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

合集下载

联吡啶钌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精胺的研究

联吡啶钌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精胺的研究

联吡啶钌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精胺的研究赵丹;赵叙;徐恩宇;杨梅【摘要】基于精胺对Ru(bpy)23+电化学发光的显著增强效应,利用池内停流技术,建立了精胺的电化学发光测定法.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在最优条件下,相对电化学发光值与精胺浓度在5×10-8~5×10-5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5×10-8mol/L浓度的精胺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3.03%,检出限为2.31×10-8mol/L.【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1(039)008【总页数】3页(P64-65,82)【关键词】电化学发光;精胺;联吡啶钌【作者】赵丹;赵叙;徐恩宇;杨梅【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精胺 (spermine,Spm)属多胺类化合物,化学名称为[N,N-双 -3丙氨基 ]-1,4-双胺,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研究发现,精胺水平与肿瘤增长密切相关[2]。

所以,分析和检测精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胺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紫外检测法[3]、荧光检测法[4]、色谱法[5]和电泳法[6-7]等。

电化学发光 (ECL)是利用电解技术在电极表面产生某些氧化还原物质而导致的化学发光,所以该方法具有装置简单、重现性好、可进行原位检测以及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优点[8]。

联吡啶钌 [Ru(bpy)2+3]是一种常见的 ECL试剂,由于其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在生化分析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

本实验研究发现精胺对 Ru(bpy)2+3电化学发光有显著的增强效应,且增强程度与精胺浓度呈线性关系。

2014年 苏州大学 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014年 苏州大学 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生姓名饶海英指导教师姓名李建国专业名称分析化学研究方向分离科学与谱学分析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中文摘要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中文摘要三联吡啶钌,一种新兴的发光试剂,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近年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材料、电子等学科领域。

而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集成了发光分析高灵敏度和电化学可控性好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痕量分析技术。

将两者结合,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以三联吡啶钌为发光试剂,构建了不同的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分别对术前用药酚磺乙胺、阿托品、曲马多、利多卡因进行了检测。

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阐述了三联吡啶钌的性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原理,以及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2.通过层层组装技术,制备了一种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传感器(Ru(bpy)32+ -Nafion-CPE),结合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法对酚磺乙胺胺进行检测。

基于三联吡啶钌和酚磺乙胺在传感器表面的氧化反应,传感器的ECL信号与待测液酚磺乙胺的浓度成比例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测定酚磺乙胺的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57ng/mL。

该方法可以减少昂贵试剂Ru(bpy)32+的使用,无试剂损耗,增强ECL信号和简化实验装置,大大拓宽了Ru(bpy)32+电化学发光的应用范围。

3.基于Ru(bpy)32+体系的阳极ECL信号,以β-环糊精(β-CD)为添加剂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实现对尿样中的阿托品,酚磺乙胺,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同时检测。

β-CD在一定浓度下,能使阿托品,酚磺乙胺,曲马多和利多卡因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并且发光强度与四种药物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同时检测术前用药的新方法。

钌配合掺杂发射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

钌配合掺杂发射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

钌配合掺杂发射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能
2016-07-18 14:21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RuTPPCO和Alq3分别在二氯甲烷中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

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高亮度、高效率等特点, 使其在平面显示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引人关注. 种类繁多的有机发光化合物和金属发光配合物的研究与开发为获得高亮度、全色、高稳定性的发光器件提供了前提条件.
具有良好光致发光效率的荧光染料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中, 大大促进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的发展.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 电子和空穴复合形成的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的比值为1:3, 使电致荧光器件的量子效率受到25%极限的限制. 为了突破电致荧光器件的效率限制, 磷光掺杂染料被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效率的磷光染料被用于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并且已经有接近100%电致磷光效率的报道. 荧光卟啉和磷光化合物已经被证明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红光材料. 有文献报道, 具有磷光特性的金属铕和铱配合物可以作为发光材料制备红光电致发光器件, 其中铱配合物显示了很高的电致发光效率, 但是色纯度不太理想. 常用的磷光材料的主体材料(host material)主要包括三(8-羟基喹啉)铝
(Alq3)、双咔唑联苯(CBP)和双(酚基吡啶)铍配合物(Bepp2).四苯基卟啉羰基钌(RuTPPCO)在溶液中有较强的红光发射, 这是由于T1(π-π′)激发态跃迁产生的, 是典型的磷光发射.
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悦等人证明磷光材料RuTPPCO可以作为掺杂发射材料用于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Alq3: RuTPPCO掺杂发光层可以用做EL器件的发射层,其发光颜色为纯正的红光. 关于器件结构的优化及电致发光性能的改进工作正在进行.。

新型钌联吡啶配合物光电性能研究进展

新型钌联吡啶配合物光电性能研究进展

Ru b y 3 (p ) 一
e - R ( p )抖 氧 化 一- u b y3 -  ̄
全 球 市 场 为 1 0 美 元 的光 电器 件 , 有 在 2 1 达 到 3 0 7亿 具 0 3年 1 亿美元的发展潜力 。
Ru( p ) ‘ e - Ru b y 3 by3 +  ̄ ( p ) 一还 原

的 吸 收 , 时 还 要 具 有 高 的 摩 尔 消 光 系 数 以充 分 吸 收 太 阳 同 光 。而 达 到 这 些要 求 的 必 要 手 段 就 是增 大 配 合 物 的 共 轭 体 系 。钌 ( 具 有 电 子 空 穴 , 吡 啶 有 电子 对 , 者结 合 成 的 Ⅱ) 联 二 钉联 吡啶 化 合 物是 理想 的稳 定 共 轭 体 系 。此 外 , 联 吡 啶配 钌
注 : 。 j 一
场 应 用 前 景 。2 纪 9 年 代 以来 , 界 光 电 子 产 业 和 光 电 0世 0 世 应 用 正 在 以爆 炸 性 的速 度 增 长 。 光 纤 正 在 从 远 距 离 的 信 息 传 输 扩 展 到 局 域 网 甚 至 芯 片 到 芯 片 的应 用 , 光 二 极 管 从 单 发 色 跨 越 到 整 个 彩 色 光 谱 , 示 器 件 从 C T 逐 渐 向 超 薄 超 轻 显 R
机理 如下 :
亿 美 元 增 长 到 1 4亿美 元 , 增 长 率 约 9 3 。据 电子 T 程 7 年 .
世 界 网 站 报 道 , 球 光 电 市 场 正 强 劲 增 长 , 来 越 多 的 应 用 全 越 设 计 正 在 使 用 这 些 光 致 发 光 和 光 电检 测 产 品 , 而 导致 目前 从
要在 工 作 电 极 上 施 加 单 向 正 电 压 或 单 向 负 电 压 , u R

固定化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固定化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第2卷 第 2 3 期
21 0 2年 3月

学 研

中 国科 技 核 心 期 刊
h y@ h n . d . n xj eu e u c
CH EM I L RESEA RCH CA
固定 化 联 吡 啶 钌 电 化 学 发 光 免 疫 分 析 研 究 进 展
陈 , 捷¨ , 然 。王 刘仲明 , 钰 陈
( .广 州 军 区 广 州 总 医 院 医学 实 验 科 , 东 广 州 50 1 ; 2 1 广 10 0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生 物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 0 6

要 : 述 了 固定 化 联 吡 啶钌 [ u b y ̄ 电 化 学 发 光 免 疫 传 感 技 术 的 发 展 状 况 , 绍 了 近 年 来 在 电 化 学 发 综 R ( p ) ] 介
p a m a e t a n l ss a d c i i ig o i ,a d t e e e t o h mi mi e c n e o h r c u i l a y i n l c d a n ss n h lc r c e l c a n u n s e e fRu( p ) b y a z h s a t a t d a g e td a fi t r s .P r i u a l a tr c e r a e l n e e t a tc l ry,i o mm o i z d Ru b bl e ( i
Gu ng h u 5 0 0 a z o 1 0 6,Gu n o g, C n a gd n hi a)
Ab t a t s r c :A e i w s g v n o h e e r h p o r s fi r ve i i e ft e r s a c r g e so mmo i z d t i ( . b p rd 1 r t e b l e rs 2 2 一 i y i y ) u h — i

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精)

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精)

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简写成ECL)的机理及分析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EC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致化学发光物质。

然而这些昂贵试剂在分析应用中不断被消耗会导致分析成本变高的问题,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

所以此类ECL试剂的固定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例如联吡啶钌采用的固定化方法有:Langmuir–Blodgget、自组装、聚合、溶胶-凝胶法等等,但大多数钌配合物本身是水溶性的,固定化之后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均不是特别理想。

由于金属铱配合物与联吡啶钌配合物具有相似的基态、激发态氧化还原电位,且许多金属铱配合物本身具有水不溶性,因此,研究金属铱配合物的固定化及其应用意义比较大。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如下的工作:1.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pq)2Ir(N-phMA)修饰电极的研制。

改进了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方法,引入了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采用滴涂法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pq)2Ir(N-phMA)修饰电极。

以三丙胺为共反应物,通过对碳纳米管的量、铱配合物的浓度、修饰剂的用量、扫描速率、酸度等条件的优化,使得修饰电极达到最佳的发光效率。

2.论文首次报道了NH4+作为共反应物,在(pq)2Ir(N-phMA)电致化学发光中参与发光过程,并能够被灵敏的检测。

研究了NH4+作为共反应物参与反应的机理问题,用修饰电极检测了一系列的氨基酸和其它的共反应物,并概括总结了芳香胺,脂肪族胺和无机铵的发光规律。

肉类在腐败过程中产生氨气,并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释放的氨气也越多。

本课题对样品产生的气体进行了采集,对气体样品中的氨气进行测定,从而对肉类的新鲜程度进行判断。

3.合成了一种多联吡啶钌配合物(bpy)2Ru(phenCl4)(PF6)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固定丝素蛋白膜中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与应用(精)

固定丝素蛋白膜中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与应用(精)

固定丝素蛋白膜中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作者:李利军蔡卓蓝苏梅吴启涛程龙军郝学超【摘要】基于苯海拉明对联吡啶钌(Ru(bpy)2+3)的电化学发光的增敏作用和丝素蛋白联吡啶钌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稳定好的特点,建立了一种以丝素蛋白多孔膜联吡啶钌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电化学发光检测苯海拉明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苯海拉明浓度在1.0×10-4~1.0×10-7 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9);检出限为2.3×10-7 mol/L(S/N=3)。

连续平行测定3.78×10-5 mol/L苯海拉明5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76%()。

用于实际样品中苯海拉明的测定,结果满意。

A man cannot whistle and drink at he same time.【关键词】苯海拉明;电致化学发光;联吡啶钌;丝素蛋白;化学修饰电极Abstract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effect of diphenhydramine on Ru(bpy)32+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 system, an ECL me 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phenhydramine h ydrochloride by silk fibroin (SF)Ru(bpy)2+3composite film modified glassycarbon electrode. A highlysen sitive sensor was prepared based on SFRu(bpy)2+3composite film modified glasscarbon electrode. Its fabricat ion procedure, related experiment conditions and electrochemica l characterization were studied. 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a l condition, the linearity of diphenhydramine concentration to ECL intensity was achieved (r2=0.9989)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of 1.0×10-4-1.0×10-7 mol/L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S/N=3) was 2.3×10-7 mol/L. The RSD for 5 times determination of 3.78×10-5 mol/L diphenhydramine was 1.76%.Keywords Diphenhydramin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Tris(2,2′bi pyridine)ruthenium; Silk fibroin; Modified electrode1 引言盐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mchloride,DPH)化学名为N,N 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又名苯那君,是一种氨基醚类衍生物,为常用的抗组胺药物。

一种氨基修饰的钌配合物的表征、电聚合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一种氨基修饰的钌配合物的表征、电聚合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研究

一种氨基修饰的钌配合物的表征、电聚合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研究1孙树全,袁荷芳,宋启军,丁玉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E-mail: qsong@摘要:本文依照文献合成了一种多联吡啶钌配合物(bpy)2Ru(phenNH2)(PF6)2,bpy为2,2′-联吡啶, phenNH2为5-氨基-1,10-邻菲罗啉,并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在0.1mol/L TBAPF6,5mmol/L的(bpy)2Ru(phenNH2)(PF6)2乙腈溶液中,使用循环伏安法将该配合物氧化电聚合到了玻碳电极表面。

以三丙胺为共反应物,发现在乙腈溶液和水溶液中,其ECL性能均较为稳定。

关键词:钌配合物;5-氨基-1,10-邻菲罗啉;电聚合;电致化学发光1. 引言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或ECL)是指光活性分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应的产物之间或与体系中某种组分进行反应,成激发态分子,分子回到基态而发光的现象。

由于ECL检测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好的重现性以及比较易于自动化等优点,它被广泛用于生物,药物以及环境分析中[1-3]。

在大量的ECL试剂中,联吡啶钌Ru(bpy)32+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广泛的应用[1-5]。

但是,由于Ru(bpy)32+及其相关衍生物比较昂贵,在大多数分析应用中,需要不断供给这种试剂参与反应,导致分析成本高、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其电致化学发光的应用。

把它固定在电极表面不仅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还可以简化实验装置。

为此人们在Ru(bpy)32+固定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但是由于Ru(bpy)32+水溶性较好,导致其固定化通常需要各种特殊的技术或载体。

目前,文献上报道对Ru(bpy)32+及其衍生物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6],即利用Langmuir-Blodgett、自组装、离子交换聚合物薄膜和溶胶-胶(sol-gel)等技术,利用电聚合的方法固定Ru(bpy)32+的,并用于ECL研究的工作还比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情况相似 ,表明该化合物的
ECL 发射是由其激发态 MLCT跃迁产生的 。

Ru
(
bp
y)
2 3
+
溶液中
,可以观察到其
ECL 强度
随 pH值升高而增大 (图 3) ,当缓冲液 pH值超过 10
时 ,其 ECL 强度急剧上升 ,与文献 [ 4, 5 ] 中的报道一
致 。这种特别的 ECL 发射可能与碱性条件下高能中
in 0. 05 mol/L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 1. 0 ×10 - 4 mol/L ( bpy) 2 Ru ( phenC l4 ) ( PF6 ) 2
下其 ECL增加 )是相矛盾的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因
为碱性条件下高能中间体 HO2 ·自由基消耗了三丙
胺造成的 [ 6 ] ,与文献 [ 13 ]中由于 NO 消耗 HO
(
bp
y)
2 3
+
ECL 的淬灭相似 。在
( bpy) 2 Ru
( phenC l4 ) 2 + /三 丙 胺 体 系 中 的 ECL 强 度 与
间体 HO2 ·自 由 基 的 形 成 有 关 [ 6 ] 。与 之 相 反 , 在
( bpy) 2 Ru ( phenCl4 ) 2 + 体系中 ,其 ECL 强度并不随 pH升高而增大 ,而且当 pH 值超过 10时 ,其 ECL 强
度有下降的趋势 ,当用硼酸缓冲溶液取代磷酸缓冲
溶液时 ,也有同样的趋势 。从这些观察可知 ,在碱性
R
u
(
bp
y)
2 3
+
由于其较
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而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及广泛的应用
[
1~3
]
。尽管
Ru
(
bp y)
2 3
+ 有很
多优点 ,但人们也观察到它在碱性环境中有很强背景发光 [ 4, 5 ] ,不利于其应用 。关于其详细机理还没有
很好的解释 ,但很多人认为 [6 ]这与强碱溶液中高能中间体 HO2 ·自由基的形成有关 。近年来 ,人们为寻
2 结果与讨论
2. 1 合成与表征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的元素分析值令人满意 ,其 1 H NMR 谱 δ7125~8172显示出了芳香环上 的 20个质子 ,其中 16个属于 2个联吡啶环 ,其它 4个属于 3, 4, 7, 82四氯 21, 102邻菲罗啉 ,其中 δ8152处
3 3
+
被水消耗了 ,但是这个
结论与前面的观察 (在三丙胺不存在时 ,碱性条件
图 3 pH对钌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的影响 Fig. 3 Effect of pH on the electrogenerated CL em ission intensity for the ruthenium comp lexes ■ 1. 0 ×10 - 4 mol/L Ru ( bpy) 3 Cl2
物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 ,研究了其 ECL 性能 ,并与联吡啶钌做了比较 。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和试剂 VarioEL III型元素分析仪 (德国 ) ; FTLA20002104 型红外光谱仪 (上海山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
KB r压片 ; B ruker AM 2300MHz型 1 H NMR 谱仪 (美国 Varian公司 ) ; TU 21901型紫外 2可见吸收光谱仪 (北 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 ) ; RF25301PL 型荧光光谱仪 (日本岛津 ) 。电化学及电化学发光性能在 M P I2B 型多参数电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分析测试系统 (西安瑞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进行 ,检测在自制 30 mL 的 H 型化学池中进行 ,以直径 2 mm 的铂盘电极为工作电极 , Ag /AgCl(饱和 KCl)电极为参比电极 ,直径 015 mm 的铂丝为对电极 。Ru ( bpy) 3 C l2 (纯度 ≥98% )和三丙胺均 ( Sigma2A ldrich公司 ) , 1, 102邻菲罗 啉 、2, 2′2联吡啶 、氯化锂 、磷酸二氢钾 、硼酸钠均为分析纯试剂 。 1. 2 配合物 ( bpy) 2 Ru( phenC l4 ) ( PF6 ) 2的合成
该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图 2)也同样在上述 3种溶剂体系中测定 ,它在乙腈 、体积分数 50%乙腈溶 液 、水溶液中相对应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 630、649和 644 nm ,与联吡啶钌相比有 20~30 nm 的红移 , 说明此化合物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能级差变小了 。
728
应 用 化 学 第 26卷
的单峰对应的是紧邻 N 原子旁边的 2个质子 [ 8 ] 。
2. 2 紫外和荧光光谱
配合物
( bpy) 2 Ru (phenC l4 )
( PF6 ) 2的紫外光谱和
R
u
(
bp
y)
2 2
+
一样 ,其紫外吸收光谱谱带与溶剂无
关 [ 11 ] 。在 3种溶剂体系中 :乙腈 、体积分数 50%乙腈溶液 、水溶液中 ,配合物出现了 4个吸收带 , 200 ~
727
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of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
中加入相对于 5倍摩尔量的 KPF6 ,得到桔红色的粗产物 ,然后在丙酮 /水中重结晶 ,真空干燥即可得到 产物 ,产率 85%。元素分析 (计算值 ) / % : C 37163 ( 37118 ) , H 1197 ( 2103 ) , N 8123 ( 8114 ) 。1 H NMR (300 MHz, [ D6 ] acetone) ,δ: 8172 ( d, 4H ) , 8165 ( d, 4H ) , 8152 ( s, 2H ) , 8112 (m , 6H ) , 7149 (m , 2H ) , 7125 (m , 2H ) ; IR ( KB r) ,σ / cm - 1 : 838 ( vs) , 764 ( s) 。
2008205211收稿 , 2008209220修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571033)资助项目 通讯联系人 :宋启军 ,男 ,教授 ; E2mail: qsong@ jiangnan. edu. cn; 研究方向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新体系
第 6期
孙树全等 :一种新型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
1. 0 ×10 - 4 mol/L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 in ( a) acetonitrile, ( b) 50% ( v / v) acetonitrile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0. 1 mol/L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400 nm 处 3个吸收带是联吡啶 π2π3 跃迁 , 400~500 nm 处吸收带是 RuII到配体的 MLCT跃迁 (图 1) 。
图 1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 的紫外光谱 Fig. 1 Absorp tion spectra registered w ith
第 26卷 第 6期 2009年 6月
应用化学
Vol. 26 No. 6
CH INESE JOURNAL OF APPL IED CHEM ISTRY June 2009
一种新型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
袁荷芳 孙树全 宋启军 3 郑昌戈 丁玉强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无锡 214122)
摘 要 合成了一种多联吡啶钌配合物 ( bpy) 2 Ru ( phenCl4 ) ( PF6 ) 2 , bpy为 2, 2′2联吡啶 , phenCl4为 3, 4, 7, 82 四氯 21, 102邻菲罗啉 ,并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测试技术对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在紫外和可 见光区均有吸收 ,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440 nm ,这是典型的金属到配体 (MLCT)的跃迁 ,其光致发光 性能也显示出 MLCT迁移特征 ,并且随溶剂不同 ,其最大发射波长从 630 nm变化至 649 nm。配合物的电致化 学发光性能受 pH值影响不大 ,与随 pH值增大电致化学发光强度增大的联吡啶钌不同 ,尤其在强碱条件下 , 其背景电致化学发光很小 。 关键词 联吡啶钌 ,电致化学发光 ,四氯邻菲罗啉 , pH影响 中图分类号 : O65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518 (2009) 0620726204
电致化学发光 ( Electrochem ilum inescence或 ECL )是指光活性分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反应形成
激发态 ,回到基态而发光的现象 。基于 ECL 检测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好的重现性及较易于自动
化的优点 ,已被广泛用于生物 、药物以及环境分析 。在大量
ECL 试剂中 ,联吡啶钌
pH = 8, and ( c) 0. 1 mol/L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pH = 8
图 2 1. 0 ×10 - 4 mol/L ( bpy) 2 Ru (phenCl4 ) ( PF 6) 2 的 光致发光光谱
Fig. 2 Photolum inescence spectra registered w ith 1. 0 ×10 - 4 mol/L ( bpy) 2 Ru (phenCl4 ) ( PF6 ) 2 in ( a) acetonitrile, ( b) 50% ( v / v) acetonitrile solution containing 0. 1 mol/L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pH = 8, and ( c) 0. 1 mol/L potassium phosphate buffer, pH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