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学.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炮制方法

中药材的炮制方法

中药材的炮制方法
中药材的炮制是指将采集到的鲜活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以达到提高药效、减少毒性、改善药物性质和延长保存期限的目的。

炮制方法因药材的性质、功效和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

首先,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可以分为炙、炒、炮、焙、炖、蒸等多种方式。

其中,炙指的是将药材直接烘烤至干燥;炒是指将药材放入炒锅中进行炒熟;炮是指用火炮炙烤药材;焙是指将药材置于火上或炉上进行焙烤;炖是指将药材与其他药材一起炖煮;蒸是指将药材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

其次,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根据药材的特性和药效来选择。

例如,炒制可以降低药材的寒凉性质,增强温热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的人群;炮制可以减少药材的毒性,提高药效,适用于毒性较大的药材;焙制可以改变药材的气味、味道和颜色,使其更容易入药或提高药效;炖制可以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适用于大剂量用药。

此外,中药材的炮制也需要注意炮制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不同的药材对于这些因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合理的炮制时间和温度可以保证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并且能够避免药材的损失和质量下降。

总的来说,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是中医药学独特的加工技术,通过对药材的精细处理,可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药材的炮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和健康需求。

中药材加工学7-11章

中药材加工学7-11章

第七章人参的加工技术第二节人参加工的原理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人参加工目的:在于清洁药材;防止人参在贮藏中的虫蛀和霉烂变质;通过加热处理和干燥杀灭或抑制酶的活性,防止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成分的水解,以保持药效,防止淀粉酶使人参中的淀粉发生自溶现象与酶解糖化,保持人参性状饱满坚实,防止干瘪抽沟。

加工品分为白参和红参两类。

人参加工对有效成分的影响1、人参皂苷成分变化;2、麦芽糖和氨基化合物变化;3、聚乙炔醇类成分变化;4、甘油糖苷酯和甾醇苷脂肪酸酯类变化;5、个别氨基酸成分的变化人参加工对药理作用的影响①红参与白参都具有轻度抑制血小板凝聚和抗凝血酶,抗血栓作用以及对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化作用,其强度红参大于白参。

②红参对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强于白参。

③红参比白参有较强的抗肝损害作用。

④红参的抗衰老作用优于白参。

⑤红参的抗肿瘤活性优于白参。

⑥红参作为滋补保健药物较白参给为安全。

第三节影响人参加工的产量与质量的因素一、不同采收期对成品人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1)不同生育年龄与人参皂苷含量的关系。

人参皂苷在人参中的积累是随人参生育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所以人参最宜采收年限应在第五年的夏末。

(2)不同生育期对成品参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8月末至9月初进行人参采收,人参质量最好。

二、鲜人参加工前的贮藏条件对成品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三、全须加工和下须加工对红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全须加工不仅可以保证红参的质量而且也提高做货成品率,即提高产量。

四、不同栽培方式对加工红参质量与产量的影响实行45度的斜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抗涝抗旱,营养充分,艼帽长得小。

能提高产量和质量第四节人参的加工技术红参的加工技术主要流程1.浸润(直接浸润和喷淋浸润)2.清洗(人工清洗和机器清洗)3.刷参4.分级(按大小分级)(边条红参、普通红参、全须生晒参、普通生晒参、糖参)5.精洗6.蒸制7.烘干8.干燥9.打潮10.下须11.低温烘干12.分级13.包装。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

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中药材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收与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品质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采收与加工工艺,包括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加工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一、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是确保药材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花材类:大部分花草类中药材以花开时期为采收时间,如菊花、玫瑰花等。

此时的花草品质最佳,所含有效成分最丰富。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植物生长的旺盛期,如春季或夏季的早晨或傍晚。

此时的药材叶片颜色鲜绿,质地柔软,药效最好。

3.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一般在秋季或冬季采收。

此时植物的养分主要储存在根、茎中,所以药效最好。

二、中药材的采收方法中药材的采收方法直接影响到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采收方法:1. 花材类:花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择开放程度最佳的花朵进行采摘,避免过开或未开的花朵。

采摘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损坏花瓣。

2. 叶材类:叶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未受病虫害侵害的叶片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避免将泥土、杂草等杂质带入。

3. 根、茎材类:根、茎材类中药材的采收时,应选取生长健壮的植株进行采摘。

采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损伤植株。

三、中药材的加工工艺中药材在采收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以保证其药效和保存性。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材加工工艺:1. 先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先进行初步加工,如清洗、去杂、晾晒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去除杂质,防止细菌繁殖,并提高药材的干燥度。

2. 后加工:一些中药材需要经过特殊的后加工工艺,如炒制、蒸制、炙烤等。

这些加工步骤可以改变药材的性质,提高药效,并增加药材的保存期限。

3. 制剂加工:有些中药材需要进一步制成中药制剂,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这些制剂加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材疗效,并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中药材的贮藏与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初加工是指将采摘获得的中药材进行一系列处理,使其适合储存、加工和使用的过程。

下面是关于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的详细描述:1. 晾晒:中药材采摘后,可以用晾晒的方法将其在阳光下晾晒。

晾晒可以除去中药材中的一部分水分,增加材料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杀灭一些微生物。

2. 曝晒:对于一些湿气较重的中药材,可以选择曝晒的方法,将其摊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晾晒。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除去中药材中的湿气,减少霉变的可能性。

3. 摇晾:对于一些叶片较多、不适合晾晒的中药材,可以用摇晾的方法进行初步加工。

将中药材均匀地分散在通风的地方,用手或其他工具轻轻摇晾,以达到除湿的目的。

4. 烘干:中药材的初加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烘干。

可以将中药材放入烘干机或烘箱中进行烘干,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保存期限。

5. 炒制:对于一些需要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材,可以选择炒制的方法。

将中药材放入锅中,均匀地炒热,以改变中药材的物化性质,提高其药效。

6. 切片:对于一些根茎类的中药材,可以选择切片的方法进行初加工。

将中药材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或片状,以便更好地使用和储存。

8. 清洗:在中药材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清洗,以去除杂质和表面的污物。

可以用清水或特定溶液洗净中药材,然后用清水冲洗掉残留的溶液。

9. 拣选:在初加工过程中,需要对中药材进行拣选,去除不合格的杂质和坏的部分。

可以用手或特定工具对中药材进行拣选,确保材料的质量。

10. 烘焙:一些中药材需要进行烘焙处理,提高其药效和保存性。

将中药材放入烘焙炉中,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使其达到理想的烘焙效果。

中药材加工学

中药材加工学

中药材加工学总论名词解释中药材加工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所进行的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中药材加工学专门研究中药材采收与加工处理的理论、方法、中药材规格、质量标准及其发展的学科道地药材在一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出的,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讲究的药材采收季节研究同一物种、同一生产区域、不同物候期药用部位中可利用成分的积累动态,结合产量指标以确定的最佳采收期中药材产地切制净选后的新鲜药材直接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加工工艺。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的贮存方法防湿养护法使用保管技术来改变库房的小气候,或利用自然吸湿物进行贮藏养护的一种方法中药材干燥系借扩散作用将水分从药材内部达到药材表面,并从表面受热而汽化蒸发除去活立树采皮法(环割采皮)先分别在树基部离地20cm和树干120cm处各环割一刀,在上下割口间沿树干向下对齐割两条切口,之后慢慢将树皮剥下即可发霉中药材在适宜的温度(20~35)和湿度(75%以上)条件下,霉菌在其表面或内部滋生、繁殖的现象虫蛀中草药经虫蛀后,有的形成孔洞产生蛀粉,有的甚至被完全蛀成粉状的现象变色中药材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泛油(走油或浸油)中药材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干燥药材表面呈现出油样物质,此时伴有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气味散失:中药材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因贮藏时间长而使气味散失或变淡薄GAP控制中药材质量,保证临床所用饮片及药物制剂安全有效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净制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中药材制成饮片或制剂前的基础工作。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纯度标准发汗有些中药材在产地加工时,通常将药材在晒、微火烘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回潮”,使内部水分向外散发,促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的方法假干燥现象若干燥速度过快,药材表面的蒸发速度大大超过内部水分扩散到药材表面的速度,导致表面黏着或形成硬壳,从而阻碍内部水分扩散及蒸发填空选择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摘,乃物是而实非”《本草蒙筌》总结出“出产择地土”、“采收按时月”、“藏留防耗坏”等采收加工理论缪希雍的《炮制大法》叙述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朱橚的《救荒本草》收载了414种可供荒年食用的植物中药材采收专著《桐君采药录》早期文献对中药加工为:采造、采治、采药、采收、采取采收树皮类中药材的剥取法:砍树采皮法(砍树剥皮)、活立树采皮法(环割采皮)采收树皮类中药材多用剥取法砍树采皮法:把需要间伐或主伐的树先行砍倒,再按一定的长度分节剥下枝皮和树干皮(四季均可)在干燥过程中同时进行传热过程传质过程干燥过程的主要目的:除去水分,具备传质和传热的推动力是其重要条件(压差越大,干燥过程进行得越迅速)在干燥过程中,药材水分存在方式:结合水分与非结合水分;平衡水分和自由水分【空气中温度越高,则平衡水分的数值越小;相对湿度越小,则空气从药材中吸取水分的能力也就越大】【干燥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被干燥药材中水分的气化量取决于内部扩散和表面气化率】影响中药材干燥的因素1)中药材的种类与性质2)干燥室的温度3)干燥室的湿度4)干燥介质的流速5)干燥速度及干燥方法6)压力一般中药材不超过80℃为宜;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以不超过50℃为宜,干燥后的中药材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8%—12%【当温度升至34度以上时,含油脂较多的中药材如杏仁、柏子仁以及某些动物类药材油分外溢,产生油哈味】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发霉虫蛀变色泛油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变色、腐烂)影响中药材变质的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光线、微生物、虫害、鼠害中药材采收中的注意事项1)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采挖野生药材2)注意中药材单位面积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关系3)灵活遵循“采药有时,但无定月”论4)注意采收时间及外界气候对药材质量的影响1)适时采收有利于优质高产2)分离不同药用部位,使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纯净药用部位,便于商品分级)中药材贮藏保管新技术:1)气幕防潮技术2)气调养护技术3)低温冷藏技术4)气体灭菌技术5)60Co射线辐射技术中药材包装材料的选择原则:相容性、协调性、适应性、对等性、美学性、无污染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麦冬、杭白菊、延胡索、温郁金、玄参磐五味: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新磐五味:天麻、铁皮石斛、三叶青、玉竹、灵芝中药材净制的方法1)挑、拣2)颠簸3)筛选4)刮5)摘6)挖7)风选8)水选中药材净制的一般要求(去除非药用部位的方法)1)去根茎2)去皮壳3)去毛4)去心心一般指根类中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类中药材的胚芽5)去核6)去瓤7)去杂质及霉败品药材煮制可以分为:清水煮、盐水煮、碱水煮、萝卜煮含淀粉,糖分多的中药材常用什么加工方法:蒸法山药带皮“毛山药”,搓光揉直“光山药”菊花:安徽亳州“亳菊”;滁县“滁菊”;浙江“杭白菊”;河南新乡、武陟“杯菊”常见经验贮藏法:对抗同贮法、喷酒同贮、谷糠贮藏、干沙贮藏论述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品质2)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3)进行初步处理,利于药材干燥4)保持有效成分,保证药效5)整形、分等,利于按质论价6)便于包装、贮存和运输举例说明加工对含生物碱类中药材的影响1)有些生物碱可溶于水,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如苦参中的苦参碱、黄连中的小檗碱)2)各种生物碱都有不同的耐热性,高温情况下某些生物碱不稳定,会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加工时用蒸、煮、烫等方法,可改变生物碱结构,以起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如乌头碱类生物碱在较缓的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毒性较小的脂生物碱类从而降低其毒性)3)不同药用部位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有不同,在净制加工时要严格区分不同的药用部位(如茎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根中麻黄碱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举例说明加工对含苷类中药材的影响1)苷类成分易溶于水,要减少与水接触或快速洗涤(煮法比蒸法可使天麻甘损失较多)2)苷类中药材往往在不同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有效成分含量减少,如槐花、黄芩、天麻,采收后若长期放置,相应的酶可分解芦丁、黄芩苷及天麻苷。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解释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和技术。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用药途径发生改变,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增强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

下面将解释一些中药炮制学的主要名词。

1. 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改变其形态、性质和功效。

炮制方法包括炙、炒、炮、焙、制、制曲等。

炮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增加对特定病症的疗效。

2. 炙:炙是将中药材暴露在明火中,使其受热、烘烤露出色泽。

炙制后的材料性味更温和,能引起气机活络,常用于治疗寒热不调、气血不畅等病症。

3. 炒:炒是在铁锅或砂锅中炒制中药材,使其受到热量的加热,并使材料内部的水分逐渐挥发。

炒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和功效,增加其药理活性,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病症。

4. 炮:炮是将中药材置于铁锅或砂锅中,进行爆炒,使其迅速受热,表面产生变色和开裂。

炮制可以提高中药材的温性,增强其温经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和寒凝病症。

5. 焙:焙是将中药材放置于灶上,进行加热烘烤。

焙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增强其药性,常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和寒湿阻滞的病症。

6. 制:制是用特定方法加工中药材,去除不必要的成分,提纯有效成分。

常见的制法有水洗制、蒸制、煮制等。

制制可以去除中药材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其药效和理化性质,常用于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7. 制曲:制曲是一种特殊的炮制方法,用于制作中药曲。

制曲的原料一般为普通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制成的中药曲可用于酿造中药酒,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方法对中药材的性质和功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炮制,中药材的药效可以得到增强,药力可以更好地发挥,适应各类疾病的治疗需求。

然而,对于不同的中药材,炮制方法是有所区别的,需要根据其性质、功效和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通过炮制,中药材的性质、功效和用药途径可以得到优化。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常用方法中药材是指用中草药制备的药材,通常需要经过初加工才能达到适用的状态。

中药材的初加工主要是为了保护药材品质,降低药材含水量,并且提高药材的储存、运输和加工利用性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

1.曝晒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直接晒干。

如曝晒白术、黄麻、倭贝母、菖蒲、益智、费菜等。

曝晒药材要注意防止暴晒导致色泽变深或过度干燥导致质量下降。

2.水煮块法:将鲜药材加水煮沸后,放入浸泡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切片晒干。

如金银花、红花、菊花、黄芩、苦参、川芎等。

水煮块法适用于水分大、易块聚的鲜药材。

3.水泡法:将鲜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大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切片晒干。

如玄参、石决明、知母、苦杏仁等。

水泡法适用于水分大但不易块聚的鲜药材。

4.蒸煮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蒸煮一段时间,最后晾凉晒干。

如枸杞子、茯苓、灵芝、龙眼肉等。

蒸煮法可以保持药材的色泽和香气,并且能够破坏部分药物活性。

5.沸煮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清洗干净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煮沸一段时间,最后晒干。

如母菊花、白芍、炒白术、鸡内金等。

沸煮法适用于药材的油脂、蛋白质等有效成分的初步提取。

6.温箱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放入温箱中烘烤一段时间,最后晒干。

如天冬、甘草、肉桂等。

温箱法适用于不能直接曝晒的药材,可以保持药材的色泽和有效成分。

7.蒸馏法:将采摘回来的药材加水煮沸后,蒸馏出药材的有效成分,然后再进行干燥。

如葛根、决明子、郁金等。

蒸馏法可以提取药材中易挥发的有效成分。

总之,不同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材,目的是为了保护药材品质,降低药材含水量,并且提高药材的储存、运输和加工利用性能。

在进行初加工时,需要根据药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掌握好加工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功效。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加工方法
1.初加工:
(1)干燥:将新鲜中药材晾晒、晒干或蒸熟后晾晒,去除多余水分,防止霉变。

常用的干燥方法有太阳晒干、阴干、空气流通干燥、烘箱干燥
和蒸风干燥等。

(2)炮制:对于一些具有毒性、刺激性或辛热性的中药材,需要进
行炮制处理,以去除或减少其不良性状。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清洗、炒炙、
炒灰、制炭、蒸熟、腌渍等。

炮制可以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和耐储存性。

2.深加工:
(1)研粉:将干燥后的中药材用研钵或研磨机研磨成粉末状。

研粉
有利于药材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率,方便制剂的配制和服用。

(2)提取:采用水、醇、醚、油等溶剂,对中药材进行浸泡、煮沸、研磨等方法,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

提取可以增加药效、提高药物利
用率,常见的提取方法有水提、醇提、挥发油提等。

(3)炒制:将中药材加热,使其发生化学变化,改善性质或增强疗效。

常见的炒制方法有炒制、焙制、炒煮炒炙等。

(4)制剂加工:将药材加工成片剂、丸剂、散剂、糖浆、注射剂、
软膏等各种中药制剂,以便于服用和储存。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药材的加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护有效成分:加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和破坏。

2.防止污染:加工过程中要保证材料卫生,避免杂质和有害物质的污染。

3.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加工过程中应控制好加工温度和加工时间,避免药性的丧失或改变。

4.加工工艺不同: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加工方法,根据植物性状和药理特性进行加工。

5.预防虫害:干燥后的药材容易受到虫害,应采取防虫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加工学
0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1129 王赛男
浙贝母
•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 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 本草正义》)。 • 【炮制】: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 切厚片,晒干。 • 【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批号 含量 1 0.163% 2 0.196% 3 0.124% 4 0.112% 5 0,。125%
注: 1 为南京药检所提供,2 为温州药检所提供, 都县19 9 6 年产; 3 为新昌医药公司提供; 4 , 5 为杭州医药站提供, 郑县1 9 9 7 年产

从以上测定结果可以看出, 新方法即硫磺熏制的药材的总生 物碱含量要比传统加工法加工的药材的总生物碱含量高。 小结 从产地加工新方法与传统加工法比较来看, 前者有其独到之 处:(l) 简便易行。传统方法须撞去外皮, 并拌石灰粉或锻贝 壳粉以吸去渗出液, 而硫磺熏制却省去了这道工序, 所用硫 磺易得, 用量也少, 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2) 药材外观 性状好。传统方法加工的药材外观为灰白色, 内心晦暗, 而 硫磺熏制的药材不仅外表洁白, 内心也为纯白色。(3) 便于 贮藏。贝母富含淀粉, 夏季容易虫蛀, 硫磺熏制的药材可杀 虫抑菌, 能防止发霉和被虫蛀, 从而保证了贝母的内在质量, 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 从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来 看, 硫磺熏制药材的生物憾明显高于传统加工的药材。因此, 产地加工新法具有明显优势, 值得推广。
新老方法加工的贝母的质量比较
表l 产地加工新方法加工的药材的总生物碱含量
批号 含量 1 0.30% 2 0.38% 3 0.242% 4 0.38% 5 0.212%
注: 批号1 一5 均为本县各地提供的1 9 9 7 年产品, 其中l 、2、4 为小贝, 3、5为大
表2 传统加工法加工的药材的总生物碱含量
作商品药用的于5 月上旬起挖 后进行加工成元宝贝和珠贝, 作 种茎用的由在种子地中越夏, 为 抗高温和保湿, 地面要套种花生、 豆类、瓜类和蔬菜等作物。
产地加工
大贝、贝 芯、珠贝
去芽分档 去皮加石灰
浙贝片
晒干
大贝、贝芯、珠贝
• (l)去芽分档:选大的鳞茎挖去心芽,加工成大贝(元宝 贝);较小的(直径2cm以下)鳞茎不去心芽,整个加工 成为珠贝;挖下的心芽加工成贝芯。 • (2)去皮加石灰:将去芽分档的鳞茎放人机动或人力撞船 里相互摩擦,或置木质撞桶中,来回推动15~20分钟,至 表皮脱落渗出浆液时,每50kg鲜浙贝加入1.5~2. 5kg熟 石灰或贝壳灰继续撞击约15分钟,直至浙贝全部粘满灰为 止。 • (3)晒干:将经上述加工后的浙贝放在阳光下连续晒制3-4 天,晒至表皮上的灰干后,装入麻袋放室内堆闷1-3天, 使贝母内部水分渗到表面(发汗),再晒I-2天,至表里 均干为止。在晒制过程中,每天用筛子(筛眼孔径约O.5 cm)将脱落的贝壳灰及杂物等筛去。
浙贝片
采挖后,除去地上部分,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 趁鲜切成厚片,于燥。浙贝母加工在进行捋鳞片挖贝芯 时,有重瓣的鳞片要分开,便于晒干,芯芽不要挖得太 大,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大翁是上午挖起浙贝,下午 去皮加工并注意放入竹箩内过夜,使石灰或贝壳灰渗入 贝母内部,促其干燥并起防腐作用。加工期间如遇阴雨 天气,应减少碰撞时间,加大贝壳灰用量以加强其防腐 作用,并注意通风摊晾。干燥的标准是折断时松脆,断 面白粉状,颜色一致,中心无玉色,否则说明未干,需 要再晒。阴雨天亦可放在通风处摊薄阴干或用火烘干。 烘干时,先文火后武火,烘剐温度以小超过70℃为宜, 注意随时翻动,否则会造成僵子,降低质量。
产地加工研究
浙贝传统加工方法与产地加工新方法 浙贝传统加工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1 9 9 0 年版和1 9 9 5 年版)记载: 采挖后, 洗净, 大小分开, 大者除去蕊芽, 习称“ 大贝” , 小者不去蕊芽, 习 称“ 珠贝” ; 分别撞去外皮, 拌以锻过的贝壳粉, 吸去外渗浆汁, 干燥, 或 取鳞茎, 大小分开, 洗净, 除去蕊芽, 趁鲜切成厚片, 干燥, 习称“ 浙贝片” 。 而《浙江省炮制规范》(1 9 9 4 年版)认为:浙贝加工, 是在初夏植株枯萎后 采挖, 洗净, 去根须, 大小分档⋯ ⋯拌以锻贝壳粉或石灰粉, 吸去外渗浆汁, 干燥, 或不去外皮干燥, 用硫磺熏制; 或鲜时切片, 干燥。 浙贝产地加工新方法: 初夏植株枯萎后, 择睛天采挖, 去根须,洗净泥土, 大 小分档, 择2 5kg 装的塑料网状编织袋, 分装后扎紧袋口, 按贝母从大到小 的顺序码于离地约20 c m 的木头架上, 然后,把适量的硫磺( 1 0 kg 鲜贝母 配Zkg 硫磺)装入小铁桶, 用木棍或铁棒将硫磺压实, 用火点燃, 待火压后, 把铁桶放入贝母底层, 上面用聚乙稀塑料薄膜把贝母和小铁桶一起盖严, 待 硫磺全部嫩尽后, 把贝母取出, 用清水洗净。晒干即可。产地加工贝母需注 意的是:(1) 必须在露天进行; (2) 用水冲洗时必须挑出未熟的贝母(即外表 带黄色的) , 重新用硫磺熏制; (3) 冲洗干净后, 不能用火烘, 因为火烘的贝 母外表会变黄, 影响外观质量。
浙贝母
• • • • • • • • 来源 产地 采收 产地加工 主要商品规格 包装与贮藏 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宁波,江苏、
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也 有生产。以浙江宁波为道地产区。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浙贝母的商品 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省, 其中仅浙 江磐安和郸县共计2 0 0 0 0 亩 左右, 为地道产地和主产区, 商品 浙江省金华 加工方法和质量均最好。而江苏 市磐安县浙 , 南通生产的浙贝母不加工成商品 贝母种植基 由于种茎质量较好 , 已成为浙贝母 地 种用鳞茎最主要的生产地。
主要商品规格
• 1.大贝 呈新月形,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 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 性。气微,味微苦。统货。 • 2. 珠贝 呈扁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 叶2瓣, 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 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统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