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楹联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且从楹联读云山

且从楹联读云山

且从楹联读云山夏日,我陪一位外地文友上云山,但见满山青翠,目不暇接,友人叹曰,云山的每一片叶子下面都藏有一个故事。

其实,他想到了故事,没有想到对联,古往今来,云山的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有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别的不说,光是楹联,随手一捋,就能捧出一二筐来。

记得1985年,朋友李祥贵邀我上云山,他是步云亭的承建者,去的那天正是工程竣工验收日,同去者众,朋友之外,有俩人我至今还记得,一位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启仁先生,还有一位是刚从文联调过来担任云山开发办主任的唐谟金先生。

从威溪水库向东沿路而上,才转过几个弯,就见一座红墙黄瓦翘角飞檐极富江南特色的仿古亭子出现在眼前。

近前,大家围着亭子左瞧右瞧,东看西看,看它的质量时,而我却被亭子里新镌刻的对联吸引住了,亭子东面刻的是:三里憩小亭,心醉瑶圃;千寻攀古道,神驰紫霄。

北面刻的是:仙迹可寻,桥横天豁;牧童犹在,笛响云飞。

西面刻的是:名山胜游,步云来六九福地;层峦翠接,从头数七一奇峰。

我细细地咀嚼着这些联语,似乎明白,似乎又不明白,谟金先生看到我一脸迷惑的样子,上前向我一一解释。

他和吴老先生是联作者之一(还有一位作者名叫匡前蔚),自然对联作最有解释权。

他告诉我,从山脚下来到这里,刚好是三里路远,我们脚下踩的地方名叫秦人古道,云山的最高峰名叫紫霄峰。

这步云亭的对面是仙人桥,桥的旁边有很多的青石,传说中是牧童赶羊的地方。

他又说,云山在全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排名为第六十九福地,而云山呢,有着七十一座奇峰。

这三副对联写的就是这些。

他这一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呵,想不到,这短短五十六个文字,竟然包含着云山这么多的文化内涵,在云山读这些对联,别有一番风味,从这些对联了解云山的风物传说,又添了几分情趣。

从步云亭向前仅几十步远建有一亭,名“听涛亭”。

亭呈三角形,很小,亭前脚下高高低低的石板路,飘飘荡荡,从这里一直铺到了云山堂,亭旁边就是明代武冈名宦吏部主事潘应星命名的云山十景之一“一瀑飞涛”,坐在亭里,看白练悬天,听涛声震耳,而武冈最高的天然石桥“仙桥横汉”在远处的云雾中忽忽悠悠地颤动,使人感受到一种登临仙境的享受,可惜的是,美景如斯,亭中竟无一副对联,使人似乎感觉到一种享受上的缺失。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篇一:我与楹联的故事我与楹联的故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

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楹联的小故事关于楹联的小故事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我们也应该要传承下去。

楹联的小故事篇一穷秀才妙对夺魁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

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

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

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

”于是脱口便说: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

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

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

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楹联的`小故事篇二联讽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

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

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

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

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

楹联趣事楹联艺术的精工与奇巧,自古以来就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爱好者。

如今大多数的地方都成立有楹联学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赋予了楹联艺术新的生命力,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中,对对联应该是最主要的课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反应能力,也是学生掌握文字、词汇特点的最好方法。

凡读书人,不懂对联或不会对对联,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间流传了很多与对联有关的故事、轶闻,这一篇,我将撷取一些此类故事和朋友们分享,既是故事,对于它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性,已无必要去深究,我们只是从中学到一点文学知识,从它可娱性的内容中获得开心一笑,也就足矣了。

一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自小就聪慧过人,诗词歌赋倒背如流,邻家有一富户,对其深为妒忌,一日当众多邻居面出一上联要于谦对,以此想难倒和羞辱于谦:牛头岂能生龙角;于谦应声对到:狗嘴何以吐象牙。

对仗工整,一字无暇。

针锋相对地反辱了这个富家弟子。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

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

关于我与对联的故事那时我上初一。

初中时代的我,语文成绩还算可圈可点吧。

业余时间喜欢收集一些好玩的文字:像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佳句,都会搜罗一些。

适逢03年春节前后,我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找同学作伴,挨家挨户抄对联去吧?要不闲着干嘛?于是,拿着期末考试得年级第二名奖的大笔记本,叫上山哥,走家串户去抄别人家门口贴的对联了。

因为手拿着本子,写字不方便,所以每到一家,他就弯腰,让我在他背上写,引得过路人非常好奇地驻足观望。

三四天的时间里,就抄了300多副对联,收获颇丰。

12年过去了,时间把记忆这杯茶都冲淡了,那个本子早就不知所踪,对联也早就随着茶水被泼得干干净净,但是,跟山哥一块串门抄对联的乐趣以及对对联的兴趣没有遗忘和减少。

现在,仍然记得一些对联以及和对联有关的的故事。

比如,明朝大学士解缙小时候与父亲到长江边游泳,父亲把衣服挂在江边的一颗老树上,然后对解缙说道:缙儿,为父给你出一上联,你来对下联。

听好:千年老树当衣架!聪颖的解缙远望开阔的江面和与父亲沐浴长江的情景,很快作答:万里长江作浴盆!引得老父击节赞赏。

又如,清朝乾隆皇帝曾到过在一座名叫八方桥的小桥上,随口赋联: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瞧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

他让随行的大臣对。

反应敏捷的和珅于是见机逢迎地对道:万岁爷,爷万岁,跪在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引得乾隆皇帝哈哈大笑,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媚态十足的和珅。

后来又受电视剧《九岁县太爷》影响,对对联兴趣愈加浓厚。

兴趣归兴趣,只可惜不会作对联,有时候明明有感觉,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词汇而不能成言,很堵心。

慢慢地,随着词汇量的积累,对对偶手法有了一点感觉。

同学好友有知道我了解点文学常识,有的会给我出对子考我。

比如,上个月,中学同学、当电力工程师的通哥给我出了个问题:我给你出上联: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你来对下联。

左思右想,感觉理屈词穷,索性就问度娘吧。

结果,度娘没有现成的答案。

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发现有何以笙箫默这个百科词条,说是一部小说,已经拍成了电视剧,仍然叫《何以笙箫默》。

(完整word版)我与楹联的故事

(完整word版)我与楹联的故事

我与楹联的故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楹联趣话

楹联趣话

楹联趣话一楹联的起源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集实用性和文学性为一体,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

关于对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与古代贴门神辟鬼驱邪的习俗有关。

最早的门神据说是<<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荼,郁壘。

他们二位面目丑陋,勇力过人,有执恶鬼饲虎的本事,又肯仗义助人,于是便被人请作门神。

早在南朝就有正月初一绘二人像贴户左右,以驱鬼魅的记载。

唐朝以后,门神逐渐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取代。

据说有一次,太宗李世民卧病,夜闻门外有鬼呼号,乃令该二将戎装伺立门外,夜果无事。

此事传开,民间纷纷效仿。

无奈真神难请,画像也奢侈难求,只好以名字代之,书于桃木之上,挂在门旁,谓之桃符。

也许这就是门联的发端。

其后,桃符逐渐加入了祈福纳祥的内容。

五代后蜀英主孟昶将对仗的联语写在纸上,贴在门上,从而产生了传说中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至宋时,联语在文人墨客中已相当流行,留下不少对联佳话。

到了明朝,除夕贴春联已蔚然成风。

传说有一年除夕,太祖朱元璋巡游民坊,见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遍贴春联,唯有一家不知何故未贴,遂上前询问,方知乃是一劁户,正为写些什么发愁。

太祖灵机一动,大笔一挥,亲书一联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主人大喜。

此后,茶馆酒肆,各行各业,均有符合行业特点的对联佳作出现。

至此,对联与门神桃符彻底脱离:门神贴于门或供于龛,桃符挂于腰,对联则登堂入室,或施于门柱,或悬于厅堂,或见于佛寺,或题于书房,成为一种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

正所谓: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

清朝乾隆年间,对联达到鼎盛。

一些文人墨客乃至王公大臣,凭借其在诗词歌赋方面的深厚功底,将词语对仗,声律协调,整齐对偶等法则引入联语创作,写出了不少名联绝对,其内容也与时俱进,包罗万象。

以纪晓岚为代表的一批联语大家,炉火纯青,脱颖而出,所撰对联,妙语连珠,趣味横生。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楹联故事 1苏轼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

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

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

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

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

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楹联故事 2同名巧对李梦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

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

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

”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

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

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楹联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楹联的故事》,什么是楹联?楹联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特殊的文学样式,也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

特殊?楹联的特殊在哪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中曾经介绍到,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是楹联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联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势相同,从我国延伸至今的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就可以看出来楹联的魅力以及人们对楹联重视。

不过楹联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没有那么的“讨喜”,毕竟我们现在用的少了,过年也只有那几天,楹联看似偏离大众,实则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小到自家门口的对来年,楹联看似生僻难懂,实则生动有趣。

而楹联在历史上也有着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查一查。

看看古人是怎么理解这对联与楹联这两个字,也可以看看现在的人又是怎么理解这“楹联”。

这楹联到底有什么难以言喻的秘密能让古人对它痴迷不已,能让几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让我们还在对它饶饶上口。

这也是一次体验,一次与古人“探讨”的体验。

楹联里也有很多的小故事,你知道几个?古代的朱元璋皇帝为何亲临平民家中为他写下一幅对联呢?清朝学者纪晓岚又是如何用这字的谐音来巧逗自己的老师的呢?你所喜欢理解的又是哪一个呢?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去了解这其中的奥秘,有机会也可以去网上查一查资料,与同学老师父母一起来探讨这“楹联的知识”。

时代在进步,楹联却不会退出我们的生活,事实上它正在逐步的走进我们的
课堂,生活。

楹联更是我们息息相关,其实仔细算来吧,我们这一生都离不开对联。

你看春节要贴春联;结婚要贴婚联;过寿要贴寿联,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

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面的桃符说的也就是今天的对联。

而在场的人又对楹联了解多少呢?我可以说不多,甚至是寥寥无几的,在中国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丢弃的都是糟粕,留取的都是精华,而楹联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上并没有被摒弃,足以证明它的精华还在这里,我们学习楹联,使用楹联,更是对这中华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措施,可如今,了解它却少之又少,更可怜的是,有人居然连它的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在这篇演讲里,我更多的是在向大家提出一个呼吁:去了解楹联,去看看这几千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在这里,我不敢说你们会感悟到什么,更不能说通过我寥寥的几句话你们可以真正了去理解什么,但是我知道,我能明白的,你们也能明白,在座的各位也都能明白。

上个星期,学校也有组织关于“楹联”活动,全校对此有兴趣的同学都来参加了这场讲座,聆听老师的讲话,只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认为如此晦涩难懂的东西,也有许多的同学会对它细思慢想,人很多,课很短,我所理解也是知道的东西也就只有上面所叙述的部分而已,楹联是珍宝是国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的痕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向世界前进的痕迹。

楹联似乎离我们很近似乎又很远。

关于楹联是电视节目里用多少个45分钟都说不清楚的国粹,而我又怎么可能用这短短的一页纸,几百字就能概述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珍宝呢?我所知道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几千年前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几千年后亦是如此!
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聆听,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关于楹联我所知道的也
只有这么多,还希望大家积极的去了解,也祝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同学们学业进步,天天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