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合集下载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说起中国古代史,绕不开的一个特殊群体就是:皇帝。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清宣统帝,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一共出现了400多位正史承认的皇帝。

他们被后世熟知的名号各不相同,比如“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称呼的标准并不统一,这中间有哪些讲究?今天就跟各位历史爱好者一起探讨一下。

庙号与谥号庙号,顾名思义,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的尊称,比如我们熟知的“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

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也有的庙号是死后追尊,比如曹操和宇文泰,都是“太祖”。

谥号,是帝王、诸侯死后的评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隋文帝”,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

二者合起来,就是对古代皇帝的完整称呼,如“太祖高皇帝”。

只不过谥号不只是皇帝才有,重要的诸侯大臣也可以享有,比如范仲淹的谥号“文正”、岳飞的谥号“武穆”,也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武穆遗书”的来源。

庙号与谥号都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

西汉再次恢复庙号,但只有四位贡献卓越的皇帝才享有庙号,要求非常严格。

庙号和谥号,都是对帝王一生的高度概括。

由于绝大多数帝王的庙号谥号是由其后人所上,因此大多是褒义词,比如“太、高、真、仁”等,至少也是中性词,比如“中、神、哲”,只有末代皇帝比较悲惨,不仅身死国灭,还要被新兴朝代给弄一个恶名以彰显新王朝的正义,最著名的比如“隋炀帝”,或者表达哀思性质的“唐哀帝”、“明思宗”。

为什么隋朝之前称谥号,之后称庙号?隋朝之前,庙号是稀缺产品,而且使用不太规范,一些小朝代的开国之君也敢称“太祖、高祖”,比如上次在慕容复的祖先与他们的大燕王朝一文中所提到的燕国,就有太祖、烈祖等等。

一方面太多的名不副实的各种“祖”,一方面很多皇帝又没有庙号,所以干脆都不要叫庙号。

而谥号却基本只有一个字,比较符合后人的认知。

唐朝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却日益泛滥,字数膨胀,如努尔哈赤的谥号有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极立纪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评论功过作用。

历代帝王 谥号 年号 庙号

历代帝王 谥号 年号 庙号
孝顺皇帝讳保
孝衝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弘农王讳辩
孝愍皇帝讳协(又謚孝献皇帝)
三国

太祖武皇帝曹氏讳操
世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睿

昭烈皇帝刘氏讳备
后主讳禪(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謚為孝怀皇帝)

武烈皇帝孙氏讳坚
大皇帝讳权

高祖宣皇帝司马氏讳懿
景皇帝讳师
文皇帝讳昭
武皇帝讳炎
孝惠皇帝讳衷
世祖武皇帝讳賾
郁林王讳昭业
海陵恭王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鸞
东昏侯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高祖武皇帝萧氏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高祖武皇帝陈氏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无謚号)
高宗孝宣皇帝讳頊
后主讳叔宝(无謚号)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氏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讳燾
高宗文成皇帝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讳詡
孝庄皇帝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讳恭(无謚号)
孝静皇帝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氏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显祖文宣皇帝讳洋
废帝讳殷(无謚号)
孝昭皇帝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讳湛
后主讳纬(无謚号)
幼主讳恒(无謚号)

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
孝閔皇帝讳觉
世宗明皇帝讳毓
孝怀皇帝讳炽
孝愍皇帝讳鄴
元皇帝讳睿
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介绍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介绍

古文中的年号·庙号·谥号介绍学习古诗文,经常会遇到“嘉佑”“靖康”“高祖”“世宗”“文忠”“文正”等表示年号、庙号、谥号的词语,然而,有不少同学却搞不清楚年号、庙号和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下面就对它们分别加以解说。

年号是封建皇帝为纪在位之年而建立的名号。

在汉武帝以前,用甲子纪年,帝王都没有年号。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始建年号,称为“建元”。

以后新皇帝即位,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称为“改元”。

自汉武帝建元到清宣统皇帝退位的两千多年间,历代皇帝都建有自己的年号。

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往往多次改变年号,也叫“改元”。

历史上改元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前后共建立了17个年号;其次是汉武帝,共建立了11个年号。

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元制,中途都不改元。

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是康熙,等。

由于明清两代皇帝中途都不改元,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他们,例如可以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玄烨为康熙皇帝等。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皇帝们先后建立了600多个年号。

皇帝们给自己建立年号往往选用吉利、祥瑞的字眼儿,如天、元、永、建、乾、德、光、熙、福、顺等,以应“天瑞”,并借此来显示政德。

在这些字中,使用最多的要算“天”字和“建”字了,都使用了六十次以上;其次是“元”字,使用过五十多次,。

年号绝大多数是两个字的,如贞观、天宝、嘉佑、乾隆等;也有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东汉光武帝刘秀)、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唐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等;还有六个字的,如天授礼法延祚(西夏景宗李元昊)、天赐礼盛国庆(西夏惠宗李秉常)。

年号是皇帝在位时自己建立的名号,而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议立追尊的名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

汉代承其制,如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等。

其后历代封建皇帝几乎都有庙号。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我们在学习文史常识的时候,肯定学习过很多帝王的事迹,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这些帝王的称呼都是按什么规则取的名呢?今天就让小马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庙号、谥号、年号。

一、庙号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皇上的名字,比如汉文帝、魏武帝、明成祖、清世祖等等,唐明皇、唐玄宗、开元、天宝这些又是什么呢?庙号,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商朝。

西周时期就不再使用了,而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直接把庙号和谥号废除了,原因在于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而到了西汉时期,就又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与谥号不同是,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例如玄宗、世宗、世祖等都属于庙号。

这里有一个小常识,一般开国君主的庙号多用“祖”字,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其庙号为“高祖”,是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是为“唐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庙号为“太祖”,是为“宋太祖”。

二、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物在其死后,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一生的行为和品行,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谥号大约在西周时期形成。

谥号又分为美谥、中谥、恶谥,其中美谥多表肯定,例如魏武帝的武,就有“刚彊直理、克定祸乱”等意,汉文帝的文,有“慈惠爱民、愍民惠礼”等意,汉景帝的景有“布义行刚”等意。

恶谥多表批评,例如隋炀帝的炀有“好内远礼、去礼远众”等意,商纣王的纣,有“残义损善”之意。

中谥多表同情,例如汉哀帝的哀,有“蚤孤短折、恭仁短折”之意,唐殇帝的殇,有“短折不成”之意。

这里有一个皇帝的谥号比较有意思,就是乾隆,乾隆皇帝的谥号为“纯”,即“纯皇帝”,乾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显而易见是清朝的皇帝,那么乾隆皇帝的谥号连起来是什么呢?清纯皇帝。

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古文化常识之二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高考历史常识

古文化常识之二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高考历史常识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学以致用】
1.(2009海南)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 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B 2.(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 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丑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D 3.(2009福建)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 汉 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年号谥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

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详解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

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

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自从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

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

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

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明帝(隋炀帝),不称庙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与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我国古代帝王死后,往往要在太庙里立
一个庙室,供后人祭祀,并给每个庙室取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庙号起源于商
代,秦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后还没有来得及立庙室,秦王朝就灭亡
了,秦朝没有庙号。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一般是那些具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后人才会为其立庙供奉,才有庙号。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
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称太宗、高宗、世宗、英宗、
中宗等。

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往往要同大臣们共同讨论,根据其生前品行,给予一
种特殊的称号,这就是谥号。谥号起起周初,文王、武王、武帝都是谥号,谥号
以褒扬的字眼为主。秦朝始皇帝废除谥法,规定自其以后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为号,但王朝太短命了,汉朝又恢复了谥法,谥号开始的时候只有帝王有,后来
一些帝王为了笼络臣下,会赐予一些有过突出贡献的死去的大臣以谥号。谥号大
体可分为美谥、恶谥、悯谥三大类。美谥有文、武、景、明、惠、平等,恶谥有
灵、炀、厉、幽等,悯谥有哀、怀、愍等。

年号是帝王活着的时候就有的,有的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清时期),所
以年号也有指称皇帝的作用。年号起始于汉武帝时候,他把自己即位的这一年称
建元元年,自此开始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两千多年间,除了一些短命皇帝
或在位时间很短的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而且无论是统一政权,还
是割据政权,无论是农民起义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一旦称王称帝,都要建立
年号。就连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也有一个“洪宪”的年号。有的皇帝一生
中会用几个年号,变换年号叫改元,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则天在位
21年,改元16次,晋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个年号。年号一般是两个
字,也有少数三四个的,最长的年号有六个字,帝王在挑选年号的用字时只会选
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大量重复使用的年号。明清之际的皇帝(除
明英宗两度登位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外)都只用一个年号,如明神宗朱翊钧在
位48年,只用一个“万历”年号,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号,
这样年号就成了明清帝王的一个别名。

电视剧康熙帝国中,孝庄太后自称自己孝庄,这是谥号,真是好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