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配合物
钌(Ⅱ)配合物合成、表征与DNA相互作用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Jn 2 1 a. 02
钌 ( I 配合物合成 、表征 与 D A I) N 相互作 用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徐 丽 ,何 娟 , 闻伴 康 , 罗简胜 ,潘 堪 尚
( 东药 学院 医药化 工学 院 ,广 东中山 5 85 ) 广 24 8
摘 要 :设计合成一个新的钌 ( )多吡啶配合物 [ u(i) D HP ] (142{i Ⅱ R d ( B I) C ) d p 0 p=4 7 二苯基 一 , , ~ 1
e t ft o lx wa n e tg td b p cr s o i t o sa d v s o i a urme t ry o he c mp e s iv si ae y s e to c p c meh d n ic st me s e n .Th e ul n- y er s t i s d c td t a h o l x i tr c e t iae h tt e c mp e n e a td wih DNA h o g n e c ltv d .Th h t ce v g fpBR3 2 t r u h i tr a aie mo e e p oo la a e o 2
Z oghn5 8 5 ,C ia hn sa 2 4 8 hn )
A s at oe rteim (1 oyyiy cm l R ( i) ( B P ] ( 14 2( i = bt c:A nvl u nu r h 1)pl r l o pe p d x[ u d 2 D HI) p C0 ) dp
4 7一 dp ey 一1 0一p e atrl e D H P = 2一 ( ,5一dbo o一 , ihn l ,1 hn nhoi , B I n 3 irm 4一h doy h n1 mi y rxp e y)i -
亚硝酰基硝酸钌比表面积

亚硝酰基硝酸钌比表面积亚硝酰基硝酸钌(Ruthenium Nitrosyl Nitrate,简称RNN)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工业、材料科学以及催化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比表面积,作为表征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关键参数,对于理解和优化RNN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RNN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亚硝酰基硝酸钌概述RNN是一种含有亚硝酰基(NO)和硝酸根(NO₃⁻)配体的钌配合物,通常呈现为深红色或黑色固体。
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合性质,RNN在催化氧化、电化学以及有机合成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此外,RNN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得它成为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优良催化剂。
二、比表面积的概念与重要性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通常用平方米每克(m²/g)表示。
对于固体催化剂而言,比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催化剂的活性位点数量、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能力以及催化剂的分散度等关键性能。
因此,准确测定RNN的比表面积对于评估其催化性能、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开发新型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三、亚硝酰基硝酸钌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目前,测定固体催化剂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气体吸附法、液体浸润法以及电子显微镜法等。
针对RNN的特点,气体吸附法中的氮吸附法因其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而被广泛应用。
氮吸附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利用氮气分子在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作用,通过测量不同相对压力下氮气的吸附量,结合理论模型计算出固体的比表面积。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样品的预处理条件(如脱气温度、时间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影响亚硝酰基硝酸钌比表面积的因素RNN的比表面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制备方法、原料性质、热处理条件以及存储环境等。
1. 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会导致RNN颗粒大小、形状和孔结构的差异,从而影响其比表面积。
一种单线态氧特异性钌配合物磷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品收集液蒸除溶剂后真空干燥。将分离后产品用 5m L 的乙醇一 ( 水 体积比 1: ) 1 溶解 , 加入 2 mL的 2 moL . l 0 /
ra t wi ig e x e o yed a t r le d p r xd e v i e c o p id b e ak b e p o p o e c n e e c t sn lto yg n t il h y— n o eo ie d r a v ,a c m a e y a rm r a l h s h r se c h n i t n
单线态氧作为一种性质极其活泼的活性氧物种 , 在
发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由于单线态氧寿命短、 干扰
化学、 生命及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通过对单线态氧的定量检测,了解其产生、降解过程、
物质多等特 ,目前 巳报道的检测方法p 还不能满足
各种生物体系中单线态氧测定的需要 。因此, 设计合成
液调节溶液的 p H约为 7 反应液用 10 。 5 mL二氯甲烷萃 取3 , 次 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蒸除溶剂。粗产品
针中的蒽基是单线态氧的识别捕获基团, 在与单线态氧 反应前 ,由于其三线态对钌() I配合物磷光的淬灭作用, I 使得探针几乎不能发出磷光。与单线态氧反应后,由于
(ttK yL br t yo Fn h m cl Sh o hmir, ainU i ri eh o g , Sa e a oao ie e i s co lfC e s D l nv syo c n l y e r f C a, o t y a e t fT o
Dai , i nn 10 4 C i ) l nLa i 1 2 , hn a o g 6 a
一种混合价态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质

c ci v h mmer, n ry sn l rsa t cu ea ay i. t rsa eo g o mo o l i y tm t 2 n y l o a c ty a d X—a igecy tl r tr n lss Iscy tlb ln st su n ei c sse wi P / n h
Abta t [u( 0C H )( H O )H O )[ u( 0 C H3( 2 )(F) 2 2 wt x dvlneR 2I, ) sr c:R 6 2 C 32 3 H 2 C O 2 ̄ 2 一 lC ( ] . 2C )H 0 2P 6・ H 0( i mi ae c u( Ⅲ) 4 ] 2 h e I w s ytei db w — e eci s i t , et u( 2C 3C n me a o u dr agnt g t rw d a nh s e y tos p rat n .Fr l h a R 2 C H ) Ii s z t o sy O 4 t n l n e ro e abo nr h o e
Sy t ss n he i,Cr s a r c u e a d e t o he i a o e te y t lSt u t r n El c r c m c lPr p r is
o i e l nc fa M x d Va e e Rut ni he um m plx Co e
i t r d ae t e r a h n e me it t t no qu o ss l to n t ep e e c fAgS n n e me i t, h n te t ei t r d aewih meha la e u o u in i h r s n eo 2 O4 d NH4 6t e t a PF og t t ettec mp u d. e c mp un sc a a t rz d b lme tla a y i,I s c r , h r g a i ti n l i, h il o o n Th o o d wa h r ce ie y e e n a n l ss R pe ta t e mo r Vmerca ayss
手性钌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 其 抗 肿 对
本 文研究 了 3种 异构 体 的钌配合 物 的抗肿 瘤活性 及其 与血 清蛋 白的结合作 用 ,为进 一步 开发 钌 配 合 物作 为抗肿瘤 药 物奠定 了基 础.
1 实验 部 分
1 1 试 剂与 仪器 .
所用 试剂 均为 分析纯 .三羟 甲基氨 基 甲烷 ( s 购 自广 州化 学试 剂 批发 部 ( 口分 装 ̄;牛血 清 白 % ) 进 )
蛋 白( S 购 自上海 生 工 公 司 ; .5m lL的 TiH 1 冲液 ( 09 的 N C 水 溶 液 配制 , 耳 = B A) 00 o / r —C 缓 s 以 .% a1
收 稿 日期 : 091 —5 20 -01 .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准 号 :2 8 15 2 7 14 2 9 13 、广 东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 准 号 :8 5o 3 0o o o , 批 0 70 6, 0 7 04, 0 0 00) 批 2 16 2 1o o 8 9 5 0 30 0 27 ) 广 东 省 科 技 计 划 项 目( 准 号 : 0 7 0 0 0 0 0 资 助 . 4 162 100 7 和 批 2 0 B 37 2 1 ) 联 系 人 简介 :刘 杰 , ,博 士 , 授 , 士 生 导 师 ,主 要 从 事 生 物无 机 化 学 研 究 .Em i:l l @ jt eu c 女 教 博 — al tui n1 d .n iu .
关键 词 手 性 钌 配 合 物 ;抗 肿 瘤 活 性 ; 血 清 白蛋 白 牛 O 1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47 0 2 1 )30 3 -7 2 139 (0 0 0 —4 50 中 图分 类 号
钌及其配合物应用研究进展

参 考 文献
及R u—P d掺杂 的 T/ i 阳极 的光 、 iTO 电催化 活性 , 研
究 发现 R u—P d掺 杂 的 T/ i2阳极 的 电催 化 活性 iTO
有 大幅提 升 。以氧化 镁 为 载体 的钌 基 氨合 成 催 化 剂 具有 较好 的工业 应用前 景 , 冬丽 等 制 备 了 5种 钌 杨
第2 6卷第 3期 21 0 2年 3月
化工8 T 1U
Ch m ia I d s r i s e c l n u ty T me
V 12 No. o . 6, 3 Ma . 2 1 r3. 0 2
d i1 . 9 9 ji n 1 0 1 4 2 1 . 3 0 6 o :0 3 6 /.s . 0 2— 5 X.0 2 0 . 1 s
■
结
近年 来钌 及其 配合人 们 的 广泛 关 注 。作 为合 成 氨 的 催化剂, 其具 有低 温 、 压 、 活性 的特 点 。用 于抗肿 低 高 瘤 药物 钌配合 物具 有低 毒性 的优 势 , 因此开发 钌抗 肿 瘤 新药 物具 有 非 常重 要 的意 义 和 广 阔 的 应 用 前 景 。 虽然 目前 已有 很 多钌 基 配合 物 被发 现具 有 抗 肿 瘤 活 性, 相关 抗肿 瘤机理 还 不 是很 清 楚 , 方 面仍 有 待 深 此
分子机制[ ]广州: D.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0 152. 21..6
[ ] 王蓓 , 8 吴琼 , 孙福 强等.D A靶 向手性钉 ( 配合 物的 N Ⅱ)
合成 、 表征及其抗肿瘤作用[ ] 广东药学院学报.0 J. 21. 1
催 化剂 的氨合 成率增 加 2 . % ~ 4 8 。且 在 研 究 45 4 .%
金属钌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PPT文档26页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钌(Ⅱ)配合物合成、表征及其与DNA作用的光谱研究

顺 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1 1卷
0 . 1 7 7 g( 0 . 5 m m o 1 )i p b d  ̄ 4 ] 混合物加人 乙二醇 2 0 m L , 加 热至 1 5 0℃氩气 保护下 回流 8 h ,得 红 色清 液 。
由于钌金属配合物易于构造一个既为刚性又带 手性 的八面体构型 ,并且热力学稳定性好 ,光化学 和光物理信息丰富 ,常作为 D N A结构探针l l 1 、D N A 分子光开关 和 D N A断裂试剂等[ 2 1 。因此八面体 钌多
吡 啶金 属 配合物 与 D N A的作 用 引起 了人 们极 大 的兴
关 键 词 :钌 ( I I ) 配 合 物 ;DNA; 粘 度 测 试 ; 自 由基 中 图 分 类 号 :O 6 2 1 . 1 3 文 献 标 志码 :B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3 ) 0 1 — 0 0 0 1 — 0 4
D O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3 . 0 1 . 0 0 1
实验 中使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使用前未经进一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0 1 — 0 2
基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资 助项 目 ( 3 1 0 7 0 8 5 8 ) 。 作者 简介 :谢 阳银 ( 1 9 8 8 -) ,男 ,湖南衡 阳人 ,硕士 ,研 究方 向 :配位 化学 、生 物无 机化 学和 细胞 生物学 。 通信 作者 :刘 云军 ( 1 9 6 7 一) ,男 ,教授 ,博 士 ,E — m a i l :l i u y u n j u n l y j @1 2 6 . e o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roduction
自从1953年Watson 和 Crick提出DNA的右手双螺旋结构(B-DNA)后,各种类型的 非B型结构,包括A– DNA , C– DNA, Z– DNA,G –quadruplex 和 i-motif也在随后被识 别。其中Z-DNA是左手螺旋型的,它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许多生理、病理过程有关。 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B-Z的转化。在Z-DNA中磷酸骨架更接近,使得它们之间的静电 排斥就比B-DNA中的大。Z-DNA是一种比B-DNA能量大的构象,且在体外极高盐浓度 下能更好的形成嘌呤-嘧啶重复对。最近的研究表明,手性药物可促进B→Z的转变。 但是Z-DNA的不稳定为研究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尽管一些化合物有诱导产生Z-DNA的 能力,但是在生理条件下Z-DNA的形成对研究含螺旋结构的Z-DNA仍然是一个巨大的 实验挑战。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可以有效诱导和稳定Z-DNA的试剂是很有必要的。 含多吡啶的钌(ǁ)配合物由于跨越所有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富光物理剧目容易地构 成刚性手性结构的组合,具有显着的DNA结合特性。它们中的一些已经被作为核酸 探针、DNA介导的电子转移、抗癌药物、DNA足迹试剂和序列特异性的裂解剂而被 广泛的研究。对钌(ǁ)配合物与B-DNA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钌(ǁ)配合物如 何诱导和稳定Z-DNA的研究却很少。 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两种多吡啶钌(ǁ)配合物[Ru(tpy)(ptn)]2+和 Ru(dmtpy)(ptn)]2+在较低的离子强度(0.05M NaCl)下可诱导B→Z的转变。形 成的Z-DNA在25℃到90℃内显示出良好的热稳定性。
Synthesis of [Ru(tpy)(ptn)](ClO4)2 ,Ru(dmtpy)(ptn)](ClO4)2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 电子吸收光谱主要表现在紫外区强烈的π-π*的配体跃迁和可见区的 MLCT跃迁。
对钌配合物[Ru(tpy)(ptn)]2+和 Ru(dmtpy)(ptn)]2+的合 成、性质以及与DNA结合实验的研究
报告人:刘姣 日 期:
• 1 Introduction • 2 Experimental
2.1 Synthesis 2.2 Crystallography 2.3 DNA –binding experiments 2.4 Viscosity Measurements 2.5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2.6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Studies
配合物1和2也显示插入结合 DNA的模式。
Viscosity Measurements
•
黏度测定可研究有配合物引起的DNA构型的改变。插入剂通常会增加DNA的 流体动力学长度而沟槽结合不会。黏度测定可灵敏的检测由插入剂所引起的 DNA螺旋的伸长和解旋。
[Ru(bpy)2(dppz)]2+和[Ru(phen)2(dppz)]2+ 是已知的DNA插入剂。会插入DNA 而延 长DNA的双螺旋长度最终使得相对黏度 升高。
配合物1和2的显著地MLCT吸收带出现在490nm和492nm。
Viscosity Measurements
•
黏度测定可研究有配合物引起的DNA构型的改变。插入剂通常会增加DNA的 流体动力学长度而沟槽结合不会。黏度测定可灵敏的检测由插入剂所引起的 DNA螺旋的伸长和解旋。
[Ru(bpy)2(dppz)]2+和[Ru(phen)2(dppz)]2+ 是已知的DNA插入剂。会插入DNA 而延 长DNA的双螺旋长度最终使得相对黏度 升高。
complex 2 with CT-DNA is driven by a moderately favorable enthalpy increase in combi-nation
with a large favorable entropy increase; the binding of complex 1 to CT DNA is more complicated: the first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derately favorable enthalpy increase in combination with a large favorable entropy increase, the secondary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ess favorable enthalpy decrease with a large favorable entropy increase.
以上可说明辅助配体的重要性。因为1和2都有相同的嵌入式发色团,区别仅在 于连接在金属中心的配体的位置不同。
B→Z Transition Induced by Ru(II) Complexes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前曾报道多价离子如 Co(NH3)63+和Ru(NH3)63+是很好的促进B→Z DNA多聚 核苷酸构型转变的试剂,在毫摩尔级别就可完成转化。 CD 光谱检测随着配合物1和2的加入所引起的CT-DNA的B→Z 的转变。
Under physiological salt condition(0.05 M NaCl), the CD spectra of free CT-DNA at room temperature exhibited a positive band at approximately 275 nm and a negative band at approximately 245 nm (Fig. 5 a), a characteristic CD signal of B-form duplex.
490nm:Ru(dπ) →ptn( π*) 492nm: Ru(dπ) →L( π*) 随着DNA的加入,都有明显的减色效应,并伴有 一定的红移。 结合常数的比较: [Ru(tpy)(ptn)]2+ 1.2 × 106M-1 [Ru(dmtpy)(ptn)]2+ 1.0× 106M-1 [Ru(bpy)2(dppz)]2+ > 106M-1 [Ru(bpy)2(appo)]2+ 1.0× 106M-1 EB 1.4 × 106M-1 结论:目标配合物与DNA是以插入方式结合的,在芳 香发色团和DNA碱基对之间有强烈的堆积作用。 配合物1比2显示出与DNA稍强的结合能力,这可 能是源于在dmtpy中的两个甲基引起的空间和电子效 应。
配合物1和2也显示插入结合 DNA的模式。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Studies
• ITC是探索生物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它是研究药物-DNA相互作用的最好的 方法之一。它的优势是能直接测量与反应有关的焓变。它显示了一个几乎完 整的关于底物与DNA作用的热动力学数据。 实验条件:25℃、pH 7.0、30mM HEPES缓冲液
结论:
complex 1:除了以强烈的吸热结合 模式为主,在滴定过程中还发现有 弱的放热的组分。 a. fitted with a two set of sites model, complex 2:明显的吸热结合模式 b. fitted with a single set of identical binding sites model
配合物1和2在较低的
然而,随着想CT-DNA中加入Ru(ǁ)配合物,CD谱会发 生许多显著的变化。 245nm处的峰会逐渐被抑制,然而 结论:在没有其他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配合 272nm 处主要的正峰和295nm 处的负峰会随着配合物 1的 物1引起了左手螺旋的 Z-DNA 结构的形成。对于配 增加逐渐出现,当配合物1的浓度增加至25µM时,新构 合物2也观察到相似的行为。 型的DNA的CD光谱与以前文献描述的Z-DNA的CD光谱 几乎相同。即主要的负峰在290nm附近,正峰在275nm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