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血液》

⑴生成部位
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精选ppt
成熟的红细胞
⑵造血原料:
①铁:
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 外源性铁——食物
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 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 利用形式——Fe2+
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Specific Gravity
全血: 1.050-1.060, 红细胞 血浆: 1.025-1.030, 血浆蛋白 红细胞: 1.060-1.092, 血红蛋白
可进行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进行红细胞与血浆的分离
精选ppt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 • 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性为 4.0-5.5×1012/L 女性为 3.5-5.0×1012/L • 血红蛋白 男性为 120-160g /L 女性为 110-150g/L
精选ppt
贫血
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 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细胞
2. 促进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值。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3. 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精选ppt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 ☆聚集: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 ☆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致密体、溶酶体内
许多物质排出的特征;
(主要为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生理学课件_血液_ppt

㈣血小板生理功能:
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1^3min
•
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所需时间叫做凝血时间。 • 实质: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 形成凝血块 • 需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 血清≠ 血浆 •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中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除以国际法命名的12种,还有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激 肽原
物原凝 成的 激 血 形活酶
• 内源性凝血途径( intrinsic pathway)
•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 来自血液,通常因血 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 (如玻璃、白陶土、 硫酸酯、胶原等)表 面接触而启动。
• 外源性凝血途径( extrinsic pathway)
•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 组织因子(TF)暴露 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 过程,又称组织因子 途径
•
• 凝血过程 • • • • • • • •
分
类
•
凝
血
小
结
外源性凝血 •
内源性凝血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激活因子Ⅻ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 凝血酶原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凝血因子特点: •
1、除Ca2+外都是蛋白质 2、Ⅱ、Ⅶ、Ⅸ、Ⅹ、Ⅺ、Ⅻ、PK 都属于蛋白内切酶 3、大多数凝血因子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摘要:一、血液的概念和组成二、血液的生理功能三、血液的循环和调节四、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五、临床血液学的应用和发展正文: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态部分,含有大量的水、蛋白质、糖、氨基酸、脂类等物质,起着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则有止血和凝血作用。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体内运出。
此外,血液还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免疫防御等重要生理过程。
血液的循环和调节主要通过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来完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推向血管,形成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它们分别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将血液从各个组织输送回心脏,以及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系统则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对心脏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以保证血液的循环和调节。
血液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主要包括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白血病、淋巴瘤等。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导致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内流出,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类型。
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可以导致血管阻塞和缺血。
白血病和淋巴瘤则是一类恶性肿瘤,起源于血液和淋巴系统。
临床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的一门学科,包括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名词解释生理学
血液是指机体体内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小板,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代谢产物、激素等。
血液中的血细胞又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属于高度分化的专门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细胞,主要含血红蛋白,白细胞是无色的球状血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有运动能力,可以从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渗出,从而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
血浆是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黏稠状液体成分,可以与全部细胞进行交换以完成血液的各种功能。
血小板来自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为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的小体,可以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具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的作用。
血液维持着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身体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若机体出现出血不止、乏力、发热等症状,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
患者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营养均衡,避免磕碰、防止感染。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杀菌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 细胞组成。
(一)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二)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 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管系统中的红细
(一)比重
➢ 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 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 减少时,比重下降。
➢ 全血比重为1.050~1.060,取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多少。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 来源于血液内部的摩擦力。 ➢ 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 5,主要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四)血浆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 浆蛋白等。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 恢复正常。
2.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约40~50g/L 。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约20~30g/L 。 (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约2~4g/L 。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缓冲功能 3.运输功能 4.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6.营养功能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 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 小的溶液。如: 0.85%NaCl溶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三)血浆渗透压 (四)血浆pH值
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 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 2.4,
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 (三)血浆渗透压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浆渗透压
男性:4.0~5.5×1012/L;Hb:120~160g/L 女性:3.5~5.0×1012/L;Hb:110~150g/L 新生儿:6.0×1012/L; Hb:5天内达200g/L
(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青春期=成人)
贫血 ✓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值。
第二节 血细胞
胞的相对浓度。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
➢ 血量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 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 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二、血 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 胞组成。 (一)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1.水和电解质
(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 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 血浆中的晶体成分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由 血浆中的胶体成分形成的渗透压。
一、血细胞生成的 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 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 RBC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 影响因素:双凹椭圆形结构、膜的弹性、内容
物的粘度 ➢ 变形能力是红细胞生存的重要能力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 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第二节 血细胞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 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三、白细胞生理 四、血小板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 一般过程
1.生成部位——卵黄囊、肝脾、骨髓 2.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成熟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 一般过程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