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教学有关的一些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和持有的态度,而由此对内在品质产生的影响,这即是所谓的情感教育。

在现阶段,人们对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开始逐步地重视起来,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

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之深入理解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

深切体会言行所带来的内心感受,是各种情感的来源。

教师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多让学生换位思考,面对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等问题。

还有在考虑学生个人经历与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性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坡度。

只有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每一个环节,才能让学生的答案不再是干巴巴的是与否,而是饱含感情的内心感受。

如在一年级上册《陈毅探母》的教学过程中,若直接问学生:“陈毅为什么为母亲洗衣服?”一年级的孩子大多只能根据课文的情节来猜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能深刻体会陈毅对母亲的爱。

如果教师从学生自身引导,如果学生的母亲病得很严重,学生会不会着急,会不会为母亲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陈毅的母亲病了,他又是怎样的感受?前面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1. 引言1.1 引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作业布置等方式来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培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情感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

情感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强、乐观。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当前语文教育中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重要问题,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实现全面发展。

结合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

2. 正文2.1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技巧。

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学会控制情绪,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情绪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情感教育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中的情感内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领悟,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态度、情感、价值观列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没有情感的课堂就不是吸引人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自己的精神与人格也在感染着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使情感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以来,一直思索怎样把孩子自然灵活的带入课本中并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感,下面是我两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小学生的情感是很肤浅的,他们的表情就像是“晴雨表”,课本中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往往感染者他们、支配着他们。

因此营造适宜的情感气氛,可以使他们的情感世界调动和活跃起来,因此说开展情感教育应从创设情境入手。

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优美、形象、生动的激情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是用形象具体的画面、电脑图像、实物观摩等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以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思。

当然情景的创设还有很多方法:课本剧表演、现场指导、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等,这些都是营造情景体验的好方式。

例如:我在讲述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在2003年春节快要来临的时候,一场具有极大传染的疾病,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场战斗中,哪一些人的贡献最大呢?我在朗读课文时,首先自己酝酿好情绪,选用了低沉缓慢的语调读文章,让同学们体验主人公叶欣为了病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胸襟。

再如在讲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长征》一课时,我在讲解诗歌知识、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选用歌曲为背景音乐给学生营造诗词的壮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

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人”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情智双全”的人。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实施情感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因素。

情感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

不论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情感因素。

从根本上说,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融会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的情感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1、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据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

如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师生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卢勤告诉我用快乐人生的三句箴言把孩子们培养成财富: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面对困难,勇敢的说“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与人相处,主动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

”不偏爱任何一个孩子,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这是师爱的起点,是教育的基石。

否则,教师狭隘的“爱”会像洪水一样在班级中蔓延泛滥,只能造就出一个自私散漫的集体,那就与我们的教育理想背道而驰了。

学会真爱,不要给它贴上标签,也不要给它划分类别,让每个孩子享受平等而真诚的爱心,享受教育的幸福。

一、“我们是朋友”——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动力桥梁亲密友善,以诚取信。

师生是朋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他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教师应该给他们一个诱惑力让他们心往神驰: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苦心酿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营养,并打上能够吸引其兴趣的外包装,“我课乃磁石,汝心为铁针。

”牢牢实实地吸住他,想逃也逃不掉了。

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说:“全成我的‘俘虏’了”。

近年来,我尽力把“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挂图”等各种教学手段搬进了课堂,也起到兴趣疏导作用。

如:有一个同学从来不爱写作文,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偶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很有特点,但我不相信是他写的。

仔细调查了解,才知道他看到作文本上老师的评语“我们是朋友”。

听了我的“投影作文评改课”以后,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好好写一篇文章,好在下次讲课时,老师能把自己的作文投给同学们看。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1)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1)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摘要】近年来,情感教育愈发被小学语文教师所重视,情感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本文结合教学经验,探讨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

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一、增强教师的情感修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导师,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最佳时间,小学生除了平时在家接触父母,大多数时间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教师自己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和文学素质,这样才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1.培养情感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与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结构和读法,也不是在让学生背诵唐诗宋词,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学的无穷魅力,当然,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基于全面的考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要求教师对其它方面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2.培养巧妙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技巧也是教育好小学生的关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那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言文字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只占一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则是情感因素。

这些情感因素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善良、善于与他人相处等等。

而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不会换位思考。

情感缺失,对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乃至漠视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有媒体报道:一些孩子稍有不顺便轻易的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位留日学生,公然在机场向接机的母亲连捅七刀拂袖而去;几位小学生虐待一只小猫而毫无愧意——形形色色漠视生命的现象,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而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课文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

只有利用这些资源,以情动人,以情明智,以情促知,就能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并促进智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一、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情感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展开探讨,旨在寻求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思考【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16-01小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事物有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因此其情感倾向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情感就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重任。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开展情感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简要谈谈小徐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若干方式。

1 运用技巧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情感一堂语文课,如果刚开始导入的过程很精彩,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所以在语文课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开讲时抓住重点,刺激学生的情感迸发点,或者通过煽情的话语,或者通过有趣的故事,抑或用生动的图画等等将学生引入课堂,以此来激活学生,活跃课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运用“设疑猜问”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对新奇或自己想不通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在导课的时候尤其要注重运用这一点。

通过猜谜或讲故事的形式,以此来勾起学生的同好情感,进而将内容逐渐转接到教学的课文中。

当好奇的心理在学生中间漫延开来,求根溯源的人之本性就会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自然而然带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为语文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注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刍议
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安恩和奶牛》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狼》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
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

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

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一)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

教《背影》时,开课前我刻意把现实生活中的至爱之情事例引入课堂,未讲《背影》先有情,使学生的思绪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学生再次读课,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出动情的原因。

学生在自立诵读理解的深沉思绪下,通过分组讨论,典型发言,不同程度地概括了四次动情流泪的情缘。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及时作了总结;难过的泪(徐州见父),感激的泪(望父买橘),怅惘的泪(父子分手),辛酸的泪(北京思父)。

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

(二)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

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可以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

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

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学习《西门豹》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
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