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学7-11章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教学大纲

《中药资源学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1112020068)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时(间)、空(间)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Resources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cience to study resources type, quantity, quality, distribu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hich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 i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在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经济效益的优化技术,合理安排中药资源的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为人民保健事业和制药工业提供质优量足的中药材原料,培养学生既具有深厚中药资源理论功底,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的技能。

Through systematic study in the course,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n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udents are capable of using economic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he harvest,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s resources, provide sufficient amount of raw Chinese herbal medicinal materials for health care and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ossess theory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2、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中药资源和中药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第七章药用植物的采收与初加工

第七章药用植物的采收与初加工

(二) 叶、全草类药材加工原则
❖一般含挥发油较多,故采后宜阴干,有的 在干燥前须扎成小把,有的用线绳把叶片 串起来阴干。
(三) 花类药材加工原则
❖除保证活性成分不致损失外,还应保持花 色鲜艳、花朵完整。一般在采收后须直接 晒干或烘干,并应尽量缩短烘晒的时间。
(四)果实、种子类药材加工原则
❖ 果实采后须直接晒干。有的须经烘烤或略煮去核 如山茱萸;有的为了加速干燥须用沸水微烫,捞 出晒干如五味子等。种子一般在采收时多带果壳 和茎秆,晒干后应除净,取出种子;有的药材的 种子还应去皮、去瓢、去心,如杏仁等;也有的 要求留外壳,临用时再敲破取用种子。
防止走油办法,是将容易走油的药材干燥后放置阴凉处保 存。如能贮于密闭容器中则效果更好。
(五)其它
有些药材在埋藏过程中所含有效成分会自 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如绵马贯众 等,这类药材不能久贮。
二、贮藏保管的注意事项
(一)仓库的管理 (二)药材处理 (三)贮藏要求 (四)药材应进行分类保管 (五)贮藏容器的选择 (六)虫害的防治
害虫的来源,主要是药材在采收中受到污染,干 燥时未能将虫卵消灭而带入贮藏的地方;或者是贮藏 的地方和容器本身不清洁,内有害虫附存;或在贮藏 过程中,害虫由外界进入繁殖。
(一)虫蛀
根据药材本身的性质而考虑不同的贮藏条件, 分类保管,可防止或减少虫害。一般含脂肪油(如 苦杏仁、桃仁、柏子仁等)、淀粉(如:白芷、山 药、意苡仁等)或蛋白质(如金钱白花蛇、薪蛇等) 多的药材较易虫蛀。因为这些成分都是金虫生长的 养料。含辛辣成分的药材,一般不易虫蛀,如荜芨、 胡椒、花椒等。
第四节 中药材质量控制(自学)
一、中药材质量内涵 二、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中药材质量鉴定与检测方法 四、指纹图谱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践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药剂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有效部位:系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中提取的一类或者数类有效成分,其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有效成分:系指起主要药效的物质,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纯度应在90%以上,能用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

喷雾干燥法:系直接将浸出液喷雾于干燥器内使之在与通入干燥器的热空气接触过程中,水分迅速汽化,从而获得粉末或颗粒的方法。

泡腾干燥:又称流床干燥,系指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态化,试“泡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带走水汽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

冷冻干燥法:系将浸出液浓缩至一定浓度后预先冻结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将水分直接升华除去的干燥方法。

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成为表面活性剂。

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的强弱。

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大,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

这个使溶液由澄明变混浊的温度点称为昙点。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征象称为增溶。

具有增溶感化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热原:是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氯化钠等渗当量: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松片:片剂硬度不够,将压成的片剂置中指和食指之间,用拇指轻轻加压就能碎裂的现象称为松片。

裂片:片剂感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或从顶部脱落一层称为裂片。

气雾剂:系指药物提取物、饮片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定阀门装置的耐压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

中药材加工学

中药材加工学

中药材加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植物、动物、矿物(除人工制成品及鲜品)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

又称中药材初加工或产地加工;早期文献称之为“采造”、“采治”、“采药”、“收采”、“采取”;现代文献一般称之为采制、采集、加工。

中药材加工学:是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加工处理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

中药材加工的传统理论:“地道药材”说“采收季节”说“贮藏保管”说中药材的采收:药用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当入药部位器官达到药用要求时,则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收获,这一过程称为中药材的采收。

中药材的采收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质量和收获效率。

中药材采收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

中药材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的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终按照月、旬表示采收期。

采收年限:也称为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

根据药用植物收获年限可分为1年收获、2年收获、多年收获和连年收获。

中药材采收方法:挖掘收割采摘击落剥离割伤根及根茎类药材:多数药材采收时间在深秋或次年早春时节。

如天麻、苍术、葛根、桔梗、大黄、玉竹等树皮类药材多采用剥皮法:根皮类药材采取捶击或抽芯法适宜采收期考虑的因素:药效成分药材产量毒性成分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一、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二、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三、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

四、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

五、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净制;蒸、煮、烫;浸漂;切制;发汗;揉搓;干燥等环节。

蒸、煮、烫的目的:一、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

二、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便于刮皮,如明党参、北沙参等;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如桑螵蛸、五倍子等;四、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五、蒸、煮、烫可使一些药材中的酶类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

2024年中药学各章总结第一章:中药生物学本章重点探讨了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与生物活性成分密切相关,而药用植物的培育和采集对中药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和贮藏技术。

第二章:中药化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等。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中药质量控制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中药药理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来实现,而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药效具有多靶点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作用规律和临床应用。

第四章:中药制药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的制药过程和制剂类型。

我们了解到中药制剂的选择和制备对药效的发挥和药物的质量至关重要。

本章还详细介绍了中药制剂的炮制、加工和质量控制技术。

第五章:中药分析方法学本章重点讨论了中药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中药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还介绍了常用的色谱、质谱和光谱等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中药药物学本章探讨了中药的药效、毒性和药物相互作用。

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药效和毒性是相互联系的,而与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中药药物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原则。

第七章:中药品质学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药品质控制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我们了解到中药品质控制的关键是对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本章还介绍了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评价的方法。

以上是2024年中药学各章的总结范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11章中药制剂分析

第11章中药制剂分析

检查项目
2、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半/固)
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或全部 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
1ml流 浸膏 —— 1g 1g 浸膏 —— 2 ~ 5g
原药材 原药材
装量 检查项目 微生物限度
生产提取溶剂大多为水或稀醇 检测时一般需经有机提取后分析
有效成分明确且有 适当方法 ,测定有 效成分的含量 对于流浸膏,有 的测总固体量以 控制其质量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能够尽可 能多地反应中药的全貌。 不需要清楚每一个组分的化学结构;不需 要对每一个组分都进行定量;只要求不同 批号的同一种药品的指纹图谱保持一致。
3. 指纹图谱的应用
味莲
雅莲
雅莲
云莲
云莲
人参须根
人参主根
不 同 产 地 高 良 姜 的 气 相 指 纹 图 谱
指纹图谱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显微鉴别
(含生药粉制剂)
丸剂、片剂、胶囊剂、散剂
快速,简便,覆盖面大 选择原则
1、应选有专属性的特征进行鉴别 2、多来源的药材应选择共有的特征进行 鉴别
(二)化学鉴别 抗干扰能力差
组分 显色、↓、↑、荧光
例 二妙丸中苍术的鉴别
乙醚 KMnO4
试剂
样品 醚层 褪色
检查项目
水分、重量差异(按丸或重量) 装量差异(按一次剂量分装的) 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
检查项目
水分、重量差异 装量差异 (按丸或重量) (按一次剂量分装的)
溶散时限 微生物限度
水分规定 大蜜丸、小蜜丸、浓缩蜜丸 ≤15.0% 水蜜丸、浓缩水蜜丸 ≤12.0% 水丸、糊丸、浓缩水丸 ≤9.0% 装量差异
有效成分不明或无定 量方法的,药材粉末加赋 形剂、制备而成 丸剂、胶剂、颗粒剂、散剂、片剂、 胶囊剂、锭剂、胶剂、茶剂、栓剂 (有植物组织与细胞,可做显微鉴别)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参的加工技术第二节人参加工的原理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人参加工目的:在于清洁药材;防止人参在贮藏中的虫蛀和霉烂变质;通过加热处理和干燥杀灭或抑制酶的活性,防止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成分的水解,以保持药效,防止淀粉酶使人参中的淀粉发生自溶现象与酶解糖化,保持人参性状饱满坚实,防止干瘪抽沟。

加工品分为白参和红参两类。

人参加工对有效成分的影响1、人参皂苷成分变化;2、麦芽糖和氨基化合物变化;3、聚乙炔醇类成分变化;4、甘油糖苷酯和甾醇苷脂肪酸酯类变化;5、个别氨基酸成分的变化人参加工对药理作用的影响①红参与白参都具有轻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和抗凝血酶,抗血栓作用以及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化作用,其强度红参大于白参。

②红参对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强于白参。

③红参比白参有较强的抗肝损害作用。

④红参的抗衰老作用优于白参。

⑤红参的抗肿瘤活性优于白参。

⑥红参作为滋补保健药物较白参给为安全。

第三节影响人参加工的产量与质量的因素一、不同采收期对成品人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1)不同生育年龄与人参皂苷含量的关系。

人参皂苷在人参中的积累是随人参生育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所以人参最宜采收年限应在第五年的夏末。

(2)不同生育期对成品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8月末至9月初进行人参采收,人参质量最好。

二、鲜人参加工前的贮藏条件对成品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三、全须加工和下须加工对红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全须加工不仅可以保证红参的质量而且也提高做货成品率,即提高产量。

四、不同栽培方式对加工红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实行45度的斜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抗涝抗旱,营养充分,艼帽长得小。

能提高产量和质量第四节人参的加工技术红参的加工技术主要流程1.浸润(直接浸润和喷淋浸润)2.清洗(人工清洗和机器清洗)3.刷参4.分级(按大小分级)(边条红参、普通红参、全须生晒参、普通生晒参、糖参)5.精洗6.蒸制7.烘干8.干燥9.打潮10.下须11.低温烘干12.分级13.包装。

第五节蒸参时根裂的原因1.参根浆气足。

2.蒸参前参根用水浸泡时间过长。

3.下须时表皮被拉伤。

4.洗刷时,表皮被刷伤或局部刷得过重。

5.蒸参时火大气足,温度急剧升高。

6.开罐过早,出参过急,罐内外压力和温度差大。

防止方法:第十节人参的包装和贮藏鲜野山参就地在山背阴潮湿的石块上扒下成片的地衣苔藓,把鲜山参包裹在苔藓里,再用新鲜的白桦或黑桦树皮包裹,并用榆树皮的皮条捆好。

成品野山参单支或双支的山参盛装于长方形的特别锦缎盒中礼品参多是单支或双支小包装普通红参、生晒参、糖参大量的人参则用木箱装压块红参的包装装入符合塑料袋中,在真空包装机上抽出空气封口,纳入木盒中,加盖封严,木盒外包上一层泡沫塑料,再送上马口铁盒中去,严盖封口。

第八章根与根茎类药材的加工技术第一节西洋参的加工技术西洋参为五加科之外西洋参的干燥根。

栽培西洋参四年作货收获,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采收。

原皮西洋参的加工方法:洗刷晾晒烘干(当含水量30%左右时调温至38摄氏度)西洋参烘干温度一般多用32-35摄氏度,干燥时间为2-3周。

第二节三七的加工技术在立秋前后(7月)收获的称为春七,在种子成熟后,采收种子后再收获的三七称为冬七。

加工方法水洗日晒搓揉第三节地黄的加工技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或新鲜根。

号称四大怀药之一,“怀地黄”烘干法:地黄要按大中小分为三档,分别加工。

第一灶因都是鲜活,要烘30h左右才开始翻动。

见底层或中层的根茎中间已没有硬心,质地柔软,外表干燥,表皮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呈黄褐色或灰白色是即可取下,放在屋内墙角处闷7-15d。

第二灶开始烘时,将第一灶烘过的中层放在底层,把上层放到中层,再按大小分别在上层加上新鲜地黄。

闷润后的地黄,要在烘灶上再回烘一次,回烘时厚度可加厚到33cm,温度以40-50摄氏度为宜,烘3-5h。

(一般烘干法)(立体烘干法)排潮第四节麦冬的加工技术(二者采收年限和加工方法不同)四川省在麦冬栽后的第二年4月采收;浙江省在栽后第三或第四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收获。

加工方法:(1)川麦冬加工方法将洗净的麦冬摊放在晒席或晒场上曝晒,水汽干燥后,用手轻轻搓揉,搓后再晒,反复5-6次,直至搓掉须根为主。

(2)浙麦冬加工方法将洗净的麦冬摊在晒具上晾晒3-5d,须根逐渐由软变硬、变干,放入竹筐内闷3-4d。

再晒3-5天。

如此重复3-4次,块根干燥度达70%,剪去须根晒至全干。

炮制:朱砂制炒制米制蜜制包装和贮藏:用木箱、竹楼、编织袋包装贮运。

少量散装麦冬最好贮藏于石灰缸内。

第五节白术的加工技术常用加工方法有日晒和火烘。

最初火力宜猛而均匀,约100摄氏度左右,待蒸汽上升,外皮发热时,将温度降至60-70摄氏度,缓缓烘烤2-3h,然后上下翻动一次,再烘2-3h,至须根干透,将白术从斗内取出,不断翻动,撞掉须根。

第六节白芍的加工技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浙江产最好,称杭白芍;安徽产亳白芍,川产川白芍。

种植后一般三年即可采收。

收获时选择晴天,割去茎叶,再挖起芍药根。

加工方法产地加工分为擦白、煮芍、干燥三步。

一般小的芍药根煮5-10min,中等芍药根煮10-15min,大的芍药根15-20min,煮至无生心为准。

是否煮透鉴别:1.从锅里捞出几根中等的芍药根,用口吹气,见芍药根上水汽迅速干燥,表明已熟透心。

2.用竹针试刺,如容易刺穿,即为熟透,如针刺费力尚需再煮。

3.用刀切去头部一段,见切面色泽一致无生心,表面煮熟煮透。

酒炙后能降低白芍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急,多用于胁肋疼痛、腹痛和产后腹痛;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敛阴为主;醋炙后,入肝收敛,可敛血、止血、疏肝解郁;土炒后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炒炭后增强收敛作用,以止血为主。

第七节当归的加工技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主产于甘肃省。

育苗移栽后当年或直播繁殖后的第二年10月下旬适时采收。

用文火慢慢烤干。

熏烤时要注意通风。

第八节山药的加工技术第九节浙贝母的加工技术一般在5月上中旬,即地上部茎叶枯萎时收获。

加工方法:老产区加工①去泥②挖芽分档③去皮加石灰(每50kg鲜贝母加贝壳灰1.5-2.5kg)新产区加工:贝母水洗后,用切片机成片,再冲去浆液,用脱水机脱身,在70-80摄氏度下烘干。

大者摘去新芽,分作两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

小者称珠贝。

贝母的新芽称为贝心。

第十节川贝母的加工技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采用鳞茎繁殖的1-2年收获,种子繁殖的要4-5年才能收获。

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只露新月形在外,习称“怀中抱月”。

商品上松贝分珍珠贝、一等松贝、二等松贝。

第十一节白芷的加工技术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秋播种植的白芷,次年7-9月间收获。

为防止霉烂,可采用硫熏防腐。

第十二节温郁金的加工技术第十三节附子的加工技术附子收获期一般为小暑至大暑。

加工方法:1.川乌将乌头母根或小的附子晒干,去净须根和泥土,做川乌应用。

2.黑顺片主要有淘洗、浸胆巴、煮附子、切片、水漂、染糖色、蒸片、干燥等环节。

3.盐附子主要有淘洗、连续浸盐、沥干浸盐、日晒浸盐、沸盐浸泡等环节。

4黄附片主要有浸泡、煮料、剥皮制片、漂后染色、蒸片和烘晒等环节。

第十四节天麻的加工技术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一般在春秋两季地上部分枯萎时,天麻休眠期采收。

加工时大麻蒸30min,小麻蒸15-20min,以熟透无白心为度。

第十五节百合的加工技术为百合科植物百合及其同科属多种植物的干燥鳞茎。

煮烫:煮至边缘柔软,背面有极小的裂纹时,迅速捞出放进清水盆里漂洗,取出沥干。

第十六节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清半夏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口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姜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是,另取生姜切片煎汤,用白矾与半夏共煮,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皮,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法半夏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是,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每100kg 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炮制作用:经炮制后能降低毒副作用,清半夏可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多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

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多用于呕吐反胃,胸脘痞满,梅核气。

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第九章花类药材的加工技术第一节金银花的加工技术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蕾。

当花蕾上部膨大呈白色,下部呈青色,或全花变白时采下。

金银花常采用晒干或烘干法。

烘干法初烘温度控制在30-35摄氏度,2h后升温到40摄氏度,5-10h控制在45-50摄氏度,10h以后提高到55摄氏度。

这样经过12-20h即可烘干。

烘干时,要注意通风排潮,且不能翻动,也不能中途停烘,否则会发热变质。

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须防潮、防蛀虫。

第二节菊花的加工技术茶菊、贡菊、滁菊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采花。

亳菊在11月中、下旬分两次采收。

川菊齐地面采收,亳菊齐花枝收割。

茶菊、贡菊、滁菊要根据开花先后,逐朵采摘。

加工茶菊花、黄菊花采收后应及时蒸熟,随即晒干或烘干。

亳菊花采收后阴干,硫磺熏白,晒干即得。

滁菊花采收后,经摊晒。

熏花。

晒干即得。

菊花多用布袋或编织袋包装,贮藏阴凉干燥处,重点应防虫蛀,防霉,防变色。

第四节红花的加工技术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管状花。

当红花开放时,花色由黄转变为红色时就是其适宜的采收时期。

在干燥红花时,应在弱日光下晒干或阴干,阳光太强,应用布遮住,以保持红花颜色的鲜艳,否则红花易变黄褪色。

用布袋或编织袋包装,在盛红花的布袋中视数量多少放入木炭包或小石灰包,以利于保持干燥,起防潮作用,只有搞好防潮才能保持红花颜色鲜艳。

第十章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的加工技术第二节瓜蒌的加工技术瓜蒌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和种子。

秋季至初冬果实陆续成熟,当其表面有白粉并变成淡黄色时,分批摘下。

通常挖取雄株的块根。

瓜蒌壳未成熟瓜蒌摘收后,可将果柄向上日晒夜露,1-2d翻动一次,再将青皮向上,晒至橙黄色。

瓜蒌仁将瓜瓤、种子倒入罐内,将瓜瓤发酵腐烂取出,用编织布反复搓揉,清水淘去瓜瓤,晒或烘干,拣去杂质或瘪粒。

全瓜蒌瓜蒌采收后,堆放2-3d,再将篓蒂编成辫挂起阴干。

天花粉将块根洗净,去掉芦头,刮去粗皮,切短,晒干或烘干。

洗净块根,刮去表皮,切成3cm的小段,清水浸泡4-5天,每天换1次水,然后捣烂,再磨碎,滤除杂质,滤液澄清后,取沉淀物晒干,即得纯净的天花粉。

第三节山茱萸的加工技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