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病例摘要】患者张某,男,45岁,职业是司机,因长期驾驶引发颈椎病,伴随出现项背肌筋膜炎症状。

患者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头痛,搏动性颈动脉杂音,叩击C5椎体患侧有明显跳痛。

经过详细的检查和综合治疗,最终选择了浮针结合理筋手法进行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治疗方法】1. 浮针:选择对患者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的穴位,如百会穴、风府穴等,在针刺前利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清洁相应穴位,再用适当长度的针管快速短促地插入皮下浅层,取出针管后让针头悬浮在皮下,再取一根细细的银针插入针口,使患者犹如受到一种飘飞的感觉,缓慢转动针头,让病人脊区甲肝凹突部位微有酸胀感,常用2–3针每次。

2. 理筋手法:首先对颈部和患侧的项背肌进行放松,然后使用理筋手法来治疗。

主要包括揉捏、拨拿、推揉、牵拉等手法,以调和和疏通筋经为主。

【治疗过程和效果】患者于治疗前描述颈部疼痛明显,持续不减,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主诉颈部疼痛、头晕、头痛明显改善,搏动性颈动脉杂音减弱,叩击C5椎体患侧跳痛消失。

经过10次治疗后,患者基本康复,颈部不再疼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讨论】在中医理论中,项背肌筋膜炎是由于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所致,主要病理机制是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僵硬等症状。

采用浮针和配合理筋手法治疗是合理的。

浮针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改善局部的循环情况,缓解病症。

而理筋手法可以有效疏通筋经,舒缓局部肌肉,达到治疗目的。

【总结】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改善和康复,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

我们建议在医疗实践中,适当运用中医治疗方法,为更多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浮针

浮针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ling therapy),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使得人体可不药而愈,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没有副作用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颈肩腰痛腿痛和一些内科、妇科杂病,尤其在伤科和疼痛科有着很好的运用优势。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在第一军医大学工作期间发明,而后逐渐完善的。

尤其在南京大学期间,符博士吸取西方最新科技成果,使得浮针疗法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与中西医其他方法,浮针疗法优势突出:安全、疗效快、可重复性好,而且对于有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说,相对容易学习。

一、针具所用针具为复合套管针——一次性使用浮针,其结构为浮针是复式结构,分为三部分:1 针芯:由不锈钢制成。

该部分使浮针达到足够的刚性以快速进入人体。

外面包有软套管。

针尖呈斜坡形。

2 软套管及针座: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

针芯包裹其中,该部分使浮针同时具有足够的柔软度以利长时间留针。

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

3 保护套管:为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碰撞产生磨损,同时也为了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浮针有保护套管。

二、操作方法选择体位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1) 坐位:头、颈、肩、上背部的病变,必须选坐位。

(2) 仰卧位:适宜于用于腹部、膝盖等部位病变的治疗。

(3) 伏卧位:适宜于下背部、骶部、臀部、下肢背侧。

明确病痛点——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肌筋膜触发点),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1. 引言1.1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王女士,女,45岁,家庭主妇。

因颈部和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就诊于我院全科门诊,入院查体面色欠佳,言语困难,颈椎活动受限,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颈椎活动受限,双侧项背肌紧张,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无明显畸形,颈项部特应关系正常,未发现局部肿胀。

血常规、生化常规及各项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无明显异常。

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颈椎病,项背肌筋膜炎。

经综合考虑,拟采用浮针结合理筋手法进行治疗。

1.2 病史回顾病史回顾:患者为女性,39岁,主述项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已有半年。

患者平时从事办公工作,久坐姿势较多,频繁使用电脑,同时缺乏运动。

疼痛初起时仅感到轻微不适,伴有僵硬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受限、头部转动困难等情况。

患者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经过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近期病情加重,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患者无其他明显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

1.3 临床表现患者因劳累过度,出现了明显的项背肌筋膜炎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头部转动受限,肩部肌肉僵硬,且伴有持续性胀痛感。

患者在睡眠时也会出现颈部疼痛,并且伴有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颈部肌肉紧张,有明显触痛点,且活动受限。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有轻度红肿。

患者自感不适,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询问及检查,确定患者患有项背肌筋膜炎。

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非常重要。

2. 正文2.1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的治疗原理浮针结合理筋手法的治疗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通过针灸刺激和按摩推拿相结合的方法,调理人体气血运行,恢复经络的畅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技法,即将针插入体表轻浅处,不进入经络深层,通过刺激局部皮肤和肌肉,刺激经络气血的流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缓解疼痛和炎症。

浮针治疗与护理

浮针治疗与护理

疗效特点
(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 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 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 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 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 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 有优势。
常见并发症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有 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范意识,减轻或消除紧 张、焦虑心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常见并发症
晕 护理措施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良好的治疗环境能增加患者 的安全感、信任感,减少紧张、焦虑心情,护士要 时刻保持治疗室内环境的整洁,光线明亮,空气流 通,物品摆放有序,地面无血渍、污渍,避免不必 要人员的进出,尽一切可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 环境,减少晕针发生的机会。
浮针适应症
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 能胜任,具体来说,大至如下:慢性头痛、颈
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
节陈旧性损伤、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
胆囊结石、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
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顽固性面
四、针前准备
(一)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 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 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 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 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体位选择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 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 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 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应尽量采取卧位。

《浮针疗法》课件

《浮针疗法》课件
建议一
进一步深入研究浮针疗法的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科 学的依据。
建二
加强浮针疗法的培训和普及,提高医生和治疗师的技能水平。
建议三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验证浮针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
留针
留针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 1小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扫散
用浮针的进针器进行扫散操作, 以扩大刺激范围。
浮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和护理
01
02
03
注意消毒
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 消毒规范,避免感染。
避免剧烈运动
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以 免影响治疗效果。
观察不良反应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 就医。
03 浮针疗法与其他疗法的比 较
确保浮针干净、消毒,同时准备好治 疗所需的器具,如棉签、消毒液等。
确定治疗环境
确保治疗环境安静、舒适、温暖,避 免外界干扰。
浮针疗法的操作步骤
确定治疗部位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或疼痛 部位进行治疗。
皮肤消毒
用棉签蘸取消毒液对治疗部位进 行消毒。
进针
将浮针刺入皮肤,直至针身完全 进入皮下。
出针
治疗结束后,缓慢将浮针拔出, 并用棉签按压止血。
浮针疗法与推拿的比较
作用机制
浮针疗法是通过刺激皮肤浅层的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来达到治疗目 的,而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来
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范围
浮针疗法对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 果较好,而推拿对于肌肉劳损等疾 病的治疗效果较好。
安全性
浮针疗法相对推拿来说更为安全, 因为浮针疗法不直接刺激肌肉和神 经。
浮针疗法与药物治疗的比较

教育推广
03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形式,推广浮针疗法知识,提高社会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1例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项背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报告了一例患有项背肌筋膜炎的患者,经浮针结合理筋手法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的病例。

患者,女,38岁,因颈项背部酸痛伴肿胀、活动受限3个月,加重2周入院。

患者平素体格健康,无特殊遗传病史,无相关家族史。

3个月前,患者突发颈项背背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夜间加重,伴有活动受限,未及医;2周前,患者加重伴颈部局部肿胀,不适,患者仍未及医院就诊。

入院查体:患者自诉颈项背背部疼痛不适,呈持续性酸胀痛,夜间加重,负重无法忍受。

颈项部被隆凸,活动受限。

颈项背围触痛明显。

关节活动受限,活动一过度即加重颈部不适,头部转动触痛加重。

肩背肌肉紧张,压痛明显。

为明确诊断,患者行颈椎MRI检查提示:C3/4、C4/5、C5/6椎旁软组织肿胀。

考虑到患者的症状和颈椎MRI检查结果,确诊患者患有颈背部肌筋膜炎。

对患者的颈背部进行了理筋手法治疗。

在患者取仰卧位时,治疗师采用推、拉、捏、按等方法,按摩患者颈项背部酸痛处的肩颈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缓解患者疼痛。

然后,利用浮针技术对患者颈背部进行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使用细针直接刺激患者颈项背部酸痛处的肌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肿胀。

经过3次治疗后,患者的颈背部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肿胀明显减轻,活动受限程度明显改善。

患者的颈背部肌肉松弛明显,肩颈肌肉紧张明显减轻。

患者自诉疼痛减轻明显,能够自由活动,夜间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出院后,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对治疗颈项背部肌筋膜炎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浮针结合理筋手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本次病例报告只包括一个病例,治疗效果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浮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报告

浮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报告

浮针、倒悬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报告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认为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解剖位置的失常,以及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水肿粘连,使髓核突出后产生机械性压迫、化学性刺激和免疫性反应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因此,恢复和重建脊柱生物力学的平衡,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才是治疗的关键。

倒悬推拿疗法——是在人体的逆向体位下,利用专业倒悬牵引设备牵引并施以推拿的手法,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是利用浮针针具在疼痛点周围的浅筋膜沿特定的方向进行扫散,浮针疗法能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达到了缓解剧烈疼痛,使痉挛的肌肉得以松弛的效果,为下一步做倒悬牵引和手法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采用浮针、倒悬牵引手法等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2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关键词:浮针、倒悬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报告【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82-021 临床资料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以症状、体征及ct片为诊断依据,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0例,随机分成二个治疗组。

即:a组1100例以浮针、倒悬牵引+推拿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b组1100例以倒悬牵引+手法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2 治疗方法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糖尿病患者首先采用浮针疗法然后施以倒悬牵引推拿疗法1次/qod20d为1疗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进行浮针治疗或采用脱水+激素抗炎,再行倒悬牵引、推拿疗法。

2.1 浮针疗法。

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达到缓解腰腿剧烈疼痛等症状,常规疗法是先采用脱水+激素抗炎为主要治疗手段,以利倒悬牵引和其他治疗手段的实施。

但对少数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则不宜采用激素抗炎治疗;针这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首先采用了浮针疗法,完全缓解或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为后续倒悬牵引和推拿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肖菊
【期刊名称】《中外医药研究》
【年(卷),期】2024(3)8
【摘要】目的:探究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织金县中医医院2021年7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试验组采用普通针刺联合浮针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浮针治疗,能改善疼痛与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肖菊
【作者单位】织金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
【相关文献】
1.观察浮针疗法与常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浮针配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3.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浮针疗法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4.浮针配合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观察临床与实践5.浮针联合PPDO微创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