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虚词判断技巧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虚词的推断

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因为所以则
与其乃若何 而且于焉
之乎者也
一、看具体语境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 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中词。“较于由灵此此活可”,推。要断“确“伏焉焉定””一是即个兼虚词的用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伏体在分那析里,”做。到“字不离句,句 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焉些”考用在察疑民问情句的中,表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示断责“备焉的”语是气,代由词此,可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推它断”“。焉”是疑问代词,
可译为“何、哪里”。
二、看对应位置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思乘句,着构由的成此意的可思推。对断此文句“,的因其”对也是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利似”。“由便”此也可是从对句文中,都熟悉
①的舟虚遥词遥的以用轻法颺,,推风断飘对飘应而位吹置衣是的指。疑有(难利陶虚的潜词形《势的。归用去法来。兮
1和2用.法下不列相各同组的句一子组中是,(加C点的) 词的意义
A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 D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表感叹语气
四、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介“)宾于短南语亩后之置农句夫,”介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代词
它(们)的 他(们) 这 其中的
其
2.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
(推测)大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希望)应当,一定
吾其还也难道谁能讥笑我呢 ? 还是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反问)难道、岂 (强调)真的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
3.连词
那么将用什么话回答 其如是,孰能御呢之?。
其将何辞以对
假设 如果 转折 然则、那么
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对象:向,对
3.语气助词 何……为;奚……为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反诘
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用法完 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
愿“为欲一加雪 之难道其 罪耻 ,。 其君 无其 辞许 乎之 ?!””护羊犬愈笑谨曰。:
狐与狼遂去。(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
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带入筛选法
对下列句攻中打它加又点攻不字下的来解,围释着有它又误围的
一项是
不下去
A
A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副词,可译为“竟”
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 其它三项不同的是C(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蟹六跪而二螯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8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 •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 其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 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 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愿为一雪其耻。 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无 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1·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经· 东山》)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3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 同义。
其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1.代词
它 (们 )的
他 (们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这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副词
(推测)大概
(希望)应当,一定
还是 (反问)难道、岂 (强调)真的
吾其还也
难道谁能讥笑我呢 ?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

5 .结构 推 断法
一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 文 中 的用法 和意 义 。如 “ 拘 于 不 时” 《 (师说》 )与 “ 学于余” 《 ( 师 说 》 中的两 个 “ ” , 处 的位 ) 于 字 所
置相 同 , 在 动词 后 、 词 前 , 都 名 不 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 同来 。“ 拘于 时 ” 不 是说 不 受 当时 社会 风气 的影 响 , 显 然 , 很 这里 的
介词 “ 、给” 替” “ ,代人第一句理 解 ,给我银子 ,我替你谋个 内阁 “ 职 务 ”句 子 是 通 的 , 以 该 处 的 , 所 “ 也作介词“ 、给” 为” 替” “ 讲。
1 .旬 意分 析 法
推断 “ ” 代词 , 焉 是 代文 章 ,得 焉” “ 即“ 能够 看到 它 ” 。 3 .功 能认 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 有着 特殊 的语 法功 能 ,因此 根据 语境认 定 这些 虚词 特殊 的语 法 功 能 , 就可 以推 断 出虚词 的用 法 。 也 如 “ ” 在 主谓 之 间 , 取 消 句 之 用 起 子 独立 性 的作 用 ;见 ” “ ” “ 和 于 组
4 .替换 理解 法
“ 于此”“ ,伏焉” 伏在那里” 又 即“ 。 如“ 故为之说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 ,要求判 断句 中某个 虚词 的用法是 否相 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虚词 的 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讲得通 , 用法 和意义就是一样 的, 讲不通, 意义
“ 字是表被动的 ; 学于余” 于” 而“ 是说 向我 学 习 , 而 此处 的“ ” 因 于 字是介词“ , 向” 和表被动无关 。
2 .语 境推 断法 文 言 虚 词 的用 法 比较 灵 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 断“乎”与“哉”同义。
“夫”用在段首引 发议论,是发语 词,可不译。这 种用法的虚词还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 有“若夫”“故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 夫”“且 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 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 夫” “盖”等。 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 “是故”表事情的关 还有“至”“至 联,可译为“因此”。 若”“至如”等。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 是 以 ” “ 虽 然”“然则”“盖”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等。
文言虚词 推断方法
“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抚之”是动宾短 一、看语法结构 语,“之”是动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词“抚”的宾语, 语之间,是 代词,代“妪”,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结构助词 可译为“她”。 “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
推断“焉”是疑问代词,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可译为“何、哪里”。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 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 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98年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 一组是: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 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 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 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 “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 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 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 了宾语“之”, “与”是介词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和、跟”的意思。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看对应位置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 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是指有利的形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三、看特殊标志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 · (范仲淹《岳阳楼 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 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四看句意: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 那么 如果 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其中的 一定
你的
狐谓狼曰:“羊肉其鲜乎!君其有意,叼其 那 是 一而啖之,得饱其口福。”狼曰:“其如猛犬 那 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 言,其言不堪入耳, 还是lì 一定 君乃无所怒,其无闻邪,其畏主人邪?及其嬉逐, 愿为一雪其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 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难道
五、看具体语境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 (蟋蟀)藏匿在“针针 丛棘”之中。由此可推 断“焉”是兼词“于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此”。“伏焉”即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伏在那里”。 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 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
“于南亩之农夫”介宾 短语,“于”是介词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比”的意思。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 ③何以战(《左传 · 曹刿论战》) 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定语后置句,“”“石” 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 是定语,“之”是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短语,作“久矣”的 主语,“之”用在主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 · 秋水》) 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之垄上”,“之”是动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 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 实词,而不是虚词。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语气,强调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文言虚词 推断方法
回顾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 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代词、叹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 “替”、“给” “作出”、“制定”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虚词的用法, 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