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物象特征】汇集精练附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之概括物象特征】汇集精练附答案解析散文中概括物象特征的题目是必考的内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
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形象1.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应该通过作品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的特点,了解它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它对作品主旨表达的作用。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应重点把握:①思想性。
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和社会意义,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②艺术性。
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常常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叫它意象。
物象往往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的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想象、联想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易错点睛】(1)缺乏文体判断能力。
鉴赏现代散文中的形象,文体判断是第一位的。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中,判断文体是非常必要的。
(2)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把握形象特点,首先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选和提取,人后进行整合、提炼、概括,这样才能形成对这一形象特点的准确判断。
一、【18届湖北孝感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松堂游记(节选)朱自清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形象分析类】1、常见题型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③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真题在线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9分)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6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16 散文物象的概括分析考点讲解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
把握散文中的物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通过外形分析出内在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典例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
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
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
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
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
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
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
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高考语文复习 第3板块 专题4 散文阅读 考点2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考点二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概括”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概括中心意思往往直指散文的主旨。
散文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抒情的,对散文形象的概括分析,是散文的常考点。
设题角度一概括内容要点|相关知识|“内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内容要点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指向特定信息的概括。
|方法思路|1.归纳概括常用的三种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题干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3)合并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合并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可采用“要点①+要点②+要点③”的答题模式。
|解题示例|【例1】局部概括(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高三语文复习——散文形象概括鉴赏》课件(30张PPT)

特别提示:
➢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分为两种具体的题型:
- (1)概括型题目:归纳人物特点; - (2)分析型题目: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人物形象及作用。
➢ ①概括型:直接回答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的特点即可。 ➢ ②分析型:应结合文本材料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可
用“概括+分析”式或“分析+概括”式。
[解题方略]
➢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 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 高考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 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 重点考查两大题型:形象特点概括分析、物象作用分 析。
题型突破一: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北京高考)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 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天津高考)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广东高考)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 “马性”。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2)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 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 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 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 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 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
➢[解题指导] 倒数第三段中有“我怎么告诉 他”“怎么才能告诉他”“怎样才能告诉他”的明显 标志,考生应该能比较容易确定描写梅花的三种情境。 然后分别概括出描写了梅花的什么品质与格调即可。
➢[解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和环境特 点;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
高考散文复习(5)——概括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风骨高洁”;由第 6 段中“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 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可 概括出竹子的“清简”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 尽量答全面。
答案 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 争先向上等。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 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 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 优雅。” 可概括出竹子的从容优雅;可从扭曲的竹子奋力向上 的细节中得出竹子的“坚韧忍耐”;由第 5 段“竹子在我眼中 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可概括出竹子的“孤高兀傲”;由 第 5 段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可概括出竹子的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创新大课堂
研透高考题型·突破考点 课时作业
(一)解题角度 思考角度
[解题建模] 具体阐释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
点
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 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
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 特点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 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本部分就从形象特 点概括分析、物象作用分析两大方面进行复习,意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散文考点三形象复习

形象
(根 河)
形语 推去坚冰—回到童年—回到本真—再一次次
根
丰满成熟—将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河
之
恋
情语 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纯真清冽 特征?象征?
6
(二)“3 步骤”概括分析物象
7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1、特点: ①巨大的生命力。 ②纯真清澈。 ③一次次的新生 。 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全文看,“椿树”是本文的行文 线索,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具有象征意味。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4
课堂小结
1、本节我们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形语”和“情语”, 概括形象。 2、掌握概括形象特点及分析物象作用的方法。
15
C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 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 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18
8、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①实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 ②暗含着作 者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没有“官商 ”、没有“肥瘦”的“浮尘”; ③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 的热爱和对父亲赞美之情。(每点2分)
13
5.【物象作用分析】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 分) _①___椿__树__是__全__文___的__线__索__,__文__章___所__写__的__内__容__均___与__椿__树__有__关__;___②__椿__树__是__回___忆__父__亲__的_ _切__入___点__;__③__椿__树__象___征__着__一__生__勤__劳___朴__素__善__良__无__私___的__父__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三第2讲考点4 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考点4 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考法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9[2019天津,18,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2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赏析人物形象需要从人物言行、经历和身份特征入手。
文中老祖母的身份是传统牧民,她敬畏大自然;呼伦贝尔草原气候寒冷,条件艰苦,但她含辛茹苦,辛勤牧羊,这体现了她的勤劳、坚忍;老祖母风雪夜里庇护小羊羔,体现了她的慈爱。
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教给她劝奶歌;在老祖母的感召下,萨丽娃回归草原;老祖母的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优秀品质深深影响了萨丽娃,这些美德因此得以传承。
方法点拨概括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四个角度1.从事件入手。
即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事件一般能反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2.从描写入手。
即要重点关注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语句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从主题和时代背景入手。
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还需要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形式上的作用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次人物的不同作用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考法2 概括分析物象特点及作用10[2017天津,19(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总复习专项三《散文的人物形象和物象的分析概括》及考题演练卷【形象分析类】1、常见题型①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联系全文。
②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③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解题思路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3、答题格式人物形象分析:他是……的人(概述,总说),从他的……言行中(文中语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看出他……的性格(分说),可见他是一个……的人(总说)物象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主旨附:物象在散文中的作用(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真题在线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9分)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9、(9分)(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6分)【答案】(9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考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示例:我最欣赏竹子的坚韧忍耐。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不要轻言放弃,静下心来,忍受住生活所带来的磨难,像竹子一样,一节节高升,向天空展现自己挺拔的姿态,忍耐得住才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柱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竹子所做的评价里,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神品质,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专题模拟练习一、【2018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6分)青青陌上桑王茵芬(1)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上,细密温暖。
一只小白免蹦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2)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子和山羊的时鲜。
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据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挨骂不止,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
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血流了许多。
回家后,阿婆用菜油止住血。
那晚,我写在方格簿上的字没一个是端正的。
(3)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修长碧绿,惹人喜爱。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用来驱蚊除病。
这时节,它们还在一个劲地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屋檐下,以防疫驱邪。
(4)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麦子已抽穗扬花,清香飘逸。
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
这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
在这块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
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嫌绿的叶子太阳光照在上面,绿得发亮。
我和母亲说,现在没人种桑养蚕,有点可惜了。
我们苏州是丝绸之乡,丝绸产品非常有名。
在以往,我们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
我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苏州的桑蚕丝绸文化,这里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成为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
(5)母亲弯腰在田里拔野豌豆草,说,那会儿的这个季节,你小时候常和阿婆去采桑叶挣工分,集体公房里养蚕正当时,我笑着说,哪有不记得的,“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6)“秦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甚”是《诗经》里的一句。
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习俗在吴地早已形成。
从前,人们在房前屋后都成种桑树。
“桑梓”象征故乡、家乡。
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7)那时,蚕宝宝上山结茧后,到了清晨,队长就如一只报晓的公鸡立在村中央吹哨子,还大着嗓门喊;“摘蚕茧啦!”“摘蚕茧啦!”(8)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大人们睡眼慢松地匆匆跑出家门,胳臂里都夹了个小板凳,手提着筐,有的手里还端着粥碗。
因为是按多劳多得来记工分的,所以,大家还拖儿带女,整个村里,狗叫鸡鸣,少不了还有哪家不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怒骂声里,又是揉眼又是擤鼻涕的,鸣鸣咽咽上场。
(9)我也被做记工员的母亲叫起来,和阿婆挤在一拨人的后面,好不容易拖到了几条结满蚕茧的柴垄。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摘下一个个饱满而硬实的茧子。
场院上真热闹,人们说着笑着,一个个的箩筐里堆满了雪白雪白的蚕茧子。
我母亲和会计就给人们摘的茧子一一过磅,记录下来,并把一箩筐一箩筐的茧子装进水泥船的舱里,堆得像一座小雪山似的。
接着,队长、会计和我母亲带了两个壮劳力摇船到镇上收购站去卖茧子。
(10)有次,我跟母亲去的,三四个小时后,卖完了茧子,大人们都笑眯眯的,似乎听到他们在议论今年“好价钱”。
于是,来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给我和另外一个小孩各买一支雪糕,那时能吃到雪糕可真是奢侈啊!也是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就对雪糕念念不忘。
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11)我蹲下来,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在长叶。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12期)13、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它给予“我”哪三点底护?结合文章内容概述。
(6分)【答案】提供阴凉;增加收入;滋养品格。
二、【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三适应性训练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