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2章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第七章土壤调查与制图ppt课件

土壤地理学第七章土壤调查与制图ppt课件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根据消费开展和科学研讨的要求,土壤调查和制图 的义务主要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摸清整个国家的土地资源和顺应经济 远景开发的要求,而进展的全国小比例尺土壤图编制的 调查任务。这项任务往往是喝大区域的土壤地理任务结 合起来进展的。
2〕为了大规模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如建立大的灌 区、防护林带、盐碱土改良、海涂利用、沙丘固定与利 用、水土坚持,以及流域规划而进展的土壤调查与相应 的农用土地规划。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3〕为了大面积开开荒地,建立大型的农牧场而进展的 土壤调查和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4〕为了建立林场、苗圃、果园、橡胶种植场、农、林、牧 科学实验站等特有目的而进展的土壤调查及相应的农用土 地规划。
5〕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改良土壤、控制“废水、废气 、废渣〞的污染,搞好环境维护,因地制宜地制造和推行 农业机械而进展的农业机械化规划,以及全面规划的土壤 调查。
宏观与微观的界限,是一肉眼能否识别作为分界,大致 以0.2mm作为微观的上限、、电子显微镜等来进展描画 与记载。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四、土壤制图
当进展了土壤剖面的描画和访问之后, 在任务底图上确定各剖面点得位置,并找出 各土壤类型之间的界限,将这些界限标绘在 地形图上,这就是土壤图的野外测绘任务。 正确地进展道路土壤图的野外测绘是土壤野 外任务机器重要的一环。 土壤制图的程序普通如下:先进展道路土壤 调查;然后作土壤详查;最后是土壤图的绘 制与室内整饰。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第七章 土壤调查与制图
土壤调查的目的和义务、土壤调查的预备任务、 土壤野外调查和研讨、土壤制图、土壤室内资料整 理、航空象片在土壤调查中的运用。
《土壤地理学》教学课件

《土壤调查与制图》总复习

《土壤调查与制图》总复习
土壤 调查与 评价
总复习
考试题型
一、名词(7个14分) 二、填空(20个20分) 三、是非题(12个12分) 四、单项选择题(10个10分) 五、简答题(4个28分) 六、论述题(1个16分)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 1、论述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意义。 • 2、自然成土因素的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章 复习思考题
• 第五章 (遥感)复习思考题
• 1、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名称。 • 2、几个遥感定律和散射方式及其特点。 • 3、航片的直接判读标志有哪些? 。 • 4、熟悉TM图像和MSS图像所使用的波段。 • 5、简述火山、岩溶地形、黄土地形、 洪积母质、针叶林、阔叶林、竹林和草 本植被的最主要影像特征。
• 1、为什么要进行成土因素调查和研究 • 2、简述气候因素对土壤发生发展的影响。 • 3、什么叫指示植物?茶树、侧柏、盐嵩、 泽泻分别指示何类土壤? • 4、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有哪些影响, 举例说明。
第三章 复习思考题
• • • • 1、简述土壤剖面性态研究的重要性。 2、土壤剖面的概念及种类。 3、土壤发生层的概念及基本发生层次。 4、请描述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 的特点。 • 5、举例说明土体构型的地理观点和作物 观点。 • 6、土壤颜色的三原色及其来源。
祝你取得
•优异成绩!
• 6、黑体、白体、灰体及选择、野外所取土壤样本包括哪几种? • 2、土壤肥力鉴定要分析哪些内容? • 3、怎样写调查报告?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名词:土地分类、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 、平差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大类名称和一 级类型名称。 3、 面积量算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4、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3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3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 (二)单个土体(pedon) 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调查工作者提出来的。
从土壤是一个三维实体出发,把土壤剖面的概念立体化, 引入“单个土体”(pedon)的概念作为土壤最小单位。此后 又进一步明确它是土壤调查和研究中的一个最小描述单 位和采样单位。其定义是: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 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就叫做“单个土体”。人为地假设 其平面形状为近似六角形,面积为1—10m2不等,在此 面积范围内其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 当然,这是一种人为的统计划分。面积的实际大小取决 于土壤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垂直面的下限,是土壤 与“非土壤”之间的模糊界线。即“单个土体”只包括“非土 壤”以上的部分,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B层。(图3—1)
路线调查间距 制图单 地面 图上 元 (m) (cm)
200- 4-6 300
300- 3-5 500
1000- 2-3 1500
2000- 1.0- 3000 1.5
变种/ 土种
变种/ 土种
土种/ 土属
土属
• (二)精度要求原则 在同一等级的土壤调查区内,其剖面数量还因精
度要求不同而差异悬殊。土壤调查精度要求高,即 制图比例尺大,要求设置的剖面数就多。表3—1数 字为一般控制数字,仅供计划与质量检查时参考。 (三)底图质量原则
• (一)地区分级原则 这是根据地形、土壤复杂程度和土地பைடு நூலகம்用特点,
对调查区进行复杂分级。调查区的等级愈高,相应
的剖面数量也要求愈多。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 中将调查区的复杂程度分成五个等级。
Ⅰ级:山麓洪积—冲积平原与高平原,地形平坦 微有倾斜,地下水在2.5m—3.0m以下,母质比较均 一,农用以大田旱作为主。如华北、东北、西北大 平原以及内蒙古高原、青海高原等近山麓一带洪积冲积平原的中下部地区和河流的高阶地。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4章 土壤分类及土壤野外制图
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土质初育土和石质初育土 亚纲。
• 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 自然或人为条件下产生独特的成土过程及其相 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类的土壤, 成土条件、主导成土过程和主要土壤属性相同。 每一个土类均要求:①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 或其组合,如黑钙土它不仅具有腐殖质表层, 而且具有CaCO3积累的心土层。②具有一定的 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③具有一定的成 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④具有 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引 言

土壤分类与土壤制图是紧密相连的两个学
科分支,一方面土壤分类是土壤野外制图的基
础,一幅土壤图本身就是该区土壤分类单元的 平面分布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土壤野外制
图也是发展土壤分类的基础。因此,在土壤调 查中对土壤分类给予较高重视。
土壤分析,对单个土体剖面形态描述,室内 比土评土,再经过样品化验等程序来完成的。
•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研究工作至20世纪30年代才 开始。当时,在美国土壤学家梭颇(J·Thorp) 的帮助下开展了土壤调查,引进了当时美国土 壤分类——C.F.Marbut分类,建立了2000多个 土系,并出版了《中国之土壤》,对我国近代 土壤分类有启蒙作用。
• 2.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 元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 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 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现将 各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分述如下:
•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是土壤重 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共性的归纳和概 括,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 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如 铁铝土纲,是在湿热条件下,在脱硅富铁 铝化过程中产生的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 石和三二氧化物为主的一类土壤。把具有 这一特性的土壤(砖红壤、赤红壤、红壤 和黄壤等)归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土纲。我 国共分12个土纲。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7章 土壤调查的应用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7章 土壤调查的应用

第七章土壤调查的应用引言总的来说,土壤调查的应用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农业耕作、畜牧业和林业的规划和管理,为工程和各种各样专门目的如废水处理的解译,以及要求评价土地用于各种不同用途的适宜性的城市和区域规划。

土壤调查得到的主要资料,包括编绘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各种土壤养分图、土壤评价图;编写的土壤调查报告、有关专题报告及图件说明书和各种记载统计表;主要岩石标本、土样标本及分析资料等。

这些是土壤调查的基础性资料,土壤调查的作用大小,关键在于对这些资料的应用。

表7-1列出了有关土壤调查应用的一些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土壤调查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并非长期以来我们了解的那样,只是用于指导农业土地利用及管理,还包括许多非农业的应用。

而实际上,近几十年来各种非农用的土壤调查及其资料也确实在显著增加。

据凯洛格(Kellogg,1974)报道,早在1972年美国从各种土壤调查取得效益的比例如下:城镇及其郊区的范围规划占50%,公路、管道选线和机场及其他建设项目选址占25%,指导农林、娱乐等土地利用占25%。

土壤调查的用处因地而异。

发展中国家的土壤调查仍特别集中于改良农业之用;但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常用土壤资料指导建设,诸如道路和废物处理系统等有关设施。

本章将首先讨论一下土壤调查在土壤学学科研究中的应用,然后分别通过几个例子谈一下其在农业和非农业方面的实际应用。

但是本章并没有将有关应用的详细说明一一列出,因为从已发表的手册或调查指南中,不难找到这些技术细节。

作为教材,我们只尝试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作出概略说明和评述,并通过具体例子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土壤调查在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一、土壤调查与土壤分类学科的发展密切关联土壤调查是土壤分类研究的基本手段与重要基础。

土壤分类标志着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任何一种土壤分类体系的学术水平又与土壤调查积累资料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俄罗斯发生分类体系的开创与发展,就是在开展了大面积的野外调查之后,揭示出土壤的发生、发育与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等因素相关。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3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3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第一节 土壤剖面的设置与挖掘
• 土壤是三维实体。土壤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 的“连续性”和“渐变性”,而且埋藏在地下只出 露一个二维的表层,这就给土壤调查带来了困 难。因为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地面都挖掘开来, 通常只能采取挖掘若干剖面点进行观测,然后 由点推及到面。由于土壤是自然成土因素和人 类生产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而这些因素又都 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此,每种土壤也必然有其一定的分布范围和 分布规律。只要能选择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 的剖面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观测研究,就有 可能正确地揭示出调查区的全部土壤。
一、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聚合土体
• (一)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概念和通过土壤剖面研究土壤
的方法,是道库恰耶夫于1883年首先提出的。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 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 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土壤剖面表征着各 种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特征,它是母质在成土 过程中,由于物质和能量的垂直流,土壤中活 有机物质(根系、微生物、土壤动物)的垂直 分布的结果。
• 图3—1 单个土体与土壤剖面的关系
图3—2 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聚合土体三者关系
二、土壤剖面的种类
• 土壤剖面按其来源可分为二大类,即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一)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 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 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其优点是,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 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但是,它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 的垂直面,其缺点首先是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 位置也不一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 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 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例如,土壤水分和盐分状况,由于自然 剖面的长期表面蒸发而不同于毗邻的土壤。因此,土壤调查中 自然剖面上不能采集土壤理化分析样品,只能作为了解土壤类 型的过渡关系。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8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与总结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8章 土壤调查成果的整理与总结

• 修正土壤分类系统的方法是通过比土、评土。 具体做法是把调查采集的比样标本按照暂拟 的分类系统全部摆开,对照封面记载表及分 析化验结果,并参照野外调查、获得的群众 访问资料,对每一土壤类型的形成条件、成 土过程、土体构型、理化特性、诊断特征、 生产情况、肥力水平、存在的生产问题及改 良利用途径,进行认真的讨论与评比。
• 自然土壤的分布,一般在最高和最低地形 部位的土壤,由于地形单元的边界呈圆滑 状态,而相应的土壤边界也应该呈圆滑形 状。中间地段的土壤,可以呈锐角楔入高 地或低地的土壤制图单元之中(图7-4)。 同时还要看土壤界线与自己的调查资料、 已往的研究成果是否吻合,审查其有无矛 盾。
• 土壤的界线一般是封闭的、园滑的,反映了自 然土壤的特性,但人为土壤界线有其特殊性, 农业土壤人为长期耕作熟化后,逐渐改变了自 然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的分布界线常常与渠 道、道路田块等地物相吻合呈现出规则的几何 图形。 修改草图边界时,要用不同于原界线颜色 的彩色笔把修改的边界划出来,并保留原来的 界线。修改后的土壤界线,经技术负责人认可, 即作为最后的土壤界线,不得任意改动。
本、整段标本以及不同目的的所需测试的水样
标本等,在处理前,首先要按检查标本的标签
是否遗失或发生差错,标本是否完整,若存在
问题,应及时修正或采取补救办法。而后将土
样立即晾干风干,以防污染、霉烂。采集的水
样,如不能及时分析,应密封保存或采取防止
变质的处理。

• 结合比样标本的整理,审查野外剖面记载表, 检查野外记载是否符合调查规范的要求。并 在同样光线条件下,细心地观察标本的颜色 和形态特征,修正和补充土壤剖面记录,使 记录结果准确无误。审查后的记载表要依次 编号、分类装订成册。
• (二)农化样本的选择 对于测定土壤肥力状况的农化样本,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6章 特殊任务的土壤调查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第06章 特殊任务的土壤调查

第六章特殊任务的土壤调查引言本书前面部分已经讲过,土壤调查实际上就是调查各个土壤个体或土壤群体,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利用现状、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它们发生、演变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迁等,是通过田间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去研究土壤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在观察、记载土壤剖面形态、性状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类型,并将调查区内所分布的土壤类型变化,标志在地形图或航片、卫片上,经过归纳与综合制成土壤图。

同时,土壤调查还在掌握了这些土壤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记载这些土壤的经营管理现状、论证其合理利用和改良问题。

但是,众所周知,土壤本身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进行土壤调查的目的有所不同,不同行业对土壤资料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性的土壤调查很难在所有的情况下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我们进行土壤调查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有所侧重。

本章主要是在一般性的土壤调查之外,针对几种不同的情况下,土壤调查的不同目的和要求而写的。

具体内容包括侵蚀土壤调查、盐渍土壤调查、林地土壤调查、草地土壤调查、湿地土壤调查、复垦区土壤调查等。

第一节侵蚀土壤的调查一、目的和意义一般认为,土壤侵蚀(soil erosion)是指土壤或土体在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作用下发生冲刷、剥蚀和吹蚀的现象。

土壤侵蚀在我国习惯称之为水土流失。

我国山地较多,由于地势起伏,山脉纵横,因而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华北土石山区、东北农林垦殖的山区等,其中黄土高原和长江流域、紫色土区最为严重。

暴雨季节,黄土高原河道中的水流含沙量多在200kg/m3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水土流失危害极其严重,不仅冲走表土,带走肥料,降低土壤肥力,而且切割地面,减少耕地面积,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t。

同时会引起河水泛滥,河床淤积,给河流中、下游的农业生产带来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因此,进行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的土壤调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壤侵蚀,就成为我们国家目前和将来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中的十二大土纲,有几
个土纲就直接反映出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 所起的演变作用。如新成土(Entisol)-始成土 (Inceptisol)——老成土(Uitisol),明显地看 出土壤的阶段发育.这无疑是成土因素作用 强度的结果。又如干旱土(Aridisol),就 是气候造成的。至于亚纲,主要是按气候 干湿条件划分的。
二、土壤利用改良分区高一级制图 单元的制订以成土因素为依据
• 土壤利用改良分区是根据土壤类型变异及其分布 规律性,揭示出它们在利用改良方向、方式及具体 措施上的一致性和分异性。在土壤利用改良方向、 方式等高级制图单元中起控制作用的因素主要还是 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因此,成立因素无疑成了 重要的研究内容。例如全国利用改良分区中的土带、 土域和土区三级分类制中,其中土带的划分就根据 生物气候带,土域则根据同一生物气候带内地貌的 分异,土区才根据土壤类型的组合。

• 5.研究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其它气候状况: (1)雨季:土壤溶液稀释,土体中可
溶性物质与粘粒受到淋溶或下移;
• 2.温度:
• 主要考虑与作物生长发育有关的温热指 标,诸如:年平均温(℃),≥0℃、 ≥5℃、 ≥10℃的积温(活动积温)等等。俄罗斯B. A.柯夫达根据上述指标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 干温度带(表2-1),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循 环强度,土壤类型分布均与之相关联。
表2-1温度带划分指标
温度带
平均温(℃)
(一)近代气候

主要研究与土体分化作用、物质淋溶淀积作用以及与生
物活动有关的光、热、水等几项气候指标。
1.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1)太阳每年投到地球表面的总辐射能,按左大康经验公
式计算如下:
R=(Q+q)(a+bn/N)
式中 R——太阳总辐射能(千卡/平方厘米/年);
Q——直接辐射能(千卡/平方厘米/年);
冰沼 森林(灰化土)
落叶阔叶林带 (棕壤) 落叶常绿阔叶林 带(黄棕壤) 常绿阔叶林带 (红壤系列)
• 3.降水:
主要考虑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消长关 系,来决定其干湿状况,以湿润系数k(k=大 气降求量/蒸发量)为指标,划分若干相(表 2-2)。
• 表2-2干湿度划分指标
干湿程度 K值
过湿 1.5-2.3 湿润 1.2-1.5 润(正常) 1 半干旱 0.7-0.5 干旱 0.5-0.3 极干旱 0.2-0.1
年辐射能
(千卡/平方厘 米/年)
一年内植物活化 积 温(℃)
植物群落及土壤
极带
-35
寒带
-15
亚寒带
-4
温带
+4
暖温带
+10
亚热带
+15
热带
+35
<5 5-10 5-10 10-20 20-50 50-60 >60-80
(引自柯夫达《土壤学原理》)
0-0.5 500-800 500-800 1000-1500 1500-4000 4000-6000 6000-10000
消长状况
降水>蒸发 降水>蒸发 降水=蒸发 降水<蒸发 降水<蒸发 降水<蒸发
• 4.以降水积温两因子相结合来推算地区的干燥度, 其经验公式为: D=0.16∑Tx/降水量 式中:D——干燥度; ∑Tx——≥X℃的积温。 例如,某地区≥5℃的积温为4800℃,降水量为 1000mm,则得D=0.16*4800/1000=0.77。 D值愈小,表示该地区湿润;反之,愈干燥。
q——散射辐射能(千卡/平方厘米/年);
a=0.248,b=0.752,a+b=1;
n——太阳实际照射时数;
N——太阳照射总时数;
• (2)光能有效辐射 即能为植物直接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波段的能量,主要在
0.38一0.71nm之间,大致相当于蓝绿一黄红波段。光合有效辐 射能约占总辐射能的 50%。
• 俄罗斯的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就明确
提出是以成土为基础。特别是B.P.ΒЧЛьЧΜC 的土壤统一学说,则认为现存于陆地表面 的土壤类型是以生物为主导因素的诸因素 统一形成的结果,每个土类只是统一形成 过程中的一个静止的瞬息。
• 美国是以土壤属性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虽 然不强调成土因素对土体的作用,但实际 上 也都打有成土因素的烙印。例如,在其
(3)植物生产量(kg/亩) 由光热能指标能大略推算出,经 验公式为:
YT=1.255×103×T×f×Qp 式中:YT——潜能积累量(产量)(公斤/亩); T——温度系数 当t≤O℃时, T=0, O℃≤t≤30℃时,T=t/30, t≥30℃, T=l;
f——光能利用率,一般按3%计,高的按5%,极限按10%; Qp——光合有效辐射能(千卡/平方厘米/年)(约为总辐射 能的5%)。

综上所述,研究成土因素是揭示土壤发生分类,
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土壤利用改良分区等万面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
据,是土壤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 气候因素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土壤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着水分和热 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 况,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而气候也通过植被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 在阐述气候因素时,既要研究与土壤发育 有关的近代气候因素还要研究古气候对土 壤影响所残存的影响。
第二章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一、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 (一)土壤剖面和性状的分 异是成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
的结果
美国的H.Jenny提出: S=f(Cl,O,R,P,T,…)式 中:
S——土壤;

CL——气候;
O——生物;

P——母质;

R——地形;

T——时间;

…..点因素
(二)土壤分类系统的制订涵有成 土因素的依据
• 我国的土壤分类体系,主要以发生学为基 础,以土壤属性为依据。因此,成土因素 作用的观点十分明确。
(三)土壤肥力及障碍问题的产生 很多也都是成土因素作用的结果
• 土壤调查中经常遇到土层的厚薄、土
质的砂粘、土壤养分的丰缺等等,都跟地 形坡度、位置、母质类型有很大的关系。 剖面中潜育层、漂洗层、粘化层等等,也 都是土体在诸成土因素的作用的结果。所 以,一个水平较高的土壤调查工作者,必 须具有地质、地貌、气象等各方面的理论 和实践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较深刻地揭 示土壤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