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赏析教学大纲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课程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
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影概述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一、电影的诞生二、电影艺术的起源三、电影的发展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一、起始阶段二、发展时期(1922—1926)三、危机时期(1927—1931)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一、发明之初的分歧二、电影语言的确立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四、苏联蒙太奇学派五、好莱坞类型电影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十一、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十二、新德国电影十三、新好莱坞电影第二章电影分析基础第一节电影分析简述一、电影分析的几种类型二、电影分析的定义第二节电影分析的工具一、描述性工具二、引述性工具三、资料性工具第三节电影分析的历史一、文法书二、辩护分析三、影片解说单四、作者论五、停格第四节电影分析的目标一、总结欣赏和引导欣赏二、创新理论和印证理论三、学习电影和实践电影第五节电影艺术特征一、电影的外部特征二、电影的本体特性第三章电影直觉分析第一节故事分析一、电影的故事二、主题分析三、内容分析四、结构分析五、人物分析第二节视觉分析一、电影的画面二、电影的画面思维三、场景分析四、景别分析五、光线分析六、影调分析第三节听觉分析一、电影中的声音二、语言分析三、音乐分析四、音响分析五、无声分析第四章电影元素分析第一节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一、电影剧作的涵义二、电影剧作的故事三、电影剧作的叙事方式四、电影剧作的地位五、电影剧作的特性第二节作为视觉元素的摄影一、电影摄影概述二、电影摄影艺术的特性三、电影摄影的功能四、当代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第三节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一、电影声音美学的历史回顾二、电影音乐的特性三、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第四节作为连续元素的剪辑一、电影剪辑的历史回顾二、电影剪辑艺术的基本元素三、蒙太奇的基本类型第五节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一、电影表演的本质二、明星制与观众三、电影表演与电影风格第五章电影结构分析第一节电影结构理论概述一、电影的结构系统简介二、电影结构的区别系统三、电影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时间结构分析一、“本事”时间二、“本文”时间三、“放映”时间第三节空间结构分析一、画格空间二、镜头(画面)构图空间三、镜头运动空间四、形象(影片)空间第四节叙事结构分析一、因果式线性结构二、回环式套层结构三、缀合式团块结构四、交织式对比结构五、梦幻式复调结构第六章电影文化分析第一节文化与电影文化一、文化的阐释二、文化的构成三、电影文化第二节电影文化的特性一、电影视听享受的娱乐性二、具有独立盈利模式的商业性三、易受扭曲的脆弱性四、优势独具的高密度性五、交相融合的高技术与高情感性第三节电影文化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象征主义理论二、超现实主义理论三、袁现主义理论四、后现代主义理论五、未来主义理论第四节中国电影文化一、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二、改革时期中国电影文化三、21世纪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第七章经典影视作品分析实例三、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四、考查和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笔试考查,通过观赏一部电影作品,按照课堂讲述的分析方法,写出一片专业影评,要求能够按照各元素进行分解,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正式文本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影赏析/ Film Appreciation课程代码:19933270课程类型:全校公选课总学时数:51(理论学时:20 赏析学时:31)学分:3先修课程: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科基础部设计基础模块中心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电影赏析》是研究性以及人文素质培训课程方面的系列课程之一,是基础理论基本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面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所属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并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
本课程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美学素质,也为本科学生的远程教育继续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电影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和性质:(课内9学时+课外8学时)了解电影的分类概念、电影性质、功能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关于电影的知识和概念。
2.电影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课内6学时+课外2学时)了解影像的镜头、声音、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解电影中如何运用电影的技法进行电影创作;掌握几种电影手法的实际运用。
3.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课内3学时+课外8学时)了解中国包括香港台湾、西方东方的电影历史发展简况;理解各国电影发展的过程和原因;掌握电影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内容。
4.电影的类型和体裁:(课内3学时+课外2学时)了解中国和西方的电影体裁;理解电影体裁的实际运用;掌握电影体裁的分类与类别。
5. 中外电影名家名作赏析和期末影评考试:(课内30学时+课外30学时)了解中国和西方的电影代表作品;理解电影作品的内涵;掌握电影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的主题思想三、课内实验或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及要求四、学时分配表五、课程考核要求及方法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总评成绩构成:平时考核()%;中期考核()%;期末考核(100)%平时成绩构成:考勤考纪()%;作业()%;实践环节()%;其他()%六、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建议教材:郦苏元主编,《电影常用词语诠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年级下册艺术素养课《电影赏析》教学设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电影赏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电影赏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经典电影清单:为学生提供一份经典电影清单,包括国内外知名导演的作品,如《罗马假日》、《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以便学生课后自主欣赏和分析。
(2)电影术语词典:推荐学生查阅电影术语词典,如《电影艺术词典》等,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影评文章: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影评文章,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人对电影的解读和评价。
1.审美与人文素养:通过欣赏和分析电影作品,使学生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2.创新与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电影欣赏方法,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电影作品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训练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为今后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成长奠定基础。
作业5:阅读一篇电影评论文章,拓宽视野,了解不同人对电影的解读和评价。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学会独立思考。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电影赏析计划学时:32计划学分:2课程类别: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在校生开设学期:第二至第八学期制订人:郑皓星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电影赏析》课程是研究性以及人文素质培训课程方面的系列课程之一,是基础理论、基本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学素养,使学生建立起电影赏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电影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此分析电影的艺术形式和价值内涵,掌握影视论文的写作技能。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电影美学的基本理论,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同时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语境和产业生态,并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思考。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社会观。
能够理性、准确地解读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叙事、风格、内涵等方面的文本特征,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写出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言之有物的影视批评,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系统的认识电影;了解电影美学的发展脉络,电影研究的主要学派,电影批评的形式要点等。
2.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理论:电影发展概述、电影美学概论、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界定。
第二章电影艺术思潮(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当代电影史上的几次著名艺术思潮。
2.通过欣赏相关电影代表作片段,解析几次电影艺术思潮的创作观念。
教学内容:理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实践:欣赏影视代表作片段,结合理论进行解读。
第三章动作电影的形式与风格(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电影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掌握电影文本形式与风格的内涵。
2.通过欣赏一部经典动作电影,分析电影的人物、叙事、结构、视听语言、价值内涵等。
教学内容:理论:形式与风格。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电影赏析》是电子声像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电子声像专业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并对电影艺术理论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本课程将对各种电影基础理论加以讲解,并在分析影片时综合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影分析方法和技巧,对于电影作品有较专业的剖析和阐述。
本课程将从电影艺术的各个维度对电影作品进行解构,让学生熟悉视觉和听觉元素构成,了解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熟悉电影发展历史和风格流派,了解电影作者的视听语言构思和处理方法,熟悉电影艺术大师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对于当今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有自己的分析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课程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课程体系结构,掌握本门课程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的艺术风格。
(2)本课程在教学中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不仅讲授电影作品分析相关的知识,而且可涉及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本课程应重视结合实例讲授。
对国内外经典电影作品进行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观赏,并阅读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与课下资料整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熟悉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
(4)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观摩优秀电影作品的同时,从中领会到电影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并能够从影院经营者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5)教学要求有三个层次:了解:即做到知道,识别。
熟悉:即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解释,并能归纳总结。
掌握: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能熟练应用于实际2、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电影概述第一节世界电影发展梗概一、电影的诞生二、电影艺术的起源三、电影的发展第二节中国电影发展梗概一、起始阶段二、发展时期(1922—1926)三、危机时期(1927—1931)四、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1932—1937)五、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六、战后中国电影(1946一1949)七、“十七年”起落期(1949—1966)八、“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九、新时期的繁荣(1978至80年代末)十、“后新时期”(1989年至今)第三节电影艺术思潮简介一、发明之初的分歧二、电影语言的确立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四、苏联蒙太奇学派五、好莱坞类型电影六、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七、再现美学的实践和理论八、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九、苏联社会主义现实电影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十一、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十二、新德国电影十三、新好莱坞电影第二章电影分析基础第一节电影分析简述一、电影分析的几种类型二、电影分析的定义第二节电影分析的工具一、描述性工具二、引述性工具三、资料性工具第三节电影分析的历史一、文法书二、辩护分析三、影片解说单四、作者论五、停格第四节电影分析的目标一、总结欣赏和引导欣赏二、创新理论和印证理论三、学习电影和实践电影第五节电影艺术特征一、电影的外部特征二、电影的本体特性第三章电影直觉分析第一节故事分析一、电影的故事二、主题分析三、内容分析四、结构分析五、人物分析第二节视觉分析一、电影的画面二、电影的画面思维三、场景分析四、景别分析五、光线分析六、影调分析第三节听觉分析一、电影中的声音二、语言分析三、音乐分析四、音响分析五、无声分析第四章电影元素分析第一节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一、电影剧作的涵义二、电影剧作的故事三、电影剧作的叙事方式四、电影剧作的地位五、电影剧作的特性第二节作为视觉元素的摄影一、电影摄影概述二、电影摄影艺术的特性三、电影摄影的功能四、当代电影摄影艺术的发展第三节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一、电影声音美学的历史回顾二、电影音乐的特性三、电影声音与画面的关系第四节作为连续元素的剪辑一、电影剪辑的历史回顾二、电影剪辑艺术的基本元素三、蒙太奇的基本类型第五节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一、电影表演的本质二、明星制与观众三、电影表演与电影风格第五章电影结构分析第一节电影结构理论概述一、电影的结构系统简介二、电影结构的区别系统三、电影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时间结构分析一、“本事”时间二、“本文”时间三、“放映”时间第三节空间结构分析一、画格空间二、镜头(画面)构图空间三、镜头运动空间四、形象(影片)空间第四节叙事结构分析一、因果式线性结构二、回环式套层结构三、缀合式团块结构四、交织式对比结构五、梦幻式复调结构第六章电影文化分析第一节文化与电影文化一、文化的阐释二、文化的构成三、电影文化第二节电影文化的特性一、电影视听享受的娱乐性二、具有独立盈利模式的商业性三、易受扭曲的脆弱性四、优势独具的高密度性五、交相融合的高技术与高情感性第三节电影文化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象征主义理论二、超现实主义理论三、袁现主义理论四、后现代主义理论五、未来主义理论第四节中国电影文化一、中国电影文化的两大传统二、改革时期中国电影文化三、21世纪中国电影的“全球化”战略第七章经典影视作品分析实例三、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四、考查和考试方式本课程采用笔试考查,通过观赏一部电影作品,按照课堂讲述的分析方法,写出一片专业影评,要求能够按照各元素进行分解,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002397课程英文名称: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for Psychology Movie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播放电影的形式宣传心理学,已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流行趋势。
电影是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包含着心理和文化的意义。
现代生活中很多电影都以现代心理的理论为依据,涉及到很多心理学知识。
本课程通过心理电影的播放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生活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从电影欣赏中学到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相关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
在比较深刻、广泛的层面上了解人性和生活本质。
2.基本能力:热爱生活,尊重知识,实事求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人本主义教育法为主,以指导教学法为辅,适时结合发现法、讨论法、教学模拟和情境性教学等其他有效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通过对相关主题电影在心理学专业维度上的探讨,对电影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进行欣赏和分析,揭示其内涵和启示,从而推动学生对人类自身的再认识,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自我。
3.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互动中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体谅、合作、双方尊重和诚实的价值。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围绕相关主题讨论,适当穿插课堂学生互动环节。
这一环节应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
《电影赏析》教学大纲1

《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电影赏析/Movie Art二、课程代码:163Y040三、课程类别:专业课四、课程性质专业选修五、学时/学分:32 / 2六、先修课程:动画赏析七、适应专业:动画专业八、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目的:《电影赏析》诣在通过对优秀的电影进行集中欣赏,对学生的影视欣赏和把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为之后进行的摄影与摄像,影视后期编辑等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优秀的电影大师身上学习到影视艺术的精髓。
基本任务与要求:通过对优秀的电影的赏析,了解影视的镜头语言和镜头运动技法,以及电影的故事结构设计和动作表演。
第一章在电影中实现对时空的支配——谈《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剪辑和镜头(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理解:导演的意图掌握:对《一个国家的诞生》赏析重点内容:导演的意图教学难点:对《一个国家的诞生》赏析第二章经典好莱坞的巅峰之作——《卡萨布兰卡》解读(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卡萨布兰卡》解读重点内容:导演的创作意图教学难点:《卡萨布兰卡》解读第三章探寻好莱坞美学观念变迁的轨迹——《正午》与《美国丽人》比较读解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3课时)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正午》与《美国丽人》比较读解重点内容:导演的创作意图教学难点:《正午》与《美国丽人》比较读解第四章《四百击》: 成长的痛楚(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四百击》赏析教学难点:《四百击》赏析第五章《广岛之恋》:心灵现象学与回忆的诗学(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广岛之恋》赏析重点内容: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广岛之恋》赏析第六章意识流电影杰作——《野草莓》(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野草莓》赏析重点内容: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学难点:《野草莓》赏析第七章《邦尼与克莱德》:“新好莱坞”的发轫之作(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邦尼与克莱德》赏析重点内容: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学难点:《邦尼与克莱德》赏析第八章生命二重奏——《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读解(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赏析教学难点:《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赏析第九章电影与伦理——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看《英国病人》(3课时)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英国病人》赏析重点内容: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学难点:《英国病人》赏析第十章个人在世界性文化冲突中的困境与迷惑——电影《慕尼黑惨案》的读解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5课时)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掌握:《慕尼黑惨案》赏析重点内容: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教学难点:《慕尼黑惨案》赏析九、学时分配:章次主要内容讲学课时实践课时上机课时一《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剪辑和镜头 3二《卡萨布兰卡》解读 3三《正午》与《美国丽人》比较读解 3四《四百击》: 成长的痛楚 3五《广岛之恋》:心灵现象学与回忆的诗 3六意识流电影杰作——《野草莓》 3七《邦尼与克莱德》:“新好莱坞”的发3轫之作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读解 3九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看《英国病人》 3十电影《慕尼黑惨案》的读解 5合计32十、考核方式:考查题型构成:平时成绩30%,综合考察70%。
电影分析教学大纲

电影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电影分析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影艺术,学习如何分析和解读影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情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升对电影的理解能力,培养对影视作品的独到见解和评论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电影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培养学生对电影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意识;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激发学生对电影创作的兴趣,培养其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电影基本概念- 电影的定义和特点- 电影的发展历史- 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2. 电影分析方法- 影片结构分析- 影像语言分析- 音响效果分析- 主题和意义分析3. 电影类型与流派- 剧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科幻片等- 欧洲新浪潮、美国好莱坞等4. 影视技术分析- 摄影、剪辑、导演等技术要点- 特效和现代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5. 影片评论撰写- 电影评论的写作要点- 分析电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四、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观看并分析具体影片;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演讲、作业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幻灯片、视频片段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电影分析的内容;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影视工作室、电影院等实地参观,深入了解电影制作的实际情况。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40%- 课堂参与- 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讨论表现2. 期中考试占比:30%- 理论知识考核- 分析实践能力测试3. 期末论文占比:30%- 选题撰写- 结构合理- 观点独特六、教材参考1. 李杰《电影文化与电影分析》2. 杨磊《探讨电影美学》3. 《电影鉴赏教程》4. 《电影学导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深入了解电影艺术,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与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5040011
名称:中国当代艺术电影赏析
授课专业:全校学生
学时:2学分:
预修课程:美学原理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电影作品鉴赏为主,讲授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基础,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鉴赏方法及评论等知识和理论,同时结合理论和知识的教学,选取部分国产电影经典影片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课程融知识性、理论性、启发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帮助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本科生的校内选修课。
精选电影史上能清晰地标示摄影机能不断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且清晰地显示出电影本体特性,电影语言丰富的经典影片和优秀影片,以及近年来的优秀电影进行有重点的鉴赏和评论。
通过大量观摩,使学生增加电影阅读量,增强对电影语言的感受,学会从专业的角度欣赏和分析电影,学会写作影视评论文章,认识到电影的多元化,在今后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中,树立勇于探索、善于借鉴的艺术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讲电影的鉴赏(4学时)
了解艺术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电影鉴赏活动的基本特点,培育影视观念。
掌握影视构成,影视语言。
理解影视的功能类型,创作方法,体裁样式,审美型范。
第二讲影视的评论(4学时)
理解不同的风格样式构成互文本关系的语言现象,叙事动机。
掌握景深镜头的长镜头。
课外观摩影片《盲井》。
第三讲电影《启示录》赏析(4学时)
理解影片对野蛮的战争进行的深层次审视,采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掌握黑白分明的用光象征手法,主题的强化。
第四讲《城南旧事》赏析(2学时)
了解本片是一部散文结构的诗电影,理解“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悉”的情感渲染。
掌握场景的重复手法,音乐重复的作用,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影片色彩。
第五讲电影《红高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赏析(4学时)
掌握热烈奔放、阳刚壮美、浪漫传奇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掌握几个“仪式性”场面,色彩造型和表意上的独特之处,歌曲和音乐的作用。
理解这是第五代作品的集大成式作品。
课外观摩影片《红高梁》。
第六讲电影《私人定制》赏析(4学时)
理解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不同时态的段落。
掌握摄影机拍摄方式的区别,闪回也构成整片的关系。
不同视点的交叉结合。
第七讲电影《活着》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感人肺腑的情节,表演。
掌握拍摄角度和构图,情节和节奏处理,剪辑,光线与影调,配乐。
第八讲电影《性• 谎言• 录象带》赏析(2学时)
掌握以对话场面构成全片,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反主流意识形态倾向,“呈示部”引发全片叙事动机。
掌握细腻的描写,异常疏离和冷静的手法。
理解导演运用冷场、语言暗示和空灵的音乐突出影片意图;演员表演自然,注重形体评议特别是眼睛的表情达意。
观摩影片《性• 谎言• 录象带》。
第九讲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的纪实风格,非职业的质朴表演及其魅力,结构上的特点。
观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第十讲电影《黄土地》赏析(2学时)
理解影片的主基调;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掌握淡化情节、追求抒情品格的特点,以及模糊表演。
两个重点段落分析:“腰鼓”和“祈雨”。
观摩影片《黄土地》。
第十一讲电影《一个和八个》赏析(2学时)
掌握从不完整到完整的构图。
黑红白三色,主色调。
光线。
环境主题。
静态画面,大写实与大写意效应。
观摩影片《一个和八个》。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教师授课和欣赏为主,配以课内外放映多媒体等形象化教学手段。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既要注重经典影片,也要考虑新作品。
要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影视作品,并观摩评论。
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为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必须在上课前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目。
课外阅读和观摩非常重要,看片时要全神贯注,并做一些观影笔记。
学习过程中至少写评论文章1篇。
学生所写的评论文章要求立论新颖,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能抓住所评影视作品的特点
来写,逻辑严密,文字流畅。
考试总成绩:平时考查占30%,期末考试占70%。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王迪.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2月
[2]陈宇锴、王志敏.电影鉴赏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5月
[3]刘书亮等.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
[4][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1月
[5][美]斯坦利•梭罗门著,齐宇译.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