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七下人教版)《6第2节 自然环境》word教案 (27).doc

合集下载

人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2节 自然环境》教案 (26)

人教初中地理七下《6第2节 自然环境》教案 (26)

6.2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2021年春季 地理物理化学复习题 练习 试卷 测试题教案等集合基本思路: 导入新课:歌曲《亚洲雄风》配以亚洲的景观图片供学生欣赏,并请学生描述歌曲的主旋律和歌词带来了哪些感受。

讲授新课:一 1指导学生阅读图6-2-1亚洲地形图,提示学生关注陆高中不同颜色于海拔的关系,通过对比归纳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2通过图6-2-3学生讨论此剖面图多种功能为探究北美洲地形特点做好铺垫。

二1 通过阅读地图、观察比较地图和地图训练的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亚洲气候复样”2 通过读图6-2-7分析说明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 地图册、多媒体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归纳亚洲地形的主要特点,学会某个大洲地形特点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归纳分析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预习导学:读图6-2-1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 找出亚洲主要的半岛、岛屿、高原、山脉、平原、河流、湖泊。

一、山地高原为主 地势起伏大 1 地形类型复杂,以 、 为主。

2 地势 高, 低。

________ 多分布在中 部, 位于大陆周边。

3 世纪第一高峰 ,世界最低的洼地 。

活动: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大致比例: 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状况:二、气候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1.读图6-2-6亚洲气候类型分布:(1)亚洲10种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马来群岛的气候是_________, 印度半岛的气候是________,阿拉伯半岛的气候是________;亚洲没有的气候类型 。

(2)自北向南亚洲的三种季风气候依次为。

2、亚洲的 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原因 季风气候的特点 。

季风气候的利 。

弊 。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亚洲白然环境》(第二课时)气候作为B然环境的一个要素,教材安排在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河流Z后开始学习显然是因为亚洲气候的形成与位置范围以及地形冇直接的关系,这样冇利于学生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又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索间的相互影响联系。

本节课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气候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结构分析」这节课教材主要通过地图与图片资料的呈现,以及一些突出亚洲的气候对人类活动、农业影响的资料个案,来分析亚洲的气候特点,从而突破重点。

我将亚洲气候的影响因素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利用“亚洲经纬度图”、“冬夏季风图”等几幅图和对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会分析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尝试分析北美洲的气候特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冇关世界的气候类型与分布的知识。

这一章以亚洲为案例认识亚洲的气候特点,重要的是学会分析人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有生活体验和感受,但对其他地区的气候特点没有感受,为了让学生对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冇直观的感觉,设计由“世界园艺博览会”引出亚洲各地系列景观图片,学生由景观可联系相应地区气候的典型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图,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得出亚洲气候特点并简要分析成因。

掌握分析气候的方法(2)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了解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联系家乡的实际思考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气候资料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北美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的气候,加强学空防灾的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人教版七下地理 《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地理 《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下地理《6.2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把各个要素割裂开来,不能很好地理解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教案第一课时亚洲地形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三、教学过程:播放歌曲《亚洲雄风》导入新课。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

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了亚洲、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水系特点以及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要求记住两大洲地形位置,海拔高度,学会归纳两大洲的地形特征,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第二课时复杂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亚洲的气候特点;2、季风气候的利与弊;3、北美洲的气候特点;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重南点:重点:气候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的概念、组成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概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环境的概念,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自然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环境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自然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可以采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1》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认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五个要素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妙。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自然环境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案例材料:选取典型的自然环境案例。

3.教学道具:地形、气候等模型。

4.作业布置: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各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7页)第 2 页第 3 页2、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一、学生第7页读图6.8(“亚洲地形图”)讨论回答。

引导: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及气候等方面。

了解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1、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地形图?2、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第 4 页A组:青藏高原、海拔在米,喜玛拉雅山、海拔在米,及主峰、海拔在米。

B组:帕米尔高原海拔在米、蒙古高原海拔是多米。

C组:亚洲最大的是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这些平原海拔在米左右,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米。

D组:世界上最大半岛是半岛、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很大,高,低。

3、读图6.9地形剖面图。

(“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第 5 页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大,高,两侧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高低。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请同学们读(“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如:黄河、长江流入洋,鄂毕河、叶尼塞河流入洋,湄公河流入洋,恒河、印度河流入洋。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部,向四周分布的特点。

5、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

第 6 页请大家在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海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是、死海是世界点。

二、观察今日的天气描述出来1、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学校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夏季,冬季。

是气候。

2、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

亚洲作为世界第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主要介绍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环境概念和复杂的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理解还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自然环境的图片、视频和案例。

3.学生活动材料: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究的自然环境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展示地球自然环境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环境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基本思路:
导入新课:亚洲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拥有许多世界地理之最。

你知道哪些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
讲授新课:
一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非洲的气候特点,实现发展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1 引导学生在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亚洲长河,并观察分别注入哪些大洋。

2 引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的大河流向,得出亚洲水系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重难点突破:
地图册、多媒体
第二节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阅读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等资料,对照亚洲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认识亚洲地形、气候和
水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亚洲地形、气候和水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预习导学:
活动:认识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1 找出非洲的气候类型,说说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 比较非洲气候类型与亚洲的不同
三河流众多,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1 世界上长河最多的大洲是,亚洲第一长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
际性河流是,在中国境内称。

2、亚洲大河形成水系,分别注入。

原因是地势。

3 读图6-2-9找出亚洲排名前11位的七条长河,说说亚洲长河众多的主要原因。

4.读图6-2-6,找出阿姆河、锡尔河,说说亚洲西部和中部河流稀少的原因。

5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当堂达标:
1.下列河流流入太平洋的是()
A鄂毕河 B长江 C印度河 D恒河
2.季风气候对亚洲影响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季风很稳定,对农业生产有利
C.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遭受损失
D.季风区的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3,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是()
A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流入东海
B发源于亚洲南部高原山地的河流,流入太平洋
C发源于亚洲中部高原山地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D发源于亚洲南部高
原山地的河流,流入北冰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亚洲的地势特点()
A西高东低 B比较平坦 C中间高,四周低 D四周高,中间低4.下列不属于亚洲分布最广气候特征的是()
A.冬季严寒,夏季暖热
B.年温差大
C.降水集中在夏季
D.春秋季长
3.下列不属于亚洲分布最广气候特征的是()
A.冬季严寒,夏季暖热
B.年温差大
C.降水集中在夏季
D.春秋季长
4.关于亚洲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以偏北风为主,冬季以偏南风为主
B.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内部和西部
C.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D.自北向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