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及答案试卷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鲁教版九年级)

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实验操作步
骤实验现象解释、结
论与化学
方程式
⑴取少量CuSO4粉末,向其中滴加几滴水化学方程式:
⑵向盛有无
水醋酸的干
燥试管中加
入CuSO4粉
末;另取一支
干燥试管,向
其中加入
实验说明:
⑶将固体氢
氧化钠加入
盛有无水醋
酸和CuSO4的
试管里
结论:
10.小华同学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反应后为确定硫酸和氢氧化钠是否刚好完全反应,他取出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
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
完全中和”的结论。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恰好中和
乙第二种可能性。
初中化学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全册第五单元 化学与健康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a—40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3分,共35分)1.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下列物质不属于毒品的是() A.海洛因B.摇头丸C.咖啡D.大麻2.有机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碳B.氧C.氢D.氯3.开封小笼包是地方特色美食,其主要食材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素为() A.糖类B.油脂C.维生素D.蛋白质4.小敏的午餐食谱是馒头、红烧肉、炸鸡腿、豆腐汤。
要使食谱的营养更合理、均衡,应当添加的食物是()A.炒青菜B.牛奶C.清蒸鲫鱼D.炒鸡蛋5.饮食健康是人民群众普遍的生活需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碘元素摄入量不足易患骨质疏松症B.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夜盲症C.酱油中添加铁元素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D.奶茶中添加塑化剂使其口感更加香醇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食物纤维的作用是给人体提供能量B.摄入重金属盐会导致中毒C.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D.海洛因是毒品7.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合理膳食的原则()A.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B.不挑食、不偏食、膳食要清淡少盐C.用高糖饮料或碳酸型饮料代替饮用水D.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8.下列关于某些营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淀粉遇加碘食盐溶液会变蓝B.蛋白质遇重金属盐会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C.油脂在人体内能被氧化,释放能量D.葡萄糖在植物体内可转化为蔗糖、淀粉或纤维素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大米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鸡蛋清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白色沉淀C.油脂不溶于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D.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10.化学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B.食用烧碱可中和人体内过多胃酸C.油脂是一类重要营养物质D.蔬菜、水果能提供和补充多种维生素11.“饮食健康”是人们普遍的生活追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防止食用鱿鱼变质,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存放B.为了防止摄入锌不足引起疾病,过量服用补锌药剂C.为了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绝对不能食用霉变食物D.为了保持腊肉肉质鲜美,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12.如图是芝麻酱的说明书,下列关于芝麻酱判断正确的是()A.不含微量元素B.不含糖类和油脂C.婴儿要慎用D.钙含量高于蛋白质13.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B.霉变的大米经洗净、高温蒸煮后也不能食用C.误食重金属盐,可服用豆浆、牛奶等解毒,并及时就医D.遇到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14.下列关于生活常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小苏打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物质;②香烟的过滤嘴可滤去CO等有害物质,故吸烟对身体无害;③摄入过量重金属盐会使人中毒;④食用霉变食品可使人引发肿瘤等恶性疾病。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时间:60分钟 满分:75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第Ⅰ卷 (选择题 24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D )A .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一定等于生成水的体积B .100 g 冰融化得到100 g 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 .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说明这一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D .镁条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南充中考)小明同学从S +O 2=====点燃SO 2中获得以下信息:①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②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保持不变;④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⑤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B )A .①②④⑤B .①②③C .④⑤D .①②③⑤3.下图所示的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C )A .C +O 2=====点燃CO 2B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C .2CO +O 2=====点燃2CO 2D .2H 2+O 2=====点燃2H 2O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 ) A .C +O 2=====点燃CO 2B .4Fe +3O 2=====点燃2Fe 2O 3C .Mg +O 2=====点燃MgO 2D .2KMnO 4=====△K 2MnO 4+MnO 2+O 2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C )6.(北京中考)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A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B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C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 .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7.(滨州中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A .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 g B .乙是反应物C .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1∶4D .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D )A .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的红磷(图甲)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图乙)C .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图丙)D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图丁)第Ⅱ卷 (非选择题 51分)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化学方程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9.(4分)某学生书写出以下化学方程式: ①HgO=====高温2Hg +O 2↑ ②P 2+O 2=====点燃P 2O 5③C +O 2=====点燃CO 2↑④Mg +O 2===MgO 2⑤3Fe +2O 2↑===Fe 3O 4 ⑥H 2+O 2=====点燃H 2O ↓你帮助检查一下,将其中有如下错误的化学方程式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单元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练习含答案鲁教版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并且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 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B. 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C. 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D. 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2、停电时,在烛光下看书学习是常有的事,长时间在烛光下看书,你的鼻孔会聚积一些黑色物质—炭黑。
此事实说明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A.碳元素B.氢元素C.氧元素D.铁元素3、从2H2+O22H2O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B.在常温下氢气与氧气混合就可以发生反应C.4g氢气和32g氧气完全反应,可以生成36g水D.在反应前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4、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氧气制成臭氧B.2gH2 完全燃烧生成36gH2OC.水变成汽油D.冰转化成水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会燃烧B.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C.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6、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3.2g氧气,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该化合物的质量为3.0gB.该化合物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该化合物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4:1D.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7、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CO2+H2O 淀粉+O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淀粉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B.淀粉中一定只含有C、H两种元素C.淀粉中可能有三种以上的元素D.淀粉可能是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8、工业上利用下列反应制取金属Hg:4HgS+4CaO=4Hg+3X+CaSO4。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课后练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课后练习题含答案鲁教版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一、选择题。
1、某化合物在纯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 碳、氧两种元素B. 氢、氧两种元素C. 碳、氢两种元素D. 碳、氢、氧三种元素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氦原子和镁原子的化学性质也相似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3、通常情祝下,铜和稀硫酸不反应。
但是把一小块铜片放入适量稀硫酸中,同时加入X再加热,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B.反应后溶液会由蓝色变为无色C.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D.反应物X的化学式是4、在反应4A+3B=2C中,若2.7g A完全反应生成5.1g的C,已知B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34 B.68 C.102 D.2045、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区分硬水和软水B.探究CO2与水反应C.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D.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6、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7、图像最能直观表示相关量的变化。
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中不正确的是()A.B.C.D.8、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

第五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A、该反应表示: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正确;A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41):(216)=1:8,错误;B符合题意;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正确;C不符合题意;D、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分子个数比=1:2,正确。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
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2.【答案】B【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2,H :8 ,Cl: 2,O:8 ,反应后N:2,H:0,Cl:2 ,O:4,X 前有化学计量数4,故X 的化学式为H O 。
2故答案为: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也不变,生成物X 中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每个X 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学式为H O 。
23.【答案】D【解析】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重量是指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如在化学反应A +B⎯⎯→C +D中,生成物的总重量即为增加的CD 的总重量。
故答案为D。
一是要考虑生成物的总重量是所有生成物质量的总和,二是要注意可能反应前含有生成物,所以生成物的总重量必须是生成物增加的总重量。
4.【答案】B【解析】设反应生成硝酸铜的质量为x,铜粉的质量为:200 g+43.2 g−215.2 g=28g ,Cu +2AgNO Cu(NO )+2Ag ,溶液质量差340−188 =1523 3 2215.2 g−200 g =15.2 g188 152=x15.2 gx=18.8 g,18.8 g200 g所得滤液中含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 =9.4% ,故选:B。
2022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5单元同步水平测试题附答案

(3)我国科学家研究高效催化剂能使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生成H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17.请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奎宁碱和青蒿素分别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相同
3.已知 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一定发生改变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C.保持三种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是分子
D.若 是氧分子,则该反应会放热
C.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D.化学反应的快慢
5.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B.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C.化学反应的快慢D.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6.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且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的是( )
选项
内 容
化学用语
A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正确的是
A.用100mL量筒量取8.5mL盐酸
B.收集氢气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过滤除去盐水中的盐
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合理的推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质量/g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2.4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 (鲁教版 九年级)

一、选择题1.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A.生石灰 B.碳酸钙 C.氢氧化钠溶液 D.锌粒2.将一定量的某盐酸加水充分稀释,则所得溶液的pH()。
A.一定等于7 B.一定大于7 C.一定小于7 D.一定等于03.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不能使溶液的pH有明显改变的是()。
A.通入二氧化碳 B.加入生石灰 C.加入盐酸 D.加入石灰石4.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正确操作是()。
A.把试纸浸在待测液里与标准比色卡比色B.将少量待测液滴在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色C.把待测液倒在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色D.把试纸放在待测液上方,让待测液蒸气熏试纸与标准比色卡比色5.欲使pH=6的溶液成为pH=8的溶液,可加入()。
A.水 B.氢氧化钠 C.稀硫酸 D.pH=0的溶液6.人的胃液正常pH为1.5~0.9,酸度再高就会患胃酸过多症,下列物质中,不宜作为治疗胃酸过多症的药物的是()。
A.纯碳酸钙粉末 B.氢氧化铝粉末C.氧化钙粉末 D.碳酸氢钠粉末7.下表中是五种酸或碱的水溶液的pH,取其中某些溶液混合后,混合液的pH可能为7的是()。
水溶液甲乙丙丁戊pH 0 2 5 10 14A.乙+丙 B.丙+戊 C.甲+乙+丙 D.甲+丁+戊8.在使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时,若事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后再测pH,则实际测得值与真实值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变大、变小或不变9.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已知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
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推断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西瓜 B.甘草 C.小麦 D.油菜作物小麦油菜西瓜甘草适宜生长的pH 5.5~6.5 5.8~6.7 6.0~7.0 7.2~8.510.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下图)。
往烧杯中加少量的某种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大(假设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同步测试及答
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反应。
答案: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和OH-结合生成水
3.人的胃液呈___________性。
污水中的含酸量超标时,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进行中和处理。
答案:酸熟石灰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取一支试管,倒入2 mL氢氧化钠稀溶液,再滴入1—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然后用___________逐渐滴入稀盐酸,同时不停地___________,直至溶液恰好变成___________色为止。
此时试管内溶液的___________比滴加稀盐酸前一定___________。
答案:胶头滴管振荡无pH 减小
2.(山东邹城中考模拟)在实验室用15 mL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完成下列问题:
(1)完成该实验必须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
(2)要判断氢氧化钠恰好被盐酸中和,需要加入___________试剂,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要从中和后的溶液中获取氯化钠晶体,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答案:(1)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或“量筒、锥形瓶、胶头滴管”)
(2)无色酚酞溶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
(3)蒸发、结晶
3.往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完全中和时为止,溶液的pH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思路解析:酸的pH小于7,故开始的时候溶液的pH小于7,加入NaOH后,酸碱中和反应开始,溶液的酸性减小,则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NaOH与HCl完全中和时呈中性,而中性溶液pH永远不会大于7。
答案:B
4.将下列不同pH的各组溶液混合,得到溶液的pH可能为7的是( )
A.pH=3 pH=4
B.pH=11 pH=7
C.pH=6 pH=8
D.pH=0 pH=5
思路解析:pH为7的时候溶液呈中性。
A中两个都是酸,则混合后也是酸,pH不可能为7;B中一个是碱性,一个是中性,混合后是碱性溶液,故也不可能是7;D中都是酸,同A。
答案:C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温度下,NaCl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铜和氯化银反应生成银和氯化铜
C.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D.酸跟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思路解析:氯化银不溶于水,不与铜反应;浓H2SO4滴在皮肤上,应先用布抹去,再用大量水冲洗,最后再涂上NaHCO3溶液。
答案:BC
6.下列各组物质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能够达到除掉杂质目的的是( )
A.NaOH中混有少量Na2CO3
B.Na2SO4中混有少量CaCO3
C.铜粉中混有少量铁屑
D.KNO3中混有少量KOH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除杂问题,对于除杂问题,要遵循除杂不引入杂质的宗旨。
A中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B中引入了氯化钙,C中铜不和稀盐酸反应,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过滤就可以得到铜单质,D中引入了氯化钾。
答案:C
快乐时光
化石
地质系学生做野外实习,一个学生碰巧发现了一块大化石。
讲师甲说这是一块树木化石,讲师乙坚持是一根恐龙腿骨。
双方争论不已。
学生们不知道是谁说得对,但是他们知道两位讲师都要给他们的实习报告评分,于是一个聪明的同学在报告上写,发现的是恐龙的木腿。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图中的四个图象分别代表对应的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分别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与高锰酸钾,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B.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过量烧碱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
C.向盛有10 g 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水配成100 g 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D.将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稀释至10%,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变化
思路解析:B 中不应是一开始就产生沉淀,而是NaOH 全中和掉了稀HCl 后才产生沉淀Cu (OH )2;C 中w(NaOH)最后应为10%;D 中W(NaCl)不变。
答案:A
2.(山东嘉祥中考模拟)向一定量的Ba (OH )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 2SO 4,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其中错误的是( )
思路解析:Ba (OH )2溶液中滴加稀H 2SO 4后其pH 应由高逐渐下降。
答案:D
3.简答题: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写出化学方程式。
(1)NaOH+HCl — (2)AgNO 3+HCl — (3)K 2CO 3+HCl — (4)NaCl+KNO 3—
思路解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一般为复分解反应,判断反应能否发生,关键看该反应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看生成物中有没有沉淀、气体或水,反应物的可溶性是否符合要求。
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可溶性的要求可以总结为酸碱、酸盐一般行,盐碱、盐盐都要溶。
有的同学不太注意盐和碱、盐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对反应物要求全部是可溶的。
答案:(1)NaOH+HCl====NaCl+H 2O (2)AgNO 3+HCl====AgCl ↓+ HNO 3 (3)K 2CO 3+2HCl====CO 2↑+2KCl+ H 2O (4)NaCl+KNO 3≠(不反应)
4.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①2Cu+O
22CuO
②CuO+H 2
Cu+H 2O
③CuO + H 2SO 4====CuSO 4+ H 2O
④CuSO 4+ 2NaOH====Cu (OH )2↓+ Na 2SO 4
△
△
⑤Cu (OH )2+ 2HCl====CuCl 2+ 2H 2O
5.写出由石灰石、碳酸钠和水作原料制备氢氧化钠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①CaCO 3
CaO+CO 2↑
②
CaO + H 2O====Ca (OH )2
③Ca (OH )2+Na 2CO 3====CaCO 3↓+2NaOH
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族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①中油污可以溶解在汽油里,利用的溶解性是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②利用纯碱可以和酸反应而减少酸味;③大理石耐磨实用,是其物理性质;④加入少量的食醋可以和骨头里面的钙盐结合生成溶于水的钙盐,从而减少钙的流失。
答案:B
7.某海边化工厂利用海水中含有氯化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产纯净的氯化镁,主要生产流程如图:
请写出(1)—(4)的操作或生产方法。
思路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如何从海水中把镁离子富集并提纯。
富集需要生石灰,可以把海水中的镁离子变成沉淀,富集镁元素需要的生石灰,由煅烧石灰石获得。
然后根据要求把所得到的氢氧化镁用盐酸溶解后结晶析出。
答案:(1)高温煅烧(2)加水(3)沉淀后富集(收集)(4)加盐酸溶解后结晶,制得无水氯化镁
8.向40 g 10%的NaOH 溶液中加入60 g 20%的NaOH 溶液,混匀后取一半溶液,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逐渐滴加10%的稀盐酸,直到溶液的红色刚好褪去。
求:(1)混合后,所得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
(2)中和反应完毕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混合溶液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40 g ×10%+60 g ×20%)/(40 g+60 g )×100%=16%
(2)设参加反应的盐酸溶液质量为x ,生成NaCl 的质量为y 。
NaOH + HCl====NaCl+H 2O 40 36.5 58.5
2100g
×16% 10%x y x g %105
.36%162
10040=
⨯x=73 g
高温
y
g 5
.58%165040=⨯ y=11.7 g
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73507.11+×100%≈9.51%(或9.5%)
答:略
9.73克10%的盐酸与80克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求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设NaOH 质量为x ,生成NaCl 的质量为y 。
NaOH+HCl ==== NaCl+H 2O 40 36.5 58.5 x 73 g ×10% y
%
10735.3640⨯=g x x=8 g %
10735
.365.58⨯=g y y=11.7 g w(NaOH)=
g
g
808×100%=10% w(NaCl)=
g
g g
80737.11+×100%=7.6%
答: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