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例①“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湖口”一句里有两个“之”:前一个“之”用作“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解释为“的”;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应是代词。
例⑵“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例③“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仅以“也”为例: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例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
例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
例④“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
例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例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
例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意义的推断方法一、位置推断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
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名、代动、形名、代例如: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4.送孟浩然之.广陵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顷之.,烟炎张天二、删除观察法对于虚词来说在句子中经常不用翻译,所以我们可以用删除观察法,根据删除该虚词后句子是否通顺或是否改变原意来确定虚词意义。
例如:1.余嘉其.能行古道2.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三、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例如: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嘻,危乎.高哉.四、对照比较法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2、石之.铿然有声者3、夫晋,何厌之.有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侵之.愈急6、何以.战五、词性记忆法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行归类和记忆。
第一人称代词:其、吾、余、相、见、我、予、朕、孤、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第二人称代词:相、而、若、尔、汝、女、乃、公、卿、君、子、足下;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指示代词: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何、曷、胡、奚、安、焉、孰;副词表否定:不、未、莫、无、勿、毋、弗、非、微、靡;副词表时间:将、行将、且;副词表范围全部的:皆、咸、悉、尽、毕、具;副词表范围部分的:但、徒、特、独、唯(惟)、止、直、第。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虚词推断技巧

语境是一只“青麻 五、看具体语境 头”(蟋蟀)藏匿 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中。由此可推断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 “焉”是兼词“于 不离篇”。 此”。“伏焉”即 “伏在那里”。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连词
连接词或短语的连词 :
主要有“和、跟、同、与、或、及” 等,表示并列、选择或递进关系。
例如: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连词) 前后可以颠倒,意思不变
连词
连接复句或分句的连词:“而且、并、并且、或者、只 有、不管、无论”等连词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 连接分句。 例如: 1.这种皮革表面光滑而且柔软。 2.我的手突然停住了,并且紧张地发现自己的手在颤抖。 例如:河水清且涟漪
副词:
1、范围副词:都
现“虚”
古“虚”
(皆) (乃 、且 )
2、时间副词:才、就 将要 3、程度副词:很、非常 4、频率副词:常常、又、再 5、语气副词:
表祈使——请 (其) 表反问——难道 ( 其、岂) 表转折——反而、竟 (而、乃) 表揣测——大概、也许 (其) 表承接——于是、就 (乃)
介 词
(4)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其:作语气副词,意思岁 末语境而定;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语气,一定)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处于宾语与谓语之间(之),起提前宾语作用, 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处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定语结构助词, 翻译成“的” 鄙贱之人 (7)处于中心语与定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结构 助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处于谓语与补语之间(之),补语结构助词,翻 译成“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如果”和“那么”出现在主语前,连接两个分句,是连词;“就”出现在主 语之后、谓语之前,修饰动词,且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是关联副词。 )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一、位置推断法。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之”在动词后,作代词;4.佯狂不知所之者“之”处于“所”后,组成“所字结构”,“之”作动词5.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处于“广陵”前,作动词。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7.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处于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处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10.顷之,烟炎张天11.久之,目似瞑在时间副词后,为音节助词除了“之”以外,“乎”、“焉”、“与”、“夫”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分析它们的用法。
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
二、删除观察法分析下面各句中的“其”字: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1-3句中“其”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应为代词,不能删去。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字若删去,则改变了原意,它也为代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8句“其”可以删去,它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根据语气的不同,5-8句分别是:表示命令的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难道”)、加强反问语气、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
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判断它的词性。
“而”“焉”“者”也可用这种方法。
三、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别它的词性。
分析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以至晋鄙之日,北向自刭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四句中的“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

[文学常识]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更新时间:2023-07-04 14:23:22[文学常识]高考中的文言虚词破译四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显然,两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语文代入法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断法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把握规律学会分析
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或固定词组的标志词。
1、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2、表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 “唯利是图”)、“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是以=以是”,译为“因为这”; 4、“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5、“其.....之谓也(乎)”,可译为“大概(恐怕、难 道)说的是......吧(吗)”。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 译文: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 分别用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
• 解析:“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定语后置句;“论”:通 “伦”,等级;“供秩”:供给生活用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 10·焉 ▪ 11·也 ▪ 12·以 ▪ 13·因 ▪ 14·于 ▪ 15·与 ▪ 16·则 ▪ 17·者 ▪ 18·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 【18个虚词口诀】 •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 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 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
文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
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
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 氏将伐颛臾》) •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 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 “何、哪里”。
• 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总结
• • • •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 入、确认。 •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 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 是成功的关键。
•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 是介词“比”的意思。 •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 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 借”的意思。 •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 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高考文言虚词 用法推断妙招
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 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对应位置
•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推 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 来兮辞》) •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 的连词。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 论》) •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 “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 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 利的形势。
Hale Waihona Puke •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 《岳阳楼记》) •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 “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 呼”等。 •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 说》) •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 然”“然而”“盖”等。
四、 语气表达
•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 的语气来推断。
•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 ②其孰能讥之乎? •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 序》) • 表期盼语气,可译为“一定”。
•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 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 不译。 •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诗经•东山》) •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 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 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 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 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 夫”“盖”等。 •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 “至”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 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至”“至若”“至如”。
五、 看具体语境
•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 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 •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