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推断技法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一、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例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二、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三、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四、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侵之.愈急6、何以.战五、词性记忆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剑?:醺咴眨。

ɡ畎住妒竦滥选罚?/p>“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焉: 在句末动词后面,一般是兼词。 eg:风雨兴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也: 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
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因此,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焉”是兼词“于此”,在这里。 】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焉”是代词,代文章。 】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是句末语气助词,译为“了,啊,呢”。】
3
投诸渤海之北
4
虚词的连用
5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6
而已矣
7
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发展变化大。
学法指导
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分清虚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添加标题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替”、“给”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作出”、“制定”
05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介词
02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2025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9第2讲文言虚词讲义

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精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驾驭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

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

我们在驾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驾驭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缘由、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推断文言虚词方法

推断文言虚词方法

推断文言虚词六法1、句意分析法如“非挟太山以超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王也应对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演示文稿

文言虚词推断七法演示文稿

• 结构推断法:
• 解析: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 (1)句中“因”字用在“关市呵难之”和“事 关市以金”两句之间,前后有因果关系,且用在 动词“事”之前,因此可译为“于是,就”,是 副词;(2)句中的“因”,也是用在“某时有 客过而予汝金”与“遣之”两句之间,且用在动 词“遣”之前,因此,也是副词,但前后是条件 关系,应译为“才”。
• 标志识别法:
• 解析: • (1)句是特殊句式结构,“唯……之”表宾语前置,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唯异书之信”按现代汉语 的正常语序为“信异书”。(2)句中的“之”字也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 不解惑”。两个“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 译文:过去的记载怪异现象的书,有记载洪水滔天,鮌 偷了玉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玉帝于是命令祝融在羽郊 杀了鮌,这种说法没人经历和见识过。现在这种土,铲 平他的人就会不幸而死亡,这不是玉帝喜欢做的事吗? 南方多瘟疫,劳动的人先死亡,于是那些拿铁锹掘地的 人,他们是死于劳役和瘟疫,土哪里能有什么神性呢? 我恐怕学者到了这里,采纳了这种说法,只相信志怪书 籍的言论,所以(把文章)记在堂上。
• 译文: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旅客经过边关的贸易市场。 管理边关贸易市场的官吏故意刁难他,假扮成旅 客的这个人拿金钱送给官吏,官吏才放过他。卫 嗣公对官吏边关贸易市场的官吏说:“曾经有个 客人经过你们在边关所管理的贸易市场,给你们 金子,你们才放他过去。”管理边关贸易市场的 官吏非常惶恐,而因此认为卫嗣公是明察秋毫, 圣明,不受蒙蔽。
• 位置推断法:
• 解析:(1)句中的两个“乎”字,处于句 末,是表疑问语气的语气词;(2)句中的 两个“乎”字,处于句中,相当于“于”, 是介词。两个句中的“乎”字意义和用法 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3、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4、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 词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师说》
•2、吾其还也!
(六)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 词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1、汝平生欲为之而弗得。
《刘安世为谏官》
•2、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冯唐论将》
•3、皆知大人贱人而贵马。
《优孟衣冠》
•4、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乐羊子妻》
片段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划 线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 译)
《烛之武退秦师》
•3、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五)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 词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1、儿妾食麦而已。
《任昉其人》
•2、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范滂别母》
•3、曾子之妻之市。
《乐羊子妻》
•4、臣请以雕玉为棺。
《 优孟衣冠》
•5、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太尉平乱》
《师 说》 《陈涉世家》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 词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屈原列传》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4、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 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 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 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 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从之西,舟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 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 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 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 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文言虚词推断技法
•考纲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文 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目标:学习并归纳文言虚 词词义的推断技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 的意思,并分别总结方法。
•1、先妣抚之甚厚。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辍耕之陇上。
《项脊轩志》 《庄子·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