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2、谥号 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 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 迹与品德修养,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 做一个概括的评价。 分类: 美谥: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懿 平谥:怀、哀、悼、闵、殇 恶谥:厉、灵、炀
学生模拟考试中试题: 1、第四次月考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 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 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 有“英宗”。 英宗为庙号
2、榆林市第一次统考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 迹赠给其一个表示褒扬的称号。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
3、平时练习 太祖是曹操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 、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 称号。 太祖是庙号。
3、年号 中国历代帝王用以新年号,称为改元。 如:洪武、乾隆、咸亨
4、尊号 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 ,始于秦代。 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 时至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 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 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历代皇帝庙号、谥号、年号、陵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一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
我们所熟知的开元、贞观、乾隆等都是年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
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
亡国君主称末帝。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
陵号有时也用来指代过世皇帝,一般用于本朝。
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例如赵肃侯十五年的起寿陵.秦朝的帝王没有陵号,汉代以后陵号得到了普及,但是元朝的皇帝们既没有陵墓更没有陵号.。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文化常识:谥号、庙号、年号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
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隋文帝、隋炀帝、武则天属于谥号;唐太宗、唐玄宗属于庙号;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呢?一、谥号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
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
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字;周厉王的厉字都具有贬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愍"、"怀"、"思"等。
"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温馨提示:谥号,生前没有,死后才被世人用。
那么问题来了,1、武则天属于哪一类谥号();商纣王呢()A、上谥B、中谥C、下谥2、《康熙王朝》中的孝庄太后,孝庄二字可以自称吗?()A、可以B、不可以二、庙号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很不错,算是皇帝称呼的一种科普。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帝号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称号的统称,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第二、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追加的称号。
第三、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称呼起来大概也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庙号,谥号,和年号,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几种称呼方式。
以庙号称呼的帝王庙号起源于商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庙堂中接受供奉时所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的皇帝,庙号在东亚地区被普遍使用。
庙号的授予方式最初非常严格,普遍遵循一个规律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而后继之君只能以“太宗”、“中宗”、“德宗”来称呼,在汉朝庙号德授予方式更为严苛,以至于汉朝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就是“高祖”李世民的庙号就是“太宗”,不过这种方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没有那么严格,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后来改的),清朝更是夸张,前四个皇帝“三祖一宗”。
说完庙号我们再来说一下“谥号”商朝之后的周朝并没有延续庙号制度,而是采用了“谥号”,“谥号”不仅仅用于帝王,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文武大臣,甚至后妃都有谥号。
谥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评价意义,比如“美谥”比如“恶谥”,最为熟悉的就是隋炀帝,这就是明显的“恶谥”。
而文、武、明、睿这类词明显都是“美谥”,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我们通常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不是汉世宗。
年号年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皇帝大多有好几个年号,遇到祥瑞降临需要改年号,遇到重大灾荒“冲喜”需要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14个年号。
明清时期在位皇帝一般都固定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通常都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永乐皇帝”,比如“嘉靖”,比如康熙、乾隆等等都是年号。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

庙号、谥号、年号傻傻分不清楚我们在学习文史常识的时候,肯定学习过很多帝王的事迹,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有这么几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么这些帝王的称呼都是按什么规则取的名呢?今天就让小马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庙号、谥号、年号。
一、庙号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皇上的名字,比如汉文帝、魏武帝、明成祖、清世祖等等,唐明皇、唐玄宗、开元、天宝这些又是什么呢?庙号,用于皇帝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于商朝。
西周时期就不再使用了,而到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就直接把庙号和谥号废除了,原因在于秦始皇认为“庙号和谥号”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而到了西汉时期,就又重新恢复了庙号的使用。
与谥号不同是,庙号是君王独有的称号。
例如玄宗、世宗、世祖等都属于庙号。
这里有一个小常识,一般开国君主的庙号多用“祖”字,例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其庙号为“高祖”,是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为“高祖”,是为“唐高祖”,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其庙号为“太祖”,是为“宋太祖”。
二、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或者一些有威望的人物在其死后,朝廷或者后人根据一生的行为和品行,所给予的一个评定性的称号。
谥号大约在西周时期形成。
谥号又分为美谥、中谥、恶谥,其中美谥多表肯定,例如魏武帝的武,就有“刚彊直理、克定祸乱”等意,汉文帝的文,有“慈惠爱民、愍民惠礼”等意,汉景帝的景有“布义行刚”等意。
恶谥多表批评,例如隋炀帝的炀有“好内远礼、去礼远众”等意,商纣王的纣,有“残义损善”之意。
中谥多表同情,例如汉哀帝的哀,有“蚤孤短折、恭仁短折”之意,唐殇帝的殇,有“短折不成”之意。
这里有一个皇帝的谥号比较有意思,就是乾隆,乾隆皇帝的谥号为“纯”,即“纯皇帝”,乾隆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呢?显而易见是清朝的皇帝,那么乾隆皇帝的谥号连起来是什么呢?清纯皇帝。
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一)谥号在我国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特殊称号,这就是谥号。
谥号之事,大约起源于西周初年,当时天子、诸侯死后要避讳其名,需另起尊称,这叫“易名礼”又叫“更名典”,从此便产生了谥号。
像周文王、周武王,这便是谥号。
西周对谥号掌握得比较严格,赐谥权在王室,天子死后才有谥,诸侯死后并不一律赐谥。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
卿大夫和贵夫人也有了谥号,而且还出现了“私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废除“谥法”,到西汉初年,赐谥制度又恢复,经过两汉、魏晋,谥法越来越严密,发展到唐宋达到鼎盛时期。
元代以后赐谥趋于荒滥,并且取消了恶谥,谥号成了名副其实的歌功颂德。
辛亥革命后,赐谥制度也随之废止。
关于给谥的规定叫“谥法”,《逸周书·谥法解》说这个办法是周公旦和太公望创制的。
“谥法”是古代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唐朝王彦威《赠太保于领谥议》说:“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重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fu)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利,此郅(zhi)家之礼典,向陛下劝惩之大柄也。
”古代根据“谥法”给谥,同时又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不同的称号。
死者生前行为有美善的、平平的、丑恶的三种,所以谥号也就分为褒、怜、贬三类。
1.褒奖表扬的,如:经天纬地日文威强睿德日武辟土服远曰桓布义行刚日景辟地有德日襄服地志强曰庄聪明睿智曰献布德执义曰穆柔质慈民曰惠照临四方日明2.怜悯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短折不成曰殇年中早夭曰悼3.贬抑批评的,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不悔前过曰戾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在古代给谥有两种,一种是“公谥”,另一种是“私谥”。
下面分别介绍:1.公谥:这是朝廷赐给的谥号,最为重要。
赐谥对象有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以及有特殊贡献的人。
皇帝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在继位皇帝参加下,由朝中最尊大臣在圆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号------谥号---年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
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根据谥法: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孝文帝之“孝文”,都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则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却是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
如唐太宗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年号的作用,一是记载帝王的在位之年,二是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的“始元”;三是表示祈求福寿,如武则天身体不适,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四是表示吉祥,如汉武帝见到亮星改年号为“元光’;五是表示重大时事,如汉武帝首次登封泰山,改年号为“元封”。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
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如何简便的区别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呢?一般说来,唐以前多称谥号,如周文王、汉武帝、隋炀帝。
唐、五代、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清两代。
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代皇帝,如嘉靖、崇祯、康熙、雍正、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