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语文备课大师【全】PPT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精)人教版高中三年级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说“木叶”》课件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 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 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 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 尝言外意味。
启发:
1.要注意诗歌的炼字。
2.要注意诗歌中的“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的效果
3.要注意诗歌中意象背后的暗示 性。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 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 素。
5段:说明 “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 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 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 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 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竹 ——坚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 医。”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 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 群脱俗 。
四、菊 ——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
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 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李 白《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Word含答案2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知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知常识]1.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必修5第九课《说“木叶”》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说“⽊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为⼈教版⾼中新课标语⽂必修5第9课课⽂。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中语⽂必修5第九课《说“⽊叶”》课⽂原⽂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叶下。
”(《九歌》)⾃从屈原吟唱出这动⼈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们,许多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赋》说:“洞庭始波,⽊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歌》⼜说:“⽊叶下,江波连,秋⽉照浦云歇⼭。
”⾄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我们乃看见“⽊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叶”是什么呢?按照字⾯的解释,“⽊”就是“树”,“⽊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的《招隐⼠》⾥⼜说:“桂树丛⽣兮⼭之幽。
”⽆名⽒古诗⾥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般的情况,⼤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们⽂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遇见“⽊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们似乎都不再考虑⽂字洗炼的问题,⽽是尽量争取通过“⽊叶”来写出流传⼈⼝的名句,例如:“亭皋⽊叶下,陇⾸秋云飞。
”(柳恽《捣⾐诗》)“九⽉寒砧催⽊叶,⼗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过问呢?⾄少从来就没有产⽣过精彩的诗句。
⽽事实⼜正是这样的,⾃从屈原以惊⼈的天才发现了“⽊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再⽤,熟能⽣巧;⽽在诗歌的语⾔中,乃⼜不仅限于“⽊叶”⼀词⽽已。
9《说木叶》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 )
第三部分(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似,Βιβλιοθήκη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总结 )
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展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总结
评
木叶
疏 朗空 阔
暗
相去无几
示
性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评
什么诗诗歌的暗示性?文章如何阐释诗歌暗示性的问题?
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作为概念影子的暗示 性是指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样 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但要玩味诗歌的语义, 而且要玩味诗歌语言以外的意义。中国诗歌语言注重语言的 含蓄,注重暗示,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是无尽的。作者用 了许多例子做了分析,讲明了这个问题。
比较下面三首诗“梅”的特点:
实
• 梅花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卜算字·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思
独立完成“自学深 思”部分内容。
议
小组讨论完成 “合作探究” 部分内容。
正字音
展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xī)窣(sū)
【教学设计】《说“木叶”》(语文人教版必修5)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文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第9课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
【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理解。
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文章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
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件--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关键在于“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
“木”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为什么?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01 02
“树叶”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叶可简化为“叶”(润泽绵密);“木叶”
使人有“木料”、“木头”、“木板”的联想,很少想到叶子(枯黄干燥)。
“落叶”:春夏之交包含水分的繁密叶子;“落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连
“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容?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 指词语概念以外 的意义,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 意义。
说出诗中“柳”的形象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
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说出诗中“柳”的形象
咏 柳 曾 巩 ·
乱 条 犹 未 变 初 黄 ︐
倚 得 东 风 势 便 狂 ︒
解 把 飞 花 蒙 日 月 ︐
不 知 天 地 有 清 霜 ︒
得 势 猖 狂 的 奸 佞 之 臣 ︒
纷 飞 ︒ 讽 刺 攀 附 权 贵 ︑
曾 诗 ︓ 乱 条 狂 舞 ︐ 柳 絮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必 修 五 第 三 单 元 第 9 课
人 教 版 高 中 语 文 必 修 五 第 三 单 元 第 9 课
林 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请分析以下 四句诗,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答案 (1)使用了“木”字,黄色的树叶给人以空阔感。 (2)使用了“树”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饱满感。 (3)使用了“木叶”二字,微黄的树叶给人以疏朗感。 (4)使用了“落叶”二字,绿色的树叶给人以繁润感。
2.背景展示 新诗的创作曾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但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 不振的景象,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 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 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 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 点的。 3.题目解说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 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答案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 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 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答案 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 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 游子的漂泊。 ②“木叶”是属于风,属于爽朗的晴空,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 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 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1 交流释疑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从课文看,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答案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 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 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苍白、生硬之感。“树”是具有繁茂 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答案
二 品读感悟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而“木叶” 形象的关键在“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 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小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 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答案
3.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请找出几处所引用的 材料,并体会一下引用的作用。
答案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 授。作为一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 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主要 作品有文集《唐诗综论》,诗集《夜》等。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9课 说“”
目标·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和古诗词名句。 2.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栏目 索引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一 语言积累
1.读准字音 (1)征戍(shù) (2)橘颂(jú) (3)落木萧萧(xiāo) (4)涔阳(cén ) (5)无妨(fánɡ ) (6)陇首(lǒnɡ )
答案
2 深度研读
1.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 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答案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 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 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 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 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 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7)得鱼忘筌(quán ) (8)寒砧( zhēn ) (9)桅杆(wéi ) (10)漂泊( bó) (11)袅袅( niǎo ) (12)疏朗( shū)
(13)窸窣(xī ) (14)迢远(tiáo ) (15)亭皋( ɡāo) (16)冉冉(rǎn ) (17)门栓( shuān )
答案
2.理解词义 (1)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不妨。 (2)歧路: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3)迢远:遥远。 (4)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5)灼灼:形容明亮。 (6)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7)冉冉:(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慢慢地。 (8)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稠密。 (9)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答案
(10)景况:情况;境况。 (11)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12)寒砧: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13)缠绵: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文中形容叶对枝 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14)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绵长 不绝。 (15)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 (16)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17)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