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共50页
合集下载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 一等奖优秀课件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出人生大哲理。
归纳小结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
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 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 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 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逸闻趣事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 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 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 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 漂东坡诗(尸)。”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 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 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一 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命悬一线
梦绕云山心似鹿,
魂惊汤火命如鸡。
九死一生
《狱中寄子由二首》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
此雨难道仅仅指眼前的雨吗?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雨 淋or躲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 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 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 “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 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 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 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偶 然 客 观 ……
选 择 主 观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 轻松 战 欢快 神态 自若
精品 苏轼《定风波》精美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

定风波
宋·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一、教师范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 胸襟。
•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 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 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 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 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 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 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 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 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 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 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注: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二、整体讲解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 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宋·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一、教师范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 胸襟。
•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 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 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 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 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 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 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 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 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 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 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注: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二、整体讲解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 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2024新版

原文朗读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 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熟悉文本 ,感受苏轼《定风波》的音韵之 美。
字词讲解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如 “莫听”、“何妨”、“吟啸” 、“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 本含义。
文本结构分析与写作特点
文本结构
分析《定风波》的上下两片结构,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 象和自身行为来表达内心情感。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和豁达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定风波》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词藻 的华美和意象的丰富上,更在于苏轼成 功地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普遍的人生哲 理相结合,使得这首词具有超越时空的
普遍意义。
04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 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 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洵之子。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掌握 《定风波》的背景、主题 及艺术特色。
人教版苏一轼等《奖定优风秀波课》件(公开课)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课程总结与延伸阅读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定风波背景及作者简介
《定风波》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写于他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通过野外途 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 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 想。
《定风波》赏析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您的看法是什么?
拓展阅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 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读出节奏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
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 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 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定
风
苏 轼
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合作讨论: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应该怎样读?
背诵全文
畅所欲言 展现个性
谈谈你最喜 欢词中哪一句?
为什么?
问题探究
对这首词,现代人有以下看法:
●夏承焘: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
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 百姓,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
拓展阅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 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 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读出节奏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出情感
感情把握是否到位,要看轻重音的 处理。无论轻读重读,长读短读,升 调降调都是为体悟情感服务。
定
风
苏 轼
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无晴。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合作讨论: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应该怎样读?
背诵全文
畅所欲言 展现个性
谈谈你最喜 欢词中哪一句?
为什么?
问题探究
对这首词,现代人有以下看法:
●夏承焘: 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
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做一个老 百姓,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省优质课一等奖

风雨——人生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坎坷。 晴——春风得意的顺境。 归去——回家?陶渊明的“归隐”?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不因为风雨而心情沮丧,也不因天 晴而喜形于色;无所谓宦海的风雨或晴天。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6、请结合词句说说,词人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一蓑烟雨 suō
1、自译,字意质疑,释疑。 2、从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及写作缘由。
品读词文: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 ❖ ❖ ❖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的内涵。
•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 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被贬黄州后的心境:泰然自若,旷达处之; 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6、请结合词句说说,词人是一个怎样的 形象?
一蓑烟雨 suō
1、自译,字意质疑,释疑。 2、从词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及写作缘由。
品读词文: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 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 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 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达的。
❖
❖ ❖ ❖ ❖
4.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的内涵。
•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
政治的风雨
•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 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 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 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定风波》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 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 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 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 首《定风波》。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为什么苏轼能够泰然从容 乐观旷达、洒脱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磨难、逆境?
苏轼大事年表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 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 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 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 江苏杭州。 1074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 1076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 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 马”还“轻”呢?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 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他按照 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在分析诗词内容的基础之上,谁能给大家归纳一下这首 词所表达的情感。
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 处之之情,表现出他达观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胸襟。
知识拓展,走进苏轼
为什么苏轼能够泰然从容 乐观旷达、洒脱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磨难、逆境?
苏轼大事年表
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 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 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 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 江苏杭州。 1074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 1076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 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反复朗读,体味思想与情感。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 马”还“轻”呢?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18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定风波课件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

——宋代罗大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 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代无门禅师
一条官路坦然平,无限游人取次行;莫谓 地平无险处,须知平地有深坑。 ——慈受怀深
课后探究: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读文本.探内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
读文本.探内容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
读文本.探内容 一种生活态度:
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 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 从容,随缘自适。
读文本.知内容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文本.知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文本.探内容
本词的艺术特色:
⑴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曲笔(隐喻象征)抒情。
拓展阅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
阅读这首词,谈谈你的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 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代无门禅师
一条官路坦然平,无限游人取次行;莫谓 地平无险处,须知平地有深坑。 ——慈受怀深
课后探究:
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读文本.探内容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归去来兮辞》
读文本.探内容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
读文本.探内容 一种生活态度:
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 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 从容,随缘自适。
读文本.知内容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文本.知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文本.探内容
本词的艺术特色:
⑴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⑵一语双关,曲笔(隐喻象征)抒情。
拓展阅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
阅读这首词,谈谈你的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