入驻的研发团队、中小企业提供贴身创新创业服务。
目前,已开展项目融资对接8次,企业管理与技术咨询35次,企业科技服务30项,成果评价20项,帮助在蓉新材料企业申报各类政府支持项目40项。
(四)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
一是组织顾问专家就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开展论证咨询。
二是协助新津县编制了“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招商工作方案(2011)”;三是配合市科技局完成“成都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复审答辩,并顺利通过复审认定。
四是组织专家完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招商引资项目评审论证79项。
五是配合市科技局开展了3D打印、航空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编制工作。
六是组织开展了“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课题预研。
七是围绕电子信息材料、轨道交通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开展战略研究3项;八是组织完成了“国际碳纤维产业发展分析”、“航空用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分析”、“成都发展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的对策研究”、“科技支撑成都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等专题调研18项。
九是编发《新材料资讯》31期。
(五)科技交流与产学研合作。
一是推动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和四川大学联合共建了“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和高层次外籍专家团队及研发项目的引进。
二是与中英创新合作计划办公室(ICUK)建立合作机制,探索我市与欧洲国家之间在新材料信息互通、人才与项目引进合作新路子;三是配合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并在项目发现、筛选、推介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四是成功举办了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首届“材料创新大讲坛”等高端论坛和行业峰会6次。
五是组织我市新材料企业参加“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
六是推动四川航天拓鑫、成都瀚江、成都巨石、得阳化学等新材料企业与四川大学、中蓝晨光研究院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预备项目与创新型产业集群项目3项。
七是瞄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材所、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5份。
三、面临的困难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紧紧围绕市科技局和新津县委县政府赋予的职能定位务实创新工作,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但是,研究院建设也还面临如下的现实困难:(一)创新载体缺失。
为引进的研发团队、创新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提供办公、科研、中试、孵化及产业化等基础设施,是研究院的重要职能,也是研究院聚集高端资源、推动创新扩散和服务产业倍增的必要条件。
但是,研究院至今都还缺少中试车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及成果产业化载体,这势必会将许多优质新材料创新成果挡在产业化门槛之外,痛失将成果的知识价值转化为产业价值、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机会窗口,譬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跟踪项目和储备项目。
(二)经费保障不足。
研究院成立以来,市科技局与新津县在经费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与研究院所承担的职能作用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
研究院目前所得到的经费仅能维持研究院的日常运行和较低程度的创新创业服务,尚不能为中试孵化、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服务等职能发挥提供资金保障。
(三)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研究院的注册资金和总资产十分有限,导致研究院的资信和资源盘整能力极为弱小,无法构建起“政府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研究院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市场化运作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与产业资本承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四、下一步工作思考(一)工作思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贴我市新材料产业高端集群发展、天府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块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现实需求,以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新材料前沿技术的集成器、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器、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器为指向,努力整合新材料产业创新资源,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倍增效应”和“加速效应”,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和新材料总部经济形态的演化形成提供内生动力。
(二)工作重点1.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配合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推动新材料中试及孵化基地建设,尽快完善创新创业载体。
二是加强与省质检院合作,深化“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测试分析平台”建设,联合共建“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三是与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成都金浆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共建“高分子材料合成中试平台”。
四是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广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深化“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五是与中化六建、四川大学合作,推动“烟气脱硫脱硝催化剂中试基地”脱硫纤维中试技术开发和脱硝中试装置建设。
六是与四川大学、成都多吉昌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推动电子级聚酰亚胺(PI)薄膜中试基地建设。
2.招智引技与创新企业孵化。
一是加强对涂铭旌院士的微纳米管粉体材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热喷涂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年产360万片高亮度LED用基础衬底与基板材料、四川大学的电子级聚酰亚胺(PI)薄膜、西南交通大学的镁合金关键材料、美国Coalogix公司的SCR催化剂等重点科技项目的跟踪服务,争取其落户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二是加强与天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争取其来蓉设立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科研中试平台,集成和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应用前景广、产业化条件好的科技成果落户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3.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
一是组织顾问专家启动实施“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研究。
二是配合市科技局开展“航空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编制。
三是组织院士、专家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招商引资提供项目评审论证。
四是就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开展专家诊断与咨询。
五是针对我市新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咨询建议与问题解决方案。
4.科技交流与合作。
一是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办好“2013国际新材料发展趋势高层论坛”。
二是深化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中英创新合作计划办公室(ICUK)之间的合作,推动英国研发团队来蓉开展科技交流、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活动。
三是举办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会,推动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产业链、技术链合作。
四是适时举办第二届“材料创新大讲坛”,增进产学研金介之间的高端对接。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