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

同仁堂战略分析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1.公司介绍

.背景简介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着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同仁堂已经形成了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十大公司、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的“1032”工程,其中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零售门店800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8家,遍布15个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商标的设计意图:

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北京同仁堂数百年的制药精华与特色是:处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因而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享有盛名。本商标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同仁堂”作为主要图案是药品质量的象征;整个商标图案标志着北京同仁堂是国之瑰宝,在继承传统制药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制开发更多的新药造福人民。

.公司历史

一六六九年(清康熙八年)乐显扬创办同仁堂药室。

一七零六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

一七二三年(清雍正元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一九五四年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一九五七年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正式成立,开创中药西制的先河。

一九八九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同仁堂”为驰名商标,受到国家特别保护,“同仁堂”商标还是中国第一个申请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商标,大陆第一个在台湾申请注册的商标。

一九九一年同仁堂制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一九九七年国务院确定120家大型企业集团为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同仁堂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中医药企业名列其中。

一九九七年由集团公司六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七月,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这标志着同仁堂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

二零零零年十月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同仁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二零零二年同仁堂集团启动“1032”工程。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试营业。 .公司愿景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丰富的文化内涵悠远凝重。儒家文化“以义为上”的深刻内涵早已融入到同仁堂三百多年的行医制药之中。背负着“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使命,同仁堂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同仁堂文化”。

同仁堂三百余年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由“信义”二字凝结。以“德、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古训堂训为基本内涵的经营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管理信念;“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以及“四个善待”、“四条标准”等构成了同仁堂传统而现代的企业文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今后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将继续以弘扬同仁堂的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同仁堂文化为魂,向着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北京同仁堂”愿景迈进。.战略使命

完成公司自定的“1032”工程即配套形成十大公司,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现代制药业、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建设二大基地、二个院、二个中心。使同仁堂完全实现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从管理企业到经营资产的转变,成为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开放经营、自主创新的现代中医药集团。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成为国内中成药行业龙头老大,300多种成药在国内非同仁堂药店店面内普及,市场产品占有率最高。在海外市场,同仁堂开门店遍布全球。

销售增长率:以每以年10%--15%递增

利润目标:每年销售利润达13个亿以上。产品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内全国第一。

企业目标:

以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医药名牌产品为支柱,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产品集团。简称"三高一强"。

企业使命:

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

2.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

2008 年,我国医药管理相关部门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改革原则,落实国务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医药管理部门职责的调整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值得注意的是,卫生部新设立的“医疗服务监管司”主要是为了在新医改方案制定过程中,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质量标准进行更有效的探讨,除此之外,还体现了卫生部在医院管理方面决策和监督权分立的理念。

另外,卫生部还就药监局划转过来的基本药物制定工作新设立了“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司”(下称“基本药物司”),其目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来说,组建“基本药物司”有利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地,对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基本药物司”的管理内容涉及基本药物的生产、

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全方位流程,将基本药物的管理上升到制度化水平,这对于医药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构建合理有序的医药市场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由于基本药物要满足临床80%以上的药品需求,市场需求非常大,但由于制度性的安排,要通过招标定点生产。对于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自己的产品能否进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事关其生存空间。

另外,国家基本药物的采购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销量上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活动的各种经济因素,包括国民收入、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及支出情况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以较高的幅度持续增长,GDP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近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全国恩格尔系数也是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医药消费支出所占比例相应增加。据测算,人均生活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药品消费水平将增加个百分点。中国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由1993年约50元增长到2010年近300元,每年以16%的幅度加速增长。另外,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药品消费仅为13本的%,为美国的%。国外最新研究分析报告认为:未来2—3年内,中国的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20%,也就是说中国医药商品净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和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居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以及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和价值观念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分析当前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中国医药产业产生影响:

人口数量。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l0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据预测,今后20年左右,全国总人口仍以每年净增1000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考虑一些复杂多变因素,按总和生育率计算,2l世纪中叶的2043年,人口将达到亿。这就是说,全国总人口还要增加近3亿,在接近16亿之后方能实现零增长。

人口结构情况。当人口数量一定时,人口结构不同,用药水平也不同。也就是说,在同样的人口数量下,老年人占的比例愈高,医药市场容量一般愈大。中国已步人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据测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25年将增加到亿,占总人口的%;到2050年将超过5亿,占总人口的29%并达到顶峰。老年人比例的持续增长将带动中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人口城乡结构。众所周知,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中国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与城市人口相比,保健意识不强,因而药品消费量较少。在全国总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城乡人口比例不同,医药市场容量会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和小城镇的兴起,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转变为城市人口。因此医药市场容量还会进一步加大。

疾病结构变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城乡差异逐渐缩小,高脂肪、高蛋白食品摄入增加,加上吸烟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致使中国城乡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快速上升,这种局势将会带动中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

.技术环境

科学技术作为营销总体环境的一部分,不仅影响企业的内部环境,而且与其它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直接影响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高、投入高、风险大、收益高的产业。医药产业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新药、新剂型、新的给药方法的开发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需要综合利用各项科学和高新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病种的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市场的作用力,使得新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升级换代的频率越来越快。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人类基因图谱的解密和克隆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与相互渗透,为新药的快速研发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不能否认,与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相比,中国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多年来,中国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从西药来看,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品,往往因质量标准不一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

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动下,“九五”期间,国家“1035 工程”项目共投入亿元,带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 亿元,获得1 个一类新药证书,建立了三类23 个单元技术平台。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新药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共投入亿元,带动地方、企业投入26 亿元,获得15 个一类新药证书,建立了8 类61个单元技术平台。在“九五”、“十五”期间发展迅速,成果显着,为进行医药体系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30 年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强、厚实的经济基础,为新药研发的经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此外,我国还具备了一些比较具体的条件开展这次重大专项。

.科技进步与创新

目前,举全国之力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正在为国内新药创制产业提供新的机遇。“重大新药创制”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 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等11 个部门组成领导小组。目前已安排经费53 亿元用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和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首批确定的121 项课题已启动实施,共安排经费10 亿元。而其最终目标是研制一批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药产品,为我国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建立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平台,形成支撑我国药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3.产业环境分析

同仁堂隶属产业及特征

3.1.1 同仁堂隶属产业

北京同仁堂由以现代制药业为主、零售商业和医疗服务为辅,隶属产业为医药制造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 754-2002 C类C27)。医药行业不但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大力发展、相互展开激烈角逐的一个焦点。

3.1.2产业特征

高科技

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医药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其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风险

医药行业是受政府规制最多、最严的行业之一,是受政策影响最深、最大的行业之一。影响医药行业的宏观政策因素包括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及报销制度、药品价格管理体制以及药品的注册、生产和流通体制等等。

高投入

医药产品的早期研究和生产过程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以及最终产品上市的市场开发,都需要资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药研究开发(R&D)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难度不断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 年的时间,耗费8 亿~10 亿美元左右。以同仁堂为例的传统中药制造企业,R&D 投入较少,利润回报、风险性等产业特征也相应表现得不如西药制药业那样突出。但随着医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医药制造业在自主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道路上,对产业特性的感受将会越来越强烈。

高回报

药品实行专利保护,药品研究开发企业在专利期内享有市场独占权。由于药品研究开发的高额投入,制药公司一旦获得新药上市批准,其新产品的高昂售价将为其获得高额利润回报。例如,2007年至2010年间,同仁堂的的营业利润率平均值达14%之多(一般行业的营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

相对垄断

医药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被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大制药公司所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全球药品市场依然主要集中在美欧日,但新兴市场日益受到关注。据普华永道发表的一篇报告认为,被称之为“E7 集团”的7 个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和土耳其)在2020 年的医药市场份额将占全球总额的1/5。

行业周期性较弱

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产业。由于药品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在经济萧条时期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医药行业是典型的非周期性行业,具有较强的抗御风险能力。在过去几年中,医药行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即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医药行业仍然保持较稳的增长态势。

.医药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3.2.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严重,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医药工业执行环境将趋于严峻。但与其他多数行业不同,医药行业与经济周期波动关系不明显。而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3.2.2 政策环境

3.2.2.1 行业规划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2006~2010 年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加强中药资源普查、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建设中药资源基地,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实施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科技专项。根据“十一五”期间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重点,北京重点发展中药与天然药,推进中药生产现代化;加强化学药品的原创和研发,初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2.2.2 行业政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自主创新潜力,也是我国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2008年中央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新增投资中安排中医医院建设专项,安排专项资金7 亿元,全面推动重点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上2008 年四季度中央财政紧急新增的重点中医医院建设资金10 亿元,截至目前,国家已投入专项资金17 亿元,支持全国171 所地市级以上重点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与此同时,新医改还特别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作为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批社区农村用药基本目录和即将出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成药品种都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这表明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态度。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之下,中医药事业走上规范和创新之路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具有品牌、产品资源优势的老字号传统中药企业以及具有研发、创新优势的现代中药领军企业将最先受益。

医药市场供求情况

3.3.1规模情况

从1999~2008 年数据看,我国

医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持续增长,但

在工业行业企业单位数的占比呈下降

趋势。到2008 年11 月,医药企业单

位数达到5949 个,同比增长%,比上

年同期水平下降了个百分点,在工业行业企业单位数的占比为%。在子行业

中,中成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占比最大,达到%;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企业单位数增长最快,较2007 年11 月底增长了%,其次是中药饮片加工业,同比增长%。

从1999~2008 年数据看,我国医药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逐步增长,年增

长速度在06、07 年间放缓,但08

年增速有较快回升,在工业行业中的

占比也有所提高。截至2008 年11

月,医药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万人,

占工业行业比重达到%,较上年同期

水平上升了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同比增长率为%,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较2007 年

同期上升了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占比最大,达到%;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增长较快,同比增长率达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个百分点。

从1999~2008 年数据看,我国医

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增速自2006年以来持续上升,2008 年

是7 年来首次高于工业行业产品销售收

入增速。截止到2008年11 月,医药行

业产品销售收入达亿元,占工业行业销售收入比重为%,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为%,高于工业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个百分点,较2007 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最大,达到%;兽用药品制造业占比最小,为%。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最快,同比增长率达到%;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增长最慢,同比增长%。

3.3.2生产情况

2008 年1~11 月,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继续稳步扩大,但在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累计工业总产值增速自8 月份以来有所减缓,这种趋势仍在延续。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率为%,较工业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占比最大,达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速较快,达到%。

3.3.3销售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及城镇化和老龄化的加快,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持续被提高。2008 年,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继续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2008 年1~11 月,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同比增长%。与此同时,在经过国际和国内需求端冲击之后,需求进一步下滑已经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占比最大,为%;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速较快,达到%。

3.3.4中成药情况分析

产量情况

2008 年,我国中成药产量万

吨,增长率为%,较上年同期升

了 %。2000~2008 年间,中成药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

区域结构

2008 年,我国中成药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中和西南地区,两地区的产量分别为和万吨,分别占全国产量的%和%。1999~2008 年期间产量占比增长最快的区域是华中地

区,2008 年较1999 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下降最快的是华南地区,2008 年较1999 年降低了个百分点。

省市集中度

2008 年,我国中成药产量省市集中度CR41和CR8 分别达到%和%,分别较上年提高

了%、%。我国中成药主要生产地集中在四川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北省等地,2008 年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达到%、%、%、%和%。2000~2008 年产量增长最快的前五个省市为河南省、山东省、吉林省、四川省和湖南省,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和%,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和% 。

3.4.五力分析

3.4.1新进入者的威胁

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在资本、技术、和品牌推广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且还有政府相关条文的限制。虽然有较高的进入障碍,但由于产业市场巨大,回报很高,所以挡不

1行业集中率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CR4是指四个最大的企业占有该相关市场份额。

住别的产业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药企进入,同时国际市场大的药企也在意图以各种方式进入金砖四国丰厚的市场中来分一杯羹。

3.4.2同行业间的竞争

由于巨大规模市场持续丰厚的利润,在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医药产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重复多,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整体竞争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近些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医药企业的市场化意识已经明显增强,国内医药企业间竞争的程度已愈发激烈。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项目和范围逐年发生变化,已经经历了从简单的数量竞争到质量竞争、从价格竞争到促销组合竞争、从品牌形象竞争到企业形象竞争、从营销实力竞争到综合实力竞争等各种变化。

3.4.3替代品威胁

如单从医药制造业来说,从当前世界的科学技术来说,几乎不存在有替代品威胁的情况。

同仁堂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医药业的子行业中成药制造业,从子行业来说,该行业有个极大的替代品威胁就是化学药品制造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药替代中药。

3.4.4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议价能力总体上来讲,较低,由于制药是高技术行业,所以其后向整合的能力也低。

医药产品的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植物药材、药用动物、化学用品及器材等。其供应商相对规模不很巨大、没有形成垄断、制造企业选择范围大,所以起议价能力也不高。

3.4.5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总体上来讲,非常低,其几乎不可能具有前向整合的能力。

医药产品的买方主要分三类:普通消费者、零售企业、医院。由于医药是关乎身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对普通消费者或患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议价能力。零售企业,在国内来将主要是药店或医药公司,相对规模都不大,连锁程度不高,所以也没有象国美大中家电行业的议价能力。医院,大多都是各自分布在城市内单个企业实体,规模程度不高,并且由于能将医药产品成本直接转给普通消费者,更没有考虑其议价能力的必要。

.产业前景

?永远的朝阳产业

–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合。医药行业不但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而且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

–由于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其行业周期性弱,与大多传统行业相比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行业。

?市场规模巨大,利润丰厚的行业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预测,到2010 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增长到6800 亿~7200 亿美元,医药产业不仅市场规模巨大,而且利润丰厚,一些世界

级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高达22%左右,而一般行业的企

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