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轴接地
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

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电机外壳的接地对于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因未接地而出现安全事故,将会造成意外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这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及时接地电机外壳,本文将介绍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以及接地的原因和方法。
一、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1.机外壳接地线的电阻应小于等于10Ω,应可以有效避免人身电击;2.地线之间的电器连接应紧固,确保接地质量良好;3.地线的铜架应采用有色金属架,在供电电压不高于400V的情况下绝缘电阻应小于等于20MΩ。
二、接地的原因1.免人身电击:由于电器外壳本身可能会存在潜在的高压,接地可以使外壳和地面有效地协调,降低电压,从而有效避免人身电击的发生;2.免电机损坏:电机外壳不接地,电机长期工作时,因各种电磁放电等原因,会产生高电压,导致电机烧毁,接地可以有效减少电机造成的损失;3.止火灾:接地能够有效地将电气设备内产生的高压电流引导至地面,从而避免了过载和短路等情况,有效防止火灾发生。
三、接地方法1.用有色架:将有色金属架两端装在电机外壳上,接地线将有色金属架和地面的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2.用不锈钢架:安装不锈钢架,由接地线将不锈钢架连接到接地端子上,从而有效接地电机外壳;3.用绝缘材料:将绝缘材料均匀覆盖在电机外壳上,然后用接地线将绝缘材料与接地端子连接起来,有效接地电机外壳,以确保电机正常运行。
四、注意事项1.有架子和线缆都要安装牢固,并确保接地质量良好;2.机外壳接地应在运行前完成,如果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漏电,应及时停机,并按照电机接地标准正确接地;3.地连接应坚固、牢固,有长期安全作用;4.地时要注意接地材料的安装,避免混淆接地线,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电机外壳的接地是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只有正确接地才能有效防止电击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虽然电机外壳接地标准和接地方法都有规定,但是也要注意及时接地,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意外的发生。
10kv电机接地线标准要求

10kv电机接地线标准要求
10kV电机的接地线标准要求通常会遵循国家或地区的电气安全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要求:
1. 材料:接地线通常由铜或铝等良好的导电材料制成,以确保低电阻和良好的防护性能。
2. 尺寸:接地线的尺寸应根据电机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因素来确定。
通常,接地线的截面面积应足以承受预期的电流。
3. 连接:接地线的连接应牢固且可靠,以防止在电气故障时发生短路或触电事故。
4. 标识:接地线应有明显的标识,以指示其用途和正确的连接方法。
5. 测试:接地线应定期进行电阻测试,以确保其导电性能良好。
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可能会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应参考当地的电气安全规范和标准。
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

电机外壳接地线标准电机外壳接地线是指将电机外壳与地面或其他接地装置连接的导电线路,其作用是保证电机外壳在发生漏电或其他故障时能够迅速导电并将电流引入地面,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
在电机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接地线的标准和要求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电机外壳接地线的相关标准。
首先,接地线的选材和规格是关键。
接地线应选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通常采用铜线或铝线,其截面积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能够承受短路电流并保持导电性能。
此外,接地线的长度和布线方式也需要符合标准要求,一般要求接地线长度不得超过规定数值,并且应采用直线或平滑曲线布置,避免出现过长或过弯的情况。
其次,接地线的连接和固定也需要符合标准。
接地线应与电机外壳紧密连接,通常采用螺栓、螺母或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确保接地线与外壳之间的接触良好并且牢固可靠。
同时,在连接过程中需要注意接地线的绝缘保护,避免与其他导电部件发生短路或漏电现象。
另外,接地线的接地装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接地装置通常包括接地极、接地线和接地体等部分,其选址和布置需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确保能够有效导电并将电流引入地下,避免因接地不良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
接地装置的材料和规格也需要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其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最后,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证接地线正常运行的关键。
在电机运行过程中,接地线可能会受到机械损伤、腐蚀或老化等影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接地线的绝缘电阻测试和外观检查,确保接地线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电机外壳接地线的标准和要求涉及到材料选用、规格要求、连接固定、接地装置和定期维护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才能确保电机外壳接地线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接地线的设计和施工,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从而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电机外壳接地规范

接地方式:应采用专门的接地 极,并与电机外壳连接牢固
接地线材:应采用铜线或铜包 钢线,以提高导电性能和耐腐 蚀性
接地电阻:应定期检测接地 电阻值,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接地点的设置和标识
接地点的选择:应尽 量选择易于接近、检 查和操作的地点,同 时考虑土壤电阻率、 地下水位等因素。
接地标识:接地点 的标识应清晰、明 显,以便于维护和 管理。
检查电机外壳 与接地线的连 接情况,确保
牢固可靠
定期对电机外 壳接地进行检 测和维护,并
做好记录
对于不满足要 求的接地应及 时进行处理和 整改,并重新 进行检测和记
录
接地不良的原因分析
接地电阻过大:由于土壤电阻率过高、接地线过细或接地极数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接地电阻 过大,电流难以导入地下。
接地极腐蚀:接地极长期处于地下,容易受到腐蚀,导致导电性能下降。
电机外壳接地能有效消除静电, 保护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 电机安全、稳定地运行。
接地连接方式
直接接地:将电 机外壳直接连接 到大地,确保电 流快速流回大地。
串联接地:将电 机外壳与设备的 其他地线串联起 来,共同接地。
电容接地:利用 电容的隔直通交 特性,将电机外 壳通过电容连接 到大地,抑制电 磁干扰。
接地线选择:选择合适的接地线,确保其截面积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
接地极设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接地极,并确保其埋设深度、间距等符合规范要求。
连接方式: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将电机外壳与接地极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牢固、导电性能良好。
检查接地效果和记录
测量接地电阻 值,确保符合
规范要求
准备接地材料和工具
电机外壳地线的介绍

电机外壳地线的介绍
电机外壳地线是指连接电机外壳与大地之间的导线或导体,用于确保电机外壳与大地之间的电势相等,以保护人员免受电击危险。
电机外壳地线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击保护。
当电机内部发生绝缘故障或漏电时,电流可能会通过电机外壳传递到人体。
如果人体接触到电机外壳,就有可能遭受电击伤害。
通过连接电机外壳与大地,可以使外壳的电势与大地相等,从而减少电击的风险。
在安装电机外壳地线时,应确保地线连接可靠,接地电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通常,电机外壳地线应连接到专门的接地系统或接地母线,以确保良好的接地效果。
电机外壳地线还可以起到排除静电积累的作用。
在电机运行过程中,摩擦和静电产生是常见的现象。
通过外壳地线的连接,可以将静电释放到大地,防止静电积累对设备和人员造成危害。
此外,电机外壳地线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
正确接地可以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电机外壳地线只是电击保护的一种措施,不能代替其他安全措施,如正确的绝缘、漏电保护装置等。
在使用电机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安全因素,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伺服电机接地注意事项

伺服电机接地注意事项
答案:
相对来说人们使用伺服电机的场合还是比较多的,很多一般电机无法实现的传动效果,采用伺服电机都可以很好实现。
对于机械设备来说,搭载有伺服电机可以很大程度上上保证运转精度和稳定性。
现在的伺服电机种类也是蛮多的,不同类型的伺服电机也是具有不一样的使用规范和使用效果的。
但是有一点是所有伺服电机在使用过程当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那就是做好接地工作。
那么伺服电机的接地工作要做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来向你详细介绍一下。
1、如果当接入到伺服电机当中的交流电源与驱动器直流电源之间没有隔离措施的,是不可以将直流电总线直接连接到大地的,因为在交流电、直流总线和大地之间是存在很高的电压的,很可能会出现人员伤害事故。
2、当多台伺服电机需要同时运转时,需要实现信号端口的集中接地,这样可以避免多点接地造成的噪声影响,很好地提高电路和信号的稳定性。
3、为了保证伺服电机的参考电压处于恒定状态,需要将其驱动器的信号地接到控制器的电源地上,表面出现控制器事故,影响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同步。
4、还有一类情况是屏蔽接地,这类接地想要实现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拿在呀哦处理器参考电位点上。
参考电位点的选择需要考虑是否处在噪声声源和接收点同步接地的点。
10kv电机接地线标准要求

10kv电机接地线标准要求10kV电机接地线应满足以下标准要求:
1. 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标准,即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2. 接地电极:应埋设在深度不少于0.8m的湿土中,或者在深度不少于0.5m 的湿土中埋设两根接地电极,两根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m。
3. 接地电极材料:应采用铜材质,直径不小于50mm,长度不小于2m。
4. 接地线:应与电机的接地线连接牢固,截面积应符合国家标准。
5. 定期检查:应定期检查接地电极和接地线,如发现接地电阻过大或接地电极损坏,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6. 接地开关和保护器:在电机的接地线上应安装接地开关,以便在维修或检修时切断电机的接地线。
同时,应安装接地保护器,以便在电机出现漏电时及时切断电源,保护人身安全。
7. 规格尺寸:根据供电电压等级的不同,可选取不同型号的接地线。
一般低压10kV以下用截面为2.5mm²以上的单股软铜芯或铝质绞制圆型金属导线做接地体。
这些标准要求是为了确保10kV电机的接地线能够有效地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防止发生触电和设备故障等意外情况。
同时,也要求接地线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能够长期稳定地工作。
电机出现绕组接地的原因和检查方法

电机出现绕组接地的原因和检查方法1、故障现象机壳带电、控制线路失控、绕组短路发热,致使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
2、产生原因绕组受潮使绝缘电阻下降;电动机长期过载运行;有害气体腐蚀;金属异物侵入绕组内部损坏绝缘;重绕定子绕组时绝缘损坏碰铁心;绕组端部碰端盖机座;定、转子磨擦引起绝缘灼伤;引出线绝缘损坏与壳体相碰;过电压(如雷击)使绝缘击穿。
3.检查方法(1)观察法。
通过目测绕组端部及线槽内绝缘物观察有无损伤和焦黑的痕迹,如有就是接地点。
(2)万用表检查法。
用万用表低阻档检查,读数很小,则为接地。
(3)兆欧表法。
根据不同的等级选用不同的兆欧表测量每组电阻的绝缘电阻,若读数为零,则表示该项绕组接地,但对电机绝缘受潮或因事故而击穿,需依据经验判定,一般说来指针在“0”处摇摆不定时,可认为其具有一定的电阻值。
(4)试灯法。
如果试灯亮,说明绕组接地,若发现某处伴有火花或冒烟,则该处为绕组接地故障点。
若灯微亮则绝缘有接地击穿。
若灯不亮,但测试棒接地时也出现火花,说明绕组尚未击穿,只是严重受潮。
也可用硬木在外壳的止口边缘轻敲,敲到某一处等一灭一亮时,说明电流时通时断,则该处就是接地点。
(5)电流穿烧法。
用一台调压变压器,接上电源后,接地点很快发热,绝缘物冒烟处即为接地点。
应特别注意小型电机不得超过额定电流的两倍,时间不超过半分钟;大电机为额定电流的20%-50%或逐步增大电流,到接地点刚冒烟时立即断电。
(6)分组淘汰法。
对于接地点在铁芯心里面且烧灼比较厉害,烧损的铜线与铁芯熔在一起。
采用的方法是把接地的一相绕组分成两半,依此类推,最后找出接地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氮肥》——大型异步电动机轴电流的分析及防范 频道:电机 发布时间:2009-11-10 在大型异步电动机或汽轮机组检修时,如2006年化肥装置空气、合成气、氮气、氨气、二氧化碳五大汽轮机组接地碳刷检修,1998年4月Ⅲ加氢装置原料油泵高压电机抽芯对轴瓦座上电气绝缘的损坏更换,2007年3月对20×104t/a聚丙烯装置ABB的6700 kw的挤压机主电机检修及轴瓦损伤情况检查等发现,检修过程中无论是机械技术人员还是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对机组的接地碳刷或滑动轴承瓦座上的电气绝缘情况都不太重视,对由此涉及的轴电流问题也不是很清楚。实际上,大型电机轴承轴电流故障危害极大,会导致轴承的使用寿命缩短,有的运行1~2个月,有的运行几天就会出现噪声和振动。大功率电机一旦出现轴电流,严重的甚至几分钟内轴承就会烧毁,大则导致转轴扫膛。考虑到轴电流对大型电机的影响,有必要对轴电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轴电压、轴电流的产生 1.1磁路磁场不平衡,有与转轴相交链的旋转磁通存在,产生轴电势交流异步电动机在正弦交变电压下运行时,其转子处在正弦交变的磁场中。当电动机的定子铁芯圆周方向上的磁阻发生不平衡时,便产生与轴相交连的交变磁通,从而产生交变电势。当电动机转动即磁极旋转,通过各磁极的磁通发生了变化,在轴的两端感应出轴电压,产生了与轴相交连的磁通。随着磁极的旋转,与轴两侧的轴承形成闭合回路,就产生了轴电流。一般情况下这种轴电压小于5V,大约为1~2V。磁路磁场不平衡,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由于某些槽内线圈或导体数或多或少的原因引起。 2)转子运转的不同心,造成定转子气隙分布不均,因此磁路磁阻不均匀。 3)设计及制作工艺方面的原因。如在设计时电动机选择扇形片数与极对数关系不正确;由于扇形冲片、硅钢片等叠装因素,再加上铁芯槽、通风孔等的存在,造成在磁路中存在不平衡的磁阻,并且在转轴的周围有交变磁通切割转轴,在轴的两端感应出轴电压。 4)铁芯材料的原因。如果铁芯材料均质性差而且各向异性,则磁路所在区域垂直于磁通密度曰的横截面上曰值分布不均,导致磁路磁阻不均匀。 1.2逆变供电产生轴电压 电动机采用逆变供电运行时,供电电压含有高次谐波分量,使定子绕组线圈端部、接线部分、转轴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产生轴电压。 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是嵌入定子铁芯槽内的,定子绕组的匝间以及定子绕组和电动机机座之间均存在分布电容,当通用变频器在高载频下运行时,逆变器的共模电压产生急剧变化,会通过电动机绕组的分布电容由电动机的外壳到接地端之间形成漏电流。该漏电流有可能形成放射性和传导性两类电磁干扰。而由于电动机磁路的不平衡,静电感应和共模电压产生又是产生轴电压和轴电流的起因。当定子绕组输入端突加陡峭变化的电压时,由于分布电容的影响,绕组各点电压分布不均,使输入端绕组接近端口部分电压高度集中而引起绝缘破坏或老化。这种现象一般破坏的部分是定子绕组,电压常集中于侵入的端点部位。 此外,由于绕组的电抗较大,输入电压的高频分量将集中于输入端点附近的分布电容上,通过配电线、绕组、机壳间的分布电容到接地线流通电流,形成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当其中产生高频谐振电流时,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故障。一般通用变频器驱动容量较小的异步电动机时,轴电压的问题可以不考虑,但使用超过200kW的电动机时,特别是已有的风机、压缩机等进行变频器调速改造的场合,最好事先确认轴电压的大小,以便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1.3静电荷及静电感应产生轴电压 在电动机运行现场,由于高压设备强电场的作用,在转轴的两端感应出轴电压。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负载方面的流体与转体运行摩擦而在旋转体上产生静电荷,电荷逐渐积累便产生轴电压。由这种情况产生的轴电压和由磁交变产生的轴电压在原理上是不同的。静电荷产生的轴电压是间歇的电压,并且是非同期性的,其大小与运转状态、流体的状态等因素关系很大。如静电荷的积累、测温元件绝缘破损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轴电压的产生。轴电压建立起来后,一旦在转轴及机座、壳体间形成通路,就产生轴电流。不过,一般静电电流很小,影响不会太大。 1.4外部电源的介入产生轴电压 由于运行现场接线比较繁杂,尤其大电机保护、测量元件接线较多,任何一根带电线头搭接在转轴上,便会产生轴电压。 1.5转子绕组发生接地故障 在转子绕组发生接地时,若转轴无绝缘,则构成回路,有接地电流产生。 由以上分析,电动机的轴电压是由于电动机轴的磁路不对称、转子运转不同心、感生脉动磁通等原因产生的。在电动机转子轴两端、轴与轴承之间、轴与轴承对地形成轴电压,从而在轴一轴承一机座的回路中有轴电流流通。根据轴承的种类不同,其耐压程度有所不同,若超过轴承所允许的值,会通过油膜放电或者导电,在轴瓦和轴承处产生点状微孔,并在底部产生发黑现象。严重时会使轴和轴承受到损坏,运行中伴随着强烈的噪声及设备外壳带电等。 2轴电流的危害 大中型交流电动机一般多采用稀油强迫润滑的滑动轴承,电机轴是沉在油膜上的。正常运行时,转轴的旋转在轴承与轴之间挤压出一层厚度极薄的油膜,起润滑、支撑和绝缘作用。对于较低的轴电压,不会产生轴电流。当轴电压增加到一定数值时,尤其在电动机启动时,润滑油膜还未稳定形成,轴电压将击穿油膜构成回路,因回路的阻抗特别小,故产生相当大的轴电流,可达到几百安培甚至上千安培。由于该金属接触面很小,电流密度大,于是发生类似于火花放电现象,使轴承局部烧熔,被烧熔的轴承合金在碾压力的作用下飞溅,于是在轴承内表面上烧出小凹坑。通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轴承内表面被压出条状电弧伤痕,严重时足以把轴颈和轴瓦烧坏。油运行摩擦在轴上产生的静电荷,使轴的电位因被充电而升高。当运转的轴接触到旋转体以外的任何部件时,便通过该部件进行放电。否则就要继续积累电荷,最后产生过高的电压,如果超过轴承油膜的绝缘强度时,电荷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放电。这种现象重复发生的结果,就能使轴受到损伤。 较大的轴电流在轴瓦内表面的轴衬上烧成麻点、伤痕乃至裂纹,这种损伤不同于轴与轴瓦之间的异常磨损,而是属于某种物质对轴面进行局部的腐蚀。从腐蚀的情况来看属于点腐蚀,从其它单位的实例看,斑点面积最大的达到10平方毫米,深度达到0.9平方毫米。这样,一方面轴瓦内表面光洁度被破坏,同时应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转子在高速旋转,于是轴瓦与轴之间发生激烈摩擦,短时间内轴瓦上积聚大量热量,引起温度骤升,导致最终的烧瓦事故,若不及时停车,甚至可能发生转子扫膛,转轴弯曲,轴报废的设备事故。 2007年6月,对一台轴瓦声音异常的900kW高压电机进行解体检查,发现轴瓦的轴绝缘已有所损伤,进一步检查发现电机轴瓦上有较多麻点,其轴电流的点腐蚀痕迹非常明显,如图1。 滚动轴承的情况类似,不过它的内外跑道上可能有洗衣搓板的条形伤痕。其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滚珠或滚柱在跑道上辗压时,接触电阻很小,并将润滑脂挤向两侧,而当滑动体将离开原位时,便产生了条状痕迹。当后来的滚动体继续向前滚动时,因辗压使伤痕压光、压平,所以跑道表面出现亮光。 3轴电流的防范 针对轴电流形成的原因,可从以下5方面采取措施。 3.1在轴端安装接地碳刷 使接地碳刷可靠接地,并且与转轴可靠接触,保证转轴电位为零电位,随时将电机轴上的静电荷引向大地,以此消除轴电流。对大的发电机组或汽轮机组,一般都安装有可靠的接地碳刷装置,检修时要特别注意。 3.2在非轴伸端的轴承座和轴承支架处加绝缘隔板 防止磁不平衡等原因产生轴电流,切断轴电流的回路。以20 X 104t/a聚丙烯装置的挤压机为例说明。 1)安装轴绝缘层。对于挤压机电机的后轴承,在轴瓦座的轴衬上与轴瓦接触面的两条区域附上一层光滑的塑料绝缘层,是防止产生轴电流的有效措施。采用的绝缘层材料,一般为聚四氟乙烯绝缘膜,其电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耐老化、耐高低温、耐油、耐水、耐乳化液、强度高、摩擦系数低、抗压缩变形性能优良等特点,它的直流击穿电压可达200kV/mm,加工厚度可达几个微米,工作压力可达10MPa以上,适用于各种频率下的电绝缘。不过,目前这一覆膜技术较为专业,常常是轴承厂的机密技术。 2)切断轴与轴承附件的电气联接。一般情况,对轴承固定销采取外套绝缘措施;对轴密封采用的是绝缘材料;在轴承温度传感器根部采用尼龙塑料材质的安装螺丝,从而使其与轴承基座间为电气绝缘。 3)采用顶起油泵等特殊的措施。挤压机的轴瓦采用强迫润滑,外部配有油站,包括两组共4台油泵。其中一组为随电机运行的润滑油泵,另一组为顶起油泵,其作用是在电机启动前,通过启动顶起油泵建立油压将转轴抬起,在转轴与轴瓦间建立起润滑油膜,电机启动完成后停运。这组油泵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电机启动时的摩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启动时轴电流的产生。 3.3加强绝缘检查 要求检修运行人员细致检查并加强导线或垫片绝缘,尤其是大机组的轴瓦绝缘情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绝缘垫的作用认识不足,从绝缘垫加装的方法和轴承座与油管道的连接上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问题,最后造成绝缘垫起不到绝缘作用,进而形成轴电流。所以要经常检查轴承座和轴的绝缘强度,用500V摇表测量,绝缘不得低于0.5MQ。 3.4.其它接触部件增加绝缘并定期检查 在机座中除一个轴承座外,其余轴承座及包括所有装在其上的仪表外壳等金属部件都对地绝缘,如上述分析中的测温元件与轴承基座问的绝缘等要完好。 3.5保持轴与轴瓦之间润滑绝缘介质油的纯度发现油中带水必须进行过滤处理,否则油膜的绝缘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容易被低电压击穿。 4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轴电流产生原因很多;从轴电流的后果看,其危害性很大。目前国内外使用滑动轴承大型异步电机中,一般采用只在N—END非负荷端增加轴绝缘的形式防止轴电流。从现场实践看,经以上处理后轴电流已微乎其微,对电动机构不成实质的危害。另外,由此引申的机组安装接地碳刷等也是属此类问题,所以作为电气专业人员一定要特别重视,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才能避免故障发生,保证装置长期稳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