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手册
小学数学“导学单”的编写与使用

“导学单”的设计解读一、“导学单”的含义导学单,顾名思义,就是“导”与“学”。
“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单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单”既是老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导学单”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学单的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作为课堂唯一的主人,其主体地位应凸显出来。
导学性原则导学单重在引导学生自学,要做到目标明确,流程清晰,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
问题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单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
防止把导学单搞成"习题集",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单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
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单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设计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
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单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探究性原则导学单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应过于复杂,要逐步深化,体现阶梯性。
导学单的编写流程及使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导学单要尽量简单明了。
大学课程导学教案

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
2. 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的认识。
3. 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对象:2023级音乐学专业新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东校区至善楼102教学资源:1. 音乐学专业核心课程介绍PPT2. 音乐学专业培养方案手册3. 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对音乐学专业的认知和期待。
二、核心课程介绍1. 教师详细讲解音乐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音乐史- 音乐理论- 实践技能(声乐、器乐、舞蹈等)- 民族音乐学- 音乐教育2. 针对每门课程,介绍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
三、培养模式解读1. 教师解读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包括:-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个性化培养与团队协作- 校企合作与实习实训2. 分析培养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四、就业领域探讨1. 教师介绍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包括:- 音乐教育- 音乐制作- 音乐表演- 文化产业- 研究与教学2. 分析不同就业领域的特点和要求。
五、总结与提问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核心课程的重要性。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第二课时一、学业规划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业规划,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二、学习方法分享1. 教师分享高效学习音乐学的方法,如:- 制定学习计划-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多参加实践活动-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创新精神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如:- 注重个性化发展- 积极参与学术研究- 关注音乐产业发展动态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北京城市学院2020级学生学业指导手册(非艺术设计学部使用)

北京城市学院2020级学生学业指导手册(非艺术设计学部使用)学习寄语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北京城市学院继续深造!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学习时光,大学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
在这里,你们将开始新的生活、新的起点;在这里,既是传业授道的延续,更是开拓创新的开始;在这里,老师将成为你不离不弃的朋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希望同学们以曾经的荣耀为基石,以拼搏的精神为支柱,紧紧抓住大学时光,多读好书,充分汲取知识的养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的领域;以严谨的学习态度,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
带着父母的嘱托,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从现在开始,加入我们的行列,投入到学习中吧!为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习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引导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学校特编辑本学业指导手册。
学校正在逐步推进学习路线图计划,推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生最优成长模式。
由艺术设计学部自2018级开始实施学习路线图计划的试点工作,详细内容可参见相应年级的《艺术设计学部学业指导手册》。
所以,本学业指导手册适用于2020级非艺术设计学部的本、专科在校生。
手册以问答的形式,将学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较为详细的解答。
凡在《学生手册》中表述非常具体的内容,本手册中不再赘述。
目录一、学期的划分 (1)二、入学教育 (1)三、课堂教学 (2)四、通识教育 (5)五、课程考核 (12)六、课程成绩 (14)七、重修 (15)八、系统登录 (18)九、成绩查询——怎样通过教务系统查成绩? (19)十、学生评教——怎样通过教务系统评教? (20)十一、网上选课——怎样进行网上选课? (22)十二、AB级考试报名(只适用于专科学生) (24)十三、校级辅修专业 (30)十四、创新训练计划 (34)十五、大学生学科竞赛 (36)十六、四、六级考试 (38)十七、毕业要求 (40)十八、教务处联系方式 (43)开学啦!一、学期的划分每一学年的学习时段是怎样安排的?每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夏季学期。
中小学高效课堂指导手册(完整版)

目录第一部分基本理念 (4)1.什么是高效课堂? (4)2.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改革? (4)3.为什么说课改是改革不是改良? (4)4.如何概述“高效课堂”这一概念? (5)5.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5)6..高效课堂的四个基本支撑是什么? (6)7.高效课堂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8)8.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最大任务是什么? (8)9.高效课堂中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有何特点? (8)10.高效课堂的灵魂是什么? (8)11.高效课堂的实施重点是什么? (9)12.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9)13.高效课堂的抓手是什么? (9)14.高效课堂理念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10)第二部分课堂模式 (14)15.高效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什么? (14)16.“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独学”环节如何实施? (14)17.“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对学”“群学”环节有何区别?怎样保证“对学”“群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15)18.“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环节有何区别?怎样保证“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环节的顺利开展? (16)19.“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中“整理学案,达标测评”环节如何实施? (17)20.高效课堂中“预习、展示、检测”是教学环节还是不同课型? (18)21.如何具体操作高效课堂的预习环节(预习课)? (18)22.如何具体操作高效课堂的展示环节(展示课)? (21)23.如何具体操作高效课堂的检测环节(反馈课)? (25)24.“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六个支撑是什么? (26)25.实施高效课堂时必须严格按照“五步三查”模式进行吗? (26)26.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模式能否进行变革呢? (27)27.高效课堂建设中有哪些误区?有何应对策略? (27)28.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28)29.教师应掌握哪些新课堂用语? (31)30.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扮演哪些新角色? (33)31.高效课堂中教师如何抓住要点开展听评课活动? (38)32.高效课堂中教师应着力养成的好习惯有哪些? (42)33.高效课堂中教师容易出现哪些偏差行为? (48)34.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好“导”与“评”的关系? (48)第三部分导学案的编写 (51)35.什么是导学案? (51)36.导学案与教案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51)37.导学案的编制流程是怎样的? (52)38.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2)39.导学案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53)40.导学案编制的行动原则是什么? (54)41.导学案的教师使用规范是什么? (55)42.导学案的学生使用规范是什么? (56)43.如何正确认识导学案的功能? (57)44.导学案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59)45.导学案编写和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60)46.学案教学的常见误区及解决策略有哪些? (60)47.推行“导学案”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 (63)第四部分小组建设 (63)48.什么是学习小组? (63)49.为什么要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 (63)50.小组学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64)51.小组学习的优势是什么? (65)52.学习小组的职能是什么? (68)53.如何确保学习小组有效运行? (69)54.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70)55.如何建设小组文化? (70)56.怎样培训小组长? (71)57.小组长的职责是什么? (73)58.小组长如何发挥作用? (74)59.怎样培训组员? (74)60.如何开展学习小组评价? (75)61.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自我评价? (77)62.小组建设中的创新思路有哪些? (78)63.学习小组的出现给学校管理带来什么影响? (80)64.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81)65.如何进行学生课堂展示培训? (83)66.学生在展示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91)67.高效课堂展示环节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92)68.高效课堂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板书培训? (94)69.高效课堂中学生应具备哪些学习能力? (101)第五部分操作技巧 (104)70.高效课堂中黑板的使用技巧有哪些? (104)71.高效课堂中手势语的使用技巧有哪些? (106)72.高效课堂中小纸条小卡片的使用技巧有哪些? (107)73.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课堂用语有哪些? (108)74.高效课堂中的学习发言有哪些形式? (112)75.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发言有哪些形式? (114)76.高效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114)77.高效课堂中怎样帮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115)78.如何在教室中使用“交流墙”? (116)79.课堂中师生走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17)80.课堂中检测环节的实施技巧有哪些? (118)81.课堂中对学生的各种姿势有哪些要求? (119)82.优化高效课堂操作有什么策略? (121)第六部分评价机制 (127)83.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是怎样的? (127)84.“以学评教”的三个维度是什么? (127)85.“以学评教”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130)86.“以学评教”在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30)87.高效课堂中如何实施有效评价? (133)88.高效课堂中如何表扬学生? (133)89.高效课堂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134)90.如何评价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137)第七部分组织管理 (140)91.什么是高效课堂文化? (140)92.高效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141)93.如何构建学校文化的“场”? (141)94.学校文化的课程内容有哪些? (142)95.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词有哪些? (143)96.考量学校新文化的主要标尺是什么? (144)97.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推进课改? (155)98.推进高效课堂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58)99.很多学校为什么课改工作会半途而废? (158)第一部分基本理念1.什么是高效课堂?答:高效课堂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
《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导学手册

《英语语言学》导学手册程可拉主编英语语言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英语语言学是英语本科专业的自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为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是:1.系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应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各种语言现象。
3.能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学英语教学。
二、教学内容I. Introduction1. Linguistics1.1 What is linguistics?1.2 Linguistics vs. traditional grammar1.3 The scope of linguistics2. Language2.1 What is language?2.2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II. Phonology1.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2. Phonetics2.1 What is phonetics?2.2 The speech organs2.3 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2.4 Some major articulatory variables2.5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speech sounds3. Phonology3.1 Phonetics and phonology3.2 Phone, phoneme and allophone3.3 Phonemic contrast,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minimal pair3.4 Some rules of phonology3.5 Suprasegmental features---Stress, tone, intonationIII. Morphology1. Morphology1.1 Open classes and closed classes1.2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rules for word formation2. Morphemes---the minimal units of meaning3. Derivational and inflectional morphemes4. Morphological rules of word formation5. CompoundsIV. Syntax1. Syntax1.1 What is syntax?1.2 Sentence2. Structuralist approach2.1 Form classes2.2 Constituent structure2.3 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2.4 Endocentric and exocentric constructions2.5 Advantage of IC analysis2.6 Labelled tree diagram2.7 Discontinuous constituents3.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3.1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3.2 Criteria for judging grammars3.3 Generative aspect3.4 Transformational aspect3.5 Deep and surface structures4. The Standard Theory4.1 Components of a TG4.2 The base4.3 Transformations4.4 The form of T-rules4.5 The phonological component4.6 The semantic componentV. Semantics1. Semantics1.1 What is semantics?2. Some views on semantics2.1 Naming things2.2 Concepts2.3 Context and behaviourism2.4 Mentalism3. Lexical meaning3.1 Sense and reference3.2 Synonymy3.3 Polysemy and homonymy3.4 Hyponymy3.5 Antonymy3.6 Relational opposites4. Componential analysis4.1 Componets of meaning4.2 Meaning relations in terms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5. Sentence meaning5.1 How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5.2 Selectional restrictions5.3 Basic statements about meaning6. The semantic structure of sentences6.1 Extended use of componential analysis6.2 Prediction analysis6.3 Subordinate and downgraded predictions6.4 Advantages of predication analysisVI. Pragmatics1. What does pragmatics study?2. Speech act theory3. Principles of conversation3.1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3.2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VII. Language change1. Introduction2. Sound change3.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change3.1 Change in “agreement” rule3.2 Change in negation rule3.3 Process of simplification3.4 Loss of inflections4. V ocabulary change4.1 Addition of new words4.2 Loss of words4.3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words5. Some recent trends5.1 Moving towards greater informality5.2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English5.3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 Causes of language changeVIII. Language and society1.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1.1 Indications of relatednes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1.2 Sociolinguistics vs. traditional linguistic study1.3 Two approaches in sociolinguistics2. Varieties of language2.1 Varieties of language related to the user2.2 Standard dialect2.3 Varieties of language related to the use3.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4. Pidgin and creole5. 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IX. Language and culture1. Introduction2. What is culture?3. Language and meaning4. Interdepend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5.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learning6. Linguistics evid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6.1 Greetings6.2 Thanks and compliments6.3 Terms of address6.4 Colour words6.5 Privacy and taboos6.6 Rounding off numbers7. Cultural overlap and diffusion8. ConclusionX. Language acquisition1. Introduction1.1 Language acquisition1.2 The beginning of language1.3 Stages i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1.4 Age and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1.5 Common ord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1.6 Different rate of language development2. Phonological development2.1 Regular sound development2.2 Mother and father words2.3 Grammatical development2.4 Vocabulary development2.5 Sociolinguistic development3. Theories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3.1 A behavior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3.2 A nativ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XI. Errors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 The inadequacy of imitation theory3. Interference3.1 Phonological evidence3.2 Lexical evidence3.3 Grammatical evidence4. Cross-association5. Overgeneralization6. 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7. Performance errors三、教学原则和方法1.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011ERP

目 录1、《ERP实验》课程简介 (3)2、《ERP实验》课程学习组织形式及组长职责 (3)3、《ERP实验》课程安排表 (4)4、《ERP实验》课程学生考核办法 (6)5、ERP实验中心电子辅助平台使用方法 (9)6、ERP实验中心帮助平台介绍 (9)本手册共9页,此为第2页1、《ERP实验》课程简介《ERP实验》课程是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重塑和整合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接受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该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特色在于要求学生按不同专业进行组合分组,每项教学活动均以团队形式进行,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模拟企业运作,进行竞争对抗,小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各种角色进行模拟体验式学习。
教学内容有专业知识讲座、ERP沙盘模拟对抗、企业运作模拟对抗、学生经营论坛等。
课程模块属于素质拓展课,课程类型为全院任意选修课,学分为3学分。
2、《ERP实验》课程学习组织形式及组长职责《ERP实验》课程学生组织形式:根据《ERP实验》课程班教学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组成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辅助实验教学和方便学生管理,我中心对该课程班分班分组,即按学生人数分班(每班约50人),按学生专业交叉分组,每班6组,每组7-9人,每组内选一名组长,誉为“CEO”,每班选一名班长,誉为“市场主席”;组内其他成员担任企业各主要职位,如:董事长秘书、财务总监、生产主管、市场总监、销售主管、采购主管等;各小组组成的企业需有各自的企业名称、企业标识、岗位职责分配制度、企业员工管理制度等;组长职责:《ERP实验》课程中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将以市场和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主席和CEO肩负本市场或本小组内学生管理的责任,起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具体职责如下:①上传下达ERP实验中心公告给本组成员;②反馈本组学生可行性建议给ERP实验中心教师;③配合教师做好本组课堂考勤工作;④组织好本组成员做好ERP沙盘模拟对抗和企业运作模拟对抗学习;本手册共9页,此为第3页本手册共9页,此为第4页⑤组织本组成员完成企业运作材料的整理和装订工作,并于学期末上交给实验中心教师; ⑥学期末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总结(心得体会),收齐后于第17周周五之前上交给实验中心; ⑦按照“《ERP 实验》课程学生考核办法”配合教师做好本组成员成绩考核工作(组长评分项);3、《ERP实验》课程安排表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组织教师专题讲座实验项目实施周次自主学习内容 (地点:S303)时间(周三/周四)内容 时间 (周三/周四)实验项目内容 市场主席组织CEO 组织1查阅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知识5-7节 第一讲:企业战略管理公布学习小组分班分组情况,小组内学生交流选出小组长(CEO);确立班委,宣布班委职责; 领取各小组案例学习资料,宣布学习考核办法。
ui 导学手册

ui 导学手册UI导学手册一、UI设计的定义UI设计,即用户界面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产品的外观,更涉及到用户体验和信息交互的方方面面。
一个好的UI设计,不仅能够提供直观、易用的界面,还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二、UI设计师的职责和能力1. 界面设计:UI设计师的首要职责是设计出符合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的界面。
这包括对图标、按钮、布局、文字等元素的设计。
2. 用户体验:UI设计师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预期,以便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界面。
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测试和优化,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3. 交互设计:良好的交互设计能够使用户更方便地与产品进行交互,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UI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设计出合理的交互流程和操作方式。
4. 创意能力:UI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意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设计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界面。
5. 技术实现:UI设计师需要了解相关的前端技术,以便将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界面。
他们需要与开发团队密切合作,确保设计能够顺利实现。
三、UI设计工具1. Adobe Photoshop:PS是UI设计中最为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能够进行各种图像处理和合成操作。
2. Adobe Illustrator:AI是一款矢量图形设计软件,适用于图标、按钮等元素的绘制。
3. Sketch:Sketch是一款专门为UI设计而生的软件,拥有简洁的界面和强大的功能,能够满足UI设计师的各种需求。
4. Figma:Figma是一款基于云的设计软件,支持多人协作和实时同步,适合团队使用。
四、UI设计原则1. 简洁明了:好的UI设计应该尽可能地简洁,避免过多的元素和复杂的布局。
同时,颜色、字体和图片等元素也应该保持一致,以增强界面的整体感。
2. 易于理解:UI设计的目的是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产品。
因此,设计应该尽可能地简单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或复杂的操作流程。
全员育人导师制手册 计划+和学生沟通记录

全员育人导师制手册计划+和学生沟通记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全员育人导师制手册计划+和学生沟通记录篇1为了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根据是教育局要求,我校于20xx年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制,为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充分互动和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促进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特制定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计划。
1、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进一步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寻找挖掘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行为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的探究,独立地生活,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发挥我校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健康发展。
5、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之路,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全员育人导师制手册计划+和学生沟通记录篇2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中学共青团参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服务中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举措,要加强对计划实施的领导。
省级和地市级团委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协调本地活动计划的实施。
争取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规划,建立制度,精心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空间师生守则教学空间学生守则一要真姓名真头像,坚持实名制度;二要坚持正确导向,端正政治方向;三要相互尊重人格,师生文明交往;四要遵守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五要维护学校声誉,杜绝恶意毁谤;六要建设学习平台,自主进行学习;七要访问教师空间,主动进行学习;八要认真完成作业,展现学习过程;九要进行空间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十要参与改革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一不许发布非教学内容;二不许谩骂诋毁他人;三不许制作和传播具有恶意攻击能力的计算机程序;四不许链接含有害信息的网站;五不许做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学分制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总结我校实施学分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学分制实施范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所有在籍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
二、学分要求用学分计算学生的学习量,每修完一门课程并达到合格要求,即取得相应学分,学生修满132学分方能毕业。
三、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一)提前毕业凡能按照主修专业课程计划要求,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
(二)延期毕业凡在3年基本学习年限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或因休学、辅修而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允许延期完成学业,但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超过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含休学)。
(三)休学学生获得学籍并取得第一学期规定的学分以后的学习期间,可以申请休学,但应遵守延期毕业的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与分类课程按学时计算单位分类,分为时序课程和周序课程;按学分类型分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公共选修课五类。
(一) 公共基础课由学校统筹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人文基础、民政与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时序课程和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国防军事教育、入学教育、政治思想理论实践等周序课程,总学分应控制在37学分左右。
(二) 专业基础课是各学院为保证学生掌握最重要、最主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设置的课程,含专业基础社会实践等课程,总学分应控制在20学分左右。
(三)专业课是在整合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按专业方向模块设置的课程,含专业深度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报告等课程。
每个专业应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并且这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应对就业岗位群的指向和在核心能力方面都有明显区别,总学分应控制在60学分左右。
(四)专业拓展课是指为学生创造在专业方面的个性发展平台而设置的课程,总学分为8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水平和人文素养而设置的课程,总学分为7学分。
五、学分计算(一)各类课程学分计算如下:根据课程计划,按小时计算学时的课程原则上每16-24学时计1学分,按周计算学时的课程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具体学分设置由教务处和各院部确定。
(二)学生修读一门课程后,必须完成该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三)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
(四)学校设立相应的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计入总学分中,奖励学分累计不超过7分。
(五)多选学分的规定专业拓展课和公共选修课共应修满15个学分方能毕业,这两类课程没有补考,学校允许学生选修17个学分的课程,选修的课程超过17个学分(含不合格课程学分)须按多选的学分数缴纳学分学费。
六、学分绩点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学分平均绩点衡量。
(一)学分绩点计算方法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除外)成绩一律采用等级制记分 (A+、A、B+、B、C+、C、D+、D、F);公共选修课成绩采用P、F两个等级,其中“P”代表“成绩通过”,“F”表示“成绩未通过”。
等级制与绩点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选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公共艺术三类(公共选修课不能少于2个艺术类学分)。
为规范学分制下的学生选课管理,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制订本规定。
一、选课内容根据我校学分制实施的要求,选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选择专业、选择专业方向、选择任课教师、选择课程、选择学习进程。
(一)选择专业新生在第一学期主要是学习公共基础课等基础课程,在第二学期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潜能,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专业大类里选择专业。
(二)选择专业方向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及以上的专业方向模块,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于第二或三学期在专业大类里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个别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三)选择任课教师对有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程等,原则上实行平行排课,课程展示,资源上网,供学生选择教师。
对重点建设课程、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实行教师竞争选聘。
(四)选择课程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基础。
根据学分制实施的要求,学校将提供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择。
(五)选择学习进程按照学分制实施办法,规定学制3年,修业年限为2-6年,学生可按弹性学制选择学习进程,主要包括重修、自修、免修等内容。
二、选课原则(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选课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应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下,安排学习进程,选择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
(二)参加选课的学生必须是当前学期已注册的学生。
所有选课须在网上完成,在任课教师处报名无效。
(三)学生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学习顺序的指导性意见,在确保修读基础课的前提下,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先先行课程,再后续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选修与注册。
提前修读可能给学习带来困难,滞后修读则有可能影响按时毕业。
学生必须修读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规定的相关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方能顺利毕业。
(四)学生每学期准备修读的课程量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决定。
为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最长年限内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每学期修读课程总学分最高不能超过28学分,最低不低于18学分。
(五)学生选课应首先保证基础课的修读。
(六)学生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选择专业方向,专业方向确定后,学生必须选择该专业方向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组合修读。
(七)学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自主选修专业拓展课和公共选修课程,并取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
(八)专业拓展课程的学分不能顶替基础课程的学分,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不能顶替专业拓展课程的学分。
(九)课程选修人数没达到30人的不予开课。
对于停开的必修课,学生必须另选教师;对于停开的选修课程,学生可选其它课程或其他任课教师。
(十)对于需要多学期修读才能完成的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应该连续选课学习。
同一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应同时选修。
第一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首次修读不及格,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专业拓展课和公共选修课没有补考,补考不及格者必须重修。
在弹性学制年限内,重修次数不受限制。
第二条重修范围(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考核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一律实行重修;(二)专业拓展课不及格者可以重修,也可以另行选修其它课程,以取得规定的学分;(三)公共选修课不及格者可以再次选修该门课程,也可以另选其它课程。
(四)学生转学或转专业后,现就读专业未修的课程必须重修,其成绩按正常成绩记。
第三条重修方式(一)跟班重修。
跟班重修是指将重修学生编入正常教学班级与初修学生一起学习和考核的重修方式。
对于因课程冲突不能跟班听课者,可以申请免听。
(二)自修。
如教学计划变动低年级不再开设需重修的课程,且重修人数较少时,经教务处批准,可以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以自修方式重修。
第四条重修成绩记载(一)重修课程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记在重修成绩一栏,成绩合格者取得规定的学分和绩点。
(二)因课程调整等原因需重修的课程学分或学时有变动时,随低年级重修后仍以原学分、学时记录成绩。
第五条重修程序(一)教务处根据学生考核成绩及专业开课情况下达《重修课程通知单》,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在本学期所需重修的课程。
(二)学生凭《重修课程通知单》到财务处缴纳重修费,财务处收费后在《重修课程通知单》上盖章签字。
(三)财务处收齐所有已盖章签字的《重修课程通知单》,教务处根据已盖章签字的《重修课程通知单》办理重修报名确认手续。
(四)根据已确认重修报名学生名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重修课程时间及任课教师,学生不另行选课,以便教师对重修学生进行管理。
第六条重修管理(一)教务处下发学生重修课程表,如重修课表与本学期课表上课时间冲突者,与任课老师协商,不须办理免听手续,任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即可。
(二)与本学期上课时间不冲突者,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是否对重修课程跟班旁听。
(三)重修学生应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经常与老师沟通,主动了解该课程考核时间及地点,必须参加本课程的测试、作业及考核等,如未按时参加考核,作擅自“缺考”处理。
(四)教务处下发所有已报名重修的学生名单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在学期末必须对所有重修学生进行考核,并确定考核成绩(如果重修课程已结束或即将结束,任课老师可视情况给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确定该课程成绩),学生成绩不列入10%不及格率,并上交考核成绩至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录入重修课程成绩。
第七条在规定时间内未办理重修手续的学生,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试,擅自参加考试者,其成绩不予承认。
第八条学生要按任课教师的要求参加所有教学活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
学生没有完成任课教师对出勤、作业、实践环节的要求,教师有权取消其参加考核的资格,考试成绩按零分记载。
学分警示制度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建设优良学风,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分警示(一)警示范围学年累计学分如下者:(二)警示告知1、学分警示在一般在秋季学期第六周进行。
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核实后进行相应处理。
2、受学分警示处理的学生,学校下发《学分警示通知单》,由各学院送达学生本人和邮寄给学生家长。
以上两种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发布公告,公告五日后即视为送达。
二、考勤警示1、根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周志填报系统》考勤结果,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对旷课学生及时给予考勤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