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及推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通过典型例句展示其用法。

3. 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语气词、助词等。

4. 教授推断方法:教授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语法结构等。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推断,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推断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文言虚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过程。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文言虚词用法的课后作业,收集并批改,以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3.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综合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综合练习                     安乡一中   龚德国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000年)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考查异同的方式。

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

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

不过,当我们把两个“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

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

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

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

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

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

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

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

1(2)(学生版)《文言虚词推断6法 》学案

1(2)(学生版)《文言虚词推断6法 》学案

隐性考点 (教师版)《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学案【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在高考全国卷中,文言虚词近年一直没有单独考查,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

因此,复习时还应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

1、代入筛选法如果熟知某个虚词的意义及其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问,盘问。

然后将以上义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

最终可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词,多么。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皆以.美于徐公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C.⎩⎪⎨⎪⎧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找到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例如:于、以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独
立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 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 用。
并列连词:有 和、跟、与、同、及、而、况、 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连词:有 则、乃、就、而、于是、至 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
转折连词:有 却、但是、然而、而、偏偏、 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句例推断法
不为者与不能者何异也
相如闻,不肯与会 宋何罪之有?——《公输》 何餍之有 何陋之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隆中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标志确认法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
被动句的标志:见、于、 为……所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 置来判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 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 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 结尾是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 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 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1.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 问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择连词 是…还是,
4.助词
夸夸其谈
相当于“而”
路漫漫其修远兮
音节助词
练习:
一定

语有狼段意曰①那么,::叼 “狐那其其 其谓中一 如狼的而 猛曰啖 犬:之 何“, ?羊得 ”肉饱狐其你其间鲜的口于乎福犬!。曰君果”:是其
怒“,羊其数那无詈闻lì言邪还,,是其其一言畏定不主堪人入邪耳?,及君其乃嬉无逐所,
D人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 而法? 或:连词,可译为“或 者”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2013高考复习文言文词义推断与翻译

2013高考复习文言文词义推断与翻译

课文: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陈情表》
(2011广东卷)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课文:丁壮苦军旅《项羽本纪》,苦于……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联想词语“纵火” 、“纵虎归山”,释放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从语法角度判断,应为动词,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请解析:
弄璋: 弄瓦: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方法一: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 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 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 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注意: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 不离篇” 。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都能为我们提供情报一把推断词义的钥匙。
2、指导解题方略,归纳把握词义的方 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 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 动词,使……高,抬高
(想要储存蟋蟀来作为牟利的手段,于是抬高蟋蟀的 价格,也没有买家。 )
高考掠影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 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1. 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10)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11) 遂扫石而.坐提刀而.立(2009年高考安徽卷)(1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13)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1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15) 不拘于.时学于.余(16)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17)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18)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19) 天将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记»)(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04年全国Ⅳ) (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 语法切入法(1) 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 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3)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5)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6) 而.翁长铨(7)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8) 吾恂恂而.起(9) 如是而已..(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13)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1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15)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6)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17) (2001年全国)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3. 标志识别法(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何陋之.有?(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8)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9)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10)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11)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12)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1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湖南卷)()C.不觉其人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四. 数学代入法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2. 下面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以.其求其深而无所不在也B. 虽董之以.严刑C. 可以.知之矣D. 余以.乾隆十九年十二月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005年重庆) (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B.其.待侯君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卖吾庐而.不售位尊而.无功4.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2002年高考北京卷)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上海卷)()至则.决滞狱百余事他植者则.不然6.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五. 交换理解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四川卷)()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尽六.删换筛选法1. ①吾尝其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②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④惑而.不从师。

(《师说》)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998年高考全国卷)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3.①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③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④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⑤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4. (1)(2005年福建)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2)(2004年浙江)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2004年全国1)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4)(2004年湖南)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七. 词性界定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2003年春季高考)3.(2005年天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4.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以.勇气闻于诸候。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6.(天津卷05)选出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其中B 项为:死伤者少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八. 成语联想法1.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2.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3. (2010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 (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D.吒吒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九. 位置分析法1.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4.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5. (2005年湖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十. 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2010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十一. 语气表达法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十二. 句式分析法1.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2.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5.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十三. 例句推断法1.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2.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2009年高考山东卷)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A.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4.①缇骑按剑而.前。

(《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十四. 句意分析法1.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2.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山东卷)()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十五. 复音虚词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无乃..尔是过欤?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然则..何时而乐耶?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