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6.18科学技术成就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6.18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目标解读】【课程标准】认识“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课目的】认识“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知识与能力对中国以致世界的贡献; 认识“双百”目标, 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异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研读图片、文件、视频等多种种类的资料, 提升理解、剖析不一样种类史料的能力, 培过程与方法养史料实证意识, 学会史论联合, 论从史出。
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尊敬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辟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意识 ;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沥尽心血、淡泊名利、奋力开辟的精神质量, 建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 坚定文化自信, 培养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
【要点难点】要点 : 1. “两弹一星”。
2.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 :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青蒿素 , 是中国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品。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使全世界数亿人得益,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 屠呦呦获取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初次获取诺贝尔奖,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取的最高奖项。
这一成就的获得, 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研究】一、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太空1.“两弹一星”(1)背景。
① 【资料链接】资料一 1945 年 8 月 6 日 , 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 , 这是爆炸瞬时在数千英尺高空腾起的巨大的蘑菇云 ( 下列图 ) 。
, 是由于我们没有原子弹,资料二我们要不受人家欺凌, 就不可以没有这个东西。
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只有手榴弹。
八年级历史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6.18 科学技术成就教学

2003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2008年
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实现太空 行走
2016年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 功
第十九页,共三十页。
一项项科技创新,彪炳史册,见证一个国家崛起的传奇。
一个个英雄模范,书写辉煌,演绎一个民族(mínzú)腾飞的历程。
第二十页,共三十页。
第四页,共三十页。
2.漫步太空: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shíshī)_载__人__航__天__(h_án_gtiān)工 _程__。 (2)过程。 ①1999年,___神__舟___一_飞号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 一次飞行试验。
第五页,共三十页。
②2003年,___杨_利__伟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
同努力的结晶,屠呦呦是这个团队中的杰出代表。
第十七页,共三十页。
【归纳总结(zǒngjié)·知识构建】
第十八页,共三十页。
【历史纵横·时空观念(guānniàn)】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成就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1999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Hale Waihona Puke (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解读,给你怎样的启示?
提示(tísh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成功地发射(fāshè)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3)历史意义:
No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屠呦呦。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我们不
——毛泽东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18科技文化成就提升检测

提升检测—《科技文化成就》一、单项选择题(共6题,共76分)1.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A.B.C.D.2.2016年4月24日,我们迎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
这一天的设定和图中内容相关,下列有关该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它成功发射于1964年C.中国从此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D.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3.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新中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过程。
新中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原子弹外,还有()A.氢弹人造地球卫星B.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导弹实用通信卫星4.下图飞船的成功发射()A.实现了航天员在太空行走B.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C.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D.使我国成为第一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5.我国把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科学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A.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B.参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6.小明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图片,他学习的主题是()A.新中国的外交B.各民族大团结C.祖国统一大业D.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4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
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唐·帕尔伯格《走向丰农足食的世界》(1)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他是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
(2)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结合材料二,谈谈他的贡献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剧情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帝国主义的咄咄逼人之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了发展中国“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019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6.18科学技术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目标解读】【课程标准】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两弹一星”。
2.文化事业的发展。
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青蒿素,是中国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探究】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背景。
①【材料链接】材料一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这是爆炸瞬间在数千英尺高空腾起的巨大的蘑菇云(下图)。
材料二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帝国主义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原子弹,只有手榴弹。
——毛泽东材料三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②问题探究:原子弹的发明对人类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仍然要坚持研制核武器呢?答案提示:a.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b.为了粉碎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2)名词解释。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二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中国四位老科学家出于对祖国未来的考虑,联合中央提出建议要求发展我国高科技,形成今天的( )A、“863”计划B、星火计划C、“十五”计划D、海洋战略计划【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关于“863计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有关863项科技发明的计划B、是一项跟踪世界水平、发展高技术的计划C、由四位老科学家首先提出D、“863计划”的命名与1986年3月有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形成于1986年的《863计划纲要》,选择了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在1996年,又列为计划第八个领域的是( )A、航天技术B、信息技术C、自动化技术D、海洋高技术【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小王想给国外的杂志发篇文章,他选择的最便捷的方式应为( )A、发传真B、寄挂号信C、特快专递D、上网发电子邮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为了( )A、发展现代农业,解决温饱问题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新技术C、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D、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同学想给加拿大的杂志社发一篇论文,他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是( )A、寄封挂号信B、采用邮递特快C、航空邮寄D、发电子邮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1923年,在世界化学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一种由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了金质奖章,从而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制碱技术的垄断。
这位凿穿了垄断集团的坚壁、为中华民族带来福音的化学家是( )A、詹天佑B、侯德榜C、徐悲鸿D、魏源【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句中,“一桥”是指一五期间建成的( )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钱塘江大桥D、滦河大桥【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A、计算机网络B、电视C、报纸D、书本【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邓小平曾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五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18 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版习题精选三十五第1题【单选题】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在今天能够实现,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②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③电子邮件可以把信件在几秒钟之内传到千里之外④能在屏幕上作长时间的通话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为抢占科学技术前沿,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是( )A、863计划B、“尤里卡计划”C、“星球大战”计划D、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句中,“一桥”是指一五期间建成的( )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钱塘江大桥D、滦河大桥【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称之为( )A、科教兴国计划B、863计划C、星球大战计划D、尤里卡计划【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下列哪项技术使以上说法真正成为现实( )A、自动化技术B、激光技术C、信息技术D、新材料技术【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同学想给加拿大的杂志社发一篇论文,他选择最便捷的方式是( )A、寄封挂号信B、采用邮递特快C、航空邮寄D、发电子邮件【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无限的娱乐和信息,但随着上网装置的普及和便利,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也持续上升,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表明( )A、网络技术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B、网络技术增强了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C、网络技术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D、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为抓住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发展高新技术,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而制定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被称为( )A、星火计划B、863计划C、火炬计划D、丰收计划【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形成于1986年的《863计划纲要》,选择了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在1996年,又列为计划第八个领域的是( )A、航天技术B、信息技术C、自动化技术D、海洋高技术【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成果中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的是( )A、报纸B、电视C、计算机网络D、广播【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为抢占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B、尤里卡计划C、985计划D、863计划【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如今互联网已走进千家万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领域B、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等C、以因特网为主的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D、网络生活有百益而无一害【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h
科学技术成就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1.(xx·株洲醴陵模拟)“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这是组委会给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
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核弹
C.氢弹、导弹 D.核弹、导弹
【解析】选D。“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两弹”应该是指核弹、导弹,故选D。
2.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
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两弹一星”的内容。根据题干“1965年5月”“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
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可知,这可能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加
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A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情景,B图是1970
年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C图是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
舟五号”,D图是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故选A。
3.“点火!”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手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电钮。导弹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
的预定目标飞去。不久,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这一事件发生在( )
h
h
A.1964年10月 B.1966年10月
C.1967年6月 D.1976年10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
枚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地点上空试爆成功,题干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故选B。
4.如下图,中国古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今有新嫦娥奔月的豪壮,飞天也已不再是敦煌壁画的专利。全世界
都知道,中国人已经开始举步量天。这一壮举开始的标志是 ( )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航天成就。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开始”,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
我国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某同学在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展时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火柴、铁钉都要进口,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
B.科学家的辛勤努力
C.苏联的支援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重视发展高科技。
6.“两弹一星”精神国人牢记、“两弹一星”元勋世人敬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
家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h
h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邓稼先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10月,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
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邓稼先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为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雷锋是解放军战士;王进喜是石油工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
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C.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xx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
船。根据题目中的“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开始计算收益”“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
带来巨大动力”等,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咖啡名言,让人
感到文学家的浪漫。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则真实地再现了著
名科学家 的科学品格 (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
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世界
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9.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
科学家。她的突出贡献是 ( )
A.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贡献
B.完成太空行走任务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和邓稼先等为研制“两弹一星”
作出贡献,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屠呦呦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
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D。
h
h
10.右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次会议的召开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请你判
断,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属于哪一领域的工作 ( )
A.经济建设 B.国防科技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
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
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
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
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
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
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4)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些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
弘扬?
h
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中“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
胁和核讹诈”“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便可分析概括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第(2)题,依据所
学知识可知
h
h
,“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其意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
由“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可判定该人物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
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4)题,旨在考查屠呦呦与青蒿素的相关史实,依
据所学回答即可。第(5)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奋斗历程中感受其具有的可贵精神,如: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
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
能让人民过安宁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地维护了我国和
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