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ppt课件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 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 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 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 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 胸襟。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 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 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 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
岑参: 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 想象丰、伯祖父、 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 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 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 迈的胸襟。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 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 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 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 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 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 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 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 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
入京使: 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 凭借,依靠。 传语:捎口信。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逢入京使》教学ppt课件

“马上相逢无纸笔” “ 逢 ”字点出了题目。 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 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 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 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 ,可偏偏又没
有纸笔 ,只有托故人带个口信 。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干净利落, 但简洁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寄至味于淡薄,含意隽永。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阅读《逢入京使》优秀PPT课件(21页)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部编版七年级 语文下 册课外 古诗词 阅读《 逢入京 使》优 秀PPT课 件(21 页)-p pt优质 说课稿
“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形容 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 思。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 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当然 有点夸张,仍不失为真实 ,甚 至可以说是更形象地表现了思 乡的真情实感。
逢入京使
岑参(cén shén)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 适并称为“高岑” 。是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人。岑参赴安西,充任节度高仙芝的幕府书记,
作
而这首诗便是在西行途中所作。
者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
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
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作
〔名师整理课本专题〕部编版七年级 语文下 册课外 古诗词 阅读《 逢入京 使》优 秀PPT课 件(21 页)-p pt优质 说课稿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 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 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 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④凭:托。
凭④君传语⑤报平安。 ⑤传语:捎口信
译文: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 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 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这首诗叙事了诗人在赴边途中的 一个生活场景:旅途劳顿,边地荒 远,正好碰到一个返回京都的使者, 立马而谈,互叙寒暖,诗人于是请 他捎个平安的口信回长安。全诗抒 发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逢入京使》PPT

合作探究
比较《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体裁相同材相同
都是思乡思亲的内容。《春夜洛城闻笛》中从“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可以看出;《逢入京使》中从“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中可以看出。
作者生活的时 代、处境相同
都运用了夸张 的修辞手法
①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 是酒中仙。”正是此时李白的真实生活写照。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 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流落异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 悠扬的笛声,内心很是欣喜,但是听着听着,诗人听出了吹笛人吹 奏的是《折杨柳》,不禁勾起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心情急转直 下,由喜转忧。
《逢入京使》中,诗人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不禁 泪流满面,心中悲伤。此时刚好遇见回京使,诗人喜出望外,像是 落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托付他给故乡的亲人报一声平 安,心情由悲转喜。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出夜的 静谧和笛声的悠扬动听;《逢入京使》中的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表现了作者思乡心切。
合作探究
不同点
抒情方 式不同
理由
《逢入京使》是即兴而作,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 春夜洛城闻笛》是借助《折杨柳》曲委婉地表达思乡之情。
诗人的 感情变 化不同
精读细研
请求,烦劳。 捎口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没带纸笔,只有 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 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岑参此行是抱着“ 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 故乡相思眷念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逢入京使ppt课件

后人评价
后世对逢入京使的评价更是褒奖有加 ,许多文学家、史学家对其赞不绝口 ,认为它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作品地位与价值
作品地位
逢入京使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价值
逢入京使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语言艺术,都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具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活动
逢入京使常被用于文化活 动和节日庆典中,如诗歌 朗诵会、文艺演出等,丰 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旅游推广
作为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 的一部分,逢入京使有助 于宣传和推广当地文化和 旅游特色。
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 关于逢入京使的诗歌、图 片和感悟,成为人们交流 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06
逢入京使的延伸阅KS
逢入京使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逢 入京使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影响,许多诗人从中汲取灵 感,传承其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逢入京使不仅是一首写实的诗歌 ,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为 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社会提供 了重要依据。
同时代及后人的评价
同时代评价
在唐代,逢入京使被广泛传颂,被誉 为“千古绝唱”,其文学成就得到了 同代人的高度认可。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语文教育
逢入京使作为经典古诗文 ,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中 ,成为学生了解古代文学 和文化的窗口。
文学鉴赏
通过学习逢入京使,学生 可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对诗歌的审美水平。
文化传承
逢入京使作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 化。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后世对逢入京使的评价更是褒奖有加 ,许多文学家、史学家对其赞不绝口 ,认为它是唐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作品地位与价值
作品地位
逢入京使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价值
逢入京使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语言艺术,都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具有极 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化活动
逢入京使常被用于文化活 动和节日庆典中,如诗歌 朗诵会、文艺演出等,丰 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旅游推广
作为地方文化和旅游资源 的一部分,逢入京使有助 于宣传和推广当地文化和 旅游特色。
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分享 关于逢入京使的诗歌、图 片和感悟,成为人们交流 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06
逢入京使的延伸阅KS
逢入京使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逢 入京使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深远影响,许多诗人从中汲取灵 感,传承其文学价值。
历史价值
逢入京使不仅是一首写实的诗歌 ,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为 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社会提供 了重要依据。
同时代及后人的评价
同时代评价
在唐代,逢入京使被广泛传颂,被誉 为“千古绝唱”,其文学成就得到了 同代人的高度认可。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语文教育
逢入京使作为经典古诗文 ,被选入各类语文教材中 ,成为学生了解古代文学 和文化的窗口。
文学鉴赏
通过学习逢入京使,学生 可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对诗歌的审美水平。
文化传承
逢入京使作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 化。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岑参逢入京使》课件

豪情壮志
诗歌中展现出诗人豪情壮 志的一面,对未来充满信 心和希望。
思乡之情
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认为 家庭是人生的重要归宿。
《逢入京使》对后世的启示
热爱祖国
珍视家庭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为国家的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 念之情,启示我们要珍视家庭,关爱 家人。
追求理想
诗歌中展现出诗人追求理想、豪情壮 志的一面,启示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 和抱负。
意境
整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诗人思乡之情和托带家书的急切心情,让读者感受 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感 激之情和对家人的牵挂。
PART 04
《逢入京使》的文学评价
历代文人的评价
杜甫的评价
杜甫在《寄岑参》中称赞岑参“故人 入京使,豁豁青云端”,表达了对岑 参的极高评价。
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情感体验,使 得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PART 03
《逢入京使》的诗歌内容
诗歌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岑参在回乡途中遇到入京使者,托带家书的情境,表达了诗人 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家书的情感。
描述
诗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表达了诗人托带家书的急切心情。
诗歌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平实自然的语言, 通过白描手法,将诗人的内心情 感与远涉边塞的情境相结合,形 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描述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思乡之 情和托带家书的急切心情表达得 淋漓尽致,语言简练而不做作, 意境深远。
《逢入京使》ppt

《逢入京亲友的思念和 对远方的遥望。意境静美、宛转动人,让人思绪飘荡,回味无穷。
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逢入京使》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该诗抒发了人们对故 乡和未来的思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逢入京使》ppt
欢迎进入《逢入京使》ppt演示。本演示将深入探讨该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诗 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特色、情感和艺术价值。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美妙的 中国古典诗歌吧。
诗歌背景介绍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逢见进入 京城的使者时的情景,包含了对离散亲友的思念和对京城盛况的向往。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清丽明快的诗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闻名,被誉为“唐代七 绝之冠”。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情冷暖等。
诗歌主题和内涵
《逢入京使》通过描绘离散亲友和对京城的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对生活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期待。诗中融入了对情感、人生和命运 的思考。
诗歌结构和形式
《逢入京使》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共四句,每句音律平仄相 对均匀。押韵形式清晰流畅,让人易于吟诵和记忆。
诗歌的语言特色
《逢入京使》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用了白描手法和修辞技巧,如 对偶、排比等。诗句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逢入京使》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该诗抒发了人们对故 乡和未来的思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逢入京使》ppt
欢迎进入《逢入京使》ppt演示。本演示将深入探讨该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诗 歌的主题、结构、语言特色、情感和艺术价值。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美妙的 中国古典诗歌吧。
诗歌背景介绍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逢见进入 京城的使者时的情景,包含了对离散亲友的思念和对京城盛况的向往。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清丽明快的诗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闻名,被誉为“唐代七 绝之冠”。他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自然景观、人情冷暖等。
诗歌主题和内涵
《逢入京使》通过描绘离散亲友和对京城的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对生活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期待。诗中融入了对情感、人生和命运 的思考。
诗歌结构和形式
《逢入京使》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共四句,每句音律平仄相 对均匀。押韵形式清晰流畅,让人易于吟诵和记忆。
诗歌的语言特色
《逢入京使》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用了白描手法和修辞技巧,如 对偶、排比等。诗句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逢入京使》课件

想象一下诗歌的画面?
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托。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 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 迈的胸襟。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 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 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 家介绍的就是岑参。代表作《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逢[
入唐
京
] 岑
使参
故 双 马凭 园 袖 上君 东 龙 相传 望 钟 逢语 路 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① 故园②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③泪未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④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 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 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 写得十分传神。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 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 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岑参
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 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 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 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 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 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大历(766~779)年间官 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导入新课
• 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 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 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 一支奇葩。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岑参。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逢入京使》。
解题
• 逢,碰上、遇见。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逢 入 京 使
[唐] 岑参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 域,此时诗人34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 跃马踏上漫漫征途。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 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 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 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岑参也不知走了多 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 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 了这一情景。 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 乡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 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 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乡愁难收。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 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 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 “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3.作者逢入京使为什么要托他报平安? 因为岑参是第一次到西域,他告别了在 长安的妻子,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 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 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 京,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现他思念亲人 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 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此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