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

合集下载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句式翻译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句式翻译
2 0 1 3年 第 6期 ( 总第 1 4 2 期)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N O.6。 2 01 3
Se r i a 1 N o .1 42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视 角 下 的 英 汉 句 式 翻 译
[ 关 键 词] 原 型 范畴 理 论 ; 英 汉 句式 ; 翻 译研 究 [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5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6 — 0 0 4 7 — 0 2
客观 特征 来 界 定 。 一 个 范 畴 内部 成 员 共 享 某 些 特 征 , 因 此 范 畴 内所 有成 员 地 位 相 等 , 范 畴 边 界 明 确 。而 原 型 理 论 认 为范 畴不 是建 立 在 共 享 特 征 之 上 的 , 没 有 一 组 特 征 能 够 准 确 界 定 范 畴 中 的成 员 , 它 是 建 立 在 纵 横 交 错 的相 似 性 网 络 和“ 属性” 之 上 的 。属 性 是 事 物 特 征 在 人 们 心 理 中 的 体 现 , 是 认 知 和事 物 之 间 互 相 作 用 的 结 果 。 因 此 属 性 具 有 主 观 性、 可 分 解 性 等 。范 畴 内不 存 在 所 有 成 员 都 具 有 同一 属 性 , 范 畴 边 界 不 确 定 j 。 三、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对 英 汉 旬 式 翻 译 的启 示

范 畴 化 是 人 类 对 世 界上 万事 万 物 进行 分类 的 一 种 高 级
理 论 对 于 许 多 自然 科 学 研 究 也 是 可 行 的 , 并对 2 O世 纪 结 构 主 义 语 言 学 和形 式 主 义 等 也 起 了巨 大 作 用 。但 运 用 经 典 范 畴 理 论 来 解 释 更 多 的 自然 界 和 社 会 现 象 时 , 就有点 苍 白

同构关系在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徐忠杰、许渊冲对李清照词

同构关系在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徐忠杰、许渊冲对李清照词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15卷第6期同构关系在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徐忠杰、许渊冲对李清照词《如梦令》译本为例王晓霞(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同构关系在英译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篇衔接和连贯方式,主要是由重复,添加,交替,拼合四种具体方式 构成。

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最能体现出英汉语篇衔接在同构关系手段上的差异。

从胡壮麟同构关系下的四种具体方式出发,通过研究徐忠杰、许渊冲两位翻译家对李清照词《如梦令》的两篇译文,来分析汉语诗词翻译中的英汉一致以及不一致现象,对今后的汉语诗词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译英的“三美”[关键词]同构关系;《如梦令》;古诗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5871 (2017)06 -0138 -03引言同构关系在英译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篇 衔接和连贯方式。

我国著名语言学者胡壮麟在著作 中对同构在语篇衔接中的应用作了细致的描述。

他 指出,语篇中的语法同构关系一般分为语义的相似 和结构形式的一致两种,与修辞学上的排比类似,但 相对排比涉及的范围更广泛[1]。

在语篇衔接方面,同构关系主要是由重复、添加、交替、拼合四种方式 构成[2]。

其中同构关系在英汉语篇衔接上的不同应用在 汉语古诗词英译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 诗词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体现在语言的“活”方面,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侧重抒情的特点;而西方 诗歌重视心理直觉的表述,偏向叙事,具有表达直 率、深刻、叙事铺陈的特点[3-4]。

本文从胡壮麟同构 关系下的四种具体方式出发,通过研究徐忠杰、许渊 冲两位翻译家对李清照词《如梦令》的两篇译文,来 分析汉语诗词翻译中的英汉一致以及不一致现象,对今后的汉语诗词英译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同构关系概述同构关系主要由重复,添加,交替,拼合四种方 式组成。

重复性同构是指通过遵从原文的重复现象 所做的英汉互译;添加性同构同重复性同构,英汉也 可照样互译,大多数英汉一致;在原本结构和基本词语不变的前提下,替换了个别词语并且是属于同一 类型,这种属于交替性同构关系;拼合同构关系实际 上是指属于上下文相同的语义语法结构的各个部分 通过拼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语义语法结构。

识解视角下《声声慢》5个英译本差异性研究

识解视角下《声声慢》5个英译本差异性研究

聚焦是程度概念ꎬ涉及用于语言表证的概念内容
并不等值ꎬ因为它们是经由不同的组合路径到达
的选取和组织ꎬ具体表现在前景化、组合路径和辖
域的选择
[15]58 - 65
ꎮ 前景化是一种相对关系ꎬ当一
个概念先于另一个概念ꎬ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另
一个概念 的 出 现 时ꎬ 前 者 为 背 景ꎬ 后 者 为 前 景ꎮ
第6 期
樊孟轲:识解视角下« 声声慢»5 个英译本差异性研究
93
wind.
实践应用ꎮ
在翻译活动中ꎬ译者首先对原作中所输入的源
原作中ꎬ“ 三杯两盏淡酒” 是所聚焦的观察和
语进行识解ꎬ得到识解 Aꎬ然后基于自己的翻译目
评估对象ꎬ 处 于 意 识 的 前 景 位 置ꎬ 被 高 度 激 活ꎻ
输出为目标语ꎬ完成了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ꎬ识解
王译:the wu ̄t’ ung trees
swift?
宇文译:the beech tree
王译:I drink two cupsꎬ then three bowls / Of
clear wine until I can’ t / Stand up against a gust of
杨译:the wutong trees
Vol. 39 No. 6
Dec. 2021
识解视角下« 声声慢»5 个英译本差异性研究
樊孟轲
( 郑州工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ꎬ河南 郑州 451400)
摘要: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聚焦、突显性、视角和详略度 4 个维度ꎬ以李清照« 声声慢» 的 5 个
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译文间的差异ꎮ 研究表明:译者在识解方式上的差异影响译文的表达ꎬ其
[6]
[4]
、翻译原型理论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摘 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重要且常见手法。

典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运用典故让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

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面,分析李商隐名作《锦瑟》的三个英文译本,探讨从不同层面对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典故;翻译作者简介:李书兰(198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一、体认语言学的三个层面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缩写ECL)是一个传承并发扬了西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课程。

“体”为体验,即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

“认”指认知,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基础,说明了语义概念和语言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理据。

体认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认知——语言”。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世界的转变。

因此在翻译中就反映了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三种层面上,当翻译选取了不同层面或角度就会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一)语言层面翻译时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表达,所以翻译时最常用的做法是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直译。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时,翻译往往会对典故进行“字面”转化——通常按照字面含义从目标词中寻找对应的词语。

这样就保存了物象又继承了字面含义。

此时译者仅通过典故的字面含义来找出相应词语,并使之展示于英文读者眼前,并不能译出其原型性认知含义。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典故翻译确实能较好地保存原文意象,使翻译内容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较好表达出原文词语的语言风格,并能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东方的异国情调,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二)认知层面“认知”与“心智、心理”概念相同,凡事均需通过人的头脑方可被认识和理解。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匆匆》英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译本为例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匆匆》英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译本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6期总第642期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匆匆》英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译本为例摘 要:《匆匆》是家喻户晓的散文名篇,由我国著名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创作。

该文结构精巧,转承自然,文字清新优雅,温润柔美,具有极高的可读性与文学价值。

但对其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和策略分析并不多见。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对比分析朱纯深、张培基的《匆匆》英译本,探讨目的论三原则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的可适性,并分析散文英译中所采取的各种翻译策略及原则。

关键词:目的论;英译对比;散文赏析;翻译作者简介:田博,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研究背景文学作品承载着一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因其灵动优美的文字风格、深刻隽永的思想精神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作品之一,文章结构精巧,格调委婉,文字清新优雅,醇厚柔美。

该文创作于“五四”运动落潮期,展现了“五四”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内心的惆怅与彷徨。

但朱自清在迷茫中却不甘心沉沦,在对光阴匆匆流逝的感喟中,选择了继续追求进步的人生之路。

朱纯深和张培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家,二位老师《匆匆》的英译本语言流畅自然,各具特色,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因此,分析中国优秀散文英译作品,研究名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努力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展示在世界舞台之上,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每个译者值得奋斗的目标。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前,翻译研究的重心是对等。

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差异,导致在现实中及难实现这种对等,于是掀起了一场关于对等标准讨论的浪潮。

在此背景下,借助功能和交际方法来研究翻译的理论兴起。

以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1978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General TranslationTheory)为标志,跳出对等理论及摆脱原文中心论束缚的“目的论”(Skopostheorie)概念被首次提出。

三美原则视角下《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

三美原则视角下《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

三美原则视角下《一剪梅》英译本对比分析
丁妍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5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以深厚的意境、独特的韵律使其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而三美论翻译原则将“美”学概念引入诗词翻译,力求诗词翻译达到美的意境。

本文将以三美原则为指导,对李清照的诗词《一剪梅》的两个英文译本从音、形、意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和赏析,感受译文的美感,并探讨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领域的启示和应用。

探究发现,由于诗歌的不可译度高,音、形、意在翻译实践中难以达到绝对的统一,但三美原则为诗词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标,促进了中国诗词翻译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7页(P427-433)
【作者】丁妍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三美”原则下的《清明》英译本对比研究
2.“三美原则”视角下分析诗歌《锦瑟》英译本
3.“三美原则”视阈下《诗经·关雎》英译本对比研究
4.“三美论”研究视角下对唐诗《凉州词》(王翰)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关雎》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诗歌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现代理论,对于分析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视角。

本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关雎》的三个英译本,探讨不同译本在传达原作意蕴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二、解构主义理论背景解构主义源于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思想,它主张对传统结构进行拆解和重组,以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

在文学翻译领域,解构主义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对话性,提倡从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多维度解读原作,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关雎》及其三个英译本简介《关雎》是一首表现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古典诗歌,其情感细腻、含蓄。

本文选取的三个英译本分别为:译本一(Translator A 的译本)、译本二(Translator B的译本)和译本三(Translator C 的译本)。

这些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均有所创新,但侧重点各不相同。

四、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三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译本一注重直译,力求在形式上保持原诗的结构和韵律;译本二则更倾向于意译,侧重于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而译本三则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寻求平衡,既关注形式又注重内容。

2. 文化背景的解读三位译者在对《关雎》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时,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译本一着重于传达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译本二则更关注原诗所体现的爱情观念和生活态度;而译本三则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以展现原诗的多重内涵。

3. 语言风格的呈现在语言风格方面,三位译者也有所不同。

译本一的语言较为古典,与原诗的风格相呼应;译本二的语言则更为现代,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译本三则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折中,以实现跨时代的传播。

五、结论通过对《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翻译策略、文化背景解读和语言风格呈现对于传达原作意蕴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原型理论视角下《荷塘月色》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原型理论重视译者在确认源语文本信息原型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新建立符合本语言特征的原型范畴,进而找到“最佳样例”。

本文在原型理论视角下,对比英国汉学家大卫·波拉德(David E Pollard)和我国翻译家朱纯深二人的《荷塘月色》译本,从语言策略和文化策略两个角度,探究两个译本的得失,并对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标签:原型理论《荷塘月色》散文翻译古往今来,散文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历史追忆和艺术美感。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意境杂合,影响深远,读来如临其境。

本文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对比英国汉学家大卫·波拉德(David E Pollard)和我国翻译家朱纯深二人的《荷塘月色》译本,分析两者的得失,提出相关的翻译策略。

一、原型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简称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它由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发展而来。

经典范畴理论指出:事物的范畴是由其成员的共有特征所决定的;特征是二分的,一种事物或属于或不属于某一个范畴,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认知科学主要探讨大脑奥秘、思维规则、认知过程、人工智能等。

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是一种范畴化理论,即用来解释人类如何通过分析、判断、归类等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定位的一种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伴随着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如影随形,时时存,事事在。

原型理论认为,范畴是围绕原型(即范畴的中心成员)建立起来的,要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属于某个范畴,依据是看它和原型之间是否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而被赋予不同等级的非正式成员地位,范畴的边界是模糊、开放的。

最能体现原型特征的例证,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

Martin把翻译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模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摘要】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经典范畴观之上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原型理论重新对翻译活动的实质作出了解释——翻译本质上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原语的活动。将原型翻译观应用于《如梦令》的英译本分析,探索此理论的指导意义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原型理论;翻译原型观;汉诗词英译本 analysis on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under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 【abstract】there are limits to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the linguistic school. the prototype theory gave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rebuilding the source language through the target language prototype. this paper aims to apply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 to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in order to explor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 【key words】the prototype theory;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外学者将原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 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这些结合原型理论进行的翻译研究,虽然由经典范畴观转向原型范畴观,但对原型概念的理解主要以理论综述为主,且存在局限性。对原型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的细致论证尚鲜有人问津本文拟对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原型范畴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和对比,以《如梦令》两个英译本为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试图发现原型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 1.翻译原型理论背景 1.1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category)”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一个用途很广但含义模糊的术语。一种事物(如汽车)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如交通工具)及其包含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严格来讲,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王寅在其《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提到,范畴是指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形”概念构成的[1]。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对范畴的认知往往反映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历史阶段性,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丰富和更加精确。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将事物进行切分、形成概念,进而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涉及对事物特征 的估价和认知决策机制如何组合这些特性。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概念的类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的范畴,与进行范畴化的主体无关;范畴的归属是由概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2]。经典理论包含以下基本假设: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的;特征是二元的;范畴有着明确的界限;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范畴理论认为共有的特征决定范畴的成员地位,这个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识别某些特征的存在与否即可决定其范畴。经典理论曾普遍存在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并且对上述学科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在音位学中,一个音位,不是元音,就是辅音;一个元音,要么是高元音,要么是低元音。音位范畴的特征具有二分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先天性。由于它的应用,客观事物不再被当作一个囫囵的整体,而被视为是可以分解的集合。lakoff曾将经典理论所论述的范畴比作“抽象性容器(abstract containers)[3]”,即范畴就像一个容器,具备范畴定义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则在外面。众多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多理所当然,范畴问题也曾一度被认为已经得到解决。但体验哲学认为经典理论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当运用经典范畴理论来解释更多 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着诸多缺陷,因为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二元划分会给人们带来绝对化的认识方法,而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4]”。维氏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心理学界、社会学界、语言学界等,乃至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理论性和试验性的研究,使得这一理论不断得到深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建立了现代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分必要条件不能很好地说明它们,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5]。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也表明,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建立的,而原型在人们进行范畴化的过程中又具有认知参照功能。在等级上,范畴有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之分。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具 有同样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在一定的语言和社会文化中,基本范畴和原型、范畴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范畴等级和原型是有差别的。 1.2翻译原型理论 将原型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我们可以对许多理论问题进行重新考察。根据认知心理学上的原型理论,原型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是对一类事物的抽象心理表征,它整合了所有范畴成员的最典型特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抽象性、整合性、优先性和延展性。原型的这些特征使其对许多领域的研究(包括翻译研究)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说服力,于是许多翻译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自觉地把原型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他们认为翻译研究是一个原型范畴,对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采取原型分析更为有效。sell-hornby就认为,语篇类型并非能够清晰界定,等值类型也并非那样严格苛刻,因此传统的范畴观已经阻碍了语言学倾向的翻译理论研究。根据原型范畴呈现出典型程度差异和家族相似性,具有模糊边缘并且不能根据一组单纯的必要充分条件进行释义,她提出打破文学翻译、普通语言翻译和专门语言翻译的界限,因为它们并非相互排斥的范畴[6]。 基于现代原型思想,杨炳钧提出了“翻译原型理论[7]”。翻译就是试图通过目的语寻找一个最佳的源语样例的活动。由于最佳样例具有罕见性,接近完美的翻译也同样罕见。在这个活动中,寻找最 佳源语样例便不是结果,而是目标。翻译的标准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译者一旦根据各种样例建立了原文的原型之后,便尝试用目的语来翻译原文,每一个译本都是原型的一个样例,都尽可能向原型靠近。最接近原型的样例就是最佳样例。其不足之处在于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最佳样例是基于原文和译本的原型认知心理机制对翻译做动态的阐释,其目标是反映抽象的原型,对具体翻译的评价是从整体上把握(完形感知),参照翻译原型(理想的翻译),看译文样例的典型程度,从而评判出译文的优秀程度。翻译本质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源语的活动,而最佳样例可视为翻译的标准。辜正坤提出以“最佳近似度[8]”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最佳近似度指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最理想的逼真程度[8]”。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最佳近似度与最佳样例都强调了译本要尽量接近一个理想程度,即原型。 2.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作品原文: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委婉多姿。 英译本a 许渊冲(译) tune: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was strong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n’t dispel the 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who’s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 she says, “is seen”.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9] 英译本b 杨宪益夫妇(译)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la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 the wind fierce, and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effects of wine. when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curtains, she answers, “the crab-apple blossoms look the sa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