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最新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1)(精品)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北京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北京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课文中心句,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体会少孺子的机智、爱国。

2、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3、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内容,通过想象,给课文补白,练习扩写课文。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请回忆一下《螳螂捕蝉》一课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少孺子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生:起因是: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经过是:舍人有少孺子者……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结果是: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课件出示: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质疑:通过一头一尾吴王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他的变化,这么固执己见的吴王最后怎么就会放弃攻打楚国了呢?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生:是少孺子的给吴王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起到了作用)二、理解重点1、问题引入,抓住中心句:少年仅仅是在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他到底想告诉吴王什么?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蕴含的大道理那一句话吗?(1)课件出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小动物都在追求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2、“此三者”指的是谁?有怎样的前利又有怎样的后患呢?过渡:你是从哪儿找到答案的呢?(在少孺子的话中)我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学习“其”字用法(1)在这段文字中“其”字出现了多次,那么每一个“其”字是什么意思,又分别指的什么呢?请你默读这段话,并在书上批注。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教案名称:螳螂捕蝉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科目: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简要概括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寓意和道理。

2.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炼材料,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张螳螂捕蝉的图片,让学生简单描述这幅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导入寓言故事的概念,向学生解释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3.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所了解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学习故事(10分钟)1.向学生朗读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在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讲述了什么情节?b.故事中的螳螂和蝉都有什么特征和行为?c.你觉得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或道理?三、整理寓意(15分钟)1.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逐句逐段梳理故事的寓意,并以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他们所理解的故事寓意和道理。

3.教师辅助学生梳理总结故事的寓意和道理,引导学生找到故事中的生活启示。

四、课文展示(15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特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教师提供相关的寓言故事资料,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1)(精编)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1)(精编)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朗读书写。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关:我来谈对课文的了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关:我能完成听写任务。

1.听老师读词语,同学们记住并写下来。

2.听写完毕,同桌互查。

第三关:我理解、我感受。

一、我能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1.朗读9-12自然段。

读完后,自己试着把故事复述一下,尽量用上刚才听写的四组词语,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话。

2.复述展示。

3.此时你想对蝉、螳螂、黄雀各说些什么呢?
蝉:
螳螂:
黄雀:
4.他们仨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二、我能体会到少年的智慧。

1.精读3-12自然段,找出少年的言行,揣摩少年的意图。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自学感悟,然后汇总报告。

第四关:我能表演。

1.在组内将《螳螂捕蝉》排成课本剧,分角色演一演。

2.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一会每组推荐一个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最像。

第五关: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

并用手机app录制视频,分享给全班同学。

第六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遍,把你认为读得最有感情的一次用手机app录制
下来。

分享给全班同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六班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急的,北师大版六班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逍遥自在"、"茅塞顿开"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预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鱼目混珠掩耳盗铃自相冲突拔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那么寓言故事告知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可思议乘虚而入侍奉固执茅塞顿开逍遥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

不可思议: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急的方向进展。

祸害: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进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解并描述"螳螂捕蝉",奇妙地劝告吴王。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北京版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北京版

螳螂捕蝉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基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就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

(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

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

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精编)

最新审定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精编)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搜集螳螂、黄雀、蝉的图片,并用手机app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句子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5.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螳螂捕蝉》,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表达、倾听、合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
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5.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节奏,感受寓言故事的韵味。
2.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如“螳螂”、“捕蝉”、“黄雀”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如:“同学们,故事中的螳螂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身后的危险。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螳螂捕蝉》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螳螂”、“捕蝉”、“利益”、“目光短浅”等,并能够运用到日常交流中。
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掌握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道理等方面的知识。
4.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表达、倾听、合作的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设计实践活动,如编写寓言故事、讲述身边的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理,提升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螳螂捕蝉教案 北京版
2. 指名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对照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句子的意思。
重点指导:
(1)告其左右曰 (他的,指吴王)
(2)露沾其衣 (他的,指少孺子)
(3)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它的,指树)
(4)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它的,指蝉)
(5)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它的,指螳螂)
(6)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它的,指黄雀)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复备人
教学
内容
第11册
第6单元
第22课
第1课时
第127页
题目
22、螳螂捕蝉
设计
理念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会古代文化。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思想教育、心理品质、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课前准备


投影片


预习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重点指导:
舍人 在其旁也 黄雀委身曲附 延颈
2.形近字组词
丸( ) 乃( ) 罢( ) 孺( )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复备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够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搜集螳螂、黄雀、蝉的图片,并用手机app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
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
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

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

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

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

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六、布置作业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

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并用手机app记录下来,分享给全班同学。

八、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固执攻楚
经过巧妙劝说前后照应
结果打消念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