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论前沿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彭 牧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

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

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

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

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关 键 词:religion 宗教 本土概念 分析范畴

作者简介:彭牧,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讲师。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 的现代含义,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系统,来自日语借词。①但概念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宗教传统与实践的贫乏。正如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所言,中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启发我们提出不同问题,从根本出发点上去探讨中国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特殊性。②Religion的现代含义是17、18世纪基督教神学论辩的产物,也是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西方学者已从文化与话语史的角度,对于religion 如何成为现代基本分析范畴,进行了不少梳理。③那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遭遇异文化宗教实践,如佛教,是否产生过相似的想法和概念范畴?对于宗教经验和实践,中国文化中又产生了何种观点与概念?本文将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一、Religion:信仰与仪式

从坎·史密斯(Cantwell Smith)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religion的学术史研究表明,视religion 为任何文化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可以和社会文化中其他现象相分离而自成体系的实体,是相当晚近的观念。Religion 作为系统,特别是作为信仰体系的含义,是西方的现代发明。

尽管对religion 的词源各有争议,但学者基本同意religion 源出拉丁词根leig, 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 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④史密斯指出,Religio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

① Soothill, Willam Edward.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3, p. 6.

② Feuchtwang, Stephan. A Chinese Religion Exists, p.141, Hugh Baker An Old State in New Setting, pp.139-161. Oxford: JASO,

1991.

③ Smith, Wilfred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3. 1962;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④ Ibid, p.20.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Religious, p.269,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

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p.8,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第5期

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两种基本词义。第一义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第二义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仍既指主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①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欧洲越来越多地面对异文化宗教实践,面对内部宗教纷争与理性主义兴起,religion的词义由此发生根本变化。史密斯认为,17、18世纪是religion现代义形成的分水岭,religion的内涵从人对于神圣存在的个人感受,变成了这种心态外在显现出的结果或历史积淀物,而这些是我们可观察的。②欧洲知识界由此逐渐将religion 客观化、具体化,把它界定为信仰和实践体系,界定为教义(doctrine)和仪式,“而无论它是否源自人类心灵对上帝真诚的敬畏或热爱”。③从此,religion不再只关乎个人情感心态,而是可观察的,因而成为理性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他们进一步认为所有民族、文化都应有相应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体系,religion就不仅指基督教,而成为religions。Religion成为具独特本质的自为实体,能和人类文化其他方面截然分开。Religion 在启蒙时代内涵的变化无疑为随后的学术研究铺平了道路。

但这一变化也并未完全抹去religion 中指称内心虔诚的悠久含义。很多学者强调,现代话语中religion对于信仰的强调根植于基督教的偏爱。唐·洛佩兹(Donald Lopez)指出,“信仰(例如并非仪式),似乎是基督教讲述自身历史的关键线索。19世纪基督教欧洲占统治地位,基督徒也就从信仰角度来描述后来所谓的‘世界各宗教’”。因此,现代基本分析范畴religion虽被视为客观系统并具外在表现方式,但依然根源于信仰,而且“可最终追溯到对一种认识命题的内在认同,追溯到一种引发实践的思想状态”。描绘宗教传统时,了解信仰什么就成为基本乃至唯一根本的问题。④在话语与文化的复杂交织中,分析范畴religion 绝非客观中立而深具历史性。宗教学、比较宗教学基本上着眼于总结、分析信仰体系,然后做分析与比较,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亦不出此一脉络。我进一步认为对信仰的强调不仅使西方学术话语界定religion以信仰为其核心,而且通过强调“我相信”(I believe)这种含混说法弱化、掩盖了以科学实证方法考察个人情感与心态力不从心的困境,从而最终使religion 成为学术对象。这样,隐藏在个人见解和感情投入的外衣之下,虔诚仍然被视为宗教实践的根本动力。通过新组合,个人主观情感与外在客观存在达到新平衡。在泰勒、涂尔干和格尔茨对religion看似不同的定义背后,正是不变的信仰与实践或曰仪式的二元对立。其中信仰优先,是实践的根本动因。⑤

① Ibid, pp.19-20,pp.23-26,pp.204-205.

② Ibid, p.38,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③ Ibid, p.39.

④ Lopez, Donald S. Jr. Belief.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pp.21, 35.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p. 41, Smith, W.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0.

⑤ Bell, Catherine.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 Pr., 1992; Tambiah, S. J. Magic, Science, Religion, and the Scope of Ration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1990, p.5;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Frankenberry, Nancy. ed. Radical Interpretation in Relig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2002;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