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维尔白鲸

合集下载

白鲸记赫尔曼梅尔维尔的象征主义小说

白鲸记赫尔曼梅尔维尔的象征主义小说

白鲸记赫尔曼梅尔维尔的象征主义小说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是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通过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来探讨人类的存在与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梅尔维尔在小说中使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并探讨其对整个故事的意义。

首先,白鲸“莫比·迪克”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代表了海洋的无尽力量和神秘,更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界的对抗。

白鲸的庞大和强大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它对人类的威胁也是无法避免的。

在小说中,船长艾哈伊卜对白鲸的执着追捕也象征了人类对于掌控自然的欲望和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艾哈伊卜将追逐白鲸视为一种使命,他的疯狂和执着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无法逆转的命运的愤怒和无奈。

其次,船员伊希马尔的角色与各类象征主义有着紧密联系。

伊希马尔是一个天生的煽动者和悲观主义者,他对海洋和人性的深刻认知形成了小说中一股黑暗的悲情氛围。

他的一生都围绕着对“莫比·迪克”的追求和对白鲸力量的敬畏展开,同时也象征了人类渴望超越生活的局限和对未知的恐惧。

通过伊希马尔的形象,梅尔维尔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无力感。

第三,白鲸船上的船员们代表了不同的人性特征,从而向读者呈现出更多的象征意义。

例如,船员斯塔布克代表了理智和道德的声音,他试图劝阻艾哈伊卜追捕白鲸。

而船员佛利克则代表了欲望和野心,他密谋谋反,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梅尔维尔揭示了人性的各个方面以及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最后,对于整个故事的结局,也蕴含着深刻的象征主义意义。

白鲸最终将船员们吞噬,艾哈伊卜也丧命于此,这一结局象征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亵渎和无意识的后果。

在梅尔维尔的笔下,白鲸成为了一种审判的力量,惩罚那些试图超越自然和挑战命运的人类。

白鲸的力量也提醒着读者,人类应该谦逊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征服它。

综上所述,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以其丰富的象征主义手法成为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通过白鲸的象征、船员们的形象以及故事的结局,梅尔维尔探讨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与自然、命运的对抗。

《白鲸》读后感

《白鲸》读后感

《白鲸》读后感《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捕鲸业为背景,讲述了船长亚哈为了报复那只曾经咬断他腿的大白鲸莫比·迪克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

小说中融合了对人性、命运、复仇、宿命等多重主题的探讨,引人深思。

读完《白鲸》,我被小说中所展现的浩瀚壮阔的海洋世界所震撼。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神秘与危险,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船员们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追逐巨大的白鲸,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欲望。

而亚哈对白鲸的执着追逐更是表现了人类对复仇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挑战。

这种对自然和命运的反抗,使得小说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另外,《白鲸》还通过船员伊舍玛尔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和矛盾。

伊舍玛尔一方面对亚哈的疯狂追逐感到恐惧和不解,另一方面却又被吸引和感动。

他对白鲸的解读和对亚哈的思考,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人类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白鲸》中的白鲸莫比·迪克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

它既是亚哈心中的复仇对象,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

莫比·迪克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它的存在让人类感到渺小和无力。

亚哈对白鲸的执着和疯狂,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对自然的挑衅和对命运的无谓挣扎,使得人类最终只能陷入自己制造的深渊。

总的来说,《白鲸》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性探讨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对自然、命运、复仇等多重主题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小说的震撼力和张力,更深刻地思考了人类与自然、命运之间的关系。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书,让我对世界和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白鲸MobyDick作品分析

白鲸MobyDick作品分析

白鲸Moby Dick作品分析1.白鲸Moby Dick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一部文学经典。

小说以白鲸为主题,通过船长阿哈伊博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与人性的故事。

2. 内容概述白鲸Moby Dick讲述了船长阿哈伊博带领船员追逐那只曾经伤害过他的大白鲸的故事。

整个小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哈伊博对于白鲸的激情演讲,展示了他对复仇的执着;第二部分描述了船员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对于白鲸追逐的热情;第三部分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描写了阿哈伊博与白鲸的最后一次决战。

3. 主题分析3.1 复仇复仇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主题。

阿哈伊博为了复仇,舍弃了一切,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追逐白鲸。

他不顾船员们的安危,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复仇心理。

这种执着的复仇精神掩盖了阿哈伊博的人性,令他逐渐变得疯狂。

3.2 人性的黑暗面白鲸Moby Dick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内心独白,展示了人性的黑暗面。

船员们在追逐白鲸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贪婪、残忍、争斗的一面。

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只为了能够捕获白鲸而不顾一切。

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4. 文学风格4.1 叙事方式白鲸Moby Dick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既有第一人称叙事,也有第三人称叙事。

阿哈伊博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通过他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向读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通过第三人称叙事,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发展和其他角色的动态。

4.2 形象描写梅尔维尔善于运用形象描写,他通过详细的描绘和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特别是对于白鲸的描写,既有力量感,又有神秘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白鲸Moby Dick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复仇和人性的探讨,梅尔维尔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黑暗面。

同时,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细的形象描写,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文化冲突与人性探索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文化冲突与人性探索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文化冲突与人性探索
介绍
《白鲸记》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小说,出版于1851年。

这部小说以一个沉船海员伊斯马忒在太平洋上遭遇巨型白色座头鲸莫比·迪克为主线,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冲突和人性探索的壮丽叙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
来探讨并解析这个经典作品。

文化冲突
在《白鲸记》中,主要呈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第一种是船长艾哈布和他
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与传统捕鲸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抗。

艾哈布凭借坚持不懈
和自以为是的信念,无视团队成员以及其他船员对猎杀莫比·迪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提出的反对意见。

第二种冲突则发生在艾哈布船上各个乘员之间,这些乘员来自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

小说中描绘了来自不同国籍和宗教信
仰的人们如何在捕鲸过程中相互竞争、利用与矛盾等。

人性探索
《白鲸记》以其深度的人性探索而闻名。

主要人物伊斯马忒代表了理智和思考,艾哈布则象征着野心、疯狂甚至破灭。

小说通过众多角色的塑造描绘了人性的
复杂性,包括对权力的渴望、报复心理、融化在集体行动中等。

这种对于人类
内心追求更大意义和真相的永恒探索使得《白鲸记》以其深刻而有力地触动了读者。

结论
《白鲸记》是一部文化冲突与人性探索的经典之作。

它既展示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传统捕鲸生活方式之间的激烈对抗,又通过众多角色刻画了复杂而深沉的人性特征。

这部小说通过富有张力和情感冲击力的故事叙述给读者带来了一次深度思考和洞察人类本质的机会。

注意:该文档仅为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扩展。

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赏析

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赏析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引人入胜、富有深度的作品。

下面是对这部小说的赏析:
在《白鲸》中,白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宇宙的奥秘和力量的象征,成为人与宇宙间的不可逾越的冲突的象征。

这种象征主义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引发读者对生命、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亚哈对白鲸的执着追逐,梅尔维尔展现了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和冲击力。

亚哈投身于对白鲸的追逐,为了满足自己对力量和胜利的渴望,不顾船员的安全和船的毁灭。

这种对欲望的盲目追求使亚哈成为一个病态的人物,同样也揭示了人性中贪婪和自私的一面。

这种对人性的探讨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梅尔维尔在《白鲸》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寓言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环境氛围的渲染,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鲸》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美国捕鲸业,这个行业曾经是当时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捕鲸业逐渐走向衰落。

梅尔维尔通过《白鲸》这部作品,表达了对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担忧,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自私。

这种主题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白鲸》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探讨人性、具有独特叙事风格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入思考生命、宇宙和人类命运等哲学问题,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白鲸》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梅尔维尔 白鲸

梅尔维尔 白鲸

梅尔维尔白鲸
《白鲸》由梅尔维尔所著,1850年,梅尔维尔一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皮茨菲尔德定居下来,在这里他开始以其海上经历为依据来创作《白鲸》。

前后花费了17个月,最终于1851年夏完稿,并在同年出版。

《白鲸》这部小说日后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是“美国人想象力最充分的体现”。

但是在第一年竟然只卖出5本,这部史诗之作在当时非但没有引起轰动,反而惹来许多的非议,大多数批评都十分严厉。

有一位评论者甚至称梅尔维尔的这部代表作是“纯粹神经错乱撒癔症”。

也有不少读者抱怨,这部辉煌的巨著中,竟然没有一个女主人公,没有一段爱情描写。

经典往往超越时代,难以为当时的大众所接受,梅尔维尔也有自己内心的痛苦,他感觉当时的大作家霍桑可能是他唯一的支持者。

他写信给霍桑说:“我写了一本邪书,不过我觉得像羔羊一般洁白无瑕。

”“激动我的心灵,促使我写作的东西,我写不成了——因为它‘无利’可图。

可是要我改弦更张,不这么写,我办不到。

”。

《白鲸记》

《白鲸记》

白鲸记介绍《白鲸记》(Moby-Dick)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捕鲸业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艾哈布船长与那只臭名昭著的大白鲸之间的斗争。

概要《白鲸记》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它不仅描绘了捕鲸业的残酷和危险,还通过各种象征、隐喻和哲思,探索了人类存在与宿命、天性与文明、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形式展开,主人公艾哈布船长被描述为一个热衷于追逐那只巨大的白色怪物——大白鲸。

他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在无边际的海洋中寻找并迎战这只臭名昭著的敌人。

整个故事充满了冒险、紧张和战斗。

艾哈布船长以自己矫枉过正、执着到疯狂的方式追捕大白鲸,这导致了他自己和整支船队的毁灭。

主题人性与命运《白鲸记》通过艾哈布船长的追逐和战斗描绘了人类的欲望、野心和冷峭决心。

小说探讨了人们对命运的挑战以及深入探索内心黑暗面所带来的后果。

自然与文明捕鲸业是一个充满危险和残酷的行业,它展示了自然界中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海洋象征着不受限制的自然力量,而人类则代表着文明世界。

《白鲸记》触及了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平衡。

孤独与社会小说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动机,但最终他们都必须在社会中相互依赖、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

然而,在孤独与个体主义之间存在潜在的紧张关系。

影响与传承《白鲸记》在出版后并未受到广泛的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认为是一部文学杰作。

作品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层次的象征主义以及对人性和原始力量的思考使其成为一个经典。

许多后来的作家都受到《白鲸记》的影响,例如托马斯·曼、弗朗茨·卡夫卡和威廉·福克纳等。

它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解读和理解人类存在与命运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无尽的思考。

总结《白鲸记》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哲学思考和象征意味的小说。

通过艾哈布船长与大白鲸之间的斗争以及其他角色们各自追求与折磨之间的冲突,《白鲸记》探索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挑战。

白鲸小说读后感

白鲸小说读后感

白鲸小说读后感《白鲸》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作品,是一部带有哲理的海洋小说,在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中展开了一场关于正义、人性和命运的斗争。

读完这本小说,我对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微小和伟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主要讲述了船长艾哈布和一只白色的巨大鲸鱼——白鲸之间的血腥战争。

艾哈布是一个执着而疯狂的船长,他因为曾被一只白鲸袭击而生出对白鲸深深的仇恨。

他以白鲸为目标,带领船员们踏上了一场充满危险和死亡的追逐。

整个小说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让人不禁要问:艾哈布为何要如此执着地追杀白鲸?这只白鲸又代表着什么?通过阅读,《白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艾哈布将白鲸视为他旅程的终点,他对白鲸的仇恨几乎已经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

这使我不禁思考仇恨这种情感的力量和危害。

人们在经历了重大打击或伤害后,往往会产生对伤害源的仇恨,就像艾哈布一样。

然而,这种仇恨常常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破坏。

艾哈布的执着和疯狂最终导致了整个船员的死亡,也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这让我意识到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或事物,我们需要放下仇恨,学会原谅和释放,尽管这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白鲸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鲸被艾哈布视为敌人,是具有恶意和杀机的存在。

然而,从白鲸的描述和行为中,我看到了更多的是对自由和生存的追求。

白鲸拥有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它有权利保护自己免受人类的伤害。

然而,这种保护往往被误解为攻击和残忍。

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正义和什么是恶行。

我们是否总是能够准确判断和评判?对于白鲸来说,它只是在追求自由和生存,而人类却将它视为敌人。

这种课题让我反思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要对整个生态系统和宇宙保持敬意和平衡。

最后,小说中的海洋景象和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洋在小说中成为了一个浩瀚而神秘的存在。

它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和恐惧,也是人类力量的极限所在。

艾哈布和白鲸的对决发生在海洋之中,这种对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与自然、生与死的无尽征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尔维尔白鲸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白鲸》无疑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并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充分展示了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丰富学识,吸引了不同阶层的读者。

如今,它不仅受到很多文人学士的高度赞扬, 许多普通读者也将其视为珍宝。

但由于其在创作上大胆釆用了大量背离当时小说创作规则的、极富独创性的写作技巧,因而,一经出版便遭到了来自当时的读者和批评家们的猛烈攻击和强烈抵制,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魅力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认可。

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然而,对其叙事艺术却少有研究,而麦尔维尔在该小说中叙事技巧的运用乂很巧妙独特。

因此,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者和聚焦三方面分析《白鲸》的叙事特征。

传统的西方小说往往注重情节的发展。

与传统的西方小说不同,《白鲸》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插入了许多与故事悄节无关的内容。

关于《白鲸》的叙事结构,麦尔维尔在63章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树干长出枝丫,枝丫乂生出小枝。

同样的,小说的各章是从大有可谈的话题中生发出来的。

”本文作者就把这种结构形象的称为“树型结构”赫尔曼?梅尔维尔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世界文坛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

出版于1851年的《白鲸》是梅尔维尔的代表作。

尽管未引起其同代人的重视,该书今天已被列为美国最佳小说之一,也被公认为一部世界文学名著。

本文集中分析了该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

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白鲸》一书的内容梗概以及评论界对梅尔维尔和《口鲸》的有关评价。

笫二章从“骄傲”、“疯狂”以及“人情味”这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书中的主人公亚哈船长的性格特征。

笫三章评论了另一位主要人物以实玛利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指出他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乂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

第四章对以实玛利和亚哈船长作了对比性的研究,比较了两者不同的意象特征。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指出小说的人物塑造在揭示主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白鲸》是著名的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一生所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

绮丽的大海风光,惊险的情节描写,强烈的人物性格,深刻的哲理寓意,都使得这部著作成为一部近代史诗。

书中诸多非凡的象征以及耐人寻味的比喻,吸引着众多读者去研究,探索。

本文重点放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一亚哈船长和以实玛利的身上,对其进行了性格特征上的对比研究。

文章由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白鲸》的内容梗概,并将其问世以来评论界所作的有关评论作一简述。

梅尔维尔写作《口鲸》时所处的历史时期为十九世纪中期。

其时代特征为:首先,当时民族乐观情绪高涨。

只有少数儿个作家与这种乐观悄绪唱反调,梅尔维尔就是其中之一。

《白鲸》这部作品突出地刻画了生活中暗藏的恐惧、令人无法理解的悲剧和宿命论。

其次,这是一个扩张的时代。

“皮廓德”号的航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这种纵横四海的扩张精神。

再次,这是一个激进的个人主义时代。

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不仅是国家的独立,更是他们个人的独立,“个人主义”儿乎成了美国人特有的个性。

最后,这个时代高度看重人的勤奋。

“勤奋”,即刻苦工作,已成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笫二章的焦点是主人公亚哈船长的性格特征。

亚哈船长从本质上来说是个高贵而聪明的人,但其性格的平衡因对白鲸的盲LI仇恨而被打破,这种仇恨最终导致他自身的毁灭。

在其性格中有三个主导方面:“骄傲”、“疯狂”和“人情味,'亚哈船长的骄傲,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充满骄傲的智慧”,体现在诸多方面。

他刻薄地看待那些智力不如他的人,也总是看不起那些对事物有与他不同看法的人。

他不满足于仅仅比别人“看见”的多,更要把自己的主见强加于他所见的事物之上。

他试图通过杀死白鲸来证明人比物质现实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他的骄傲虽然来自于值得同情的强烈的伤痛感,但却是裹读神灵的。

他报仇的矛头不仅仅指向白鲸,更直接指向上帝。

亚哈船长追逐口鲸的疯狂是其性格特征中最显著的一面,他的这一疯狂举动最集中地体现在“后屮板”一章中。

他把水手们都集中在后屮板上,告诉他们此“哪怕是绕到好望角,绕到合恩角,绕到挪威西海岸行的LI的就在于追杀口鲸: 的大漩涡,绕到地狱,我也要追捕它!一直到把它追上、杀死为止!”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亚哈船长的疯狂程度逐渐加深,最终演化成一种可怕的偏执狂。

“他本能地想要摆脱这种疯狂的东西,不想和它结合成一体。

但是人没有灵魂是不行的,而这种疯狂的东西却攫住了他的灵魂。

” (2)此时的亚哈船长,已为了复仇而变得走火入魔了。

但在最终决战即将来临之际,亚哈船长身上的人情味却渐渐显露了出来。

在"良辰美景”一章中,他回忆起自己四十年来的捕鲸生涯,回忆起年轻的妻子,不由得掉下了一滴眼泪。

“这一滴眼泪所包含的深厚感情,是整个太平洋都无法承受得起的啊!” (3]此外,他还命令大副斯塔巴克留在船上,不要和他一起冒险去和白鲸决一死战。

此时,一个有情有义的船长形象跃然于纸上。

骄傲、疯狂和人情味这三个似乎相互矛盾的方面同时存在于亚哈船长的身上,共同组成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以实玛利。

以实玛利在书中的作用就如同过滤器一般,整个故事通过他叙述出来。

其实小说中存在着两个以实玛利:一个是年轻气盛的以实玛利,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皮廓德”号上的一名水手,经历了追捕白鲸的整个过程;另一个则是年长的以实玛利,在最后的决战中幸免于难,活下来后以叙述者的身份讲述着整个故事。

因此不妨将前者称呼为“体验者以实玛利”,后者则为“叙述者以实玛利”。

“体验者以实玛利”主要出现在书中的前半部分,尤其是从笫一章至第二十二章。

虽然他在其后的章节中也曾出现过,但在故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叙述者以实玛利”。

同年轻的“体验者” 相比,年长一些的“叙述者”看问题更加成熟,也趋于理性。

年轻的“体验者” 是属于海洋的,他认为大海对于人类都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而“叙述者”的选择则倾向于陆地,在他的眼中,“大海是一个永远不可认识的地方。

” (4] “体验者”之所以出海去当水手,就是为了征服大海;而在“叙述者”看来,“直到世界的末日,大海总是会凌驾于人类之上的。

” (5)“体验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叙述者”也许是经历了那场劫难,更多地看到的是事物乃至人性黑暗的一面。

第四章在BiT两章的基础上,将两位主人公进行了对比研究。

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先对其性格特点进行总体对照,再划分成不同的方面一一对比。

第一点是“流浪者”与“武士”之间的对比。

“流浪者”指的是以实玛利。

在《圣经》中,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与其埃及使女夏甲所生之子。

后来,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乂生一子名为以撒。

因撒拉嫉恨,夏中和以实玛利被逐出家门。

后来,以实玛利终于得到神的佑护从而绝处逢生。

梅尔维尔将“皮廓德”号上的这位幸存者取名为“以实玛利”,不仅仅喻示他也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幸存者,同时也表明他还是一个不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上的流浪者。

“武士”则指的是亚哈船长。

在《圣经》中,亚哈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邪恶的国王。

他是一个善战的武士,最终战死沙场。

同样地,《白鲸》中的亚哈船长是一个敢于和白鲸作战的勇士,最后葬身海底。

作为“流浪者”的以实玛利与作为“武士”的亚哈船长对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对待白鲸的态度上。

对以实玛利来说,白鲸是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具有巨大的能量与神秘感。

口鲸或许代表宇宙中无限的有机生命力,一种不可抗拒的、向前进的、非人的生命力,它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白鲸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白色”。

以实玛利敬畏地看待"白色”,将其理解为神圣的标志,并由此联想到了上帝;而在亚哈船长的眼中,白鲸是邪恶的生灵,是控制宇宙的邪恶力量的化身。

它可被看作为上帝,或者为上帝在自然界的代表,或者为上帝惩罚世人的工具。

不管白鲸究竟是什么,它始终是亚哈船长的追捕对象。

与以实玛利不同,白鲸的'‘白色”在亚哈船长看来与当时信奉基督教的白人统治者的"白色”相似。

他率领着'‘皮廓德”号上的黑人与异教徒水手与白鲸之间的殊死搏斗,可以被看成是在政治上反对白人的统治,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争取合法利益和平等地位的斗争。

两者之间的第二点对比为两种不同鸟类的意象。

作为一名水手,以实玛利需要经常在桅杆顶上了望,如同停在树顶的乌鸦巢里一样,因此,他可以被看成是一只守望在桅杆顶上的"乌鸦”。

而在“金币” 一章中,亚哈船长则被描写成“一只受了致命伤的公鸡,在岩石上疯狂地啼叫着”。

(6]这样的比喻是贴切的。

以实玛利就像是一只高高在上,守在巢中的乌鸦,置身于危险以外,静观整个事件的变化。

而亚哈船长则是一只疯狂的公鸡,勇敢地与以白鲸为象征的敌对力量进行斗争,直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三方面比较了两位主人公对“性”这一问题的看法。

以实玛利具有强烈的同性恋倾向,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和异教徒朋友奎奎格之间的关系上。

当他们在一起时,奎奎格表现得像丈夫一样,而以实玛利则扮演妻子的角色。

两人共同躺在床上,“一起度着我们心灵上的蜜月”。

【,)而亚哈船长则因被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丧失了性功能,虽然在与白鲸遭遇之前,他已经娶妻生子,但性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他的偏执狂性格的形成。

笫五章是论文的结论。

梅尔维尔的人物塑造在揭示《口鲸》的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而作者将第一人称叙述者一分为二,即既充当事件的参与者,乂兼任故事的叙述者,这一手法在当时也是一项创新。

“梅尔维尔的《口鲸》是第一部主要的美国文学史诗,它颂扬宁宙和探求的中心主题。

”(幻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已经有大量评论分析和挖掘其主题。

本文则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入手,对主要人物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力图从另一个切入点来研究《白鲸》,以求获得某些新的理解。

注释:【1]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卢匡译,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2年版,第15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