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课件_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共56张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一)精品PPT课件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置《,蜀由“道哉难”》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四、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 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
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
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二、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 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在动词后,作代词;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到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代 动、形 名、代
一、看语法分析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 可以推断文言虚词 的用法。
“之”是动词 “抚”的宾语, 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语之间源自是 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师》道)之不传”是主
是思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
四、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 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
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
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二、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 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以余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在动词后,作代词;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到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代 动、形 名、代
一、看语法分析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 可以推断文言虚词 的用法。
“之”是动词 “抚”的宾语, 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之”用在 定语和中心 语之间源自是 结构助词, 可译为“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师》道)之不传”是主
是思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推断 课件32张PPT

答案:B B.①于是,就。②就,表结果,最终。 《屈原列
传》此句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 “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如“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A.音节助词,无义。 C.因为。 D.副词,将要。①意思为“饮食的费用”,而不是“浪费而且 完了”。
“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为什么”“怎么 样”等,常与介词构成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②副词: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等; ③通“呵”:“喝问”; 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 ⑴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⑵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⑶ 夫子何哂由也?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C ②之:我 ④尔曹:你们 ⑥无代词\第二人称
3、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顷之,拜受为少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①广遂上疏乞骸骨 ②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①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①今日饮食费且尽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虚词连用:如“也哉”、“矣夫”、“呜呼”、 “顷之”等。
(3)双音双词:如“然则”、“然后”、“于是”等 。
(5)习惯用法:
“不亦……乎”:不也是…的吗? “何……之有” “无乃……乎”:莫非是…吧?、恐怕是…吧? “得无……乎”:能不…吗?、该不会是…吧? “孰与(孰若)……”:和…比怎么样? “唯……是……” “为……所……” “以……为……” “与其……孰若……”。
(1)副词:多么 (2)疑问代词:什么。 (3)副词:为什么。
“之”常见的用法:
动词:去,到,往 代词:他,我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标志 音节助词
传》此句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 “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如“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A.音节助词,无义。 C.因为。 D.副词,将要。①意思为“饮食的费用”,而不是“浪费而且 完了”。
“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为什么”“怎么 样”等,常与介词构成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②副词:译为“为什么”“怎么能”等; ③通“呵”:“喝问”; 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
❖ ⑴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⑵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⑶ 夫子何哂由也?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答案:C ②之:我 ④尔曹:你们 ⑥无代词\第二人称
3、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顷之,拜受为少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①广遂上疏乞骸骨 ②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①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①今日饮食费且尽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虚词连用:如“也哉”、“矣夫”、“呜呼”、 “顷之”等。
(3)双音双词:如“然则”、“然后”、“于是”等 。
(5)习惯用法:
“不亦……乎”:不也是…的吗? “何……之有” “无乃……乎”:莫非是…吧?、恐怕是…吧? “得无……乎”:能不…吗?、该不会是…吧? “孰与(孰若)……”:和…比怎么样? “唯……是……” “为……所……” “以……为……” “与其……孰若……”。
(1)副词:多么 (2)疑问代词:什么。 (3)副词:为什么。
“之”常见的用法:
动词:去,到,往 代词:他,我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标志 音节助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推断方法课件

列句: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对推:从位置上看“谷”与“死”处于相同的位置,而“异室”与“同穴”意思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又是相反相对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谷”与“死”的意思也应该是相反 相对的。故从“死”的词义可推断“谷”的词义为“活着(的时候)”。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③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⑤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离骚》)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 ③说说下列几组字词的含义,了解字形结构与字词含义的关系。
购、贷、货、赊、贼
形推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通“娶”) ②径造庐访成。(96年上海高考)(造,到……去)(走字底) ③ 购、贷、货、赊、贼(与财物、钱财有关)
声 答案见下页
即时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声 推 通 假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 ②群臣百官皆畔。(畔,同“叛”)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④兵不顿而利可全。(顿,通“钝”。) ⑤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颜氏家训•勉学》)(指,通“旨”。) ⑥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文言虚词大推断技法PPT精品课件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明方向 ·虚词解读 学方法·推断方法 提能力 ·探究突破 多积累 ·知识清单
返回
虚词解读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
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
推断方法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返回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返回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温馨提示: 请点击相关栏目。
明方向 ·虚词解读 学方法·推断方法 提能力 ·探究突破 多积累 ·知识清单
返回
虚词解读
(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 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 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 求学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 法的能力。
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
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
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
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
推断方法
一、标志识别法 二、代入检验法 三、句意分析法 四、对称分析法 五、句位分析法 六、语法切入法 七、词性界定法
返回
技法一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 “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 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返回
文言虚词7大推断技法课件(30张PPT )
技法二 代入检验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
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
文言虚词推断课件(上课用)

• A. 乃不敢引疾 (托病辞官) B . 御制诗以纪其事
•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C. 四海好学能文者
D .去而人爱思之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2014山东卷)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 A.不与市中儿嬉敖
•
客亦知水与月乎
• B.皆长跪以言
(2014湖南卷)
•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 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 患而已矣
•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总结命题规律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词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 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代 动、形 名、代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字
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推断 (共86张PPT).ppt

为 连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词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载?(《送东阳马生序》)
四 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
“
其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为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
词
牛刀小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5、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6、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 ,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实战演练二
有富民李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某甲于家。久之,妾生 子,名一飞,育四岁而李老卒。李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 吾财当畀汝夫妇。尔但养彼母子,不死沟壑,即汝阴德矣。’于 是出券书云:‘李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婿乃据有李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置 不问。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乃更其句 读曰:‘李一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 曰:‘尔父翁明谓“吾婿外人”,尔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 作“非”者,虑彼幼为尔害耳!’于是断给妾子,人称快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他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词 性
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ppt课件

D代词,哪里 E副词,怎么; F代词,为什么;
G.何不试之?
G副词,怎么;
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H通“呵”,呵问。
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问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感叹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表疑问 ) (4)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表感叹 )
.
1.动词
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用 认为、以为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已”
3.复音虚词 是以/已是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因此
5.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作宾语:什么,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哪里
作谓语:为什么, 是什么原因 作定语:什么,哪
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徐公何能及君也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怎么(表反问)
这么 多么(表程度) 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占襟,何其衰也
多么,怎么这样
.
3.代词与“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你
若毒之乎?
你们
更若役,复若赋
你的
2.动词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病未若死
及,至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似
.
3.连词
《文言虚词推断》PPT课件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
“所字结构”, 作 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
间,结构助词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例如: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侵之愈急 代词
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以”即“凭借”
一人称代词:其、吾、余、见、我、予、朕、孤、愚、仆、 鄙人、不才、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孤(君主自
称)、对妾于(虚女词子来自称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 行二人归称类代和词记:忆而。、若、尔、汝、女、乃 、公、卿、君、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词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所字结构”, 作 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
间,结构助词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例如: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侵之愈急 代词
何以战 “何以”即“以何”,“以”即“凭借”
一人称代词:其、吾、余、见、我、予、朕、孤、愚、仆、 鄙人、不才、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孤(君主自
称)、对妾于(虚女词子来自称说)就是根据虚词的词性对虚词进 行二人归称类代和词记:忆而。、若、尔、汝、女、乃 、公、卿、君、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词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 、 代
动 、 形
名 、 代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 ②“故伏为在之那说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 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 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 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 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 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怀仁一中 苏 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则者 与之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 的”……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
•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遂家焉Fra bibliotek乃实告焉
C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3、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的 5、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些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 其中的 7、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9、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 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 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 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 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 语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 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四、且
1、连词,表并列、假设、递进、选择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姑且”、“将近”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递进,尚且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转折, 但是 4、不出,火且尽。将、将要
五、所 1、助词 所+动, “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
↓
↓
名 、 代
动 、 形
名 、 代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 ②“故伏为在之那说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 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 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嘻,危乎高哉
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 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 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 石之铿然有声者
“……的事物”、“……的情况”等。 为+所,表被动 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2、名词,表处所
试一1、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示被动 2、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所+动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六、为 1、介词。①、表被动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 1.语气助词(在句末):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 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表感叹 ,可译为“啊”、“呀”等。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怀仁一中 苏 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8个虚词,掌握虚词的 推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巩固 ,学以致用
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则者 与之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介词(+宾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 例②:吾尝疑乎(于)是。 3.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作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三、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 的”……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
•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 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 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 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 “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A、遂家焉Fra bibliotek乃实告焉
C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8.顷之,烟炎张天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词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的 3、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的 5、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些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 其中的 7、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难道。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期望,一定。 9、吾其还也! 表祈使,还是。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 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表反问语气:难道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 关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 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 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 词、目的连词等。
一、而 1、代词,通“尔”、“你”。 2、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于
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