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传说中的古代行政区划

合集下载

国学基础《山海经》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山海经》核心知识点2023

国学基础《山海经》核心知识点2023《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记载着丰富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文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山海经》的核心知识点,帮助您了解其内容和价值。

一、《山海经》的概述《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一部关于地理和神话的记载性文献,作者不详。

其内容记载了我国古代对山川地貌及其中神奇生物的探索与脑洞。

该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记载了山、河、湖泽、洞穴、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

二、《山海经》的地理知识点1. 山川地貌:《山海经》对中国境内许多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五岳、大江大河等。

2. 古代行政区划:《山海经》中对古代行政区划进行了记载,如黄河以南的九州和九黎等地。

3. 世界地理:《山海经》中不仅有中国境内的地理描述,还记载了世界各地的地理,如西南方的狄戎、北方的蛮夷等。

三、《山海经》的神话传说1. 神奇生物:《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神奇的生物,如狻猊、凤凰、白泽等。

这些生物在古代人们的想象中具有特殊的象征和意义。

2. 神话故事:《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探索。

四、《山海经》的学术价值1. 考古学价值:《山海经》中对各地地理风貌的记载有助于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变迁。

2. 文学价值:《山海经》作为一部神话传说的文献,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神话故事和生物形象成为了古代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3. 历史价值:《山海经》对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有着重要的记录和反映,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五、对现代的启示1. 保护自然:《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珍稀动植物,给我们提供了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

2. 探索精神:《山海经》中记载了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好奇心,这种精神对于现代人们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启发意义重大。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1.古代地区名【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一部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行政区划的设置以政治为首要考虑因素,并尽可能做到兼顾自然、经济因素;在中央集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则往往只考虑政治因素,而不考虑其它,这就是行政区划设置的政治主导原则。

行政区划有四个要素:层次、幅员、边界、行政中心,历史时期这四个要素均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先秦】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无所谓地方行政区划。

进入春秋中叶以后,随着诸侯国发展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的萌芽开始出现。

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县:县是最早的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在春秋时期,来源一是新开辟的边区,二是新吞并的小国。

春秋时期的县有几个特点:1、保留有分封制的残余,如可以分赐臣子,县尹可以世袭,食县邑可以互换等;2、县的大小悬殊,大者如国,小者如乡邑;3、多在边境地区设置,有军事重镇性质。

一县之长称尹、公、大夫等,后称令。

郡:郡也出现在春秋时期,略晚于县,最初都设在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且郡县互不统隶。

后因边郡地大,于是分置数县;内地事多,于是数县上置郡统之,以郡统县的制度才逐渐形成。

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正式确立。

一郡之长称守。

【郡县时代】秦彻底取消了分封制,两汉则既有受中央控制的郡,也有分封的王国。

秦汉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组织架构:秦代为中央辖郡和内史,郡辖县。

郡置守、尉、监三员,分别主民政、军事、和监察。

内史由中央直接管理。

县置令。

汉时郡级政区有郡、王国,县级政区有县、侯国、邑、道。

王国是分封的诸侯国,侯国是列侯的食邑,邑是皇太后、公主的食邑,境内有少数民族的称道。

郡级长官中,西汉郡设太守、都尉两员,东汉内地郡撤都尉,仅设太守;边区郡仍保留都尉,且分辖县,地位与郡同级。

县级长官中,侯国长官称相,其余称令(万户以上)或长(万户以下)。

其它: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原内史一地人口众多,政事纷繁,因此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辖区,治所长安。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1.古代地区名【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如,《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

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再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如,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如,《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如,《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三)分封制( )
分封制、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 「封建」,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 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 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 卫周室。《左传》:“天子建国,诸侯建 家”,在西周版图之中就形成了天下—— 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这就是 《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理背景。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统治,行使行政权力, 管理居民而划分的区域。按地域划分居民是 国家的特征之一。我国古代自国家形成以后, 就把领土划分为若干政区,采取某种组织形式 对这些政区进行统治,管理。
行政区划的四要素
(一)层次 (二)幅员 (三)边界 (四)行政中心
一、先秦的行政区划
(一)九州说
高帝六年(201BC),铲除异性王,代之异同姓王。经12年完成这一 任务,分封同姓十王国,集中于东部,可以“自置吏”,“得敛赋”掌握财 权、政权、军权。又分萧何、张良等100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侯国 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道、邑、侯国)
汉 初 封 国
州制的产生
由于对内削蕃,对外拓地,汉朝郡(国)数 逐渐增多,到汉武帝时多达109个。中央政府直 接管理这样多的郡国比较困难。于是,元封五年 (前106),汉武帝将京畿及附近各郡以外的郡 国分为13个区域,称为部,除朔方、交趾外,其 余11部采用《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所列 之州名,俗称十三州。每部置刺史一人,监察吏 治与地方豪强。征和四年(前89)又在京畿及附 近七郡置司隶校尉,称司隶校尉部,于是全国共 为十四部:司隶、豫、冀、幽、并、凉、徐、兖
(1)都督府 ,设于国内要地。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 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2)都护府,设于沿边诸少数民族地区。都护之制,本 源于西汉,唐从贞观年间陆续设置的都护府主要有六个:安 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常与名著导读 (教师版)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常与名著导读 (教师版)

——常识部分(教师版)第一部分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3.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4.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身份、地位;交代时代背景。

5.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6.二种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第二部分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2.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

4.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7.三种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第三部分1.四种文学样式: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2.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

3.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引号的几种用法: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反语)、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表特殊的含义;第四部分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2.破折号的几种用法:表注释(解释说明)、表插说、表声音的中断和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表提示说明、表总结;第五部分1.九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

2.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历代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传说中的古代行政区划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周代以前已无可考。

古籍中所述有关历史传说的分州,起源很早。

如《汉书·地理志》序说:“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这是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时因洪水灾害,分为十二州,禹治水更制九州,而列五服。

经近人研究,认为“九州”、“十二州”的说法,都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理想,而不是真有这样的行政区划。

古人尊禹为神,相信宇宙为禹所平定,用“禹迹”来作天下的代称,便假托禹曾划分天下为九区。

《尚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所提出来的九州之说,事实上只是一个空泛的地域概念。

这一概念所以产生于战国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各大国兼并土地的结果。

随着华夏族活动范围的日渐扩大,逐渐形成了统一国家的倾向,人们的地理观念随之改变,“九州”也就被当作一种理想化了的地方制度,反映了人们所向往的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

一、《禹贡》九州
“九州”的名称,各书所载不同。

大别起来共有四说:《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有幽、并而无徐、梁;《尔雅·释地》有幽、营而无青、梁;《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

各州所指地域,诸书所载也互有出入,《吕氏春秋·有始览》说:“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从这段文字叙述,便知“九州”制度的背景,实在是春秋、战国时的疆域形势。

再从各州名称的起源来看:冀州之名源于春秋时的冀国(后为晋灭,改属晋);“兖”与“衣”声近,“衣”即“殷”,卫本殷地,因以兖为名;齐为青州,因齐在东方,根据五行说,东方色青;徐州则为鲁故徐戎地;越为扬州、燕为幽州,乃字之声转;楚为荆州,乃沿用旧名;秦为雍州,因雍为秦都。

至于《吕氏春秋》所列九州以外的有:“梁州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为秦国所辟新疆;并州见于《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源于“中山”之国(古名并国);营州见于《尔雅·释地》:“齐曰营州”,则营州为青州的变名,源于齐都营丘。

以上说明九州的名称,各书虽不尽同,但从其名称的来源看,也是战国以后的产物。

《禹贡》所记禹时九州贡赋,虽然不是禹时的真实情况,但却可代表战国时代人们的地理观念。

从现代地理区域来看,《禹贡》九州的地理分布约略如下:
1.冀州在“两河之间”。

按“禹贡大河”从今河南省北部沿着太行山东麓转到河北省的东北部入海。

这一段下游河道与流经陕、晋之间的中游河道之间,恰好形成一个周匝三面的袋形地带,就是当时称呼的“两河之间”地。

这样冀州的范围,大致有今山西全省,河北的西、北境,及河南的北部,和辽宁的西部。

2.兖州在河、济之间。

即从冀州的“禹贡大河”(河北东北境的黄河故道)一直往南到济水之间。

略有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及山东西北部。

3.青州在山东半岛。

西北以济水与兖州为界,南以泰山与徐州分界。

略有今山东中部及东部。

4.徐州在淮水以北。

北倚泰山与青州为界,南至淮水与扬州分界。

略有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

5.扬州在长江下游。

北起淮水,南跨长江,东至于海,西逾大别山区。

略有今江苏、安徽的大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及江西北部一隅。

6.荆州在长江中游。

扬州以西,包有江、汉、洞庭湖地区。

北起今湖北南漳西的荆山,南到湖南衡山之南。

略有今湖北、湖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

7.豫州在黄河之南。

南以荆山与荆州为界,东与徐州相接,西抵潼关。

略有今河南的大部
和湖北的北部。

8.梁州在长江上游。

东临巫峡,与荆、豫二州为界,北抵秦岭,与雍州为邻。

略有今四川全省及陕、甘两省秦岭以南地。

9.雍州在黄河以西。

南倚秦岭,东濒黄河,西抵宁夏及甘肃河西地。

略有今陕西全省,宁夏、甘肃的东部及内蒙古的南部。

九州的疆域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一部。

较殷、周时的疆域扩大了一倍有余,而有宋、明时疆域的四分之三,所以说春秋以前,决不可能产生这样广阔的地理观念。

二、《尧典》十二州
至于“十二州”的说法,最早出于《尚书·尧典》而未列州名。

后汉时马融说:“禹平水土,置九州。

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

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

于是为十二州”。

马融在《禹贡》九州之外,再加上并、幽、营三州,作为“十二州”的名称,实际上是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以外的州名拼凑而成。

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十二州的传说,是影射汉武帝的十三州刺史部而起,自非尧、舜时代的地方制度。

马氏所释十二州名,实际上仅十一州,因营州与青州同属一地,只是名称相异而已。

《正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

认为营州乃越过渤海,设于辽东、朝鲜一带。

按两汉时由于拓地日远,河北的幽州所辖地域,向东北越过辽东,远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已有鞭长莫及之感。

郑玄的这种以今喻古的解释,不过是汉武帝拓地开疆的反映罢了。

十二州之说既非先秦所有,这也是《尧典》一书晚出的证明。

三、邹衍的“大九州”说
战国时代,除了根据当时的实际地理知识而建立的“九州”观念以外,战国晚年还产生一种凭想象而建立的世界观念。

齐国学者邹衍创立“大九州”的地理学说,可为其代表。

邹衍认为中国境内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

同样的州共有九个,但不过是裨海(小海)环绕的小九州。

这种小九州共有九个,才是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

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只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

它反映了战国时齐国海上交通发达,滨海人民已认识到海外地区的广大,而作出这样大胆的想象。

四、“畿服”之制
古代与分州之说并称的还有所谓“畿服”之制。

此说最早见于《国语·周语》,祭公谋父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是谓五服。

晚出的《禹贡》承袭此说云:“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禹贡》的“绥服”盖即《周语》的“宾服”。

余名皆与《周语》同。

《逸周书·职方》更分天下为九服。

云:“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圻(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逸周书·王会》又有三服之说:“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

像这样以方五百里或方千里整齐划一的距离来划分行政区划,固然非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所能办到,而《禹贡》之地方二千五百里,《职方》方五千五百里,《王会》方六千里,亦非战国前人地理知识所能及,显然皆为后人所杜撰,而不可信。

“畿服”之说,可能来源于《周书》:“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一语,但根据《春秋·左传》襄十五年“王及公、侯、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各居其列”的记载,侯、男、甸、采、卫显系官爵的称号,侯、男、甸为诸侯,采、卫为其附庸,并非地方制度的名称。

畿服之说,只不过是后来学者假其名以托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