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疟原虫

第一节疟原虫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目前已知有130余种。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仅极少数的种类可寄生在亲缘相近的宿主。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
远在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殷时代,甲骨刻辞中就有了象形“疟”的文字,表明3千多年前,我国已认识疟疾的症状。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述,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由于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称之为“瘴气”所引起的。
直至1880年法国人Laveran才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而认为是其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全世界约二分之一人口受威胁。
我国建国前疟疾流行狼狈猖獗,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但消灭疟疾的任务仍很艰巨。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疟原虫[P.malariae (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虫[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形态与生活史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
人体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现以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为例(图12-1)叙述如下:1.在人体内发育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经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
在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的有性期开始。
图12-1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⑴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stage):蚊唾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蚊的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孢子侵入肝细胞。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疟原虫,又称疟疾原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栗孢子虫(Plasmodium)属。
它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也是世界上最致死的寄生虫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和某些浆状物传播的疟蚊中,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这一严重的传染病。
疟原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其病原体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瓦兹(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他发现在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中存在着寄生虫。
这个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疟疾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拉瓦兹的发现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通过蚊子媒介传播给人类,这一过程被命名为人类疟疾的传播循环。
健康的蚊子会叮咬患有疟疾的病人,寄生在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
然后,在蚊子的消化道中,疟原虫从形态上变为可感染人类的孢子体。
当这只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的人时,疟原虫就会进入新宿主,并进一步感染血液。
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引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后,病人的体温会周期性地上升,出现高热。
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了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毒素进入血液。
这些毒素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和寒战。
此外,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它们,导致贫血,造成患者疲劳和乏力。
除了引发免疫反应和破坏红细胞外,疟原虫还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器官衰竭。
严重的疟疾也可以导致脑疟,引起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疟疾的传播和控制病情,人类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疟药物来杀灭人体内的疟原虫。
然而,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高,导致一些疟疾疗法已经失效。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足,疟疾的传播和治疗仍然是难题。
为了预防疟疾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着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剂,尤其是在蚊虫活动最为频繁的黄昏和夜间。
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发育
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 后很快侵入红细胞。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 受体; ②红细胞广泛性变形,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 入形成纳虫空泡; ③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在入侵过程中 裂殖子的细胞表被脱落于红细胞中。
疟疾发作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 热三个连续阶段。 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巨 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 原质,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 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随着血内刺激物被吞噬和降解,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 温逐渐恢复正常,机体进入发作间歇阶段。由于红细胞 内期裂体增殖是发作的基础,因此发作具有周期性,此 周期与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再燃与复发
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 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 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疟疾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 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 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贫血
贫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直接破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对红细胞的直 接破坏。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 3、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 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 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附着在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使红细胞膜 发生显著变化而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 被巨噬细胞吞噬。 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一、形态(morphology)
疟原虫依次在人体的肝细胞内及红 细胞内发育。
- 滋养体trophozoite
- 裂殖体 schizont
- 配子体gametocyte
Stages of P. vivax in thin smears
Fig. 1: Normal red blood cell; 2-6: Developing ring-form trophozoites. 6-16: Developing trophozoites; 17-18: Mature trophozoites; 19-20: Trophozoites developing into schizonts. 19-21: Early schizonts; 22-24: Developing schizonts; 2527: Nearly mature to mature schizonts. 28: Developing macrogametocyte; 29: Mature macrogametocyte (female); 30: Mature microgametocyte (male)
- 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 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 诊断阶段:红细胞内期的原虫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
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三、致病(pathogenesis)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一、形态按蚊:有性生殖。
人:无性生殖。
肝细胞:红细胞外期(红外期);红细胞: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红细胞内期可区分为: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配子体: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特征:寄生在红细胞内;具有蓝色的细胞质和红色的细胞核;除环状体时期外,多有棕色的疟色素。
二、生活史(一)在蚊体内发育(主要为有性世代)1、蚊胃腔内,♀♂配子体→♀♂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主要为无性世代)1、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发育)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红细胞内期:1)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箭头回到大滋养体)。
2)配子体生成卵囊←———动合子←———合子←———♀♂配子↓ ↑子孢子 ♀♂配子体↓子孢子 红外期 ∣ 红内期 ↑∣ ∣ ♀♂配子体 ∣ ∣ ↑ ∣ ∣ 裂殖子↓ ∣ ↙ ↖裂殖体 ——→裂殖子——∣→ 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1、在人体内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2、终宿主:蚊 ;中间宿主:人。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感染、经胎盘感染。
三、致病: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过程: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再燃:由血内残留的疟原虫引起。
复发:休眠后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增殖所致。
2、贫血:原因: 1)直接破坏红细胞2)免疫溶血3)脾功能亢进4)红细胞生成障碍。
3、脾肿大。
4、凶险型疟疾:主要见于恶性疟患者。
5、疟性肾病。
四、实验诊断:1、厚薄血膜法: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其他疟疾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的效果为佳。
2、免疫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流行:疟原虫分布遍及全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疟原虫

引起发作的血中疟原虫数量的最低值称为发热阈值。 种类 间日疟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一次典型的疟原虫发作表现为 发热阈值 10~500个/µ L 500~1300个/µ L 140个/µ L
寒战 高热 出汗退热
三个连续阶段。
疟疾每次发作的周期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的周期一致。
致病(三)
疟原虫 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生 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目前已知有130余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 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疟原虫所 引起的疾病称疟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胞核、胞质和胞 膜。用瑞氏或吉氏染液染色后,胞核呈 红色或紫红色,胞质为蓝色,疟原虫分 解血红蛋白后的代谢产物虐色素不着色, 仍呈棕褐色、棕黄色或黑褐色。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夺取营养 机械性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特异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部位的隔离 抗原变异及抗原伪装
毒素与免疫损伤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
疟原虫
孢子虫(原虫-顶复门)无明显运动细胞器,全 部发育阶段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较复杂,具 有无性的裂体增殖、孢子增殖和有性的配子生 殖两种生殖方式,并可以在同一个宿主或分别 在两个不同宿主体内完成。寄生于人体的孢子 虫主要有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隐孢子虫。
医学蠕虫
指寄生于人体并致 病的的多细胞无脊 椎动物,借身体肌 肉的收缩做蠕形运 动。
医学原虫 指寄生在人体并致 病的单细胞真核生 物。
医学节肢动物
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 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 它们直接致病,或间 接传播疾病,或作为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
疟原虫

环状体
滋养体
未成熟
成熟
裂殖体
裂殖体
(schizont)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gametocyte)
环状体
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环状体
ring form
雄配子体
male gametocyte
雌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传播媒介(vector)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 (中华按蚊)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 儿童和外来人口。 西非黑人和美国黑人Duffy血型阴性 基因型对间日疟具有先天免疫力。 镰状红细胞(Hbs)贫血患者对恶性 疟具有抵抗力。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简称滴虫,寄生于女性阴道、尿 道及男性尿道、前列腺,引起滴虫性 阴道炎、尿道炎。
疟
原
虫
Plasmodium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 细胞,引起的疾病叫疟疾。
• • • •
“瘴气” 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 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 的传播媒介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 • • •
间日疟原虫 ( Plasmodium vivax ) 恶性疟原虫 ( Plasmodium falciparum ) 三日疟原虫 ( Plasmodium malariae ) 卵形疟原虫 ( Plasmodium Ovale )
一、形态 (Morphology)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
疟原虫

疟原虫的种类很多,寄生于人的疟原虫只 有四种,它们是: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ciparum, Pf.)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Po. )
Pv肝裂殖体高倍
(HE染色)
约包含3万个裂殖子
食蟹猴疟原虫红外期
生活史要点
1. 在人体内寄生的细胞 肝细胞及红细 胞。 2. 感染期 子孢子 3. 感染方式 (1)自然情况下经媒介昆虫传播。 (2)红内期各发育阶段(除了配子体)可 输血感染。 4.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在人体内的裂体 增殖、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及孢子生殖。
八、防制
治疗药物: 1. 杀灭红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 伯氨喹啉,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 2. 杀灭红内期裂殖体,如:氯化喹啉 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3. 杀灭配子体,如:伯氨喹啉,用于 切断传播。 4. 杀灭孢子增值期,如:乙胺嘧啶, 可抑制蚊体内的孢子增殖发育。
疟疾的世界分布图
2. 流行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外周血液中有疟原虫配子 体的人,在自然的情况下为疟疾的传染 源。输血时,血液中有疟原虫红内期(除 了配子体)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媒介昆虫蚊传播, 在我国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 和大劣按蚊。此外还有输血传播。 (3)易感人群
生活史要点
9. 红内期周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进行一次裂体增殖所 需要的时间: 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48小时; 三日疟原虫:72小时; 恶性疟原虫:48~72小时。 红内期周期与疟疾的临床发作周期一 致。
三、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获得性免疫 1)体液免疫:具有种、株、期的特异性; 免疫球蛋白能抑制裂殖体的发育和繁 殖并能促进吞噬细胞对裂殖体及裂殖 子的吞噬作用。机体抗红内期感染主 要是体液免疫。 2) 细胞免疫:肝期免疫保护主要是通过 CD8+T细胞,释放IFN-γ,穿孔素,颗粒 酶等直接杀伤红细胞。
38
3. 带虫免疫(premunition) 人类受染疟原虫后产生一定的免疫 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 并能抑制红内期疟原虫发育,无临 床发病。这种免疫力随疟原虫在人 体中的消失而消失。
15
配子体
被寄生红细 胞的变化
三、致
潜 伏 期
子 ? 孢 子 侵 入 初发 隐 匿 期
病
隐 匿 期
[一]、间日疟(P.v.)感染
?
再燃
复发
6---12个月(迟发型)
16
1、潜伏期
蚊传感染者,潜伏期 =红外期发育时间+红内 期裂体增殖达发作阈值所需时间 P.v. 短潜伏期:8+6=14(天);
长潜伏期:6--12个月
P.f. 6+6=12(天) 输血感染者:潜伏期 =红内期发育达阈值所需时间
17
2、初发
3 阈值:P.v. 10-500 个原虫 / mm 血液
P.f. 500-1300 个原虫 / mm 血液 3 疟疾发作(paroxysm)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 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临床症状。
4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 显示有荧光的裂殖体
43
查DNA--PCR诊断
• Lane S: molecular base pair standard (50-bp ladder). Black arrows show the size of standard bands. • Lane 1: P. vivax (size: 120 bp) • Lane 2: the red arrow shows the P. malariae (size: 144 bp) • Lane 3: P. falciparum (size: 205 bp) • Lane 4: P. ovale (size: 800 bp)
20
5. 疟疾的并发症——贫血
• 疟疾患者的贫血程度常超过疟原虫直接破坏 红细胞的程度。 • 贫血的原因 - 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 脾功能亢进: 吞噬正常红细胞 - 免疫病理损害: 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坏。 - 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严重的骨髓抑制现象和红细胞生成障碍
21
疟疾的并发症——脾大
疟 原 虫
Malaria Parasite
1
疟原虫属约包含130多个种, 分别寄生于人类、多种哺乳动 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 性。
2
寄 生 于 人 类 的 疟 原 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P.f.
我国主要 疟原虫
24
• The deposition of malarial pigment makes it almost black in colour.
热带巨脾综合征(tropical splenomegaly syndrome, TSS): 在某些热带疟疾流行区,
由于反复感染,P.f,尤其是三日疟原虫感染,可出 现“巨脾病”。脾巨大伴肝肿大,贫血及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抗疟药治疗后脾可逐渐缩小。
39
四、诊
断
40
1. 病源学方法(血涂片法) ⑴取血与涂片: 注意取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开始时取血; 间日疟: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之间取 血。 1)薄血膜制片: 2)厚血膜制片: 吉氏(Giemsa)染色法: 瑞氏(Wright)染色法 :
41
2、免疫学诊断: 多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 3、DNA探针和PCR扩增技术 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特点。但目 前尚难以广泛开展。
13
与P.v.的生活史比较, P.f.有以下主要不同点:
1、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2、红外期发育时间:
6
天
3、大滋养体和裂殖体在内脏与 皮下脂肪毛细血管内寄生。因此, 不易在外周血中查见。
14
间日疟原虫 红内期发育 场所
恶性疟原虫
周围血(可见滋养体,裂殖体 环状体及成熟配子体在周围 和配子体) 血液,余各期均在内脏毛细 血管中
红细胞(红色)
细胞核(红或紫色) 细胞质(蓝或灰蓝色)
疟色素(棕黄或棕褐色) 薛氏小点(深红)
P.v与P.f红内期形态比较
环状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P.v
P.f
外周血中不易查见
8
二、生活史
9
二、生活史 (P.v.)
子 孢 子
子 孢 子 囊 合 子 速发型 红外期 8 d
侵入 红细胞
P.m.72h P.f. 36~48h P.o 环状体 48h 红内期 (48h)
32
• 3.肾病:严重的恶性疟感染,或者三日疟 长期未愈者,引起疟疾性肾病。属Ⅲ型 变态反应引起的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 全身水肿、腹水、蛋白尿和高血压。
33
疟疾性肾病
• 疟疾性肾病(malaria nephritis):严重的恶性疟原虫 感染常常伴有肾脏损害,系III型变态反应所致的免 疫病理改变。 • 肾脏可出现点状出血,由于病变红细胞的淤积和肾 组织缺氧而导致肾小管硬化,出现肾功能衰竭。 • 该病多见于儿童,引起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并可导致 肾病综合症,对固醇类激素治疗无反应。 • 急性患者经抗疟治疗易恢复,但对慢性患者无效。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P.m.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P.o.
主要分布 于国外
3
• 疟疾(malaria)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 大寄生虫病之一。近年来,疟疾和艾滋病、 结核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人类健康威胁 最为严重的三大传染病。 • 疟疾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 在我国海南和云南 两省是疟疾流行最 严重的流行区
34
• [三]、.其它:
• 1)输血性疟疾,潜伏期短; • 2)先天性疟疾,患者母体在分娩过 程中传染给胎儿;
35
四、 免疫
36
1. 先天性免疫:有显著的宿主特异性 1)人疟原虫与动物疟原虫互不感染; 2)西非地区和美国黑人中Duffy血型阴 性者对间日虐具有先天不易感性; 3) 血红蛋白E: 抗间日疟感染; 4)胎儿血红蛋白:抗4种疟原虫感染。 5)镰状细胞血红蛋白抗恶性虐。 6)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抗恶性虐。
29
•Same tissues observed in polarized light. The malarial pigment inside the red cells shines making it easily visible. H and E. ×400. Enlarged by 23.4
• 脾大(splenomegaly):脾脏在宿主抗疟原虫感染
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原因:是脾充血、受染红细胞在脾脏的毛细血管和 血窦中沉积,以及单核-巨嗜细胞因大量吞噬疟原 虫和疟色素而增生。
22
23
脾肿大
恶性疟病人(巨脾) • 脾肿大、硬化:脾切 面颜色变深;大可达 脐下;重量可达500 至1000g • 慢性患者脾纤维化, 包膜增厚而变硬。
25
[二]、凶险型疟疾
• 1.脑型虐:主要为恶性疟感染 •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急性神经紊乱、高 热、昏睡或昏迷、惊厥。儿童脑型疟的死亡 率为6%。
26
脑型疟疾
• 脑型疟疾发作突然,有时可成为感染的首发症 状。病人出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严 重的头痛,嗜睡、意识模糊,抽搐、惊厥,以 致持续昏迷。体温可高达40~41℃,但也有不 发热者。 • 脑型疟疾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脑部微血管内 皮细胞被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粘附,造成局部 血管阻塞,组织缺氧和营养耗竭。
生活史特点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 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 外期) –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 期)和配子体形成。 2.在蚊体内发育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 –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30
• 2.黑水热:严重的恶性疟感染,尿呈酱油 色,高热。多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31
黑水热
• 黑水热(blackwater fever):是疟疾病人的一种急性 血管内溶血和出现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恶性疟原 虫严重感染者,病人通常有疟疾发病史,偶见于初 次发病者。 • 患者可并发高热和出血性黄疸。一般在尿量减少, 呈酱油色才被察觉。 • 目前认为是抗红细胞抗体增加导致的自身免疫现 象。 • 患者常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27
Brain from a case of P. falciparum infection.
•The cortex has a brownish colour and minute haemorrhages can be seen in the region of the basal ganglia. In this case death occurred due to haemorrhages and necrosis in the CNS (cerebral malaria)
4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Hale Waihona Puke 5我国疟疾流行区(1997)
无疟区 散发区 < 0. 1/万 低疟区 1/万 中疟区 10/万(年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