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

合集下载

「宗教」一词的文化脉络比较诠释

「宗教」一词的文化脉络比较诠释

「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釋慧開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生死學系主任兼生死學研究所所長壹、前言「宗教」一詞究竟如何定義與詮釋?長久以來,人言言殊,就一般社會大眾的樸素概念與認知而言,以為宗教就是一種對於天地間的神祇或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與信仰,或者是基於此類崇拜與信仰的一種心理寄託。

中國人還有一種非常普遍的觀點,認為大凡宗教不過皆是勸人為善的;因此,一個人信仰何種宗教,基本上無甚差異。

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民眾,可以同時敬拜多尊不同的神明,乃至信奉數種不同的宗教,因而千百年來,中國民間的神道廟宇將各路神明集合供奉於同一殿堂之中,也從未有人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

職是之故,在中國人的宗教文化傳統之中,逐漸形成「三教(儒、道、釋)同源,無分軒輊,乃至五教(儒、道、釋、耶、回)合一,兼容並蓄」的宗教態度,此亦為全世界華人宗教觀的一大特徵1。

台灣與閩南民間的俗諺有云:「有燒香就有保庇」,即是中國人最為普遍的宗教態度之現實寫照。

然而,就宗教哲理的層面而言,此一樸素的宗教觀並不足以彰顯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的精神內涵與深層義理,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論點之一。

1除了海峽兩岸之外,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中南半島國家的華人社會,均抱持這種兼容並蓄的宗教態度。

此外,社會上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在談論宗教之時,多半不自覺地遷就西方的宗教概念,而忽略東方宗教的觀點,因此常有「佛教究竟是否為宗教?抑是哲學?」這一類的爭辯。

其實這也在所難免,因為絕大多數人對東、西方宗教傳統的認識都極其有限,彼此多半憑藉著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常識與印象來論辯宗教。

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就東、西方宗教的基本概念與觀點作一些探源與澄清的功課,這也是本文的用意之一。

知識份子中,不論其有否學術專業背景,還有為數不少信奉泛科學主義者,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藉由科學方法來研究、探索及解決,而宗教只是一種無稽的迷信態度與行為。

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宗教旳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
一、“宗教”一词旳起源与定义
1、起源:
宗教一词起源于佛教。在佛教中,佛陀 所说为教,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 配,合称则为宗派。
宗教另一起源是拉丁文“religare”。 该词有“联络”之意,泛指人与神旳相互 关系。
2、定义:
宗教,一说拉丁语“religare”,意为联 结或再结,即“人与神旳再结”;一说拉 丁语“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语中,宗 从“ ”从“示”,意为“宇宙神祇所居 ”(古“祇”字作“示”)宗也有“尊祀 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 意。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
❖列宁:“宗教是麻醉人民旳鸦片——马克 思旳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 全部世界观旳基石。”
❖我国学者有两者观点:一种以为马克思和 列宁旳话是对宗教本质旳最精辟旳概括; 一种以为仍没有把宗教与其他有关旳社会 意识区别开来。
❖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但是是支配着 人们日常生活旳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 中旳幻想旳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 间旳力量采用了超人间旳力量旳形 式。”
❖ “宗”旳含义: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根源、主旨等。 ❖ “教”旳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达人们对“神道旳信仰”。故“教”
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人民。 ❖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旳分配,合称宗教,
指佛教旳教理。”现泛称对神道旳信仰为宗教。
费尔巴哈:宗教是根源于人跟动物旳 本质区别。是人之最初旳而且间接旳自我 意识。
(1)撇开历史旳进程,孤立地观察宗 教情感,并假定出一种抽象旳——孤 立旳——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 能把人旳本质了解为‘类’,了解为 一种内在旳、无声旳、把许多种人纯 粹自然地联络起来旳共同性。”—— 《选集》第1卷,第18页。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宗教概念界定宗教现象自古有之,西方学者对宗教的反思性比较批判从古希腊时代起一直延续至今,尤其以黑格尔的“宗教哲学”研究肇端,经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研究定调,至19世纪末德国语言学家、宗教学之父麦克斯•缪勒“比较宗教学”研究奠基,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宗教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宗教学问世。

与宗教现象的多样性相伴,学者们对宗教概念的理解也呈现多元态势,相关定义何啻百千。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P666~667)。

我们可以将形形色色的宗教定义归结为实在性、功能性、象征性等三大类型。

实在性定义突出宗教的本质,其概念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何为宗教”,并以人与神的关系为轴线展开。

典型的如:门辛认为,宗教是“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2];缪勒认为,宗教是“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3](P13);泰勒认为,宗教是“对灵性存在的信仰”[4](P412);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5](P50);施密特认为,宗教是“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2]海勒尔认为,宗教是“人与神圣的交往、相通和结合,是对神圣的生动经历”[2];范•德•列乌认为,宗教是“人与神秘力量的独特关系”[2];奥托认为,宗教是“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6](P41);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7](P37);蒂利希认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8](P8)。

功能性定义突出宗教的现实功能,其概念的核心问题围绕“宗教何为”展开研究。

典型的如,英格尔认为,宗教是“人们藉以和生活中最终极问题相斗争的信仰与行动系统”[9](P9);贝格尔认为,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10](P36);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依照中国历史经验重新诠释“宗教”概念

依照中国历史经验重新诠释“宗教”概念

依照中国历史经验重新诠释“宗教”概念宗教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

现代宗教学之父马克斯·穆勒(Friderike Max Müller)通过比较宗教学研究,使宗教从基督教神学的研究对象变成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尽管宗教学作为当代知识结构中的一门学科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其本身的合法性却也不断遭到质疑,以至于宗教学者们似乎失去了定义其研究对象的能力。

最明显的例子是人们一方面倾向于将足球、购物等视为现代人的宗教,另一方面又对“佛教是不是一种宗教”这一问题有所保留。

现代“宗教”概念面临方法论困境虽然今天的宗教学研究在方法上与基督宗教神学存在本质区别,但鉴于现代宗教学在诞生过程中与基督宗教的历史渊源,“宗教”概念自身的普遍性诉求不断遭到非基督宗教文化群体的质疑。

从根本上讲,这种质疑源于现代宗教学的方法论,即植根于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历史性“宗教现象”的“宗教”概念如何对其他“宗教现象”产生同等的规范性作用。

换句话说,“宗教”概念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从一种“特殊”出发走向“普遍”,并从“普遍”出发重新走向另外一种“特殊”。

从宗教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基督宗教对“宗教”概念的影响不仅是一个区域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构成了宗教学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宗教学界存在四种定义“宗教”概念的基本方式:第一,本质主义的定义模式。

这种定义从现实中某一种具体的宗教形态如基督宗教出发,将与这种具体宗教形态相联系的哲学或神学基础视为宗教概念的内核。

第二,功能主义的定义模式。

这种定义模式将不同宗教形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等视为宗教现象的本质。

第三,多元主义的定义模式。

这种定义模式以现实中存在的某些宗教形态为模板,归纳总结不同宗教形态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开放的宗教定义系统。

也就是说,当人们确认了新的宗教形态之后,可以将之补充进来从而发展出新的宗教定义。

“宗教”概念之前史: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译介

“宗教”概念之前史: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译介

“宗教”概念之前史: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译介谭 杰【摘要】作为西方现代宗教(religion)概念的来源,religio一词在古罗马时期便已产生,最初指古罗马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顾虑之情,以及对罗马城邦诸神的崇拜。基督教兴起之后,阿奎那将其定义为附属于四枢德之一的正义的一种道德德性,并确立了“religio本身-内在和外在行为-过度和缺失的相反恶习”三段式的标准论述。耶稣会士高一志依据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将religio译为“钦崇”,在《修身西学》中首次系统呈现了阿奎那关于religio的三段式标准论述,同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有其创新之处。多明我会士赖蒙笃在《形神实义》中亦译介了这一概念,其论述在参考《修身西学》的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关键词】religio;宗教概念;《修身西学》;《形神实义》;中西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B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5-0102-07

作者简介:谭 杰,湖南随洲人,哲学博士,(长沙410000)中南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晚明传教士高一志‘义礼西学’系列译著整理与研究”(17CZJ012)

一、引 论在当今人文社科学术中,“宗教”(religion)概念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现代人通常会将其视作一个复数的概念:世界上有基督宗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道教等众多宗教。中国学界对这一现代西方宗教概念并不陌生①。它是现代人的宗教概念,因为这一发源于欧洲的概念有一“古典”的西学源头。从西方前现代思想史可知,产生于古罗马时、确立于中世纪的religio概念,是天主教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德性,仅与基督宗教的天主相关。它与现代religion概念含义迥异,是构成后者的直接来源。鲜为人知的是,始自16世纪、由传教士所开启的东学西渐,在religio概念向现代religion概念嬗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利时著名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晚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东学西渐对现代religion概念形成的影响②。更不为人知的是,早在现代西方religion概念以“宗教”之名于清末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前两百多年,religio概念已由同一批传教士以“钦崇”之名在明末清初译介入中国。本文希望接续钟鸣旦的研究,探讨“宗教”概念的前史,即religio概念在明末清初的东渐。本文将首先介绍religio概念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产生和确

宗教的词源

宗教的词源

宗教的词源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人士
以宀从示。

”,“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

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

直至公元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

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许多人在学术上将“宗教”与“Religion”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

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

西方语言的“宗教”(如英语的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

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或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他当时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严肃认真。

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

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

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

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雷同却不等同。

汉语“宗教”一词的语源与文化意涵

汉语“宗教”一词的语源与文化意涵

汉语“宗教”一词的语源与文化意涵作者:释慧开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6年第11期摘要论文先就“宗教/religion”的语源及义涵切入,对汉语“宗教”一词与英文“religion”一字的核心概念与观点作一些探源与澄清的功课。

再以保罗·田立克(Paul Tillich)所倡言的“终极关怀”概念切入,试论东、西方宗教观之对比与会通,希望能在不同的信仰之间,找到共通的精神与理念,以及共同的难题与挑战,有助于东、西方宗教间的沟通与对话。

关键词宗教宗教观终极关怀分类号 G02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3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concise etymological analysis into the textual and contextual implication of both Chinese term “zong-jiao” and English word “religion”, in order to retrace and clarify the basic core concept and perspectiv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 in their own right. Then it addresses the contras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perspective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ultimate concern” formulated by Paul Tillich, and attempts to find out common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s well as the shared spirit and idea between different faiths, in the hope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ns.Keywords Religion. Religious perspective. Ultimate concern.0 前言“宗教”一词究竟如何定义与诠释?长久以来,人言言殊,就一般社会大众的朴素概念与认知而言,以为“宗教”只是一种对于天地间的神祇或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与信仰,或者是基于此类崇拜与信仰的一种心理寄托。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四)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界定 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核心。”
“正如文化在实质上是宗教,宗 教在表现形式上则为文化”。(蒂利 希)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 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 形态的关系来看,宗教属于一 种意识形态,具体的宗教是以 某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体系。
对执政者来说讲宗教也是文化意味着处理宗教问题不能简单化宗教也是文化意味着处理宗教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把宗教当作一种异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承认宗不能把宗教当作一种异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承认宗教里面包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加以挖掘教里面包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加以挖掘和整理使其在现实中发挥积极作用
宗教学基础知识
犹太教 百分比 印度教 百分比 新兴宗教 百分比 原始宗教 百分比
无信仰与无神论
百分比
15 190 000 0. 4% 465 780 000 12、8% 76 440 000 2. 1% 88 080 000 2. 4% 708 360 000 19.6%
16 940 000 0. 4% 582 750 000 13.3% 96 020 000 2. 2% 89 960 00 2.l% 911 020 000 20.9%
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首先 源自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 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 的教理。
(参阅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53页)
神道设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 道之为教。” (《中庸》)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 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 《易经》)
内在因素: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彭 牧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 的现代含义,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系统,来自日语借词。①但概念的缺乏并不意味着宗教传统与实践的贫乏。正如莫里斯·弗里德曼

(Maurice Freedman)所言,中西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启发我们提出不同问题,从根本出发点上去探讨中国宗教观念与实践的特殊性。②Religion的现代含义是17、18世纪基督教神学论辩的产物,也是

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西方学者已从文化与话语史的角度,对于religion 如何成为现代基本分析范畴,进行了不少梳理。③那么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遭遇异文化宗教实践,如佛教,是否产生过

相似的想法和概念范畴?对于宗教经验和实践,中国文化中又产生了何种观点与概念?本文将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一、Religion:信仰与仪式从坎·史密斯(Cantwell Smith)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religion的学术史研究表明,视religion为任何文化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可以和社会文化中其他现象相分离而自成体系的实体,是相当晚近的观念。Religion 作为系统,特别是作为信仰体系的含义,是西方的现代发明。尽管对religion 的词源各有争议,但学者基本同意religion 源出拉丁词根leig, 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 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④史密斯指出,Religio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

① Soothill, Willam Edward.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hin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1913, p. 6.② Feuchtwang, Stephan. A Chinese Religion Exists, p.141, Hugh Baker An Old State in New Setting, pp.139-161. Oxford: JASO, 1991.③ Smith, Wilfred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3. 1962;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④ Ibid, p.20.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p.269,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p.8,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内容提要: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关 键 词:religion 宗教 本土概念 分析范畴作者简介:彭牧,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讲师。

◎ 理论前沿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第5期

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两种基本词义。第一义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第二义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仍既指主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①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欧洲越来越多地面对异文化宗教实践,面对内部宗教纷争与理性主义兴起,religion的词义由此发生根本变化。史密斯认为,17、18世纪是religion现代义形成的分水岭,religion的内涵从人对于神圣存在的个人感受,变成了这种心态外在显现出的结果或历史积淀物,而这些是我们可观察的。②欧洲知识界由此逐渐将religion 客观化、具体化,把它界定为信仰和实践体系,

界定为教义(doctrine)和仪式,“而无论它是否源自人类心灵对上帝真诚的敬畏或热爱”。③从此,

religion不再只关乎个人情感心态,而是可观察的,因而成为理性分析与研究的对象。他们进一步认为所有民族、文化都应有相应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体系,religion就不仅指基督教,而成为religions。Religion成为具独特本质的自为实体,能和人类文化其他方面截然分开。Religion 在启蒙时代内涵的变化无疑为随后的学术研究铺平了道路。但这一变化也并未完全抹去religion 中指称内心虔诚的悠久含义。很多学者强调,现代话语中religion对于信仰的强调根植于基督教的偏爱。唐·洛佩兹(Donald Lopez)指出,“信仰(例如并非仪式),似乎是基督教讲述自身历史的关键线索。19世纪基督教欧洲占统治地位,基督徒也就从信仰角度来描述后来所谓的‘世界各宗教’”。因此,现代基本分析范畴religion虽被视为客观系统并具外在表现方式,但依然根源于信仰,而且“可最终追溯到对一种认识命题的内在认同,追溯到一种引发实践的思想状态”。描绘宗教传统时,了解信仰什么就成为基本乃至唯一根本的问题。④

在话语与文化的复杂交织中,分析范畴religion 绝非客观中立而深具历史性。宗教学、比较宗教学基本上着眼于总结、分析信仰体系,然后做分析与比较,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亦不出此一脉络。我进一步认为对信仰的强调不仅使西方学术话语界定religion以信仰为其核心,而且通过强调“我相信”(I believe)这种含混说法弱化、掩盖了以科学实证方法考察个人情感与心态力不从心的困境,从而最终使religion 成为学术对象。这样,隐藏在个人见解和感情投入的外衣之下,虔诚仍然被视为宗教实践的根本动力。通过新组合,个人主观情感与外在客观存在达到新平衡。在泰勒、涂尔干和格尔茨对religion看似不同的定义背后,正是不变的信仰与实践或曰仪式的二元对立。其中信仰优先,是实践的根本动因。⑤

① Ibid, pp.19-20,pp.23-26,pp.204-205.② Ibid, p.38,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Smith, Jonathan Z. Religion, Religions, Religious.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269-284.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③ Ibid, p.39.④ Lopez, Donald S. Jr. Belief. Mark Taylor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pp.21, 35. 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p. 41, Smith, W. Cantwell. The Meaning and End of Religion. London: SPCK, 1978, p.40.

⑤ Bell, Catherine.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 Pr., 1992; Tambiah, S. J. Magic, Science, Religion, and the Scope of Ration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1990, p.5;Asad, Talal. Genealogies of Religion.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 Pr., 1993; Frankenberry, Nancy. ed. Radical Interpretation in Relig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 2002; Taylor, Mark. Introduction, Critical Terms for Religious Studies, pp. 1-19. Chicago: U. of Chicago Pr.,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