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合集下载

太原市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段测评

太原市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段测评

太原市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段测评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Ⅱ卷前答题栏内。

1.叶舒宪认为“‘帝国式的知识和感觉结构’,直接的源头在于秦帝国,其远源则可溯源于西周以来日渐成熟的‘中央情结’”。

该观点旨在强调西周A.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神权观念 B.创造了帝国模式的心理文化条件C.确立了皇权至上的集权意识 D.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2.《左传·襄公十二年》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哭吊死者)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这说明A.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封邦建国维护周王统治C.丧礼严格排斥异姓诸侯 D.社会风俗强调等级尊卑3.“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以下主张与其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君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4.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这从侧面说明了A.东方小农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崇尚皇权B.封闭的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D.受封土地的小农必须向领主宣誓效忠5.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

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

下列属于“庶民文化”范畴的是A.写意画 B.草书 C.陆王心学 D.明清小说6.王阳明《示诸生诗》:“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
管辖范围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22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A项“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与题干“而去公卿甚远”不相符合;“居真宰相之任“体现的是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已经相差无几,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B项错误;D项“三省制”不是题干材料核心内容,而且题干材料的描述体现不出“曲折的发展“。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17.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可以知,A中明太祖时,废中书省,权归六部,尽管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但没有说明其职责,故A错;C只是说仁宗时内阁有了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大臣变成宰相,C错;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内阁和六部的关系,D不符合材料;而成祖时,“简翰林院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故B项符合。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以下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简表:
1. 封地制度时期(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 封国:例如齐、楚、秦等国家,由君主封建贵族拥有。

- 郡县:郡是封国下设的行政区域,县是郡下设的行政区域。

2. 县制度时期(秦汉至五代十国时期)
- 郡、县制度:以县为基层行政单位,多以县为界进行行政区划。

3. 府制度时期(唐宋至元朝)
- 府:相当于地级行政单位,设在重要城市,代表中央政权。

- 州:设在府下,相当于州级行政单位,辖若干县。

- 县:基层行政单位。

4. 省制度时期(明朝至清朝)
- 省:较大的行政区域,下设府州县。

- 府、州、县:类似于府制度时期。

请注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有所变
化,上述简表仅提供了一个概览,具体情况可能因时代而异。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 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 要 朝 代 秦 朝 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这就是三公。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 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 隋 唐 的职权。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 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 考核和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 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北 宋 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设枢密使管理军 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 便有皇帝总揽大权。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 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理西藏地区。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皇权受到限制 清 朝 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 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 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撤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皇 权 逐 渐 加 强 相 权 日 益 削 弱 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 变 化 趋 势

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A【解析】关键信息: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从时间上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故A正确,BCD错误。

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故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难以使得试点顺利进行,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答案】B【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其生前西汉未败亡,且材料并未指明相如赋所述主题为王朝败亡,故A项错误;据材料司马相如赋“其要归引之节俭”,且“此与《诗》之风谏何异?”也即在这个方面与《诗经》相同,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反对奢靡,故B项正确;从创作形式上看,赋形式铺排华丽,散文韵文并用,而《诗经》以四言为主,较为平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故D项错误。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县”在秦以前大于郡,算是一级行政单位,但在秦和以后的朝代算二、三级行政单位。

“郡”在秦以前小于县,算是二级行政单位,但只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朝代存在,并主要为二级行政单位。

“州”在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级行政单位,但在唐、宋、元、明、清为二、三级行政单位。

“路”在宋、金两朝为一级行政单位,在后面的元朝为三级行政单位。

“军”在宋、唐两朝为二级行政单位。

在宋朝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在唐朝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

“国”主要有三意1、分封国,无国号。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如春秋列国、战国诸侯国、汉初七国。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

此外,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此类特点:天子、皇帝任命,封地有大有小,权利大,世袭制。

②大小似郡的分封诸王“国”,仅占一郡之地,属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时也称藩国、诸王称藩王。

此类“国”在古代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

如晋朝的琅琊国、东海国、清河国、濮阳国、谯国、吴国。

汉朝的同姓诸侯国,削藩后渐同郡制,中央高度集权。

晋朝在诸王“国”设置内史执掌太守之任。

魏晋南北朝也多有沿袭。

特点:皇帝任命但中央集权,封地同郡,权利小,也是世袭制。

2、分封王,建国号。

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后来各自称帝互不藩属,建有“国号”,各具独立地内政外交。

这类“国”可能还存在分封诸王的“国”(藩国),如三国时期魏国封给曹植的陈国。

3、自己称王,略似战国,或建国号。

晋十六国时期依照春秋诸侯国故例,自称王的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分封国,如燕国(史称前燕国)。

特点:与当时的郡制封国大不同,自行称王,势力很大,地域或小或大甚至占据几个州刺史部,世袭制。

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湖南省娄底市高中名校2015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高中名校2015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娄底市高中名校2015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内。

)1.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

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

”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 B.洛邑与宋是西周行政中心C.宋国虽为诸侯实力过强 D.鲁、齐两国的国君是王族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任嚣任南海郡尉,(注:南海郡级小,只设郡尉,不设郡守)统辖番禺、揭阳、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根据以上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任嚣的职位由吏部任命,不可以世袭 B.郡县制从秦朝开始实行C.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南海郡实际上是任嚣的封地3.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B.脱离现实,学不致用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重视诗赋,无法选才4.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说,我是不赞成的。

”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A.少数人民主 B.非自由民主 C.非精英民主 D.奴隶制民主6.《世界文明史》中说:“后,(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B.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C.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D.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7.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一书中记载道:“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实用版)
目录
一、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概述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
1.萌芽时期
2.郡县制时期
3.州制时期
4.道(路)制时期
5.行省制时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
1.郡县制
2.州制
3.道(路)制
4.行省制
四、总结
正文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 世纪的夏朝,历经了五个主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萌芽时期,从夏朝到秦朝。

在这个时期,国家刚刚形成,行政区划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

夏朝时期,国家领土主要分为九州,州是当时的最高行政单位。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演变为以都城为中心的畿、
甸、侯、伯等地方行政单位。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成为主要的地方行政单位。

第二个时期是郡县制时期,从秦朝到汉朝。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第三个时期是州制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朝。

在这个时期,州成为主要的行政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

第四个时期是道(路)制时期,从唐朝到宋朝。

唐朝时期,全国划分为 10 个道,道下设州,州下设县。

宋朝时期,道成为最高行政单位,路成为次级行政单位。

第五个时期是行省制时期,从元朝到清朝。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行省制得到完善,分为两京十三省。

清朝时期,行省制继续沿用,成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最后一个阶段。

总结来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特点经历了从最初的萌芽时期到郡县制、州制、道(路)制,最后到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不同的时期,行政区划的划分和体制都有所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