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字修订稿

合集下载

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世界。

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六年级科学教案吧,相信通过六年级科学教案你的教育任务会更加顺利。

#304843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各种各样的船活动目标1、喜欢船,感知船的特点。

2、体验歌唱与表演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收集各种船的图片、玩具、模型、图书等,在班级布置展示区;歌曲《小白船》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1、组织幼儿参观“船的展示区”,引发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自由观察,看一看发现了什么?并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二、问题讨论1、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船?为什么?2、启发幼儿谈一谈自己发现了船的哪些秘密?3、鼓励幼儿提出有关船的疑问,如:为什么船头是尖尖的?三、小结提炼引导幼儿了解船的相关知识,帮助幼儿提升船的经验。

如:船可以分成船头、船身、船尾三部分,船身里有船舱和甲板等。

四、歌唱表演1、播放《小白船》的音乐,引导幼儿聆听、欣赏。

2、鼓励幼儿扮成鸵手,驾着“小白船”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

#304964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搞笑的叶子【活动目标】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透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六年级上册科技活动教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课、水透镜热水器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水透镜的科学概念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初步理解什么水透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在阳光下用凸透镜能够点燃火柴,同学们知道是什么缘故么?二、准备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

水桶,玻璃杯,透明塑料膜,细绳,温度计,水等。

三、动手做小组活动:制作水透镜热水器并填写观察记录.(P1-2)(使用保鲜膜放入适量水,直到底部出现半凸状态,然后移到太阳下,地上放好纸,在纸上找折射出来的焦点,慢慢上下调节,焦点最细小时,效果最好。

)四、科学知识点讲解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1.触摸法(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2.聚焦法(射入平行光,会聚的是凸透镜,发散的是凹透镜)3.放大法(把透镜放到字上,看照后的字是放大是凸透镜,缩小是凹透镜)4.摇晃法(将透镜放在字上,向一侧移动,字的方向与透镜移动方向相同的是凹透镜,相反的是凸透镜)五、拓展训练在生活中找找有生活里有那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反思:第二课:制作日晷教学目的:了解日晷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重点、难点:了解日晷的原理教具:卡纸,小竹棍,三角板,量角器,指南针,剪刀,铅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日晷有叫做太阳钟,它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时仪器。

二、动手做做日晷制作方法如下:1、先在卡纸上1/3处,取中心点,用圆规画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正面画完,在卡纸反面取同一个圆规扎的圆心,画一个同样大的圆形,然后再在正反面画9CM的同心圆,再画8CM的同心圆。

2、用量角器每隔15度,在最大圆上取点,卡纸正反面圆上同取。

3、按下图所示内容画好正面图形,注意:正面的数字是由小到大4、在卡纸反面按下图画好图形,注意:反面数字是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

5、在长方体泡沫正面1/4处画一条横线,再在长方块两侧面沿横线处画两条垂直线,再在长方体两侧面的1/4那部分,从垂直线最上部,由上向下画一条与垂直线有一个夹角的斜线.取一把裁纸刀,压在正面的横线上,沿着侧面的斜线切下去,不要切到底,只切一半就可以了,然后把前面做好的日晷卡纸下部沿这个斜切面插入泡沫,取一根牙签插入日晷中心当做指针,这个日晷模型就做成了。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1、生物与环境: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2、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8~9课时。

4、能量: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库”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调查、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5、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共86页)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赠送下册精品教案汇总

(共86页)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赠送下册精品教案汇总

(共86页)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赠送下册精品教案汇总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1.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准备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学习导入: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

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科学探究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湘教版六年级上期全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期全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上期全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掌握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相关知识。

3. 研究地球运动以及天文现象的基本原理。

4. 了解生物的特征、生长及繁殖过程。

5. 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2. 光的传播和形成-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颜色和光的分解3. 声音的传播和辨认-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4. 地球的运动和天文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 白天黑夜的形成原理- 星体的基本运动和变化5. 生物的特征和生长繁殖- 勤劳的蚂蚁和飞翔的昆虫-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6. 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观察科学现象和记录观察结果- 进行简单科学实验并总结实验结果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图片和视频等展示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合作研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合作探究。

四、教学评价1. 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和困惑。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评价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3. 设计一定难度的科学问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2. 多媒体投影设备3. 实验器材和材料六、教学时长本教案为全册科学教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预计需要25个课时左右。

七、教学辅助1. 学生教材和练册2. 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的课件、图片和实物3. 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表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地球自转和公转;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训练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1、生物与环境:此单元包括“一棵顽强的小树”、“从‘南橘北枳’说起”、“走进池塘”、“假如大树都倒下”4课书,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科技史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2、营养与健康:此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消化与吸收”、“饮食与健康”3课书,围绕人的生存逐层递进地展开研究,主要的学习方法是问题驱动、实验、调查、测量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地表变化的奥秘:此单元包括“地表在变化”、“地震”、“火山”、“岩石也变化”、“走近矿产”以及“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6课书,重点介绍了引起地表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材提供的事实或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

如:推测喜马拉雅山曾经发生的变化,推想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推测煤的形成等。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8~9课时。

4、能量:此单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编排了“能量家族”、“热能变、变、变”、“电表转呀转”、“太阳能的利用”、“打开能源宝库”5课书,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科技史、调查、制作、设计等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能量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

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8课时。

5、月球:此单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2课书,旨在通过观察、猜想、阅读科技史、模拟实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月球的奥秘,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1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1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1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湘版科学六上教案(全册穿插版)新学期的话教学目标.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新学期的问候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试卷内容略)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

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一棵“顽强”的小树第一课时编写时间9月3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1)个教案教学目标.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

一.教学导入:.出示,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后反思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课后反思
.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调查、制作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及节能意识。

3、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前面我们完成了“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和“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两项任务,在这两个活动中,能量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这节课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交流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1、学生出示“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2、组内交流各自调查到的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家庭用电的合理性。

4、集体商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5、思想教育:节约用电。


三、交流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1、出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资料。

2、评价研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小组汇报:探讨太阳能热水器的科学性有哪些?
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字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1、一棵“顽强”的小树教学目标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第一课时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3、走进池塘教学目标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假如大树都倒下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1、提问: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么2.学生各抒己见。

3.玩游戏三、信息指南车自学四、谈收获五、想象没有树的情景六、环保建议第2单元营养与健康1、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目标1、以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1、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脂肪。

2、了解检测食品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简单方法。

3、了解食物金字塔,懂得平衡饮食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午餐吃了什么1、学生明确并统一本课中的食物分类方法: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果类2、学生汇报各自午餐中所吃的食物。

3、将各自午餐中所吃实物分类记录在记录表中。

三、活动检验食物中的营养1、过渡: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吃的各类食物在总量当中的比例,其实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2、提问:怎样检验我们的食物中是否存在这些营养成分呢3、学生发表看法,教师作结:让我们设计实验来检验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

2、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细嚼慢咽的科学道理,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能够科学地看待身体的变化。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可以食用的馒头、米饭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咀嚼馒头1、摆出问题: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感觉一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待注意事项(进食前要洗手,进食时不要混食),学生分组行动,组内交流感受。

3、以小组为单位作好整理进行汇报。

4、分析口腔有哪些消化作用。

3、饮食与健康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科学知识: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安全饮食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3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变质的食品:认识到过期食品食用的危害性,提高自身保护意识。

如果误食变质食品,应及时治疗。

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会造成死亡。

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从动物、植物两个角度,说明被污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

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1.布置任务:课后调查,做好记录。

第3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1、地表在变化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科学知识: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1、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我们生活的球体——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各样,植被各异。

2、出示化石标本,向学生介绍化石。

3、阅读教材第34页的内容,了解喜马拉雅山及人类科考中的发现。

4、提出问题:鱼龙化石出现在喜马拉雅山,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能推测出这个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吗后来发生过什么变化三、活动改变地表的力量1、思考:地表在变化,改变地表变化的力量有哪些2、学生看教材第35页的两幅图,明白: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力量。

3、学生自行推测并做好记录。

3.、地震教学目标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科学知识1.了解地震现象。

2.初步了解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感受地震1、交待实验方法:让两个同学为一组,做两次模拟实验:一次是两个同学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张纸,直到纸断裂;另一次是两个同学各拉筷子的一头,弯曲筷子直到折断。

2、学生实验。

3、推理分析: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纸被什么方向的力量拉断当纸断裂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筷子在什么情形下被折断了当筷子折断时,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能将实验和地震联系起来吗纸和筷子相当于什么听到的声音和感受到的震动能让你想到什么范意识。

3、火山教学目标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画火山图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三、活动“火山”喷发了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4、岩石也变化教学目标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成。

5、走近矿产教学目标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一、教学导入二、活动了解矿物1、出示: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如: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

结果等。

3、教师给予相关提示:方法提示: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

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

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记录要求: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三、活动推测煤的形成1、阅读资料2、分析推断,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四、阅读: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让学生展开讨论: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和4.明白: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五、拓展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1.力。

2.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继续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教学导入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2、学生回答。

3、过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二、阅读指南车信箱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

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