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功夫电影中的武打音效

合集下载

电影《功夫》的音乐解读-精选文档

电影《功夫》的音乐解读-精选文档

电影《功夫》的⾳乐解读-精选⽂档电影《功夫》的⾳乐解读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功夫》受到很多⼈的喜爱,影⽚描写了⼀个⽆恶不作的⼩⼈物――星仔,成长为万中⽆⼀的绝世⾼⼿,并收获甜蜜爱情的⼈⽣历程。

体现了导演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功夫哲学的认识。

这部电影有激烈炫⽬的武术动作、飞天遁地的特技场⾯、“星⼥郎”⾃然清新的演绎,这与周星驰以往的电影作品有很多的相似点。

但《功夫》的⾳乐中⼤量使⽤民乐来配合打⽃的精彩场⾯,让⼈⽿⽬⼀新,印象深刻。

《功夫》使⽤的⾳乐,可谓武侠电影⾳乐运⽤上的⼤胆创新。

它的⾳乐制作⼈黄英华,曾经赢得了第14界⾹港电影⾦像奖的最佳电影配乐,还多次获得⾹港电影⾦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提名。

他在这部电影中选⽤的⾳乐⽚断和情节内容⼗分贴切,充分发挥了电影⾳乐表达主题、渲染⽓氛的功能。

成功的选择具有不同地域⾊彩的⾳乐,来营造具有东⽅的听觉美感,营造属于中国功夫的民族韵味,不仅让我们翻阅了⼀次中国功夫的传奇,同时也是翻阅了⼀次我们对民族⾳乐的记忆。

故事的主要场景发⽣在⼀个叫做“猪笼城寨”的贫困社区⾥。

那⾥的⼈们⽣活贫苦但关系亲密。

在对此进⾏全景的展⽰中使⽤的⾳乐是《东海渔歌》。

这是⼀⾸具开创性的民族管弦交响乐,全曲描绘东海渔民出海捕鱼,战胜风浪,胜利归航的情景。

“丝⽵锣⿎乐”的配器形式和锣⿎吹打乐的欢快节奏极具⽣活⽓息,将城寨中劳动⼈民的劳动⽣活场景展现在我们⾯前。

影⽚的主⼈公星仔和他的兄弟冒充斧头帮来到了猪笼城寨,伴随着星仔⼀脚踏破孩⼦们的⾜球,响起了《⼗⾯埋伏》⾳乐。

这⼀⾸流传很久的琵琶曲,描绘了东汉时期,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场景,尽⼒的刻画了汉军威武的雄姿和奋勇杀敌的⽓概。

电影中使⽤了乐曲的引⼦部分,⽤(轮拂)的这种演奏的技法来营造⼀种不祥的⽓氛,表现的是恶⼈来了,猪笼城寨的平静就要被打破了。

同时,威严的擂⿎声和星仔⼆⼈的形单影只形成鲜明对⽐,再加上⼆⼈拿腔拿势的步态和装束,使⼈忍俊不禁。

这些经典的武侠背景音乐,你肯定听过不止十次

这些经典的武侠背景音乐,你肯定听过不止十次

这些经典的武侠背景音乐,你肯定听过不止十次一部优秀的电影,少不了优秀的背景音乐。

好的背景音乐,只要一起音,观众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随着电影中的人物一起紧张、振奋、欢喜、伤感……然后,电影画面定格在记忆中,每每想起,心头便是万千情绪。

但是,因为传唱度的欠缺,很多音乐我们记得画面、哼得小调,却偏偏不知是什么名字。

就像下面列举的这几首武侠背景音乐,只要看过港片的人肯定都听过去,可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又有着怎样的过去呢?·《闯将令》·大人物出场或战斗时,肯定要用足够的声势来渲染。

这首音乐便是港片中经常出现的,一首很燃的英雄专属配乐。

《闯将令》以高亢的唢呐领奏,气势逼人,颇为豪迈。

《闯将令》自六十年代被引用到武侠电影《如来神掌》后,就在香港武侠片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东成西就》、《唐伯虎点秋香》、《功夫》等片中都曾出现过。

周星驰对《闯将令》的引用更是频繁,最近的《美人鱼》中依然有。

1964年版《如来神掌》伴随此乐出现,最有代表性的英雄就是我们的大圣。

1964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闹天宫》、去年的《大圣归来》,都用到《闯将令》。

《大圣归来》然而,你知道吗?这是一首来自大跃进时代,表现热火朝天干活景象的主旋律民乐作品。

由民族音乐家于会泳与胡登跳两人于1958年合作而成。

·《小刀会序曲》·提到了《闯将令》,怎么能不提《小刀会序曲》呢?同样燃爆!音乐一起,就感觉有大事情要发生,不是大Boss要出现,就是大英雄神功已成。

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小刀会序曲》开头也是利用唢呐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接下来就将主题不断地进行升华,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与《闯将令》一样,《小刀会序曲》同样出身主旋律,是《小刀会组曲》中的一首,是商易于1959年为民族舞剧《小刀会》作的配乐。

不过,可以说它与武侠的血缘比较近,毕竟小刀会什么的不就是江湖吗。

它首次出现在香港电影中,是出现在1967年胡金铨导演的《龙门客栈》之中。

香港经典武侠配乐

香港经典武侠配乐

香港经典武侠配乐
1.黄沾:代表作品:《笑傲江湖》系列《黄飞鸿》系列《青蛇》等
《沧海一声笑》
2.胡伟立:代表作品:《鹿鼎记》系列《黄飞鸿》系列《太极张三丰》等太极张三丰《偷功》鹿鼎记《大清盛世》
3.顾嘉辉:代表作品:78版《小李飞刀》79版《楚留香》83版《射雕英雄传》等83
版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
4.戴乐民:代表作品:《黄飞鸿》系列《方世玉》系列《笑傲江湖》系列等《倩女幽魂》电影原声“思”
5.袁卓凡:代表作品:《东方不败》《男儿当自强》《白发魔女传》等《笑傲江湖之
东方不败》电影原声“伏击”
6.陈勋奇:
7.黄英华:代表作品:《天涯明月刀》《东邪西毒》《天下无双》等代表作品:《刀》《功夫》等
代表作品:《七剑》《叶问》等8.川井宪次:
《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电影原声“雪千寻”
《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苦笑”
《东邪西毒》电影原声“天地孤影任我行”
《太极张三丰》电影主题曲“随缘”
《太极张三丰》电影原声“偷功”
《黄飞鸿》电影主题曲“男儿当自强”
古曲《将军令》改变成了《男儿当自强》
《青蛇》电影原声“初遇”
《青蛇》电影主题曲“流光飞舞”
《倩女幽魂》同名主题曲
《功夫》配乐“小刀会组曲”
《小刀会奏鸣曲》、《闯进将令》、《十面埋伏》、《东海渔歌》等众多的中国知名民乐作品《卧虎藏龙》同名主题音乐
《七剑》电影原声“七剑战歌”
《见到龙犹自》电影原声“赵子龙”
《见龙卸甲》同名主题音乐。

电影配乐

电影配乐

乌龟大师羽化
场景音乐:电影场景音乐非常多,主要是加强场景效果的作用。每个 场景音乐都有曲名。是特定场景的音乐,这与主题音乐有较大不同 例如:《让比赛开始》、《饺子战士》、《潜行模式》、《拱门监狱 》、 《师傅对决太郎》 、《桥》、《阿宝对决太郎》、《很多火炮》 《仿效师傅》等等。
配乐:当乌龟大师离开羽化的时候,这里用到了好莱坞式的强大的
场景音乐
场景音乐:相对主题音乐而言,场景音乐是指在不同的场景播放 不同的音乐,以起到加强场景效果的作用,比如紧张的、恐怖的、舒 缓的、悲伤的等效果。场景音乐通常只满足某一场景特定需求,跟电 影的主题不一定产生直接关联。 电影70%左右都是场景音乐。
配乐的艺术作用(美学功能)
①通过音乐主题的贯串发展、矛盾冲突、高潮布局, 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电影的 意义。 ②用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 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 鲜明动人。 ③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 ④引起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 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 ⑤加强影片的总的艺术结构。 ⑥增加立体感。
悲惨世界
电影简介:《悲惨世界》是在纪念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诞辰210周年
暨《悲惨世界》出版150周年之际,由汤姆· 霍伯执导的一部电影,由休· 杰克 曼、罗素· 克劳、安妮· 海瑟薇、阿曼达· 塞弗里德等主演。该片的前身是同名音 乐剧,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 雨果1862年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影片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穷苦农民冉阿让(休· 杰克曼饰)因偷面 包而入狱多年,终获假释却再次无视法律,不得不开始逃亡。被收留他的主教 感化后,冉阿让决心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十年后他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 市长,却一直受到铁面警官贾维尔(拉塞尔· 克劳饰)锲而不舍地追捕。

周星驰功夫电影里出现过的背景音乐——《十面埋伏》(琵琶曲)

周星驰功夫电影里出现过的背景音乐——《十面埋伏》(琵琶曲)

周星驰功夫电影里出现过的背景音乐——《十面埋伏》(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国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十面埋伏》基本简介《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

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萍琵琶谱》)。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乐曲由来传统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

关于《十面埋伏》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说,曲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1819)。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

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埋伏》乐谱。

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

如:《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睢阳平楚》,隋秦汉子作;一名《睢阳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曲子段落《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第一部分:(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烈场面。

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武术的歌曲大全100首

武术的歌曲大全100首

武术的歌曲大全100首以下是100首与武术相关的歌曲,涵盖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1. 《功夫之王》周杰伦。

2. 《功夫瑜伽》韩庚。

3. 《功夫》陈奕迅。

4. 《武术》信乐团。

5. 《功夫熊猫》主题曲周杰伦。

6. 《武侠》陈奕迅。

7. 《战歌》林俊杰。

8. 《武林外传》主题曲信乐团。

10. 《武侠情歌》陈奕迅。

11. 《武士之歌》王力宏。

12. 《武器》林俊杰。

13. 《功夫》林忆莲。

14. 《武侠情缘》张学友。

15. 《武侠世界》信乐团。

16. 《功夫熊猫3》主题曲陈奕迅。

17. 《功夫之王》林俊杰。

18. 《武侠情缘》信乐团。

19. 《武器》张学友。

21. 《武林外传》主题曲林忆莲。

22. 《功夫》王力宏。

23. 《武侠情歌》林俊杰。

24. 《武士之歌》张学友。

25. 《武术之王》陈奕迅。

26. 《功夫熊猫2》主题曲林忆莲。

27. 《武侠世界》张学友。

28. 《功夫之王》王力宏。

29. 《武侠情缘》林俊杰。

30. 《武器》信乐团。

32. 《武林外传》主题曲张学友。

33. 《功夫》陈奕迅。

34. 《武侠情歌》信乐团。

35. 《武士之歌》林俊杰。

36. 《武术之王》张学友。

37. 《功夫熊猫2》主题曲王力宏。

38. 《武侠世界》林忆莲。

39. 《功夫之王》陈奕迅。

40. 《武侠情缘》张学友。

41. 《武器》林俊杰。

43. 《武林外传》主题曲林忆莲。

44. 《功夫》张学友。

45. 《武侠情歌》林俊杰。

46. 《武士之歌》陈奕迅。

47. 《武术之王》林忆莲。

48. 《功夫熊猫3》主题曲张学友。

49. 《武侠世界》陈奕迅。

50. 《功夫之王》林俊杰。

51. 《武侠情缘》林忆莲。

52. 《武器》张学友。

54. 《武林外传》主题曲信乐团。

55. 《功夫》林俊杰。

56. 《武侠情歌》张学友。

57. 《武士之歌》林忆莲。

58. 《武术之王》信乐团。

59. 《功夫熊猫2》主题曲陈奕迅。

60. 《武侠世界》张学友。

周星驰电影《功夫》的视听语言解析

周星驰电影《功夫》的视听语言解析

电影《功夫》是香港著名导演周星驰执导拍摄的一部经典喜剧片。

影片讲述了不学无术的混混阿星一心想加入第一大黑帮斧头帮,在斧头帮急欲铲平唯一未收入势力范围的地头中邂逅了一群生活在猪笼寨的隐士侠客,阿星在历经正邪对抗之后最终成长为一代武术家的故事。

导演运用一系列夸张搞怪的镜头营造出别样的武侠世界,诠释了正邪不两立的侠义精神和功夫情结。

一、视听元素的应用(一)带关系拍摄镜头分析《功夫》中有多个带关系拍摄镜头,尤其是长镜头的使用,意在拉出人物关系、交待环境背景。

这种镜头的使用在考验导演拍摄功底的同时也突出了周星驰的场面调度能力。

下文就电影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进行分析。

一是长镜头的使用拉出人物关系。

开场镜头定位在局长脸上,再拉出来带出警察局环境和人物位置的关系。

镜头一直上移落到牌匾上,接着人入画切背拍,简短的55秒干净利落。

第二个经典长镜头是在三位隐姓埋名的高手离开时,一段时长38秒的镜头展示猪笼城寨市井生活的长镜头调度。

从跟拍包租婆沿走廊下楼和剧中角色酱爆走五五位,接着包租婆演员走位,一个人面对众人显示她的强势,镜头继续推,改变景别,引出三个高手;横移过来前置酱爆,和包租婆构成纵深。

这一个长镜头从高到低然后跟随人物走横移,一气呵成,给观众带来连贯顺畅的观影体验。

二是带关系拍摄。

在鳄鱼帮大佬欺负完警探后,镜头随着大佬前推,预示着前方肯定有某种事物出现。

特写下移,镜头十分灵活,全运动镜头一推一拉形容斧头帮人多势众,镜头移过来带上侧面群演。

这些镜头的运用不仅轻松地交代了环境背景布局,拉出人物位置关系,还构造出纵深关系,如琛哥拿斧头过来形成纵深三层景深:琛哥、鳄鱼帮大佬和斧头帮喽啰,画面瞬间有了层次纵深感。

同样,在包租公出场镜头中,前置包租公喝酒画面,后置阿鬼揉面背景也形成了纵深格局。

(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蒙太奇借由建筑学术语的构成装配引用到电影中,《功夫》多次使用平行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以及心理蒙太奇手法,通过不同镜头的剪辑和组接拓展了电影的时空自由度,带给观众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时空感。

周星驰电影《功夫》经典配乐

周星驰电影《功夫》经典配乐

周星驰电影《功夫》经典配乐《功夫》的配乐,主要有四个部分。

有民乐、经典西洋音乐、老上海音乐,还有一部分是原创及改编音乐。

下面一个个说一下:一、民乐说起功夫的音乐,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民乐。

在《功夫》中,主要出现了《十面埋伏》、《东海渔歌》、《筝锋》、《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闯将令》、《四川将军令》和《小刀会组曲》、七支民乐。

1、《十面埋伏》在电影的接近13分钟,周星驰终于出场了,他狠狠地踩扁足球,骂了一声“还踢球”之后,他竟然在《十面埋伏》的音乐下霸气出现十面埋伏,其实这音乐原本是创作给垓下的项羽的,在这怎么看怎么显得主角霸气。

谁料到这么霸气的一个人竟然是个懦弱的小混混,周星驰用反差的音乐,营造了一个奇特的氛围,周星驰运用音乐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2、《东海渔歌》而《东海渔歌》更是《功夫》中的一个亮点。

《东海渔歌》原乐曲有四个部分,分别为“黎明时的海洋”、“渔民出海捕鱼”、“战胜惊涛骇浪”和“丰收欢乐而归”。

《功夫》中主要用了《东海渔歌》的第二部分“渔民出海捕鱼”和第三部分“胜惊涛骇浪”。

《东海渔歌》第二部分“渔民出海捕鱼”:在包租公出场的时候,镜头对猪笼城寨的全貌以及市井风情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展示,此时用了《东海渔歌》的第二部分“渔民出海捕鱼”,音乐配合了猪笼城寨的安静祥和以及市井气息,展示了一个市井中的世外桃源。

《东海渔歌》第三部分“胜惊涛骇浪”:出现在最后阿星大战斧头帮之时,雄壮激昂的音乐配上阿星举手投足的宗师的风范,非常振奋人心。

(哦尼玛这简直是最帅的人类啦!帅哭了呜呜~~~~)3、《筝锋》《筝锋》出现在琴魔大战猪笼城寨三大高手之处,而《争锋》中凌厉的杀气更是和情节功夫完美结合。

不得不说,周星驰实在太爱民乐了,能把民乐和功夫进行如此天马行空又完美的结合,连杀人都如此艺术和浪漫。

4、《小刀会组曲》《小刀会组曲》可以称得上是华语电影的经典配乐了。

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以及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功夫》、《西游降魔篇》等电影中,《小刀会组曲》都是点睛之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侠功夫电影中的武打音效.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

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

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武侠功夫电影中的武打音效
做为一个铁杆的武侠电影迷,不仅关注武侠片中的侠义精神、功夫技巧的展示,也醉心于那钪镪有力,热闹非常的武打音效。

这种音效,现在在大荧幕上已近销声匿迹了,以现在的审美,尤其是未经历过传统武侠功夫片年代的年轻观众来说,也许会很夸张,甚至很虚假,因为一拳一脚打击在人身上是“嘭嘭”作响,像用“洗衣棒打在木桶上一样”。

可是,如果没有这些武打声效对动作的渲染,武打场面要乏味、空洞很多。

也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武打音效,使港台武侠功夫电影令人耳目一新,风靡全世界。

 
 
70、80年代港台武侠功夫片的武打音效真是很悦耳,也很有特色。

刀、枪、剑、棍、拳、掌、踢、飞都有特定的音效。

 
剑,是中国的传统兵器,也是最有灵气和儒雅之器的武器,薄薄的剑身在空气中挥舞,发出尖锐而不刺耳的声音,能反映出剑的材质优劣,甚至是锋利的程度。

武侠片中的大侠,尤其是剑中的高手,用的一定是好剑,比不上干将莫邪,也不逊轩辕倚天,古龙甚至用剑赋予了剑客的灵魂。

可见剑的音效,关乎重大。

剑的音效配得最好的,我觉得是类似《唐伯虎点秋香》里夺命书生的那把剑的音效(这部电影好找,就以此为例,以下皆同),这个音效在很多港台武侠片中都有。

另外,在徐克的新派武侠片时代,剑的音效又有了提高,除了剑划过空气的声音外,还加进了金属与空气产生的共鸣声,在《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中去感受吧。

 
刀,在造型上显得粗旷,甚至充满着野性,刀身比剑要厚重很多,在空气中挥舞,声音也要浑厚很多。

根据刀片的厚薄,有柳叶刀(薄)、砍刀(厚)等不同的刀型。

当刀与剑在荧幕上相会,若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只是单纯的“呼呼”作响,其势必将大打折扣。

聪明的港台电影人,当然不会忽略这一点,所以,关于刀的音效,最好听莫过于《神州第一刀》的那把刀的效果了;而薄刀的音效最难忘的是《海市蜃楼》里,于荣光与女匪决斗的刀声;徐克的《刀》里,是一柄断刀,其挥舞的声效,浑厚凝重,把残缺的魅力表现于耳;李连杰的《霍元甲》中,与秦爷的两刀对战,其音效也堪称经典与震憾。

 
棍,是少林电影中的主要兵器,木质圆身,长八尺至八尺五寸,通体一般粗细,挥舞起来“呼呼”声响,带动着空气在四周流动,气势万钧。

电影中棍的音效表现,一直都很不错,细心的影迷会发现,棍直接扫在身上,与顶、砍在身上的音效都不相同,这应该是港台电影人很具匠心的创意,想领略一下,可到《少林寺》等任何一部少林功夫片中去领会;在《功夫皇帝方世玉》中,李连杰与赵文卓的长短棍对战的音效,也非常有威慑力;此外,将短棍用链条连接,做出的二节棍、三节棍的音效也不同,前者可在李小龙电影中感受,后者可看看《少林36房》。

 
枪,是在棍的基础上加上了金属刺头,使其在棍的作用中,增加了刺杀的功能。

也因为多了个金属刺头,枪在舞动时的声音与棍一定会不同。

电影中要表现出枪法如神的境界,在声效上做文章最好了。

最让我难忘的枪的音效是《义侠萧石》中的那把枪,棍声与金属划破空气发出的声响,让人感觉到枪的威慑力与震憾。

这个音效也很适合用于戬、狼牙棒、关刀等长
兵器中,在电影《忍术》《南北少林》都能听到这些完美的声音。

 
拳脚方面的音效,拳与掌的音效也区分的很清楚,前者浑厚有力,后者清脆亮耳;猴拳、虎拳、鹤形、蛇拳也都不同的音效表现;此外,踢出去的声响与踹出去的音效都不尽相同。

还有凌绸、长鞭的漫天飞舞(绝代双骄),无影脚连续飞踢发出的声响(狮王争霸),以及小小一根锈花针划破空气的震鸣声(东方不败),还有那些被刀、剑砍到或刺伤的音效,让港台功夫电影热闹非常,动感十足。

无法尽述,还是在电影中去慢慢感受吧。

80年代的国产武打电影,在这方面的表现,真可谓龌鹾,可以说,有多少部国产武打片,就有多少种武打音效,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吵杂不堪。

有的甚至是录下港台功夫电影中的音效,再嫁接上的,造成视觉与听觉不一致,看得难受。

印象中只有《武当》、《黑匣子喋血记》和《神丐》,用了现场拾音的技术,辅助用了拳击手套与手的撞击声做为渲染,现在看起来都不觉虚假,很用心。

西安电影制片厂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在武打音效方面,在当时国产电影中走在前列,《神鞭》《大刀王五》《孤独的谋杀者》里的,都有很精彩的武打声音。

《卧虎藏龙》,李安为了追求一种宁静、惬逸的武侠境界,首次将传统的那些武打音效娉弃了,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后,张艺谋的《英雄》,周星驰的《功夫》,索性连对战时的吆喝声都省了,现在的武侠功夫片都在沉默中战斗,在安静中倒下。

 
现在关于武打的声效,似乎到了全球统一的境界了,都是用好莱坞的动作音效风格(有杜比声),比起传统港台武侠功夫片的武打音效(双声道立体声),似乎更真实,这也许也叫与时俱进吧。

但从小看着港台功夫片长的我,看着荧幕上的功夫对战,听着这样的音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比如《功夫之王》,总觉得少了些趣味,热闹不足。

设想一下,当年的《东方不败》,如果没那么多音效的衬托,而是用现在的武打音效,能呈现那么异彩纷呈的武侠境界么? 
现在唯一传承了传统港台武侠功夫片的武打音效的,只有香港TVB的剧集了。

这也许还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与习惯,写在此,做为一个留恋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