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合集下载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3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是店铺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通⽤3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最早喜欢苏轼是因为他的诗⽂,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爱慕之⼼,胸中涌动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继⽽化作⼀股向前的⼒量,启迪我的⼼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吧! 苏轼伟⼤的⼈品具有⼀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博、诙谐,有⾼度的智⼒,有天真烂漫的⾚⼦之⼼。

他完美的⼈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态度。

他有⼀颗仁爱的⾚⼦之⼼,对妻⼦东坡柔情似⽔,“⼗年⽣死两茫茫,不思量,⾃难忘。

”缠绵凄婉,⾄死不渝的真情,让⼈动容,“惟有泪千⾏”。

他和⼦由更是⼿⾜情深,两⼈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歌,⼀曲《⽔调歌头·明⽉⼏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尽思念,令所有写⽉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真⾄诚,仁爱有加,甚⾄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

正如他⾃⼰所⾔“吾上可陪⽟皇⼤帝,下可陪卑⽥乞⼉。

眼前见天下⽆⼀个不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直陪伴他。

东坡⼀⽣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不渝。

因为他⽣性倔强,⼜过于⼼直⼝快,加之才华过⼈,就得罪了许多奸佞⼩⼈,⼩⼈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逮捕⼊,狱险些丧命。

⾯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

因为他⾝上具有⾄⼤⾄刚的浩然正⽓,所以⽆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

穷则独善其⾝,达则兼善天下。

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给⾃⾜,劳苦之中亦⾃有其乐。

“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得。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9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0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0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通用10篇)读苏东坡传有感篇1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他开始种田耕地,自称“东坡居士”。

他和农人一样,会因一场久旱而至的大雨快活而满足;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

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

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

“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2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22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

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

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

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

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

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

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4篇)篇一:读苏东坡传有感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

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

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

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

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

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

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

又是一个明月之夜,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

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徜徉在西湖的苏堤,想起了东坡说过的:“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斯人已逝,清华留人间。

东坡先生还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

林语堂作品《苏东坡传》读后感5篇《苏东坡传》对苏东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读苏东坡传有感范文(一)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范文5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范文5篇读《苏东坡传》有感/读《苏东坡传》有感1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

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

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

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

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

”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

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

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

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

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

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

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

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

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

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

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

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

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

苏东坡传的阅读心得(精品10篇)

苏东坡传的阅读心得(精品10篇)

苏东坡传的阅读心得(精品10篇)苏东坡传的阅读心得篇1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

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

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

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眩苏东坡传的阅读心得篇2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16-10-21 10:48:01 | 作者:袁秋雨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

”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

绍圣元年,苏轼因洛蜀党争被贬惠州,船到岸边时,苏轼惊喜的发现那里的父老乡亲都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他热泪盈眶的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虽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贫,行动还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气,依然每天读书,还为惠州百姓做了几件好事。

奸臣章淳见状,把苏轼贬到更偏远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赦,结束七年的流放从海南回到朝廷。

章??的儿子章援,害怕他的父亲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苏轼,请他宽恕。

苏轼立即回信:“伏读来教,感叹不已。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这种既往不咎,重情重义,以德报怨的胸怀,实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这样。

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都是同榜进士,而且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

但在章??当权后,因为政见的分歧,将苏轼降职免官。

章??不但在事业上对苏轼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处处刁难,不让他住在官宿,苏轼只能租用民房。

真是风餐露宿,备受摧残。

这样的压迫,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释怀的!但苏轼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

这种宽宏大量,实在是少见。

让人特别感动的还有,苏轼还常怀念与章??的友谊,而且还为他的生活、健康而牵挂。

在给章援的信中,苏轼叮嘱他好好照顾父亲章淳,苏轼还给生病的章??寄去一些药方,嘱咐他多多保重自己。

苏轼对章??仍然像对老朋友那样关心,不计前嫌,如此宽广的胸襟,即使放在现在,又有几人能及?
现在的人,一个个只顾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社会上贪污腐败的风气盛行,世界上各事各物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人类也是越来有智慧的,但是人类的道德已经慢慢的丢失了。

人们总是往前看,为什么不多回头学习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