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震设计
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高层超限审查)

1.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概念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
对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采取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不满足规范,进行妥协的底线,在此底线的基础上,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以进行加强。
即做中震弹性计算。
应该明确一点,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是两个概念。
保持弹性是指不考虑内力调整的抗震验算,地震力放大2.8倍。
不屈服指内力、材料强度均按标准值计算,并且不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中震弹性要比中震不屈服的要求严的多,对于抗震等级在一级以上的构件,通常按小震弹性计算得到的配筋要比中震不屈服的大。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内涵一.中震弹性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2.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3.其余分项系数均保留二.中震不屈服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2.荷载分项系数取13.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4.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15.材料强度用标准强度三.中震不屈服设计已经去掉所有安全度,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震弹性设计取消内力调整的经验系数,保留了荷载分项系数,也就是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属正常设计,相应的配筋也大得多以上设计方法都属于性能设计的范畴。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在PKPM中的实现一.中震弹性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PKPM中直接将原地震影响系数改为2.8倍即可。
中震不屈服与中震弹性的区别

1.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概念结构位移比》1.5(1.4)并且≤1.8,扭转平动周期比》0.9(0.85)并且≤0.95时,应做基于性能中震抗震设计。
对复杂超限结构,专家委员会根据超限细则,都会提出中震弹性(不屈服)设计。
采取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不满足规范,进行妥协的底线,在此底线的基础上,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以进行加强。
即做中震弹性计算。
应该明确一点,中震不屈服和中震弹性是两个概念。
保持弹性是指不考虑内力调整的抗震验算,地震力放大2.8倍。
不屈服指内力、材料强度均按标准值计算,并且不考虑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中震弹性要比中震不屈服的要求严的多,对于抗震等级在一级以上的构件,通常按小震弹性计算得到的配筋要比中震不屈服的大。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内涵一.中震弹性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2.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3.其余分项系数均保留二.中震不屈服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2.荷载分项系数取13.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4.抗震调整系数γre取15.材料强度用标准强度三.中震不屈服设计已经去掉所有安全度,属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中震弹性设计取消内力调整的经验系数,保留了荷载分项系数,也就是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属正常设计,相应的配筋也大得多以上设计方法都属于性能设计的范畴。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
2.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的在PKPM中的实现一.中震弹性设计: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PKPM中直接将原地震影响系数改为2.8倍即可。
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中震设计

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中震设计?中震弹性设计就是在中震时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就是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一、中震弹性设计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3、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3、定义荷载组合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4、将材料分项系数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5、其它操作均同小震设计。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MIDAS/Gen中都可以实现,具体说明如下:一、中震弹性设计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按表1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
表1 地震影响系数(β为相对于小震的放大系数)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β值按表1取用。
结构设计知识:中震设计有哪些注意要点?

结构设计知识:中震设计有哪些注意要点?
中震设计有哪些注意要点?
1、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的区别;
2、中震设计时只对地震力放大,二抗震构造措施可不调整,仍旧按原来小震的抗震构造执行。
中震弹性只是将地震力放大了2.8倍,其余和小震得计算结果相同。
中震不屈服是指设防烈度地震下,结构构件轻微破坏,结构构件出现轻微的塑性变形,但不达到屈服状态。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的效应。
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采用标准组合。
所有构件采用四类构件,不考虑构件抗震等级的调整。
(1)中震弹性是中震地震力、基本组合、材料强度设计值和考虑抗震等级跳帧;(2)中震不屈服是中震地震力、标准组合、材料强度标准值和不考虑抗震等级调整。
(3)考虑连梁破坏,适当减小连梁刚度,一般不小于0.3。
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的调整系数为,钢材1.11,混凝土1.4。
大震弹性和大震不屈服,可参考中震,但是阻尼比适当调整,钢结构0.05,混凝土0.08,混合
机构0.05~0.08。
PKPM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怎么设?

PKPM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怎么设?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PKPM中直接将原地震影响系数改为2.8倍即可。
2、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抗震等级改为4级。
3、其余分项系数均保留。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地震影响系数按小震的2.8倍取值-PKPM中直接将原地震影响系数改为2.8倍即可。
2、荷载分项系数取1-PKPM中直接修改。
3、内力调整系数取为1(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勾选按中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
4、抗震调整系数gamma;re取1-勾选选按中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
5、材料强度用标准强度-PKPM中混凝土能够自动调整,比如C40的混凝土,其抗压设计值为19.1N/MM2,当你构选了按中震不屈服做结构设计,其抗压强度就会自动采用标准值26.8N/MM2,钢筋及钢材需要手动输入如HRB400,钢筋强度应输入400N/MM2。
中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

中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
结构中震阶段的设计方法有两种:即“中震弹性”设计及“中震不
屈服”设计。
中震,一般指地震影响系数取小震的2.85倍。
按中震弹性进行结构设计,取消内力调整系数,保留荷载分项系数,材料强度按设计强度取值,使设计构件既在中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又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结构的安全度和可靠度;
按中震不屈服进行结构设计,则使设计构件在中震作用下达到弹性极限状态,即在取消内力调整系数的基础上,使荷载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为1.0,且材料强度取为标准值。
可见,中震不屈服设计是中震弹性设计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表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2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
表3混凝土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系数
表4中震弹性设计和中震不屈服设计要求
仅在超限高层结构中采用“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的抗震思想,且仅对含剪力墙结构的关键部位或关键构件采用中震设计的方法。
Midas中震设计的实现

1.12 中震设计的实现林丹具体问题在midas Building和midas Gen中,能否对结构进行中震设计?如何操作?问题解答1.12.1 前言我国目前都是以小震设计为主的,但是随着结构越来越复杂、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目前工程界对于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这两种方法在midas Building和midas Gen中都可以实现。
1.12.2 中震弹性设计中震弹性设计的设计原则: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采用材料强度设计值。
midas BuildingA.在结构>模型控制中应用规范选择旧规范,如图1.12.1所示。
在新规范中对结构性能设计做了详细介绍,所以在Building中推荐使用性能设计。
图1.12.1 规范选择B. 在荷载>荷载控制>地震作用中将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指定为四级,如图1.12.2所示。
图1.12.2 制定抗震等级C. 在荷载>荷载控制>地震作用中勾选“中震设计”,点击后面的按钮,弹出对话框,如图1.12.3所示,勾选“弹性设计”即可。
程序会自动使用规范规定的荷载作用分项系数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并且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均使用设计值。
图1.12.3 中震设计选项D. 定义中震反应谱。
在荷载>荷载控制>地震作用>设计反应谱中,通过调整系数来定义中震反应谱,如图1.12.4所示,调整系数参照表1.12.1取值。
也可以直接在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中输入相应的值。
表1.12.1 中震放大系数图1.12.4 中震反应谱midas GenA.在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中定义中震反应谱函数,如图1.12.5所示,在设计反应谱时勾选“设防地震”即可。
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中震设计?
结构设计学习资料2009-11-29 23:05:09 阅读2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转自:/s/blog_5e1bf3ef0100fckz.html
中震弹性设计就是在中震时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就是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3、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3、定义荷载组合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4、将材料分项系数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5、其它操作均同小震设计。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MIDAS/Gen中都可以实现,具体说明如下:
一、中震弹性设计
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按表1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
表1地震影响系数(β为相对于小震的放大系数)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定义抗震等级: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可。
3、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按表1取值,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均按《高规》第5.6节进行,但分项系数均取1.0,计算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的强度取标准植。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3、定义荷载组合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主菜单》结果》荷载组合:将各项荷载组合中的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即可。
4、将材料分项系数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材料分项系数:将材料分项系数取为1.0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