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

合集下载

武侠电影-2武侠电影的历史(下)

武侠电影-2武侠电影的历史(下)
• 孤岛时期的上海电影业,偶尔有武侠影片 出现,但始终没有成为气候,也没有涌现 出什么代表作。
过渡发展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少上海影人南下避难 至香港,中国武侠片开山始祖群,香港注 入新的活力,影响甚巨。期间生产近40部 粤语武侠片电影,以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 化为表现核心。
• 台湾当时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 语言上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也没有出现武 侠电影。
5
4
3
2
1
武侠电影
电影艺术鉴赏 • 第二季 主讲:张晓青
电影与武侠电影的历史
& 电影艺术的形成
武侠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 武侠影片盛行一时,成为中国电影中的一 个典型类型片,逐步成为若干个类型的总 合,包括神怪、刀剑与功夫三大类,绝非 限于穿着古装的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的第一个辉煌时代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黄飞鸿》电影系列是由香港创造的,始拍于 1949年。创始人是导演胡鹏,第一部黄飞鸿电影 《黄飞鸿传》(又名《黄飞鸿鞭风灭烛》),扮 演黄飞鸿的是粤剧名伶关德兴。
• 这一系列影片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中国影坛贡献 了一个代表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观的英雄人物—— 黄飞鸿。
• 当时的《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武侠场面设计, 一改过去的夸大做作,将表演与搏击分开,成为 当时一种创新手法。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 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日渐风行,为武 侠电影再注入新血。
• 1958~1959年,峨嵋公司改编的《射雕英 雄传》、《碧血剑》、《白发魔女传》开 启了新派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代。
视频
武侠电影的第二个辉煌时代
• 后十年,台湾武侠片逐渐兴起,与香港武侠影业 相互交流。

2中国电影发展脉络

2中国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脉络1、艰难跋涉的现代中国电影(1905—1949)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前为现代中国电影,后为当代中国电影。

现代中国电影是在极其困难的境遇下发展起来的。

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简陋的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必定是步履艰难。

(1)、中国电影初创起步阶段(1905—1931)电影传入中国最初是1896年8月11日,这天在上海徐园的“又一标”茶楼首次放映,当时还被称为“西洋影戏”。

我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纪录片《定军山》。

1913年,由郑正秋编导的影片《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

它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不幸婚姻,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具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

20年代,中国电影畸形发展。

表现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影片公司纷纷出现。

全国十多个沿海城市,大小电影公司达175家,上海占141家。

真正像样的只有3家,即明星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三足鼎立。

表现二:大批粗制滥造的影片纷纷出笼。

本时期生产影片1000多部,占我国解放前的半数。

但内容都大体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集中反映,神怪武侠和诲淫诲盗的东西大量充斥影坛,如《黑衣女侠》、《荒村怪侠》、《火烧七星楼》等。

这一阶段,有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进步的戏剧家进入影坛,拍摄出一些具有进步社会意义的影片。

如欧阳予倩的《天涯歌女》、洪深的《爱情与黄金》、田汉摄制的《到民间去》。

电影拓荒者郑正秋编导的《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最后的良心》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批判了寡妇守节等封建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进步电影的曲折发展阶段(1932—1937)1931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了《最近行动纲领》。

1932年初,上海地下党成立了电影小组,夏衍任组长,后又成立“中国电影文化协会”。

1932年拍出的进步影片有《十九路军抗日战史》(纪录片)、《共赴国难》、《战地历险记》(抗日故事片)、《火山情血》、《自由之花》(社会生活故事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已从脱离现实向反映现实转折。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

中国武侠电影断、续间的发展流何双百【摘要】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负盛名的类型片种,武侠片几乎拥有和中国电影一般长的年龄,它在中国丈化中和文学作品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武侠电影从京剧、武术、文学中直接汲取了内在品格,从西方动作电影和喜剧电影中汲取了某些表演形式.在经历了一个孕育、变化的历史过程之后武侠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在几代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武侠电影几乎成为华语电影中独一无二的一个品牌.【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2页(P17,20)【关键词】武侠;类型电影;流变【作者】何双百【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中国武术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武侠电影,在经历了一个孕育、变化的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样式和特定的观众心理市场,而无论从“基于复现的人物、主题、布景、情节和图象来界定”[1]或是从“三要素”[2]的定义来考查,都应该被视为初具类型表征的存在。

武侠片“类型程式”[3]的获取,主要采用的是从传统(民间和民俗化了的)历史传奇故事(戏文、评弹、评书、古典话本小说)中挪借化用的途径。

这些历史传奇历经承传所沉淀下来的核心程式。

[4]具有超常的稳定性,它“既作为美学约束,也作为含义的源泉而运作”[5]是重复生产炮制而无接受顾忌的基础性模本。

在此基础之上,武侠片创作又突出特别适合电影视觉表现的那些“微观细部”(诸如香艳逸事、趣味打闹、功、名、利、禄),由此达成了武侠片商业类型化的“装配”。

中国武侠电影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车中盗》为始,武侠电影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所发展出的“武——舞”(武木套路化、表演化、循门派变化等)展示系统和一整套隐喻性的“对映\隔离”标志系统使武侠片表现的武林、门派、功夫、奇情……既完整地对映着社会、党派集团、行业营生、人世恋情……同时又可自主游离,甚至可以向志怪、志异(奇观化、神话化)的向度拓展。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最新-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 精品

最新-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 精品

论述武侠电影发展特性一、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简介从2000年的《卧虎藏龙》到2011年末的《龙门飞甲》,是中国武侠电影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创了一种新的面貌、气象与格局。

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电影市场愈发火热起来。

从2002年之前的不足十亿,到2010年的突破百亿,中国电影用八年时间完成了超过10倍的增长,基本每年保持30的增速,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预言,在将来的七到十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50亿到400亿[1]。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中,武侠电影占据了一个很显著的位置,每年上映的华语大片,大部分是武侠电影,还有一些中小成本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宠,作为类型片,它有明显的模式和规则。

陈墨在《武侠电影漫谈》中谈到,武侠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一是武,二是侠,三是传奇。

这三个元素,就是武侠电影的规则与模式,观众已经完全熟悉此三元素,但观影的期待心理,又促使他们不停地寻找这三个元素。

陈墨说,武打、侠义、传奇使华人观众如痴如醉,心旷神怡,也就是观众的期待心理得到了落实及武侠电影本身的刺激与精彩[2]。

新世纪以来,由于市场浪潮的刺激,许多导演投入到武侠片的拍摄之中,再加上政策的宽松,许多港台导演北上,与大陆的资金人力汇聚,更是增加了武侠片的拍摄力量。

大陆如张艺谋的武侠三部曲,冯小刚的《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港台的如徐克的《七剑》、《狄仁杰》、《龙门飞甲》,陈可辛的《投名状》、《武侠》,张之亮的《墨攻》,于仁泰的《霍元甲》,李仁港的《见龙卸甲》、《锦衣卫》、《鸿门宴》,袁和平的《苏乞儿》,叶伟信的《叶问》系列,陈德森的《十月围城》等等,这些都是武侠电影票房中的佼佼者。

二、探析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的新特征新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出现了大量的作品,笔者一直是武侠电影的忠实观众,在此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试析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的一些新的特征。

一风格多样化新世纪之后的武侠电影,受李安《卧虎藏龙》成功的影响,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动辄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溯源与艺术嬗变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溯源与艺术嬗变

632020第19期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为形,以“侠”为魂,是形魂一体的银幕审美升华。

自1905年《定军山》中京剧艺术家谭鑫培饰演黄忠的武打动作起,就已经为中国电影的武侠探索开辟了道路,发展至今经历了早期尚武、侠义升华、市场推动、视觉奇观、复归超越5个阶段。

在这一百余年的探索中,武侠电影在审美上逐步形成了以阳刚之美为底色,兼具悲剧英雄般的沉郁和江湖游侠般的飘逸等中国古典意蕴之美,而这一切还要从“侠”之文化源泉谈起。

一、溯源:银幕侠客的文化由来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少林寺》(张鑫炎,1982)引得万人空巷,彪炳银幕史册。

《少林寺》表现了反抗暴政的民间抗争与义薄云天的正义保卫,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侠义”精神的共鸣。

这是“侠”文化在影像时代的精神投射与社会反响。

这种投射与反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之源。

墨子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其对“义”的强调适应了社会底层锄强扶弱的需求,这些来自民间底层的追随者被称为“墨侠”。

到了秦汉,原先的“墨侠”转为江湖游侠,依然秉持着“义”的旨归,以江湖方式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因此受到民间底层的崇尚。

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七个汉代游侠的事迹,也凸显了其义薄云天、锄强扶弱的本质特色。

这些“侠”的精神旨趣都流淌于今天的银幕世界。

譬如,在电影《英雄》(张艺谋,2002)中,四个段落围绕“刺秦”展开,并由“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至“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三个层次精神升华,以“剑”为喻,将“武”与“侠”的关系层层剥茧,最后将心中“大义”推向极致,即对天下的义。

这也是影片情节由精心策划刺秦而最终放弃刺秦的缘由所在。

由秦汉至盛唐,经历了若干次改朝换代和群雄逐鹿的乱世,但是“侠”文化经久不衰,“从司马迁到班固,从曹植到李白,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文人墨客无不向往快意恩仇的公平正义,无不崇尚书剑飘零、行侠仗义的豪放潇洒。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中国功夫电影史

中国功夫电影史

中国功夫电影史第一章,武侠电影的第一次浪潮作为中国动作电影的最初形式,武侠电影在中国影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侠电影之所以能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就能兴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千百年来侠义小说的风行,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每一次武侠电影的浪潮,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都有很大关系,如20世纪30年代的平江不肖生、王度庐、还主楼主,60年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他们的作品都直接带动了当时武侠电影的兴起。

在《火烧红莲寺》之前,有资料记载的武侠电影已经有很多了(胶片早已失传),不过这些电影大多改编自《水浒传》、《七侠五义》这类古典章回体小说,故事内容也都是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直到上海的明星公司在1928年出品了《火烧红莲寺》之后,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才被正式开启。

《火烧红莲寺》被明星公司一拍就是18集,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也是足够骇人的。

这部掺杂着神话鬼怪,天人交战的魔幻电影,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由于电影在那时还属于新兴事物,观众对于电影的幕后技术知之甚少,所以很多观众都认为世间真的有神怪魔法存在,武术家们也的确可以御剑飞仙。

国民党政府在30年代初查禁了“红莲寺”系列电影,武侠功夫电影的浪潮逐渐转移到了香港。

抗战结束以后,香港的电影工业逐渐复苏,大量的电影工作者都从内地南来,这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最初的繁荣期。

香港电影在4、50年代出现的功夫热潮,多少也可以说是内地功夫电影热潮的一种延续,当时最火爆的系列电影就要属《黄飞鸿》是头一号了,永远都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石坚出演和黄飞鸿作对的恶霸,曹达华饰演梁宽,这么几位恒久不变的主要演员,成就了香港观众心目中恒久不变的经典人物。

关德兴版的《黄飞鸿》电影在当时可是招财法宝,那时电影公司的老板只要是缺少资金了,就会开拍《黄飞鸿》电影,因为它肯定会大卖特卖。

关德兴前后一共出演了在77部电影中扮演了黄飞鸿这一人物,他几乎成为了黄飞鸿的同义词,香港影迷对他的喜爱至今未曾消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侠女》:人不应冒犯自然,人与自然、人 与人皆要和解 《卧虎藏龙》:竹林、山水、人融为一体, 相容相生 《十面埋伏》:竹林是打斗的战场,竹子是 武器、标靶
细节关照
《侠女》
总体上不伤竹,坏人砍竹片断
《卧虎藏龙》
《十面埋伏》
三部影片的自然美背后的生态观
《侠女》:佛家美学,禅 《卧虎藏龙》:道家美学,道 《十面埋伏》:打杀美学,暴
• 缘起
• 美国电影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主演的展示各种打斗技巧的动作 片如《佐罗的标志》(1920),《罗宾汉》 (1922),《巴格达窃贼》(1924,旧译《月宫宝 盒》),《黑海盗》(1926),《三个火枪手》 (1926,旧译《三剑客》)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导演 胡金铨 制片人 杨世庆 原著作者 蒲松龄 编剧 胡金铨 主演 徐枫、石隽、白鹰、乔宏 作曲 吴大江 摄影 华慧英 剪辑 胡金铨 发行 国际 首映日期 1971年11月18日 片长 187分
拍摄了三年的鸿篇巨制于1972 年公映 1975年获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 “最高技术委员会大奖”,胡金 铨也成为第一个在欧洲三大电影 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人。
• 缘起
• 稗史/古装影片竞摄风潮 • 包天笑执笔将他与友人们关于历史影片的 讨论撰写出来,从1925年11月到1926年2月 分三次连载于《明星特刊》 •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女侠李飞飞》 • 《梁祝痛史》(1926)更揭开了古装片竞 争浪潮的序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改编自向恺然(平江不肖生)的畅销武侠 小说《江湖奇侠传》,从1928年5月到1931 年6月,“明星”公司一共拍了18集,之后 还有多种“新版”,为我国早期电影中最 长的系列影片。 •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 大戏院首映,一时间全城轰动,万人空巷.接着, 南京,天津,北平,广州等城市争先恐后地上映 该片,赢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也很快突破了国 产电影的卖座纪录。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第一集讲述红莲寺僧人作恶多端,被陆小 青等众侠客所破的故事。 • 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 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 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 剑仙各自施展绝技。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十五年的准备: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 在1956年进入邵氏影业公司之前,胡金铨辗转于龙 马,长城,永华,轩辕,亚东,亚洲,新天,东方,清华,电懋, 海燕,四维等多家影业公司,先后得到费穆,万籁鸣 兄弟,朱石麟,李萍倩,陶秦, 李翰祥,卜万苍,罗维,岳 枫等著名导演的影响 • 广泛地接触各种电影技巧; 涉猎顾仲彝,张骏祥和 黄佐临等戏剧,电影家的理论书籍,通过俄译英的 文本一遍一遍地阅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等电影大师的著作. • 1951年到1964年间,是胡金铨作为一个刻苦,勤奋而 又颇具才情的电影青年,全面掌握电影技艺,深入感 受电影文化并酝酿自身突破的重要时期.
该片是由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共 同制作,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代表台湾)、最佳电影配乐(谭盾)、 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叶 锦添),同时也因此片引发了一股中国武 侠的风潮。
《十面埋伏》 导演: 张艺谋 演员:刘德华 金城武 章子怡 故事: 张艺谋 李冯 王斌 编剧: 李冯 张艺谋 王斌 摄影/像: 赵小丁 美术(设计): 霍廷霄 音乐: 梅林茂 剪辑: 程珑 录音: 陶经 造型设计: 和田惠美 服装(设计): 和田惠美 动作指导: 程小东 制片人: 张伟平 江志强 出品时间: 2004年 出品公司: 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精英娱乐有限公司
与佛教结缘,踏入电影圈
• 1949年底,19岁的胡金铨只身离京,移居香港. 先是考入嘉华印刷厂任会计助理兼校对,由 于校对的是佛经,遂对研究佛教产生兴趣. • 1951年,21岁的胡金铨跨进了电影的门槛. 由蒋光超介绍,胡金铨进入费穆主持的龙马 电影公司画广告,随后转入长城电影公司美 工科,在万籁鸣兄弟领导下从事电影美工。
中文名: 新少林寺 制片地区: 内地/香港 导演: 陈木胜 编剧: 袁锦麟 制片人: 傅华阳 主演: 刘德华、谢霆锋、 成龙、范冰冰、吴京、白 冰、余少群
《侠女》
顾省斋 杨慧贞
鲁将军
石将军
慧元大师
东厂锦衣卫
《卧虎藏龙》
李慕白 俞秀莲
玉娇龙
碧眼狐狸
罗小虎
《十面埋伏》
飞刀门小妹 金捕头 刘捕头
面对武侠电影传统:致敬,挑战?
李安:模仿中有创新 俯冲:竹的韧性与人的性情 张艺谋:景观气势、人多势重 砍几根到砍一堆 一群人追捕 全班人俯冲 厚重的绿色
中华传统中忏悔意识的缺失与承传
• 《侠女》 佛家 外部 • 《少林寺》 为父报仇 • 《新少林寺》 少林寺 外部点化忏悔 复仇 佛 内部自我忏悔
《新少林寺》
侯杰
曹蛮
影片片段鉴赏 三场竹林大战 两段影片结尾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及人文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三部竹林对决的整体美学意蕴的走势
《侠女》:化解
主动攻入竹林
在竹林中化解争斗
《卧虎藏龙》:意境
居室之竹作为伏笔
竹梢点到为止
《十面埋伏》:厮杀
打斗厮杀
“意犹未尽”
三部影片的自然与人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 武打片热潮
• 80年代初的中国内地,从1983年《神秘的大 佛》开始,《武当》、《武林志》、《神鞭》 等影片随后,到《少林寺》成就了这次高潮 的最高峰。 •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南北少林》、 《木棉袈裟》 • 1985年,向来是武侠电影出口大宗的邵氏公 司,有鉴于武侠片的一蹶不振,在拍完《老 鹰的剑》后,即宣布停产。
• 由《火烧红莲寺》热潮带起的在武侠电影中加入 神怪元素的类型电影,剧情除少数脱胎于古典小 说、戏曲以及民间传说外,大多是影片编导自己 创作的,除《火烧红莲寺》外,“友联”公司的 《荒江女侠》、“月明”公司的《关东大侠》、 “天一”公司的《乾隆游江南》等片也是其中最 受欢迎的作品。 • 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共上映了227部武侠神怪片, 1931年,当时政府在舆论压力下下令禁映怪力乱 神的电影,这一波武侠神怪片热潮遂渐趋式微。
《卧虎藏龙》,是中国上海1920年代武侠 小说作家王度庐先生的“铁鹤五部”中的 第四部,描写清朝四代侠侣之间的恩怨情 仇。 导演 李安 制片人 徐立功、江志强、李安 原著作者 王度庐 编剧 王蕙玲、James Schamus、蔡国荣 主演 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 作曲 谭盾 摄影 鲍德熹 首映日期 2000年5月16日 片长 119 min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 • • 中国电影与通俗小说的结缘 好莱坞动作片在华的热映 中国传统民间历史资源的运用 中国古代述异志怪的文学传统
• 国民政府的禁绝 • 九一八、一二八、联华公司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 及其国际影响力
胡金铨(1931-1997)
• 出生于北平,祖父曾任清朝御史,父亲胡源深 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当技师,后经营面 粉厂;母亲擅长工笔国画. • 的胡金铨习古文,爱绘画,迷国剧中之武戏. • 对文史书籍,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均有浓厚 的兴趣, • 经常出入戏院,品摩京戏以及河南戏,陕西梆 子,昆曲等各类地方剧种.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的《笑傲江 湖》、1991年的《黄飞鸿》大卖座后,武 侠片出现一线生机。1992年《笑傲江湖2东 方不败》更创下3400万的票房,港台竞相 拍摄武侠片。 • 《新龙门客栈》、《青蛇》、《倩女幽魂》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 新世纪
2000《卧虎藏龙》 2002《英雄》 2004《十面埋伏》 2005《无极》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6《夜宴》 《叶问》系列 《剑雨》《狄仁杰》《新少林寺》
• 民族精神 • 民族主义-消费仇恨 《叶问》 • 忏悔意识-自省自思 《新少林寺》
第二讲
中国武侠电影的五次浪潮/热潮
--兼谈中国电影传统与人文精神的承传与挑战
参考教材
•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二、胡金铨“文人武侠”高潮及其国际影响力 三、《少林寺》与中国大陆的武打片热潮 四、徐克与香港新武侠电影 五、《卧虎藏龙》与武侠电影的新世纪 六、从四部武侠电影中的同类片断和相似题旨 辨析电影作品中的生态美学 考察电影传统的承传与挑战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 缘起
• 1922年8月和1923年6月,以发表武侠,侦探小 说为主的两本通俗读物《红杂志》和《侦 探世界》相继创刊,并几乎同时开始连载平 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的武侠小说代表作 《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
一、《火烧红莲寺》与武侠/神怪片的浪潮
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诗意情怀
• 跟同时期台湾和香港导演如张彻(67年的《独臂 刀》), 楚原和罗维等创作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 侠电影独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悲天悯人的 诗意情怀。 • 跟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武侠片相比,胡金铨武侠电影已 经基本摆脱了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火烧红莲寺》 式的行侠仗义、铲除恶霸、神怪炫奇。 • 从1949年底开始至1979年间,仅香港一地,各家电影公 司便拍摄过各种国,粤语武侠,功夫片近1000部 • 50年代大量出品的粤语武侠电影 “黄飞鸿”片集, 到 70年代初期李小龙功夫片的崛起,再到70年代末成龙 的谐趣功夫片
近三十年,十二部武侠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