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liposomes)教学教材
18第五节脂质体

四、类脂质体
• 类脂质体(niosomes)是由非离子表面活 性剂与(或不与)胆固醇及其他物质构 成的单室或多室囊泡,故而亦称为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囊泡。
类脂质体的结构示意图
○—” 代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亲水基团;“—”疏水基团
2.脂质体荷电性
• 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PA)和磷脂酰 丝氨酸(PS)等的脂质体荷负电,含碱 基(胺基)脂质,例如十八胺等的脂质 体荷正电,不含离子的脂质体显电中性。 脂质体表面电性对其包封率、稳定性、 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作用影响较大。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 • • • • • • 1.脂质体的靶向性 (1)被动(天然)靶向性: (2)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3)主动靶向性: 2.脂质体的长效作用(缓释性) 3.脂质体降低药物毒性 4.脂质体能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 5.脂质体的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
(五)渗漏率测定
• 渗漏率表示脂质体贮存期间包封率的变化情况,定义 为贮存期包封量的减少与刚制备脂质体的包封量之比 • 式中Q渗——渗漏率;W总游——定期测得游离药物量; W始游——制备当时测得游离药物量;W包——制备当 时包封量;W贮——定期测得包封量
W总游 −W始游 W 包 −W 贮 Q 渗% = ×100%或Q% = ×100% W包 W包
结构简图
磷脂结构式
胆固醇(cholesterol, CH)结构图
卵磷脂与胆固醇在脂质体中的排列形式
单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多室脂质体的结构图
(二)脂质体的性质
• 1.相变温度 • 2.脂质体荷电性
1.相变温度
•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 链从有序排列变为无序排列,这种变化 会引起脂膜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可 由“胶晶”态变为“液晶”态,膜的横 切面增加,双分子层厚度减小,膜流动 性增加,这种转变时的温度称为相变温 度(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脂质体_精品文档

第四节 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薄膜分散法 逆向蒸发法
Te注x入t 法
去污剂分散法 钙融合法 冻结融解法
脂质体
制备方法
主动包封法 冷冻干燥法
复乳法 离心法 前体脂质体法
………..
• 一、薄膜分散法: • 方法:将类脂溶于有机溶剂中,通入氮气或减压除去有机
溶剂,在容器壁上形成类脂薄膜,然后加入含有水溶性药 物的缓冲液,通过振摇使类脂膜吸水膨胀,弯曲封闭形成 脂质体(大多层脂质体)。 • 举例:三七总皂苷脂质体的制备 • 准确称取处方量的注射用大豆磷脂、胆固醇,加适量乙醚 使其溶解并转移至250ml茄形瓶中,置25℃恒温水浴减 压除去乙醚,使脂质体在瓶壁上成均匀薄膜,茄形瓶置真 空干燥箱内真空干燥过夜,瓶内加入含处方量三七总皂苷 的磷酸盐缓冲液适量以及2粒直径为0.8mm的搅拌子, 25 ℃恒温水浴旋转洗膜1小时,得乳白色混悬液。 • 通过干膜超声法、薄膜-振荡分散法、薄膜-匀化法、薄膜 -挤压法等使薄膜法制得的大多层脂质体分散成单层或大 单层脂质体。
积百分比。 • 药脂包封比:一定质量的类脂所包封药物的质量百分比。
• (1)毒性最低、无免疫原性、无致热原性、能正常代谢和消除。 • (2)脂质体的大小、成分、表面电荷等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 (3)脂质体对亲水性和亲脂性的药物都能包裹。 • (4)制备简单 • (5)靶向分子能以最优结构与靶部位受体结合 • (6)为所包裹药物的靶向性提供新的可能性。 • (7)在载药脂质体表面结合不同的配基将药物递送到特定靶组织和靶细胞
粒径大小不均匀
体内动态 静脉给药后易被网 状内皮细胞捕获
静脉给药后可分 配进入实质细胞 ,静脉给药后血 中的半衰期长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细胞捕 获;体内稳定性 比MLV差
脂质体(Liposomes - 浙江大学药学院

脂质体的种类与特点
类型 多室 脂质体 小单室 脂质体 大单室 脂质体 (REV) 优点 缺点 体内动态
包封容积大,包 粒径大,不均匀,稳 静脉给药后易被 封率高,膜的性 定性差;不易包封蛋 网状内皮系统吞 质与细胞膜相似 白、核酸等大分子; 噬 向细胞内的输送困难。 粒径大小、形态 包封率和包封容积小, 静脉给药后可达 均匀 易发生脂质体融合。 到肝实质细胞, 给药后血中的半 衰期较长。 可包封蛋白质、 粒径大小不均匀 核酸等物质,包 封容积大,包封 率高 静脉给药后易被 网状内皮系统吞 噬,体内稳定性 比多室脂质体差。
方法:pH梯度法 制备: 1.以pH为4.0的枸橼酸缓冲液为水相,采用逆相蒸发 法或薄膜分散法制备空白脂质体。 2.用1mol/L的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钠调节上述空白脂质 体悬液的pH为7.8。使脂质体膜内外形成H+梯度,内 部为酸性( pH4.0),外部为碱性( pH7.8)。 3.将多柔比星用pH7.8的Hepes缓冲液溶解,60 ℃与 空白脂质体悬液孵育10~15min,即得包封率高达90% 以上的载药脂质体。
复乳法
将少量水相与较多量的磷脂油相进行乳化 (第一次),形成W/O乳剂,减压除去部分 有机溶剂(或不除去也可),然后加入较大 的水相进行第二次乳化,形成W/O/W型复 乳,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即得。 复乳法得到的脂质体为非同心多囊结构,更 适合包封水溶性药物,包封率高,并具有缓 释效果。
复乳法制备举例——甲氨蝶呤脂质体
脂质体的研究热点
亲水性侧链具有空间 稳定和长循环作用 磷脂
包封的药物
嫁接的配体具有 主动靶向功能
同时具有主动靶向和立体稳定的脂质体
磷
脂
脂质体制备技术概述课件

PPT学习交流
9
2 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凋亡 凋亡是正常细胞在有关基因控制下的
程序性死亡方式 ,肿瘤细胞正是失去了这种正常控 制而呈现无限制的增殖现象。紫杉醇能下调胞浆 IkB - a水平 ,激活 NF - kB 并促进其转移至细胞核 参与调控下游基因 。研究发现 ,紫杉醇可激活或调 节多种与凋亡相关基因或蛋白 ,如Bcl 家族、P53、 P21、Fas/ Fas配体及半胱天冬酶(Caspase)家族等 , 可诱导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目前尚 不清楚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 有丝分裂阻滞和凋亡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凋亡的 重点已转移到凋亡过程中一系列细胞内具有关键 作用的蛋白质如何被特异性酶降解。凋亡发生机 制中关键环节之一是Caspase激活 ,已有研究表明 在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中 Caspase - 3 和 Caspase - 8 起着重要作用。
PPT学习交流
11
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体内作用特点
(1)由于含有亲水基团(PEG)而能阻止血液中许多 不同组分特别是调理素与其结合,从而降低与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亲和力,可在循环系统中稳定 存在并使半衰期延长,增加肿瘤组织对它的摄取。 (2)由于癌增长部位及感染、炎症部位病变引起毛 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含有紫杉醇的长循环脂质 体能增加药物在这些部位的聚集量. (3)由于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缓释直接作用于病 变部位,增强了治疗效果。此种增加药物的治疗 指数的机制称为“被动靶向”。
PPT学习交流
8
(二)作用机制
• 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到达作用部位后,发挥一系列的抗 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
• 1 细胞毒性作用:
紫杉醇属于有丝分裂抑制剂 ,它可以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聚 合 ,抑制微管解聚。正常微管在 4 ℃低温或 Ca 存在下可发 生解聚。由于微管过于稳定 ,从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 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 ,使肿瘤细胞阻滞于 G2/ M 期 ,最终阻 止有丝分裂的完成 ,因而对多种肿瘤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 用。
脂质体的应用与制备演示教学

脂质体—分类应用
作用:脂质体的囊泡结构能够充当药物分子或其他物质等的载体。
亲脂性的药物可以储存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亲水性的药物可以存储在脂 质体的内囊中。
团。将适量的磷脂加至水或缓冲溶液中,磷脂分子定向排列,其亲水 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疏水的烃链彼此相对缔和为双分子层,构成脂 质体。
用于制备脂质体的磷脂有天然磷脂,如大豆卵磷脂、蛋黄卵 磷脂等;合成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 常用的附加剂为胆固醇。胆固醇也是两亲性物质,与磷脂混合使用, 可制得稳定的脂质体,其作用是调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降低脂质体 膜的通透性。
当脂质体处于中性pH 环境时,DOPE的羧基离子可提供有效静电进行 排斥,使脂质体保持稳定, 当pH改变时, 双层脂质体可转变成六角相, 引 发脂质体膜不稳定、聚集、融合、释放内容物。从而将包封物导入细胞 质并主动靶向到病变组织,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免疫脂质体
脂质体的表面连接上抗体或受体,则可通过特异性结合作用,使脂 质体的移动具有靶向性,这样的脂质体叫做免疫脂质体。由于其具有运 载量大、靶向性强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也被学者研究来用于肿瘤靶向 治疗。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物质制成, 在体外磁场的作用 下,把抗肿瘤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和定位于靶细胞, 从而降低药量, 减少毒 性,提高疗效。
在交变磁场作用下, 到达靶区的磁场粒子能迅速升温至有效治疗温 度, 导致肿瘤组织坏死, 而无磁性脂质体的正常组织则不受损伤。
脂质体—制备
√实验原理 常见的磷脂分子结构中有两条较长的疏水烃链和一个亲水基
脂质体(教资材料)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
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
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
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
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脂质体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给药系统成为靶向给药系统的新剂型。
脂质体的靶向性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和粒径来调整其靶向,另外,还可在脂质体上连接某种识别分子,通过其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专一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最突出的优点,脂质体进入体内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从而使所携带的药物,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富含吞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内蓄积。
1.天然靶向性是脂质体静脉给药时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
脂质体不仅是肿瘤化疗药物的理想载体,也是免疫激活剂的理想载体。
2. 隔室靶向性是指脂质体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进入体内后,可以对不同部位具有靶向性,可以通过各种给药方式进入体内不同的隔室位置产生靶向性。
在组织间或腹膜内给予脂质体时,由于隔室的特点,可增加对淋巴结的靶向性。
3. 物理靶向性这种靶向性是在脂质体的设计中,应用某种物理因素的改变,例如用药局部的pH、病变部位的温度等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引起脂质体选择性地在该部位释放药物。
脂质体(liposomes)

选取不同的分散法
Liposome Preparation
Mechanism of Vesicle Formation
例:维生素B12脂质体制备法
取DPPC和DMPC分别与DCP或 SA按摩尔比(9:1)混合均匀 圆底烧瓶中25ml氯仿溶解, 混合脂类10-4mol/L 旋转薄膜蒸发器上,48℃真空 蒸发至呈干燥薄层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营养物(药物)的载 体,它具有类细胞的结构,进入体内主 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改变被包封药物 的体内分布,使营养物(药物)主要在 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蓄积,从而 提高营养物(药物)的效果。
四、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与普通基质的对比
五、脂质体的特点及其机制
药物组织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 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 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控制药物的组织分布。 缓释性 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 降低,在血液中释放减慢,从而延长药物发 挥作用的时间。
七、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2.逆相蒸发法 3.复乳法 4.熔融法 5.注入法 6.冷冻干燥法 7.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8.离心法 9.前体脂质体法 10.钙融合法 11.加压挤出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 减压旋转除去溶剂,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 加入缓冲液,振摇 形成大多层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
一、脂质体概述
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 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形成 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 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 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制备技术 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Chapter І :脂质体制备技术 第一节:概述 脂质体(Liposomes)最初由Eng.学者Bargham和Standrsh将磷脂 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他们发现磷脂分散在水中自 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 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一、脂质体定义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veside) 二、目前研究状况 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膜模拟 2)药物的控释与靶向 3)体外细胞的生物大分子转移 在应用上:1988年,U.S.A 第一个脂质体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至目前已有10家公司向FDA申请了14个此类药物,已获准临床试验, 已有部分产品上市。如:TLC公司的阿霉素脂质体,顺铂脂质体, 施贵宝与TLC合作的两性霉素脂质体,还有正完霉素,柔红霉素脂 质体,etc,还有空白脂质体上市,在服用或使用前加药物振摇即可 应用。
第三节 脂质体的组成,类型和理化性质 一、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见图) 脂质体=膜材料+附加剂 在磷脂的单分子结构中,具有两条疏水链和一条亲水链,在 卵磷脂-胆固醇结构中,磷脂分子构成一种“手杖”状态,亲水基 相互靠拢,具有两个亲油基。(如上图) 二、脂质体的类型 (一)按脂质体结构和粒径分类 SUV 粒径<200nm 1、单室脂质体 LUV 粒径200~1000nm note:SUV在循环系统停留较长,靶性强,包封容积小,包封率低 LUV膜不够稳定 2、多室脂质体MLV 3、多相脂质体 Note: 1)多室脂质体也称多层脂质体(MLV),粒径<5um,药物溶 液被几层脂质双分子层所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集体.
5、能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增加稳定性。 6、可制备多种用途的剂型,eg:注射,口服,局部给药etc 7、靶向性,主要进入网状内皮系统和血单核细胞,进入细胞间质少 8、毒性降低,药效增强。药物消除率降低,增加药物体内稳定性。 (前体药物应用时应考虑的因素) 二、脂质体的靶向性 (一)被动靶向性(天然靶向性) 这是脂质体静脉给药的基本特征,是由于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 巨噬细胞作为异物处理。一般的脂质体主要被肝,脾中网状细胞 (phagocytic cells)吞噬,是治疗肝寄生虫,利什曼病等网状内皮系统 疾病的理想药物载体。特别在治疗肝,脾肿瘤,防止肿瘤转移,扩 散具有广阔的前景。 肌内或皮下注射及腹腔注射后,首先进入局部淋巴系统中,对 淋巴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靶向作用。 (二)物理和化学靶向性 此种靶向性是设计中利用某种物理性因素或化学因素的改变, 如局部的PH值,温度(病变部位)的改变而明显改变脂质体膜的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质体作为营养物或药物载体最突出的特征 1、被动(天然)靶向性:脂质体进入体内即被巨噬细胞作为外
界异物吞噬的天然倾向产生的体内分布特征。一般的脂质体 主要被肝和脾中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用于肿瘤的治疗。 2、物理化学靶向性: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脂质体膜的 通透性改变或脂质体相变、破坏,其中的营养素或药物选择 性释放。 主要是温度和PH的改变。 3、主动靶向性:是将革种脂质体上联接一种识别分子,即所谓 的配体,通过配体分子的特异性专一地与靶细胞表面的互补 分子相互作用,而使脂质体在靶区释放药物。
(3)薄膜-匀化法
➢ 将薄膜-搅拌分散法制备的较大粒径脂 质体通过组织捣碎机或高压乳匀机匀 化成较小粒径的脂质体。
(4)薄膜-挤压法
薄膜法制备的大小不一的MLV连续通过孔 径0.1-1.0 μm的聚碳酸纤维膜后,脂质体的 大小分布趋于均一,单层脂质体比例增多。 例如:取pc:pa=4:1(摩尔比)用氯仿溶解, 再加入适量的α-生育酚溶解,置圆底烧瓶 中真空成膜,每摩尔脂质加入66~100μl含 5mmol/l蔗糖的PBS(PH7.4),37℃振摇2小时, 以恒速挤压通过微孔滤膜(孔径0.8 μm)。
将薄膜法制成的大多层脂质体用超声波 仪超声处理,根据所采用超声时间长短 获得0.25-1μm的小单层脂质体。
➢ 脂质体小而均匀,适合于包裹多种物质, 如化学药品、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等。
➢ 药物包裹的百分率不高。
(2)薄膜-振荡分散法
➢ 制备的脂质体干膜加入缓冲液后,用 液体快速混合器振荡12min(25℃) 形成脂质体
二、脂质体的结构
亲水的头部 亲油的尾部
膜壁厚度约为5-7nm, 囊的直径一般在25500nm 之间
三、脂质体分类
1、按脂质体的结构和粒径分类
①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10~100nm ②大单室脂质体(LUV),粒径约100~1000nm ③多层脂质体(MLV),粒径约100~20000nm ④多孔脂质体(MVV),粒径约100~20000nm
SA按摩尔比(9:1)混合均匀
NaH2PO4和Na2HPO4配成
0.01mol/L pH7缓冲液(PBS)
圆底烧瓶中25ml氯仿溶解, 混合脂类10-4mol/L
25mlPBS溶解维生素B1250mg
旋转薄膜蒸发器上,48℃真空 蒸发至呈干燥薄层
缓慢加入,缓缓搅动
形成维生素B12MLV
(1)干膜超声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将磷脂等膜材溶于适量的氯仿或其它有机溶剂 减压旋转除去溶剂,脂质在器壁形成薄膜
加入缓冲液,振摇 形成大多层脂质体
选取不同的分散法
Liposome Preparation
Mechanism of Vesicle Formation
例:维生素B12脂质体制备法
取DPPC和DMPC分别与DCP或的物理性质与人质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当升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变为列序排列, 线起脂膜的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 ,膜的横切面增加,双分子层 厚度减小,膜流动性增加,这种转变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相变温度决定于磷脂的种类,如二肉豆蔻磷脂酰胆碱相变温度24 ℃ ,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相变温度41 ℃二硬脂酸磷脂酰胆碱相 变温度58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脂质体(liposomes)
一、脂质体概述
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 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形成 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 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
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
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二、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 类脂(卵磷脂、磷脂酰胆碱 、神经鞘磷脂等)双层分子 组成的空心球 直径范围一般为25nm~5μm, 肉眼看不见的小球状物。磷脂 是双极性的,一头亲水,一头 亲脂,亲水极朝外头,亲脂极 朝内尾,2个磷脂分子“尾”部相 对构成了一个双层分子结构。
脂质体的膜与生物膜熔 合,脂质体所包含的活 性成份(例如EGF , BFGF, SOD, Vc等等)被 释放而进入细胞内,或 者整个脂质体被细胞吞 噬,活性成份在细胞内 被吸收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营养物(药物)的载 体,它具有类细胞的结构,进入体内主 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改变被包封药物 的体内分布,使营养物(药物)主要在 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中蓄积,从而 提高营养物(药物)的效果。
2、脂质体的带电性:含酸性脂质如磷脂酸和磷脂酰丝氨酸等的脂 质体带负电,含碱基的(胺基)的脂质带正电。
脂质体表面电性与其包封率、稳定性、靶器官分布及对靶细胞的 作用有关。
七、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薄膜法/干膜分散法(TFV) 2.逆相蒸发法 3.复乳法 4.熔融法 5.注入法 6.冷冻干燥法 7.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8.离心法 9.前体脂质体法 10.钙融合法 11.加压挤出法
五、脂质体制备常用的膜材
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E)、豆磷脂、
胆固醇、脑磷脂、磷脂酰肌醇(PI)、神经鞘
磷脂(SPH)、鞘髓磷脂(DCP)、二肉豆蔻
酰卵磷脂(DMPC)
胆固醇乙酰脂、β-谷甾醇、牛胆酸钠、合 成二棕榈酰-DL-α磷脂酰胆碱(DPPC)、合成 磷脂酰丝胺酸(PS)、硬脂酰胺(SA)等。
四、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与普通基质的对比
五、脂质体的特点及其机制
药物组织分布可控性 在制备过程中,可通过改变表面的性质。如 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提高脂质体药物对靶 区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控制药物的组织分布。
缓释性 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 降低,在血液中释放减慢,从而延长药物发 挥作用的时间。
2、按脂质体性能分类
一般脂质体:包括上述单室、多室和多相脂质体
特殊性能脂质体
热敏脂质体 pH敏感脂质体 多糖被服脂质体 免疫脂质体 其它:超声波敏感脂质体、
光敏感脂质体、磁性脂质体
四、脂质体的作用机理
脂质体对细胞的作用机 理由于脂质体与细胞膜 (生物膜)结构相似, 脂质体的主要成份磷脂 等类脂物也是细胞膜的 主要成份,所以脂质体 与细胞膜之间有很强的 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