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调查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探讨隧道技术及其在建设上的应用。
一、我国隧道技术现状
从技术来看,我国现有隧道施工方法多样,主要有沉降式支护、掌子面式支护、新式支护造穴技术、水平节理技术等,其中,沉降式支护、掌子面式支护、新式支护造穴技术在软弱地质中尤其擅长,能有效地提高施工稳定性。
也有隧道施工机械化应用效果不错。
从设计上来看,隧道设计技术在我国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更加成熟。
现已有的设计软件如“隧道及支护设计软件”、“大型隧道设计软件”、“隧道设计软件”,等等可以满足对不同类型、地质条件的隧道设计需求。
同时,我国隧道设计也逐渐趋向实用性、安全性。
二、我国隧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施工技术的发展
从施工技术来看,未来隧道施工技术将继续向更加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有望实现大型机械化施工、棱角锐利的施工、节能减排施工等动态,更多的设备和新材料得以应用,比如增压灌注结构的技术、浆砌技术以及节能减排施工技术,等等,将大大提高隧道施工效率。
(2)设计技术的发展
从设计技术来看,今后将有更加准确、完善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出现,力求实现全大地均衡性设计,用更省材料、更安全的技术设计出更加适应地质条件的隧道。
此外,新型设计软件也将在隧道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保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增强设计效率。
总之,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隧道技术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将会非常有趣,隧道施工及其在建筑上的应用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隧道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较为成熟,隧道施工技术在矿山、交通、水利等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室内施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先进技术方面,我国实行了钻孔放炮、二次放炮、联合放炮、连续放炮等放炮技术,将施工作业安全性和高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我国在施工设备和信息化、现代采矿技术等方面也发展迅速,并在岩土工程研究中有了显著成果,如钻孔机床、钻孔钻头、钻杆、支架、丝杆等技术和技术产品,可提高施工效率,并可为现代岩土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技术保障。
二、我国隧道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我国隧道技术将继续发展,预计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取得显著进步:
(1)高质量的施工
针对当前施工质量低下的问题,努力提高施工质量,尤其是在放炮技术方面更加注重技术水平和细节,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风险。
(2)节能施工
随着人类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节能施工成为现在施工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也有效
地节约了劳动力和资金。
(3)智能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设也开始成为施工技术,采用新型检测仪器和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4)室外施工
室外施工是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术,用于地形复杂的地区,要求施工技工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施工任务,可以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风险。
总而言之,我国隧道技术在现代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未来,隧道技术发展将在技术发展、节能施工、智能建设以及室外施工等方面有着更进一步的发展,有助于现代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一、概述各领域隧道总数与总长度迅速增长:铁路、公路、地铁、水工等主要领域的隧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隧道总数和总长度快速增长。
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隧道工程,如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等,已经顺利完工同时,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引汉济渭输水隧洞等重大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
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在特长山岭隧道建设技术、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高瓦斯隧道建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使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发展成果为我国未来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简要介绍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重要性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隧道和地下工程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它们可以缩短行车距离,提高行车效率,并增加行车安全性。
隧道和地下工程还被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开发与利用,如地下水库、地下水处理厂、地下油气储存库等。
这些工程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还能够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隧道及地下工程在改善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背景近两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背景主要得益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科技创新的持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驱动。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作为连接城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隧道及地下工程在交通、水利、能源等多个领域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特别是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交通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需求持续增长,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与展望洪开荣“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 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 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 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 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铁路隧道发展与展望

中国铁路隧道发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铁路隧道的发展与展望,是一个涵盖技术创新、工程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宏大主题。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的技术现状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我们将从铁路隧道的建设历程、技术进步、工程实践、环境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中国铁路隧道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在回顾发展历程时,我们将关注中国铁路隧道建设的历史演变,包括早期的艰难起步、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的技术革新。
同时,我们还将分析这些发展历程背后的政策推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因素。
在技术现状和挑战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当前铁路隧道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安全监控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问题的现状,探讨其解决方案,并预测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趋势。
在工程实践部分,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中国铁路隧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教训。
这些案例将涉及不同类型的铁路隧道,包括长大隧道、高速铁路隧道、城市地铁隧道等。
在环境影响方面,我们将关注铁路隧道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我们将分析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探讨如何在铁路隧道建设中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在未来发展策略部分,我们将结合当前的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提出中国铁路隧道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
这些建议将包括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以期推动中国铁路隧道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历程中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见证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进步和技术实力的飞速提升。
自19世纪末期我国引入铁路开始,铁路隧道建设便逐渐崭露头角。
早期,受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的限制,铁路隧道大多短小简单,主要集中在地形相对平缓、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全面展开,铁路隧道建设迎来了第一轮高潮。
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发布时间:2023-02-01T07:14:38.63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8期作者:杜成[导读]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杜成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风险性强,对应用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近年来,我国在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多种高新应用技术,相关领域要持续的进行技术研发创新,进一步的推动隧道和地下工程行业的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并且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应用技术;发展与展望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现状1.1隧道工程隧道属于交通设施的一种,是指埋藏放置在地层内的工程建筑设施,虽然属于地下建筑,但也存在完全位于地表以上的隧道。
隧道的主体结构包括洞身和洞门,人隧道的附属设施有敖汉了避车洞、消防设备、应急通讯和防排水设备等等,长度相对长的隧道还配置照明和通风设备。
隧道的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按照功能用途分类有铁路隧道、人行隧道、运河隧道、海底隧道、排水隧道、电缆隧道等;按照隧道所在位置分为了山岭隧道、城市隧道、水滴隧道;按照建筑材料分为石质隧道和土质隧道。
1.2地下工程地下工程称作地下土木工程,顾名思义是指深入地下开展的建筑设施,主要是目的是开发和利用号地下的空间和资源。
重点组成包括地下房屋、地下建筑物、公路隧道、水下隧道、地下铁道、地下共同沟、地下过街通道等等。
与隧道相关的地下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密闭性,因为位处地下需要咋结构支撑上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需要具备抗灾防护功能,同时由于地下施工相对困难重重所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耗费较多,同时需要做好干燥通风以及安置防灾防火的设施。
当前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类别的隧道以及定下工程建设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在总数量、总长度等方面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公路、地铁、铁路等每年的增速高达上千千米,隧道的增速也是能够达到每年以千计数。
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文献资料

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一、引言隧道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简述我国隧道发展历程和展望,分析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并展望未来隧道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隧道发展历程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隧道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此时的隧道主要用于水利、矿山和煤矿等行业。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兴建大型隧道,如沪宁铁路隧道、京珠高速公路隧道等,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规模的扩大。
2. 近年发展成果•2000年以后,我国隧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大量隧道的建设为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我国在铁路、公路、城市地铁等领域的隧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世界级的隧道工程相继建成,如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和青藏铁路隧道等。
三、我国隧道建设的现状和挑战1. 现状•我国在隧道建设方面已取得重大成就,隧道数量和品质不断提升。
•隧道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隧道技术和设备不断创新,提高了建设效率和施工质量。
2. 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对隧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部分地区地质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给隧道建设带来了困难和风险。
•隧道养护和管理成本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四、未来隧道建设的展望1. 技术创新•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包括隧道掘进技术、材料技术等方面的突破。
•隧道建设将借助智能化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2. 可持续发展•未来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低碳、环保的建设方法和材料。
•隧道建设将更加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减少生态破坏。
3. 跨世纪大工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型隧道工程启动,如海底隧道和跨越大江大河的隧道等。
•跨世纪大工程将对我国隧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隧道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隧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也成为了国内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我国隧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多种隧道技术并用。
我国隧道技术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切削方法、炸药爆破法、隧道掘进机法、盾构法等。
2. 隧道安全技术不断提升。
我国隧道工程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安全系数。
同时,也在加强隧道防火、通风、照明等安全设施,并引入智能化监测技术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3.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隧道建设使用优质、高性能的材料,比如新型耐热防火混凝土等,同时也在开发新型的掘进机和施工工艺,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未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增长,隧道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其中,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1. 全力发展盾构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地下通道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盾构技术将成为隧道施工的主要手段。
2. 引入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
比如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引入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技术,利用先进的控制和感知系统来加强隧道建设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
3. 加强环保治理和节能减排。
我们可以采用现代环保技术和设施,在隧道建设阶段不断提高隧道建设的环保程度,并在隧道的运营管理中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推动质量标准的提升。
在隧道工程建设中,需不断加强质量监管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和标准,提升隧道工程的品质和可靠性,为公众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近两年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领域的隧道总数与总长度快速增长;➢重难点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许多突破。
1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两年的发展1.1主要领域隧道建设进展1.1.1铁路隧道截至2015年底,全国在建铁路隧道3784座,总长8692km;规划隧道4384座,总长9345km;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
2015年新增开通运营铁路隧道1316座,总长2160km,其中,10km以上隧道18座,总长245km。
相比2013年,新增铁路运营隧道2337座(总长4099km)。
表1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统计的全国铁路隧道情况汇总。
1.1.2公路隧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近两年新增运营公路隧道2647座(3079km)。
1.1.3地铁隧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已有22个城市开通地铁,拥有9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2934km;在建126条线路,总里程达3000多km。
截至目前,大陆已有43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规划总里程达12000km。
1.1.4水工隧洞根据“国家172项引水工程建设计划”,近年来新建水工隧洞数量持续增加,兰州市水源地引水隧洞(31.570km)、北疆供水工程喀双隧洞(283.270km)、东北引松供水隧洞等水工隧洞相继开工建设。
1.2重难点工程1.2.1青藏铁路关角隧道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全长32.645km,是世界高海拔第一长隧,也是国内已运营的最长铁路隧道。
工程于2007年11月6日全面开工,采用钻爆法施工,2014年4月15日全线贯通,201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
通过断裂带大变形控制技术、岩溶裂隙水综合处理技术、斜井中隔板分割风道施工通风技术、钻爆法斜井皮带机出碴技术、特长隧道运营通风技术、特长隧道防灾救援疏散与通风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克服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在特长隧道的修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2.2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祁连山隧道长9490m,隧道轨面海拔高程3607.4m,为双线铁路隧道。
隧道长距离穿越碎屑流地层,碎屑流是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俗称地下泥石流(图见下页),施工极为困难,风险极高。
祁连山隧道于2014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速铁路隧道,被誉为“世界高铁第一隧”。
1.2.3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长19.1km,为双洞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
隧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经过包括区域性大断层在内的11条断裂带,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占全隧长度的84.5%,最大地应力27.16MPa,处于高地应力区域,被称为“全国铁路高风险隧道之最”。
隧道围岩不仅变形大,且变形快,流变性强,极易坍塌,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之最,世界罕见”,为全线唯一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隧道项目,于2016年7月18日贯通。
1.2.4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全长5.664km,最大水深44m,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包括28节直线段沉管和5节曲线段沉管。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誉为交通工程中的“珠穆朗玛峰”。
预计到2017年上半年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将实现全线贯通。
管节制作布置▲管节沉放1.2.5超长引水隧洞引松供水隧洞(69.855km)、引汉济渭输水隧洞(98.3km)等输水隧洞,采用TBM与钻爆法联合施工。
目前,各工程均处于建设阶段。
1.2.6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全长4.6km(江中段长约2.59km),是世界上首条公铁合建的水下盾构法隧道。
采用2台直径为15.76m的泥水盾构施工,盾构于2016年4月始发。
1.2.7八达岭地下车站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全长12.01km,八达岭地下车站最大埋深102m,地下建筑面积3.6万m2,是世界最大、埋深最深的高铁地下车站。
车站两端渡线段单洞开挖跨度32.7m,是国内单拱跨度最大的暗挖铁路隧道。
工程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
1.2.8地下储能洞库烟台地下水封LPG洞库总库容为100万m³,是目前世界上库容最大的储气洞库,也是第1座由我国自主设计的储气洞库,于2014年建成。
目前在建的地下储能工程还有惠州地下水封油库、湛江地下水封油库(库容各500万m³)等。
1.2.9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珠海横琴综合管廊工程总投资20亿元,全长33.4km,沿环岛北路、港澳大道、横琴大道等地形成“日”字形环状管廊系统,是我国已建成的里程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规划图1.3技术进步1.3.1特长山岭隧道建设技术基于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关角隧道建设,成功解决了高海拔低气压地区特长隧道独头掘进、大倾角长斜井施工、长距离大水量反坡连续排水、斜井皮带机出碴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关角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实现了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由20km级向30km级的突破,给“截弯取直”选线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3.2软岩大变形控制技术针对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软岩大变形问题,采用全国独有的“小导洞应力释放+三层支护+长锚索+单层衬砌”的兰渝铁路“木寨岭模式”推进隧道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极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隧道大变形问题。
隧道支护和衬砌混凝土厚度达1.5m,岭脊段混凝土厚度达到2.1m。
木寨岭隧道的贯通标志着我国在极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1.3.3高瓦斯隧道建设技术针对以渝黔铁路天坪隧道(瓦斯压力达3.75MPa,瓦斯含量达14m³/t)等为代表的高瓦斯隧道建设难题,通过采用瓦斯网格抽放防突、强化通风、瓦斯智能化监测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瓦斯隧道无轨运输施工。
天坪隧道全长13.978km,于2016年7月16日贯通,是渝黔铁路全线最长的高风险隧道。
1.3.4岩爆隧道建设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安琶铁路甘姆奇克隧道施工中研究并成功应用了岩爆预测预报技术、岩爆段应力释放及防护技术、机械化配套安全快速施工技术,克服了3000余次中等、强烈岩爆,并最终于2016年2月25日实现全隧安全顺利贯通,在国际上彰显了“中国技术、中国速度”。
1.3.5大断面矩形顶管及矩形盾构设计与应用通过郑州下穿中州大道、天津黑牛城道地下通道等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矩形大断面顶管隧道的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技术,同时在宁波地铁采用类矩形盾构施工已取得成功。
1.3.6机械化施工水平不断提高在贵广高铁三都隧道、沪昆高铁雪峰山隧道群、怀邵衡铁路南雪峰山隧道等施工中,逐步探索、研究、应用、推广出由液压凿岩台车、喷射机械手、全液压自行式仰拱栈桥和无骨架衬砌台车等组成的机械化配套作业生产线,实现了隧道全工序机械化作业。
2各领域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重大需求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等战略规划,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技术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1西部交通建设对隧道的需求2016—203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加速发展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在铁路、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必将出现大量的特长、深埋隧道。
如成兰铁路,隧道的比例高达70%以上。
2.2调水工程对隧道的需求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经通水,但正在建设的北疆供水工程、东北供水工程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还有大量的特长隧洞,如雅砻江引水隧洞长131km、通天河引水隧洞长289km,这些隧洞无论规模或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
2.3跨江越海交通工程对隧道的需求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及铁路网、公路网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如在建的汕头苏埃通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以及拟建的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及台湾海峡通道等。
2.4战略能源储备对地下工程的需求据有关分析研究,到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达50%。
建设大型地下储油、储气洞库成为必然,未来将会在沿海地区建设大量地下储能洞库。
2.5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截至目前,全国有43座城市已批复轨道交通线路,总投资2.4万亿元,规划建设线路总长度4705km,超过已运营线路总里程。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上升,轨道交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随着路网的完善,大量的上跨下穿区间隧道将会成为必然。
2.6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发展需求国家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办发[2015]61号文中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因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69座城市规划的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已达1000km。
2.7城市排水、排污和海绵城市对深隧建设的需求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改善水生态,国办发[2015]75号文中提出:要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因此,将会出现大量用于排、蓄水的城市深埋隧洞。
3需重点研究的问题3.1超长隧道技术研究超长大深埋隧道宜采用不设或少设斜竖井,以TBM法为主的“TBM+钻爆法”修建模式。
高黎贡山隧道、新疆引水工程(独头掘进距离超过20km)等,都面临着长距离独头掘进的难题。
3.2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我国在建和规划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非常多,尽管在大变形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兰渝铁路、成兰铁路等大变形隧道,但是在大变形预测及极严重大变形控制方面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3.3高水压、大断面水下隧道建设技术研究高水压是在建的苏埃通道、佛莞城际新狮子洋隧道,及拟建的渤海海峡通道、琼州海峡通道、台湾海峡通道等大断面水下隧道工程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1MPa以上水压条件下的盾构刀具更换、长距离掘进等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3.4高地温、高地热隧道建设技术针对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深孔钻探实测最高温度为40.6℃,路肩最高温度为36.7℃)及类似工程建设的需求,需尽快开展高地温、高地热条件下隧道施工及防护技术研究。
3.5高地震烈度与构造活跃带的隧道建设技术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高地震烈度或构造活跃带地区隧道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如目前正在修建的成兰铁路隧道、川藏铁路隧道、高黎贡山隧道等都位于强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