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4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整体阅读】专题及解析PPT

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
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 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 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 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
4
真题做一做 考点理一理 考向看一看 典例品一品 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 “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他最让人欣赏的是 “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6
真题做一做
考点理一理
考向看一看
典例品一品
技法归一归
好题练一练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 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
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
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
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 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 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 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2019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散文鉴赏)-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含答案】

题型四表达技巧赏析题——嫁于春风巧用媒构建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的知识体系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方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这九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边练边悟(2018·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高三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解析

高三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解析一、(2019·日照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湖底的书香白荣敏①湖泊是造化的眉眼。
那一汪清凌凌绿莹莹的湖水,给粗犷的大山增添了一些柔媚。
翠屏湖,让汉子一样的闽东山区县古田,有了诗性的润泽。
②翠屏湖是一个人工湖。
我们造访的时节,它还未进入汛期,发电用水使翠屏湖水位降低,露出了一溜儿黄色的土棱。
新建的溪山书画院就在景区的入口处附近,看着崭新的建筑,我体味到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用心,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旧溪山书院已没在湖底的某一处。
③我的目光投向了烟波浩渺的湖面,那碧澄澄的深处还依稀闪现着朱子的身影。
④宋宁宗庆元二年,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五十九人,朱熹名列第五。
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的人进行打压。
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
庆元三年,年近古稀的朱熹遭受奸党迫害,为避“伪学”和“党禁”之难,应古田门人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
⑤贫病交加、仇怨相攻的朱熹行走在古田的土地上,大难随时都可能降临。
一般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孤凄、绝望,还能有什么作为!但穿透几百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当年那个年迈的身影在今日翠屏湖的湖底却脚步从容,目光坚定。
他在溪山书院讲学,为书院前的欣木亭题诗: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⑥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
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
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⑦站在翠屏湖畔,望着这群山环抱中的浩瀚湖水,我似乎有所明白,朱子在困厄中坚持行走,在绝望里坚持理想,源自他站位的高蹈、学问的高深;而像这湖水一样柔软的坚强,也正是支撑生命前行的力量。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2019年高考文学类阅读训练:《烟雨江南,千年扬州》(散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4分)烟雨江南,千年扬州文/孙晓龙烟雨江南,千年扬州,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驻足,在瘦西湖畔,杨柳树下,挥笔成文,泼墨成章,成就了这座古老的城池。
早在秦始皇铸九鼎,天下分九州,就有扬州雄居东南,为其沿海门户。
后经汉唐历代的经营,成为东南名城。
唐宋多有文人到此游历,留下诸多为后世称颂的名句。
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让后世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踏平了扬州三月的门槛。
孟浩然自然是三月春花烂漫时来到扬州的,在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过这样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景色在诗人内心深处烙下无限的印记。
客居他乡多年后的孟浩然念念不忘曾经的扬州,便有“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之作。
走遍大江南北,唯有扬州给他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回忆,所以才有了孟浩然这唯一与扬州有关的诗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中唐诗人徐凝的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书写了唐扬州的另外一番意境。
徐凝没有留下太多传世的佳句,但唯独这一首《忆扬州》,让后人为之称赞。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法得知,诗人到底是为心底的那个扬州人而忆,还是为扬州的明月而忆?或许从“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能有所感悟吧!扬州的风花雪月,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风流倜傥的杜牧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
时到晚唐,虽胸有万千抱负,却无法施展,而唯独扬州能解其愁。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乱世中的安逸,让杜牧在二月春风得意,抛却北国那战乱的烟火,隐藏在这春风和煦的江南。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许是时代的无奈,也许是郁郁不得志,唯有扬州能安其心,十年一觉足可终其一生。
也许扬州确实是一个疗伤的好地方,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举家流浪途中,穷困潦倒,但也不忘畅想江南的繁华盛世,笔下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内心,“胡商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柴米贵,老夫乘兴欲东游”。
飘泊一生的杜甫走到人生最后的那一刻,都没有实现自己的这个夙愿,也只能用这首《解闷》道出自己对扬州的无限畅想。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2019·武汉市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它突然抽拔开花,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它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2019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散文阅读 课件(45张)

明方法 从审到答 求满分 思路解构
再提升 跟踪训练
大二轮复习 语文
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 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 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 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 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 原点,站着的是“人”。
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形象美。例 如,“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②运用排 比、反复等大量的整句,使得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 抒情性。例如,“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 痛”。③引用古文和新诗,营造了一种文化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意境 美。例如引用海子的诗。④以上形成了文章灵动和明快的语言风格。
大二轮复习 语文
提分点四
找角度,智取鉴赏语 言、技巧题
明方法 从审到答 求满分 思路解构
再提升 跟踪训练
大二轮复习 语文
一、速解语言艺术题 (一)巧审题 1.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 设问方 达效果。 式 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艺术)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审题方 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 向 色”“表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明方法 从审到答 求满分 思路解构
再提升 跟踪训练
大二轮复习 语文
第三步:规范解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 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 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昏无下落鲍尔吉·原野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
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
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
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
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
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
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
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
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
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
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
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
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
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
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
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
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
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四 散文(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
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
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
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渺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
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
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
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
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它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
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
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
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
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
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
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
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
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来
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
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
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
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
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
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
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却
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
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
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
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
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
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
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
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
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
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
了,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
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
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
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
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
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
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
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