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一)——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合集下载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文物保存的温度要求一般为18℃-22℃,湿度要求为50%-60%。

以下是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的具体内容:1.温度要求:-温度要控制在18℃-22℃之间,不得超过这个范围。

高温会加速文物的老化和腐朽,低温则会导致文物产生冷凝水而受损。

-温度的变化不应过于剧烈,每小时不宜超过2℃。

-温度的均匀性也很重要,应尽量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2.湿度要求:-湿度要控制在50%-60%之间,不得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

高湿度会导致文物受潮、发霉,低湿度则会导致文物干燥、收缩。

-湿度的变化不应过于剧烈,每小时不宜超过5%。

-湿度的均匀性也很重要,应尽量避免局部湿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3.光照要求:-光照也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强的光照会导致文物颜色褪色、材质老化,因此应尽量避免直射阳光照射文物。

-应使用柔和、稳定的照明设备,避免使用过亮或闪烁的灯光。

4.通风要求:-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有效控制湿度和空气质量,提供新鲜空气,降低文物受到尘埃、污染的风险。

-应设立通风系统,保证空气的流通,并控制通风速度,避免产生过大的风力。

5.空气质量要求:-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控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确保文物不受污染。

-应保持存放或展览场所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灰尘和异物,减少文物受到污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的核心是控制温度在18℃-22℃、湿度在50%-60%的范围内,避免过于剧烈的变化,并保持温湿度的均匀性;避免过强的光照,保证通风良好,定期检测空气质量,确保环境无污染。

这些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减缓文物的老化速度,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价值。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1.06.02•【文号】文物博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06.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文物博发〔202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各计划单列市文物局,各直属单位,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现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等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见附件)发布,自2021年6月2日起施行。

相关标准文本可在我局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公开中的“行业标准”专栏中查询和下载。

特此通知。

附件: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国家文物局2021年6月2日附件17项文物保护行业标准清单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1 WW/T 0094—2020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紫外线2 WW/T 0095—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3 WW/T 0096—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净化调湿装置4 WW/T 0097—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可靠性鉴定方法5 WW/T 0098—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检查和例行试验导则6 WW/T 0099—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环境适应性试验方法7 WW/T 0100—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安全要求8 WW/T 0101—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性能评定方法9 WW/T 0102—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通用方法10 WW/T 0103—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基本要求11 WW/T 0104—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温湿度12 WW/T 0105—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光照度13 WW/T 0106—2020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监测终端二氧化碳14 WW/T 0107—2020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装备验收要求15 WW/T 0108—2020 馆藏文物展藏调湿储存柜技术要求16 WW/T 0109—2020 馆藏文物展藏多功能展柜技术要求17 WW/T 0110—2020 长城维修工程施工规程。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是文物的终极陈列场所,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直接关系到文物的保存和展示效果。

本文将从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温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博物馆展厅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

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文物腐烂、变质,过低的温度则会使文物变得脆弱。

博物馆展厅应配备恒温设备,确保展厅内的温度能够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

湿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

湿度过高会导致文物发霉、受潮,湿度过低则容易使文物干裂变形。

博物馆展厅的湿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博物馆展厅应安装空气调节设备,并定期对展厅内的湿度进行监测和调整。

光照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强的光照会使文物颜色褪色、光化学变化,因此博物馆展厅应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或选择不会对文物产生影响的人工光源。

还应定期更换展厅内的灯泡,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文物受损。

通风是保持展厅内空气新鲜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展厅应设置通风设备,保证展厅内的空气流通。

特别是对于装有有害气体的文物,如古代壁画、木质文物等,通风更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控制措施。

还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博物馆展厅应配备防火、防盗、防水等设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

还应定期对展厅内的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指标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

对于特殊材质的文物,还应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比如在展厅内设置恒温恒湿柜,采取气密包装等方式进行保护。

博物馆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是非常复杂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博物馆工作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只有加强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管理和调控,才能更好地保护好展厅内的珍贵文物,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欣赏到珍贵的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文物保存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温湿度环境则是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温湿度环境要求的确立是为了避免文物受到温湿度波动而引发的腐蚀、变形、开裂等损害。

根据文物种类的不同,对温湿度环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接下来将从5个方面详细介绍文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要求。

温度要求:不同类型的文物对温度要求的范围也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文物保存的温度要求在18℃左右。

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文物蜡质软化,胶粘剂变质,颜色褪色,纤维疲劳等损害;而温度过低则容易引起文物的冷凝和吸湿。

特殊类型的文物,如书籍、纸质文物和照片,则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16℃,以防止纤维变脆。

湿度要求:湿度是文物保存中最容易导致损害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文物保存的湿度要求在45%至55%之间。

湿度过低,会导致文物的干燥变质和开裂;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起纤维材料发霉、腐烂、酸蚀等问题。

而对于石质文物,湿度要求通常较低,一般在40%左右。

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要求:稳定的温湿度环境是文物保存的重要前提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会引起文物内部的应力和形变,从而导致文物受损。

因此,温湿度环境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尽量减少温湿度的波动。

一般来说,温湿度的波动范围应在3%以内。

光照要求:光照是文物保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直接阳光照射会导致文物颜色褪色、材料老化等问题。

因此,在文物保存的展示和陈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射日光照射到文物表面。

对于光敏型的文物,如染色照片、水彩画等,应采取降低光照强度的措施,以延长其寿命。

空气质量要求:空气质量是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室内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会加速文物的腐蚀和变质。

因此,在文物保存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保持空气质量的良好。

综上所述,文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温湿度的稳定性、光照和空气质量五个方面。

各种文物对温湿度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保存文物的过程中,应针对文物的材质特性和保存环境的实际情况,确保文物能够在适合的温湿度环境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保存。

文物温湿度登记制度

文物温湿度登记制度

文物温湿度登记制度原标题: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环境对温湿度的要求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

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

只有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博物馆库房温湿度国家标准的内容介绍:一、金属材质类型的文物(1)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金属钱币;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0-40%。

(2)锡器、铅器;规定标准:25℃,相对湿度0-40%。

(3)珐琅器、搪瓷器;规定标准:20℃,相对湿度40-50%。

二、硅酸盐材质类型的文物(1)陶器、陶俑、唐三彩、紫砂器、砖瓦,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2)瓷器;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3)玻璃器:相对温度20℃,湿度0-40%。

三、岩石材质的文物(1)石器、碑刻、石雕、画像石、岩画、玉器、宝石;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2)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3)彩绘泥塑、壁画;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40-50%。

四、纸质材质类型的文物(1)纸张、文献、经卷、书法、国画、书籍、拓片、邮票等;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50-60%。

五、织品类、油画等类型的文物(1)丝毛棉麻纺织品、织绣、服装、唐卡、油画;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50-60%。

六、竹木制品类的文物(1)漆器、木器、木雕、竹器、藤器、家具、版画;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50-60%。

七、动植物材料(1)象牙制品、甲骨制品、角制品、贝壳制品;规定标准:相对温度20℃,湿度50-60%。

(2)皮革、皮毛;规定标准:相对温度5℃,湿度50-60%。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

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文物保护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其中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文物的保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就文物保护中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温湿度控制1. 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文物的保存温度宜在摄氏18-22度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文物保护单位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室内温度,确保文物处于适宜的环境中。

2. 湿度控制除了温度外,湿度也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关键因素。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导致文物遭受损坏,例如发霉、褪色等。

因此,文物保护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室内湿度,确保文物处于稳定的湿度环境中,避免湿度突变对文物造成危害。

二、空气质量控制1. 空气流通空气质量对文物保存同样至关重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积累,避免对文物的腐蚀和污染。

定期开窗通风,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空气净化除了空气流通外,文物保护单位还应当考虑空气净化的问题。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文物所在地空气质量较差或者存在有害气体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确保文物不受污染。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控制是保护文物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做好了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的控制,才能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希望各文物保护单位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加强相关措施,共同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博物馆展厅是保存、展示文物的地方,保护展厅内文物的保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和灰尘等方面。

为了保护文物,博物馆需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

博物馆一般设置施封空调系统,保持展厅内的温度和湿度稳定。

温度的控制一般在18℃-24℃之间,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

定期检查并保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作,确保温湿度的稳定。

光照是文物保存的重要考虑因素。

过强的光照会导致文物颜色变化、褪色等问题,因此博物馆需要合理安排光照系统。

对于容易受光的文物,如纸质文物、织物类文物等,应尽量减少光照时间和强度,使用低热和低紫外线的灯具。

定期检查灯具,防止灯光过度照射文物。

空气质量和灰尘也是文物保存的因素。

博物馆应定期对展厅进行空气质量检测,并采取净化措施。

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控制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需要定期清洁展厅,防止灰尘对文物的危害。

对于易受灰尘污染的文物,还可以采用覆盖保护措施,如展柜、封闭式展台等。

博物馆还需制定文物保存规划和紧急预案。

规划中包括文物的保存原则、调控措施的实施流程、文物轮换和修复计划等。

而紧急预案是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保证文物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得到及时保护和救援。

博物馆展厅的文物保存环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合理的调控。

只有做好文物保存环境的保护,才能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展示。

博物馆还需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防止潜在的风险,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1.温度要求:文物保存温度一般要控制在18-24摄氏度之间,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和极端值的出现。

温度过高会导致文物内部的有机物质分解、颜色褪色和材料老化等问题,温度过低则容易导致文物的脆化和变形。

此外,温度的变化速度也应控制在每小时0.5摄氏度以内。

2.湿度要求:相对湿度(RH)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百分比。

对于文物保存来说,相对湿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要控制在45%-55%之间。

过高的相对湿度会导致文物的腐蚀、霉变和吸湿,过低的相对湿度则容易导致文物的干燥、开裂和变形。

相对湿度的变化速度应控制在每小时5%以内。

3.风向和通风:文物保存的环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通。

应避免受到污染源和异味的影响。

同时,在文物仓库中设置风向盘等装置,确保空气流动的方向一致,避免直接吹向文物。

4.光照控制:文物保存的环境需要避免过强的光照,特别是紫外线的照射。

光照会导致文物颜色的褪变和材料的老化、变色等问题。

因此,文物仓库应做好遮光和反射工作,保持适度的光线亮度。

5.防震防火:文物保存的环境需要保证安全,避免震动和火灾等事故带来的危害。

仓库应装有抗震设施,并进行定期的防火检查和安全演练。

6.防虫防蛀:文物保存环境中应进行防虫防蛀工作,避免昆虫、真菌等生物对文物造成的危害。

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防治措施,如常规的清洁消毒、密封保藏、定期检测等。

综上所述,文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要求十分严格,需要确保温度适宜、相对湿度稳定、通风良好、光照适度、防震防火、防虫防蛀等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

只有保持适宜的保存环境,才能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和保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检测技术规范(一) ——温湿度、可见光和紫外光及霉菌的检测
WW/T0016-2008
主讲:解玉林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上海博物馆)
图23 织文绣画展厅壁柜内照明检测图24 书画展厅画廊内照明检测
检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温湿度作为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对馆藏文
这组数据是在无空调系统的展柜内温湿度变化图。

由于此展柜为柜内的照明,在白天开馆时加热柜内空气,晚上关灯温度又逐渐降低。

在这里,陈列展柜中不恰当的
再看湿度的变化:它与温度变化同步形成封,温度升高,造成了柜内的湿度下降。

温湿度测量仪
北宋绞缬绢衣木桌柜照度检测
丝绸
1 2 3 4 9 5
花卉纹夹缬绢幡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金属中心柜照度检测
展柜照度调整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