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合集下载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英译文的句法学简析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英译文的句法学简析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英译文的句法学简析摘要:从句法学方面对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英译文进行简析,得出问题,完善汉英翻译,满足广大外国游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西安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句法学;西安大唐;博物馆;英译文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它的受众不仅是广大的国内游客,也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因此,博物馆中各个部分景点的英文介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博物馆中的英译文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斟酌,发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句法学层面进行了分析。

一、翻译问题及分析句法学是有关正确的英语句子的形成规范和理解。

以下汉英翻译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句子。

(一)两个独立的单词写在一起以下文字出现在“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的英译文的第一段的第二句:The museum occupies a total area of 15 mu (mu: Chinese measurement of 263 acres) land with a construction area of 32000 mand display area of 8000 m including 2500 m on-site preservation area.“mand” 应为“m and”,是非常明显的一种错误。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第一段的第三句:In the total collection of more than 20,000 pieces of cultural relics, the collection mainly exhibits thoseof the cultural relics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the West Market and the meticulously collected treasures from the founders of the museum as well.“thoseof” 应为“those of”.(二)句首字母未大写以下文字出现在“大唐西市博物馆胡姬酒肆”的英译文的第三句:they covered all the accessible beautiful scenes.很明显,这句话中的首字母应该大写。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故事大唐西市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馆之一,位于西安市,坐落于千年古都的核心地带。

博物馆内珍藏着大量精美的文物,展示了大唐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独特文化,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个繁荣时代的方方面面。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25年前,当时西安公园的西北角还是一片废弃的工地。

为了挖掘大唐时期的文物并向世人展示,当地政府决定兴建这座博物馆。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建设,大唐西市博物馆于1996年正式开馆,成为西安市的新地标。

博物馆内的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唐时期的各个方面。

首先,馆内汇集了大量唐代的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如传世的《洛神赋图》和《乾元图》,这些作品展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国际艺术爱好者的高度赞扬。

其次,大唐西市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的器物和装饰品,如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这些物品精致绝伦,彰显了唐代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其中,青花瓷器尤为突出,成为唐代瓷器艺术的代表,经久不衰。

此外,博物馆还特别强调了唐代的科技与制造业发展。

在大唐时期,西市是一座繁忙的商业城市,工匠们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科技产品,如指南车、千里镜等。

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同时,也重视教育与交流活动。

博物馆组织各类讲座、研讨会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学者和游客。

此外,博物馆还注重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开展大量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年轻人在游览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大唐西市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座文化瑰宝,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它通过丰富的展品、多样的活动,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为今天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同时,它也教育和启发着人们,让我们反思历史,珍视现在,共同创造未来。

每一件文物都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们的存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让我们深入了解和尊重历史,传承文化。

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打卡文案

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打卡文案

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打卡文案
(原创版)
目录
1.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2.文创雪糕的设计与特点
3.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的意义
4.如何进行打卡
正文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家以唐代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艺术作品等形式,展示了唐代的繁荣与辉煌。

作为西安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大唐西市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文创雪糕的设计与特点】
近期,大唐西市博物馆推出了一款独特的文创雪糕。

这款雪糕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的文化元素,将古代的繁华与现代的创意相结合。

雪糕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口感细腻。

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唐代文化氛围。

【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的意义】
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的推出,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款美味的消暑食品,还为传承唐代文化、推广西安旅游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款雪糕成为了游客打卡的网红美食,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何进行打卡】
为了更好地展示大唐西市博物馆文创雪糕的魅力,游客可以在参观博
物馆时,购买雪糕并在馆内拍摄与雪糕的合影。

可以将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分享这次有趣的打卡经历。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魅力。

大唐西市博物馆 研学题目

大唐西市博物馆 研学题目

大唐西市博物馆研学题目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大唐文化园内。

作为保存和展示大唐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

本篇文章将介绍大唐西市博物馆提供的研学题目和相关内容。

一、丝绸之路探秘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这条路上蓬勃发展。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观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相关展览,了解到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各国文化的影响。

此外,博物馆还与学校合作,提供丝绸之路主题的游戏和互动体验,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丝绸之路时代的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

二、唐朝生活体验大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

学生们可以参观博物馆中的唐代生活展览,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服饰和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唐代文化,比如穿上唐代服装、体验唐代音乐和舞蹈等。

三、传统艺术欣赏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唐代艺术品,如壁画、陶瓷、玉器和青铜器等。

学生们可以欣赏这些美术作品,了解唐代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艺术创作的培训课程,让学生们学习绘画、雕塑或陶艺等传统艺术技巧,感受并传承着唐代的艺术精髓。

四、历史文化考古大唐西市博物馆定期举办古代遗迹发掘和考古展览,让学生们了解考古工作的过程和重要性。

学生们可以参观展览,了解考古学家是如何通过发掘文物和遗址,还原和研究历史的。

同时,博物馆还提供一些考古体验活动,如模拟挖掘、文物保护和修复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考古工作的精彩和困难。

五、大唐文化讲座大唐西市博物馆定期举办大唐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演讲和分享,向学生们介绍唐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相关知识。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这些讲座,深入了解唐代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大唐西市博物馆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研学题目,包括丝绸之路探秘、唐朝生活体验、传统艺术欣赏、历史文化考古和大唐文化讲座等。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简介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建于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览区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0.25万平方米。

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年来精藏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

精美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的货币、墓志、宗教、建筑类文物充盈库藏,为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唐西市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特别展览等完备的陈列展览体系,集历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等内容为一体,常看常新。

这座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服务一流的新型博物馆必将成为西安市又一重要地标性建筑、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展出了唐代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车辙遗迹和部分出土文物,介绍了历史上西市的概貌、交易品类、商业文化和繁华胜景;专题展览《丝绸之路“百工”体验》为您演绎了几种古代丝路上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临时展览是一个文物交流与展示的场所,将陆续推出反映丝路文化、唐代商业文化及不同主题的各类展览;特别展览《馆藏文物精品》将让您近距离鉴赏文物,领略古器物之美,精彩的陈列展览让您如身临其境。

弹指千年,沧海桑田,徜徉大唐西市虽当年的繁华已逝,但美好的记忆永驻,
在这里,您将跨越时空,回到盛世长安,重睹西市风采。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作者:来源:《收藏界》2016年第05期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建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之上,以反映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文化为主题的中国首座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占地2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

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年来精藏文物为主。

典雅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的货币、墓志、宗教、建筑类文物充盈库藏,为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唐西市博物馆始终围绕宣传丝路文化这一主题开展陈列、收藏、科研、教育等活动。

陈列展览体系完备,分为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特别展览,艺术空间等五个部分,集历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等内容为一体。

开馆六年来先后举办过数十个专题和临时展览,令观众常看常新,不但宣示了隋唐西市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更加提升了大众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多做贡献的信心。

博物馆馆舍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功能齐备,曾获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工程鲁班奖”;周边环境优美高雅、舒适便利;参观服务周到;社会教育项目多样,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西安市重要的文化旅游项目之一,观众了解隋唐丝路文化、商业文化,进行学习、交流、收藏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社会教育、展示传播古都西安悠久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三彩陶埙唐代高3.45厘米宽3.6厘米西市遗址出土,大唐西市博物馆陈列。

陶埙为胡人头状,内腔空,头顶和两颊处共有三个小孔。

胡人为披发,深目高鼻,颧骨较突出。

面部施三彩釉,以绿釉为主,其他地方未施釉。

以胡人形象制成乐器充分表明唐代海纳百川的文化取向。

彩绘胡人骑驼唐代通高85厘米驼长76厘米胡俑头戴尖头毡帽,浓眉,深目高鼻,八字胡须,身穿红色翻领胡服,黑色长裤,足蹬尖头靴,双手作持缰控驼状,双腿紧夹坐于驮囊之上,上饰兽头,两侧挂物。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简介和历史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简介和历史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简介和历史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博物馆,位于西安市西北部的大唐芙蓉园内。

该博物馆于2005年开馆,是以大唐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到了5千平方米。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唐代建筑的特色,外观气势恢宏,内部装修精美,展示了大唐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大唐文化、大唐艺术、大唐历史和大唐民俗。

其中,大唐文化部分展示了大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大唐艺术部分展示了大唐时期的绘画、雕塑、陶瓷、金银器等艺术品;大唐历史部分展示了大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大唐民俗部分展示了大唐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

除了展品外,博物馆还有多个主题展厅和交互式展示区,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唐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时期,西市是西安城内的一个繁华商业区,也是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唐代,西市不仅是商业交易的场所,还是文化艺术的聚集地。

唐代的西市有“天下第一市”之称,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市逐渐衰落,但是大唐文化却一直被人们传颂。

为了弘扬大唐文化,西安市政府于2005年在大唐芙蓉园内建立了大唐西市博物馆,以展示大唐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总之,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大唐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不仅展示了大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展示了大唐时期的艺术、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唐代建筑的特色,外观气势恢宏,内部装修精美。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大唐西市简介

大唐西市简介
在唐朝长安有东市(今西安交大一带)和西市(今劳动南路附近)两大市场,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少数人群,而西市则是大众化、平民化,有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当时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根据权威机构调查,也是迄今 大唐西市
编辑本段大唐西市博物馆,残迹中看长安盛景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中描述的盛世一景。金市,就是唐代长安城西市的美誉。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实际起点,西市百业兴旺,各国商品云集,繁华盛极一时。 如今,昔日的辉煌早已湮没,当年的西市到底是什么样子?4月7日,在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开馆。馆藏的两万余件文物,以及2500平方米的遗址,让人们再次回味起1300年前的西市风光。
编辑本段大唐西市博物馆
2010年4月7日,国内首座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遗址类博物馆--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唯一反映盛唐商业文化、丝路文化和西市历史文化的主题博物馆,也是唯一在唐代长安城西市原址上再建的、原真性保存“西市遗址”的博物馆。 计有“十字街”、“道路车辙”、“石板桥”、“房基”、“水沟”等多处遗址,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出面积8000平方米,遗址保护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具有完备的陈列展览体系,集历史、艺术、民俗、收藏等各类陈列展览及主题活动于一体,是西安市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与公众活动场所之一。大唐西市博物馆盛大开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唐西市博物馆开馆汇聚“国际城市客厅”、“中国首家鉴藏主题会所”等十五大亮点,以基本陈列《丝路起点盛世商魂》、专题陈列《丝绸之路“百工”体验》、临时陈列《至尊国礼----丝绸之路沿线友好国家国礼》及特别展览《精品选粹》这四大陈列精彩亮相,近800件(组)珍贵文物,荟萃一堂。更有集展、演、销于一体的百工体验展,仿制唐代西市的街坊店铺外景,选择了10种反映丝绸之路和中国传统手工艺门类,如香料珠宝、丝绸刺绣、茶阁卜肆、纸笺书行等,呈献给游客,让游客切实的体验历史、消费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唐繁华留胜迹——西市遗址西市遗址位于唐长安城中部偏西,在今西安城西南一公里多的糜家桥与东桃园村之间。

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经1959年、1960和2006年三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大致廓清其基本情形。

西市约占唐代城坊的两坊之地,合今1600亩。

市内有四条主要街道,还有两条与西市东侧永安渠通连的水渠及多条排水支渠。

考古发掘证实:唐代西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水陆交通便利。

遗址一: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

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西市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

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版块,每个版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遗址二: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2006年,曾对西市东北的“十字街”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街之北侧发掘出一处桥梁遗迹:此桥东西长 5.5米、南北宽1.75米,是为“十字街”北侧东西向路沟上部供行人通行之用的“石板桥”,亦为此处之过水涵洞。

石板桥的石板间用铁卡固定,下部有石条或石板支撑。

其做工考究,结构牢实。

遗址三:排水沟道遗址在西市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土筑和砖砌两类排水沟道。

土筑水沟时代较早,沟宽0.3米,沟壁贴有木板,板外竖有立柱,以防沟壁坍塌。

砖砌水沟时代较晚,系早期沟道改造或移位而建,沟底约1.1米,沟口残存1.2米,沟深0.65米。

唐长安城八水环绕,引水入西市,既通水运,又解决了供水问题,这是西市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

遗址四:古井遗址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永安渠流经西市东部,当系西市用水之主要来源。

在大部分坊址中,多发现水井遗迹,分吃水与窖水两类。

井深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

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遗址五:道路与车辙遗迹在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现上中下三层路面。

第三层路面距地表1.8-2.7米,属盛唐时期。

路基填石子后经夯打,极为坚硬,路宽16-18米,车马道宽14米。

路两侧各有一条宽30厘米的明沟,其外侧又有1米宽的人行道。

在路面上发现若干条车辙遗迹,宽度约为1.3米。

发掘的道路如此坚实,车辙如此明显,足见当时西市交通繁忙的盛况。

焦木:唐代末年,社会动乱、群雄纷起,长安城不断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公元904年,朱温劫持唐昭宗东行时,拆毁长安的建筑,将木料投入黄河送往洛阳,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从此灰飞烟灭,西市也未能幸免于难。

您看到的这些焦木便是西市经受火灾之后遗留下来的。

大石臼具体用法是将稻谷放入臼中,用石杵不断捶捣把稻谷外壳去除,经过加工的稻米做出的饭食,不但口感细腻,而且利于人体吸收。

西市的一些手工业加工也需要捣碎原料,像染料、药材、末茶等。

这也正是西市出有很多小石臼的原因。

还有石磨石碾也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来碾磨面粉。

西市有不少的食店卖的各种炊饼,就是用这种粮食加工工具磨制成的面粉制成的。

陀罗尼石经幢经幢是刻有佛的名字或者经咒的石柱,这一石经幢,为八棱柱形,是在2009年夏季,大唐西市项目施工建设时,于西市遗址附近出土。

上刻文字12行,每行51字,从经幢的铭文来看,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十四年间的遗物。

此时佛教信仰在社会上极为普遍,信众广泛,西市附近出土石经幢,证明它是社会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有佛教寺院。

白石莲花座莲花图案的意义一是代表建筑等级高,二是可能与佛教有关,总之不是一般人随便使用的;莲花台座上面原可能用于安放佛像,也可能是房屋木柱的柱础。

石宝珠顶:宝珠在佛教里代表光明和智慧,很多佛教法器上都有它的造型。

这件石宝珠顶很可能是石灯的顶部。

(二)万里丝路由此启——西市概况段首文字:矗立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城,自西汉建都后,先后被七个王朝沿用为都城,几经兵燹,残破不堪。

隋文帝于此修建大兴城,始定宫城、皇城与外廓城,并建街坊及东、西两市。

唐承隋制,保留了两市格局。

西市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市,至唐代末年遭到破坏,维持了320年的繁盛。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市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源头,起到了货物中心集散地之重要作用。

10 .西市模型根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复原西市模型,西市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占地1600亩。

市内有南北向的和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街道的宽度均为16米。

四条街纵横交叉,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每方的四面都临街,当时的店铺就设在各方的周围。

西市除陆路交通之外,还有比较发达的水运系统。

模型中展示的水渠即是贯通西市的漕渠和永安渠。

西市行肆众多约有220行,绢行、茶阁、金店、卜肆等。

其中一些行肆的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即店铺的后面为作坊。

当时西市中外商贾云集、尤其以西域胡商居多,是名副其实的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11 .建筑材料一组西市遗址出土了很多带字砖和手印砖,意义重大。

这种做法从战国时期就有了,反映了当时的生产责任制:即在制成的砖背后刻字或压手印。

这块砖一旦有了质量问题,刻名字或按手印的人就要承担责任。

由于这种责任制简单明了,所以在制作时谁也不敢马虎大意,使制成的砖质量很高。

西市遗址发现的瓦当,多为莲花纹样,完整的瓦当其实是个筒状,套在建筑物的椽子头上,起保护椽子和美化建筑的作用。

兽面砖上面印有兽面,取吉祥如意和辟邪的用意,寄托了人们希望建筑长久平安的愿望。

12.胡俑一组这些骑马俑、背货俑多为胡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不畏险阻长途跋涉,奔波于丝绸之路的各国商旅身影。

丝路遗存、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这些胡人,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传向西方,西域的音乐、中亚的舞蹈、罗马帝国的琉璃、非洲的象牙和香料也纷纷传入唐朝。

13.骨器2006年考古发掘发现,西市西大街中部偏南的东侧不远处,不仅出土了一些精美的骨器,还发现有相关加工骨器的遗址等。

专家推断,此处可能是西市一处加工、制造和出售骨器的店铺遗址。

这里展出的有骨梳、骨簪、骨饰原料等。

14.西市交易时间管理开市鼓、闭市钲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商业属阴,故“日中为市”,据说这是商代即有的习俗。

唐代西市沿此,史料记载西市每天中午12点击鼓三百声表示开市,日落前一个时辰击钲三百声表示散市。

展出的这两件鼓和钲分别就是代表西市开市的鼓和闭市的钲。

15.度量衡管理铜尺唐(618-907)长:31cm 宽:2cm度器。

一共两枚,整体呈窄长方形。

铜质坚硬,上有刻度,錾金刻花,此尺为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秤唐(618-907)直径:17.6cm,盘高:4.7cm,杆长:43.4cm衡器。

称体呈浅盘型,平底,三兽蹄形短足,盘口沿上置三个均与分布的铜环。

细长圆柱形秤杆,无星码,其间铸一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链末端有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

此秤为研究唐代的衡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尺和秤是市场管理中重要的尺度,凡在市场交易中使用的度量衡器,都要符合官方定制并且要按时校对,经官府用印之后,才可以使用。

不合规定的要负法律责任,而对私自制造度量衡器者也要严格处罚。

展线上展出的斗、升、石权等都是唐代市场贸易所使用的度量衡器。

展出的两枚铜尺,长31cm,宽2cm,上面錾金刻花,是研究唐代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铜秤的盘直径17.6cm,高4.7cm,盘的口沿上有三个均匀分布的铜环。

秤杆长43.4cm,但是没有星码,其间铸有圆环,与三条索状链条相接,在链条的末端有挂钩,正好勾在盘口的三环之上。

这杆秤为研究唐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16. 釉陶算珠2006年唐代西市遗址清理过程中,采集到一些釉陶丸,陶丸共计60枚,仅有几枚残破,大部分完好。

色彩有两种:一种是黄釉、一种是绿釉;规格也有两种,一种直径2.5cm;一种直径1.2cm。

陶丸中空,胎和釉层均较薄,在釉下依稀可见散乱分布的涡纹状的装饰,它与弹球游戏使用的实心弹丸不同,腔内中空,摇动时可以感觉内装有硬核。

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珠算工具:算珠。

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筹算,一般认为珠算萌芽于宋元,至明代才取代筹算而成为主要的计算方法。

西市出土的这些唐代釉陶算珠是一重大发现。

它不仅为汉末徐岳所著《数术记遗》一书中提到的“珠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为数学史界有关唐代可能已有“珠算”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唐中叶以后长安城西市商业日盛,计算日繁,传统的算筹携带不便,室外计算尤为麻烦,为便利商业计算,珠算应运而生是很自然的。

珠算这一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计算工具在西市出现,是当时西市商业极为繁盛的重要标志。

17.西市金融开元通宝钱西市的商业活动离不开货币流通。

当时的流通货币是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制作规范,十枚重一两,革新了秦汉以来二十四铢为两的旧制,从此中国的衡制多了一个单位,即一两的10分之一两叫做一“钱”,也就是一枚开元通宝的重量;又由于每枚开元钱圆径八分,十枚排成一排为唐小尺一尺,十二枚半为一大尺,因此开元钱还可以当尺子用。

此外,革新了钱币的名称,唐以前的钱币,多以重量命名,如秦时叫半两和汉时叫五铢,都是重量。

而自开元通宝开始,首次将“宝”字铸入钱文,并冠以当时的年号,说明这时的货币已经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以及唐人眼里的家中之宝。

这是古人在钱币认识方面的一大变化。

开元通宝在唐代流通近三百年,存世数量较多。

18.外国货币随着中西方交往的频繁,彼此间的商贸往来空前繁盛。

由于来华经商的波斯商人和东罗马商人增多,波斯钱币和东罗马钱币流入中国。

这枚七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币,应当是随着丝绸之路贸易而传入中国的。

在长安外国货币只作为玩赏或随葬,并不流通。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来自其他国家的金银货币。

19.和同开珎日本的“和同开珎”形制与“开元通宝”如出一辙。

唐代,东瀛日本曾先后多次派遣唐使到唐长安,学习中华文化,同时也把铸造开元通宝的技术带回了日本。

公元708年日本发现铜矿,这对资源贫乏的日本是一件大事,因此日本在次年改元“和同”以示庆祝,“和”是日本的意思,而“同”与铜相通,“和同开珎”仿照唐代的铸钱技术和工艺,是极为罕见的珍贵货币,目前,这种货币在日本已经不存。

20.陶扑满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储钱罐,本身具有满则扑之的特点,即钱满时将扑满扑倒,并凿孔取钱,因此扑满很少有完整保留的,也很少用作殉葬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扑满较少,故这件扑满显得十分珍贵。

21.西市水运郭均墓志此墓志为正方形,边长87厘米,四周刻有十二生肖。

墓志主人为隋朝大将郭均,太原祁县人。

墓志铭文中有“开皇四年,领开漕渠总监,同当时之发卒,三月既成”的字样,可见隋代已开漕渠。

据史料记载,唐代曾多次重修漕渠,和西市有关的是天宝二年(743)京兆尹韩朝宗,在渭水上开槽渠,引水至西市,并造潭于西市西街以贮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