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9 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 6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3.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意思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1 . 会认本课 6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2 .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小学课件资源一导入新课主题导入:交织着豪情、愁思与悲愤的呼喊一走进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先读读其中的第一首——《从军行》,来感受一下诗中所表达的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古诗三首)二介绍作者1 . 王昌龄(?一约 756 ) : 字少伯,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后人誉其为“ 七绝圣手“ 。
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等。
2 . 陆游( 1125 — 1210 ) :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
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3 . 杜甫( 712-770 )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 。
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三别” 等。
三初读古诗1 . 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 1 )会认生字。
仞岳蓟涕裳襄( 2 )会写生字。
(板书书写:仞岳摩遗涕巫)仞岳摩遗涕巫书写指导:仞:“”的撇起笔要高;“ 刃” 的折稍向左拉,左边一点居中“ 仁’ 的撇起笔要高;“ 刃” 的折稍向左拉,左边一点居中岳:“ 丘” 首撇短平,最下面的横平直且最长;“ 山” 要扁,中竖稍长。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 读懂诗歌内容,了解三首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会默写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三首诗歌。
2.会默写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一、板题、示标。
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
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显示)。
有信心完成学习目标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将进行两场比赛,先看第一场比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认读生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
5分钟后比谁能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字、新词五千仞岳蓟北上摩天涕泪衣裳襄阳教师过渡语:学习完本课生字,并读通顺课文后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
个性化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语。
强调:重点生字,词语着重学习。
拓展:找出文中的重点,优美词句。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古诗师: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大声朗读古诗,根据注释翻译诗句。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课件出示注释: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玉门关:古关名。
2.楼兰:西域古国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将晓:快要天亮。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学设计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选入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为高级的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首诗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泊船瓜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上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影视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诗文情境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
4.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或记述爱国将士誓死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或表现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近距离接触戍边将士,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
2.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进入古诗营造的情境。
3.教师出示《从军行》,学生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明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思考:从军的环境如何?从军的将士有什么志向和愿望?二、初读古诗,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和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曾任江宁丞,世称“王江宁”。
因其擅长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等。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情,可以惊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朗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4)学生认真听课文的朗读音频,边听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在聆听中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 《 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

1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军神 2 青山处处埋忠骨 2
清贫 1 2
的心理活动。 习作 2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
部编版小学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2)谁来说说你有哪些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字理识字。出示课件4
(3)找一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在书写上有什么规律和应该注意的地方。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有11个生字。上下结构的字有2个,分别是“符、兄”;左右结构的有8个,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而“牧、欲”是左右同宽的字。出示课件5
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1.在你们的描述当中,我仿佛看到了快乐的面容,听到了高兴的笑声,甚至还闻到了浓浓的烟火味。下面,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热闹、喜庆的场面读出来吧。
①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②教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时语气欢快,语调要上扬。后两句要读出春节时的喜庆氛围。
③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指名再读、师范读、齐读。
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1.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出示课件30
2.诗人满怀哀伤,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他只想此刻避避雨,顺便饮几杯小酒,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吧。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化身成诗人,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3.梳理总结,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纷、魂、何、遥”等易写错的字,和形近字“粉、鬼、荷、摇”进行区分。出示课件31
指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②学习第二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课件39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对于边塞诗学生读得较少,再加上学生对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了解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的资料,必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补充有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村晚》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村晚》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意境。
4.了解古诗内容,领略如画的田园风光和儿童的乐趣,感受诗人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描写的是乡村农忙场面和儿童学种瓜的场景,一首描写的是儿童弄冰玩耍的趣事。
下面,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背得很不错,从他们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幅独特的画面,感受到诗人蕴蓄其中的情感。
你们还记得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村晚》这首诗。
(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二、初读古诗,把握文本1.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1)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了什么?明确:“村晚”的意思是乡村的傍晚,由此可知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作者简介。
雷震南宋诗人,生平不详。
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学习字、词、句。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漪(yī)(2)理解词语。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腔]曲调。
[信口]随口。
(3)齐读古诗,注意节奏、韵律。
(课件出示)(4)结合注释及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初步弄懂诗句的意思。
诗意: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三、再读古诗,品读欣赏1.出示古诗的一、二句,引导探究。
过渡:同学们初步弄懂了诗的意思,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这有利于我们深入品析这首诗,有利于我们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中蕴蓄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2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3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板块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预设: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报国)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即使战争如此残酷,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放之气。
第2课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教师引导:唐宋,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 5.理解题目。 6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 (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 预设: 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 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 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练读)
板块二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 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语速应该缓慢一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学生齐读)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