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十二、则 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 “原来是” (2)表假设,如果、那么 (3)表转折、让步, “却” “虽然”“倒是” 2、量词; 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那么 试一试 却
十一、与 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 (2)替,为 (3)和……相比 2、连词,表并列关系; 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
试一试 1、虽与府吏要 跟、同 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表并列 3、王庶几无疾病与 同“欤” 4、去时里正与裹头 替,为 5、溅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和……相比
九、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 断“乎”与“哉”同义。
“夫”用在段首引 发议论,是发语 词,可不译。这 种用法的虚词还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 有“若夫”“故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 夫”“且 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 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 夫” “盖”等。 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 “是故”表事情的关 还有“至”“至 联,可译为“因此”。 若”“至如”等。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 是 以 ” “ 虽 然”“然则”“盖”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等。
文言虚词 推断方法
“仲尼之闻” 是偏正短语, “抚之”是动宾短 一、看语法结构 语,“之”是动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词“抚”的宾语, 语之间,是 代词,代“妪”,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结构助词 可译为“她”。 “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
推断“焉”是疑问代词,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可译为“何、哪里”。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 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 句意表达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必备知识清单2018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
现结合例句逐一作简明解释,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
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表递进。
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承接。
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译为“接着”)④表转折。
译为“但是”“可是”“却”。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表假设。
译为“如果”“假设”。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⑥表修饰。
如:吾恂恂而起。
2.代词。
译为“你的”或“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3.“而已”连用,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之1.代词。
①代人、物、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拾视之,非字而画。
②表近指。
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
2.助词。
①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②补语的标志,译为“得”。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功之有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凑足音节。
如:(陈胜)怅恨久之。
三、其1.代词。
①译为“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他的”)②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
(译为“他”)③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为“自己”)④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译为“那个”)⑤译为“其中的”。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①表猜度,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②表反诘,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③表婉商,译为“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表期望,译为“可要”。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言虚词。
这些虚词与汉语的实词不同,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语气词、副词等,有明确的实际用途,而是起到了一种衔接句子、表达语气、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解答文言虚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虚词。
一、看上下文在解答文言虚词的含义时,考虑到上下文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的虚词,如“乎”“之”“者”“耳”等,它们的含义常常会因上下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乎”在句中可以起到疑问的语气作用,也可以是用来衔接句子的虚词。
在襄阳太守的檄文中,“若夫人能以贤士之德御百姓,廉明宽惠,慎于受赂,则人人骨肉,皆愿为之,天不绝其后者乎?”中,“乎”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语气。
二、分析句子结构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中的虚词,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比如,“兴之所至,情之所向,人自不觉。
”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文言虚词。
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指示前面的“兴”和“情”,使得这两个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三、考虑语气文言虚词中有些虚词,如“兮”“啻”“焉”等,主要起到表达语气的作用。
在解答这类虚词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从而推知这些虚词所蕴含的含义。
例如,“吾衰矣,兮其可知也!”中“兮”的作用是强调前面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感慨的语气。
四、了解常用结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是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常用结构,而进一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如,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中,“奈何”和“之”都是典型的虚词,但是由于其出现在常见的“奈何……之”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其含义,表达出一种“如何、怎么”的意思。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不仅需要对虚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语气及了解常用结构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虚词,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二、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三、看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 “利”“便”也是对文,都 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是指有利的形势。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
里,是语气助词。
1、解释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
(1)乃设九宾礼于廷 ( 在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3)况于将相乎 ( 对于 )
)
被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向
(5)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 从 (6)长于臣 ( 比 ) (7)赵尝五战于秦 ( 同 跟 ) )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名 、 代
↓
↓
动 、 形
名 、 代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一、语法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 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 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 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 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 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 来推断。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下面“也”字的用法: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焉”用在疑问句中,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
表示责备的语气,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由此可推断“焉”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是疑问代词,可译 为“何、哪里”。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 季氏将伐颛臾》)
五、看代入检验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B
)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
“因”“乃”:“于是” “止”“仅”:“只”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 “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 “因”和”乃”相同, “止”和“仅”相同 C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相同 D “因”和”乃”不同, “止”和“仅”不同
表判断语气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疑问语气
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表感叹语气
五、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 是定语后置句, 思。 是宾语前置句,“何 ③何以战(《左传· 曹刿论战》) “”“石”是中心语, 以”即“以何”, “以”是介词“凭借” “铿然有声者”是定 语,“之”是助词,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的意思。 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 “与”是介词“和、跟” “被”的意思。 的意思。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 推断技巧
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而 为 与
何 焉 之
乎 也
乃 以
其 因
且 于
若 则
所 者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放在句末,语气助词, 表示测度.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在句中,在名(代)词前,做
介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放在形容词Fra bibliotek 后,做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四、看语气表达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 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 法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